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九四二》观后感

2023-12-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是一部以河南1942年大旱后农村大饥荒为背景,以老东家一路西逃为线索,折射出人在绝境中挣扎时的动物性、本能性。正如孟子认为“人性向善”的道理,如果后天有改造的条件和环境,人性才可以向善的。这里反映的是没有后天改造条件时人的动物特征,可怕、悲惨、震撼人心。片子主要就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展示给观众。 一、饥荒岁月的人性

人经过千万年的进化、生产劳动艰难的达到了生物界链条的顶端,有了思维、语言、文字等精神方面的享受。但在本剧中的难民中找不到丝豪与此相关的信息,只有人吃人、狗吃人、饿殍遍野的悲惨场面。

片中仅有的两个年轻的女性最终命运都以买卖告终,结论是太穷了。一个是老东家的学生女儿当着父亲的面把自己卖了,换五升小米,最终无可选择的去侍奉那些嫖客去了。另一个是瞎鹿的媳妇,在瞎鹿死后为了两个孩子和自己的生存,愿意以两块饼干为代价陪栓柱睡觉。为了保两个孩子活命,先嫁给栓柱,后把自己卖了,换四升小米给栓柱,祝托他带好两个孩子。现在听来,似是不可思议,可它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中国河南农民身上的事,看过此片,那种欲哭无泪的复杂心情非一个“悲痛”不能了结。

片中几个男主人公最终的结局两死一孤,结论是为了活命而活着。男1号老东家,为了活命携妻带子出逃寻找活路,却在寻找活路的路上一家三代五口人死的只剩下他一个孤家老头,妻子、儿媳相继死在他面前,眼睁睁的看着女儿被卖了,小孙子死在自己怀里,让一个老人去承担这一切确是不人道,但当时的历史就是这样的不可更改!男2号栓柱,在自命难保的情况下,不忘患难夫妻的苦难真情,牢记妻子临走时的交带,为了寻找失散的两个孩子和保住孩子喜欢的自制“小风车”,在日本人面前不屈不挠的中国血性男儿本色,让日本人恼羞成怒,最终悲惨的死在没有人性的日本人刺刀下面。他只是被日本人迫害的一个代表,在没有显现的背景后面还有多少人死在日本人的刀枪之下呢?男3号瞎鹿,在和老东家合伙偷美国记者白修德的驴之后,老东家良心发现后又点化瞎鹿,他便四处寻驴以求物归原主的单纯、质朴心理。他体现出的是偷驴是出于活命,找驴为了挽回良心。在饥荒的岁月还不忘“道德”二字,但不幸的是他被人性扭曲的国民军给煮了。 二、战乱时期的社会

剧中有三部分人群构成,一部分是党政工作员,一部分是军人(日本军),另一部分是难民。当时的河南总人口3千万,大灾之年,政府报表显示的饿死人员只有2千人时,民间真正死亡人数已达到3百万,而当时难民四处逃荒,逃

荒路上被日军飞机炸死的、饿死的、生病死的谁来统计,死亡人数远不止这3百万。这折射出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令人不寒而栗。

军队是保护人民、保卫国土才出来打仗的,民养军,军爱民,这是从三国时期大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就有这样的军爱民歌,XX多年后的1942年,军队是什么样的?能把难民给煮了……

党政工作人员,说一个不作为一点也过分,民间灾情如此严重,却有而不报,知而瞒报。人民养这样的官员何用? 三、当今的警世作用

观古想今,居饱思饥。影片的饥荒现象给观众最大的是心灵的震慑,那种被饥饿逼得近似发疯的难民,在中原大地上上演着一副人性扭曲、买儿买女买媳妇、人被人吃、人被狗吃的动物界混沌现象。对于今天有吃有喝且讲究精神细粮温暖满怀的河南儿女们,我们要谨记片子对我们的警示,不要浪费粮食、水等人类可用资源,当我们随手想扔掉不可口的食品时、当我们说饭菜难吃时,稍安2秒钟,想想这部片子饥荒中冰冷入骨、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难民,我们会怎么做呢?也是在看过片子后,才理解到家中老人常说的那句话“浪费粮食就是犯罪”的真正道理。让中华民族所有儿女一起记住这段苦难的历史,以史为鉴,让警钟长鸣,才可能避免历史重演。

四、一点思考

这部片子之所能够震憾人心,是因为它的真实性,让观众洞若观火的看清了在绝境中挣扎的难民、被饥饿逼迫的国军那种动物性的本能,让人不寒而粟。有没有导演能把当今社会的积弊,例如冷漠的人际、道德的下滑、钱权色的交宜、唯钱权至上的这些肮脏之事也象1942一样大胆的裸示给观众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