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县域农业发展水平分析——基于东部沿海5省327县(市、区)的调查数据
2021-05-10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29卷第1期 2013年1月 科技通报 BULLETIN 0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9 No.1 Jan.2013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县域农业发展水平分析 一基于东部沿海5省327县(市、区)的调查数据 张西华,杨万江 ,何捷 (1.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2.浙江大学,杭州310027) 摘要:结合东部沿海地区5省327县域样本数据,构建农业产出规模静态总模型以及农业产出率、农 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耕地生产率三个动态分模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县域农业发展水 平的主要变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出规模、农业产出增长率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县域农 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而农业耕地生产率对县域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县域农业;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19(2013)01—0190—07 Analysis of County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urVey Data of 327 County Areas in 5 Provinces at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s Zhang Xihua,Yang WanjiangE*,He Jie (Zh ̄iang Economic and Trade Polytechnic,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With survey data of 327 County areas in 5 provinces,we construct total agricuhuralr output static models,and agricultural output rates,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of three dynamic models,study the main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ounty agriculture wih usit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output,growth in agricultural output,as well as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have a large impact Of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agriculture,but the productivity of cultivated land no 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county agriculture;eastern coastal region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0 引言 县域农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的基础和 影响因素,这是目前各级政府、学者等共同关注 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以县域为单元 的分析比以省域为单元的分析更加细致,许多重 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县 域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省域农 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许 要特性是省域单元分析无法得到的。而东部沿海 地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以集 约型现代农业作为主要模式。本文试图以东部沿 多学者对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县域农业竞争力等 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缺乏一个能够有效地评价 县域农业发展水平的模型,以此来分析其主要的 海地区县域为样本单元,构建县域农业发展水平 分析模型,研究影响县域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 素,并在借鉴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经验基础上提出 收稿日期:2012—1 1—20 项目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11R30040);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11YD19YBM)。 作者简介:张西华(1980一),男,浙江磐安人,管理学硕士,讲师,工商管理系副主任,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通讯作者:杨万江,男,教授,从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农村经济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张西华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县域农业发展水平分析——基于东部 第l期 沿海5省327县(市、区)的调查数据 191 促进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1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1.1县域变化及其样本说明 我国行政管理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都 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由于行政区划调整频繁, 许多县级“区”并未统计成“县级”,而是作为地级 市辖区加以统计,这就造成了从县域作为基层单 位研究农业的严重不足。为此,本文在行政区划 统计口径基础上加以调整,重新计算归并“县级” 单位后,县域就包括了真正意义上的县级区、县 级市和县。 1.1.1东部沿海地区县域单元变化 本文研究的东部沿海地区的6省市,具体包 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上海。从1995 年到2009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域数量由553 个增长到560个,增加7个。从县域分类变化情 况看,东部沿海6省市,县级区(包括市辖区)数 量由183个急剧增加到233个,从2004年开始 稳定,期间增长了27.3%;县级市数量由137个下 降到116个,减少21个,下降15.3%;县数量由 233个减少到211个,减少22个,下降9.4%。与 其他地区25省市区的县域类型合计数相比,县 级区增长幅度和县级市减少幅度更大,而县减少 幅度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总体上看,县域变化情 况确实比较突出,县域类型变化最为剧烈,而 2004年以前情况尤其如此,自2004年以后呈稳 定状态。为了深入分析县域农业状况,下面以 2007年县域为对象,进一步研究东部沿海农业发 展状况。 1.1.2东部沿海地区县域样本使用说明 本县域样本集仅指东部沿海地区5省全部 县域样本为327个。因为上海市都市化特征十分 显著,而且真正意义上具有农业生产规模的县域 只有2个。同时剔除了在行政区划上作为城市范 畴的地级市所辖的具有县级功能的城区建制 “区”(即地级市辖区,或“建制区”)。县域样本的 主体数据来自5个省有关年份的统计年鉴,补充 数据来自2008年和2009年的两次县域专题调 查,主体年份数据为2007年。研究数据的来源, 以统计数据为主,以专项调查数据为辅。 1.2主要变量描述性分析 在一个相应的发展阶段,农业产出水平变化, 是衡量县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以2000年和 2007年县域农业增加值为核心指标,计算得到农 业增加值年递增率为因变量,构建一个县域农业 发展结构模型。由于县域农业发展受人口数量、 财政投入、生产力水平、居民家庭收人等多因素 影响,因此,对影响县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变量进 行描述性分析。 1.2.1人口变量 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5省327个县域样本 共有人口22309万人,县平均68.22万人,其中最 小和最大分别为4.3万人和222.6万人。按照10 万人为界线从低到高分为15个组,最低组小于 l0万人和最高组大于170万人口的县市数分别 为4个和2个,人口集中分布在40—50万的县市 数量最多,共有42个,占总县市样本数12.84%, 占总人口数的8.55%。与2000年比较,7年间县 市人口呈增加态势,净增人口582.7万人,有19 个县市人口净下降,2个县市人口基本未变,有 225个县市人口增加。 1.2.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 体规模、发展速度以及所达到的水准的综合评 价,通常可以用人均GDP、经济外向度、财政收 支、收入水平等指标来衡量。 人均GDP综合考虑了县域GDP水平与人口 规模情况,代表了县域经济总体水平。2007年县 域人均GDP最低3867元,最大为1710068元,平 均为30836元。从2000年到2007年,县域人均 GDP增长率最低一2.42%,最高27.95%,平均 l2.45%。 经济外向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 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宏观指标之一。按照 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计算,2007年县 域经济外向度最低为0.99%,最高为352.77%,平 均为25.9916%。从2000年到2007年,县域经济 外向度年均变动,最低为一17.76个百分点,最高 为28.22个百分点,平均变动为1.84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与县域规模有关,人均地 方财政收入水平与地方农业发展水平有一定正 向关系。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合计2384.69亿 元,县市平均7.29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069 元。与2000年相比,地方财政收入增加3.06倍, 192 第28卷 人口增加2.68%,人均财政收入增加2.95倍。 2000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低33.3元,最高 1547.4元,平均287.5元。到2007年,最低81.9 年,耕地农农机动力年均增量,最低为一516瓦/ 亩,最高为540瓦/亩,平均为21.46瓦/亩。耕地 农村用电量年均增量,最低为-36.9千瓦时/亩, 最高为3l12.1千瓦时/亩,平均为183.66千瓦时 /亩。县域化肥用量年均变化,最低为一20.9公斤, 最高为14.76公斤,平均为一0.4574公斤/亩。年 元,最高12855.5元,平均1092.47元。从2000年 到2007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年递增率最低一4. 17%,最高38.98%,平均18.2861%。从分组数据 显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双峰”现 象。低峰集中在人均财政收入200~300元,占样 均耕地有效灌溉率最低为一3-1 7个百分点,最高 为6.774个百分点,平均为0.53873个百分点。 本总数12.23%。高峰集中在1000-1500元,占样 本总数的14.68%。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及其变化对农户 家庭农业有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而且城镇居民 收入水平及其变化对农业也有直接影响,城乡家 庭收入水平互为关联,二者之间的变动对农业有 间接影响。2007年县域农民收人最低3723元,最 高11871元,平均6192元。从2000年到2007年, 农民收入年递增率,最低5.28%,最高21.29%,平 均9.8136%。2007年县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 入,最低11060元,最高33688元,平均18612.58 元。从2000年到2007年,县域城镇居民家庭收 入年递增率,最低6.73%,最高19.85%,平均 12.8565%。从2000年到2007年,城乡收入比年 均变动,最低一0.3901,最高0.2691,平均 0.07821 7。 1.2.3农业生产率和投入水平 农业生产率是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农 业资本投入和农业技术进步等各种农业生产要 素的综合产出率水平,是衡量农业发展程度、指 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 农业从业人员不仅影响农业产出,也影响了 农业生产效率。2007年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 3650元/人,最高49728元/人,平均16799元。 从2000年到2007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递增率 最低1.53%,最高25.84%,平均10.53%。 耕地农业生产率是指农业增加值与耕地面 积之比。在县域农业系统中,耕地农业生产率变 化较大。2007年最低为1193元/亩,最高为 597955元/亩,平均为2698元/亩。从2000年到 2007年,县域耕地农业生产率最低为一1.97%,最 高为17.07%,平均为6.39%。 随着传统改造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向纵深发 展,农业生产现代物质投入迅速增加,县域农业 物质投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2000年到2007 1.2.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从总体上看,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有着较强 的关系,即农业发展水平越高,第一产业结构相 对较低,或非农产业结构相对较高。 农业产出的经济结构2007年县域非农产业 增加值比重最低44.66%,最高99.02%,平均 87.67%。从2000年到2007年,县域非农产业增 加值比重年均变动,最低为一1.13个百分点,最高 为4.98个百分点,平均1.12个百分点。 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结构。在社会从业人员 富裕、农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多的情况下,转移并 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增加非农就业机会,是现代 农业的基本需求之一。2007年县域非农从业人员 比重最低l8.53%,最高95.33%,平均79.08%。从 2000年到2007年,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年均变化, 最小~0.53个百分点,最大6.4O个百分点,平均 变动1.47个百分点。 农业产出内部结构分为种植业与养殖业两 大部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表现为种植业所占比 重相对变小,养殖业所占比重相对变大。就养殖 比平均比值而言,2000年种植业比重远远大于养 殖业,而2007年呈现出养殖业产值小于种植业 产值。 1.2.5农业产出水平和主要农产品产量 从农业产出水平看,2000年到2007年,县域 农业增加值年递增率最低一8.26%,最高13.74%, 县域平均5.58%。与第一产业产出水平相对应,非 农产业增加值年递增率最低为一1.43%,最高为 34.95%,平均为14.80%。而粮食、肉类与水产品三 大主要农产品数量变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 标志。2007年与2000年相比,327个县粮食产量 下降2.13%,人均粮食产量下降4.62%;肉类产量 增长14.51%,人均肉类产量增长11.52%;按年递 增率计算,县域水产品产量最低为一1 1.53%,最高 为24.23%,平均为2.8605%。 张西华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县域农业发展水平分析——基于东部 第1期 沿海5省327县(市、区)的调查数据 193 2计量模型构建 为了更好地分析县域农业发展水平,以2007 年农业产出规模作为因变量,构建东部沿海地区 县域农业发展分析模型,也称为农业生产总模 型。该模型是一个对县域农业生产情况分析的静 态模型。同时为了更好地阐述和解析东部沿海地 区县域农业发展水平,根据2000年和2007年两 变化的自变量,d为一簇待估参数, 为模型随机 误差。 2.4农业耕地生产率模型 农业耕地生产率模型分模型用于考察某一 特定时期的耕地产出率,具体的模型形式如下: ∑ 1 (4) 公式4中的因变量RT为农业耕地生产率, 个时点,用农业产出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 业耕地生产率三个分模型作为辅助说明对因变 量的的影响因素和影响量。总体模型在于分别对 两个不同时点的农业生产能力作静态解释,三个 分模型对农业发展作相对动态分析。 2.1总体模型 总体模型用来分别考察2007年和2000年 两个时点的县域农业产出总体规模及其影响情 况,具体表达形式如下: AO=∑ + 1 公式1中的A0是因变量,表示某时点县域 农业增加值,即农业产出总体规模。 表示一簇 影响A0的自变量,0为待估参数 表示自变量 序号, 表示总体随机误差。 2.2农业产出率模型 农业产出率模型分模型用于考察某一特定 时期的农业产出发展水平,具体的模型形式如 下: 、 RA=∑blfj+n (2) 公式2中的因变量RA农业产出率是一个年 平均增长率,也可以是一个年平均增量,自变量 为一簇可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b为一 簇待估参数,叼为模型随机误差。 2.3农业劳动生产率模型 农业劳动生产率模型分模型用于考察某一 特定时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具体的模型形式如 下: RL=∑ + (3) 1 公式3中的因变量RL为农业劳动生产率, 是一个从2000年到2007年期间的年递增率(单 位为百分率),自变量 为一簇可能引起因变量 是一个从2000年到2007年期间的年递增率(单 位为百分率),自变量 为一簇可能引起因变量 变化的自变量,t为一簇待估:参数, 为模型随机 误差。 3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农业产出 规模模型、农业产出率模型、农业劳动生产率和 农业耕地生产率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对两个不同 时点的农业生产能力作静态解释以及农业发展 作相对动态分析。 3.1农业产出规模模型估计 经多次筛选和试估计,得到2007年和2000 年县域农业产出规模模型,现将模型参数估计结 果列入表1。利用拟合度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比 较其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的吻合程度。2007 年农业产出总体规模的AO 模型,R=0.8264, R2=0.6829,RA=0.673l,SE=5.45,F=69.8,这些模 型总体统计量表明模型拟合良好。2000年农业产 出总体规模的AO舢模型,R=0.8665,RZ=O.7508, RA=0.743 1,SE=3.28,F=97.6,这些模型总体统计 量表明模型拟合良好,且2000年模型优于2007 年模型。最后,得出2007年和2000年县域农业 产出规模模型: Ao姗模型=(-3.4818)+0.4789*农业从业人 员数+0.00008*耕地面积+0.000077*化肥纯量+ 0.1048"养殖业比重+o.00075*农民纯收入 Ao舢模型=(-4.0258)+o.2664*农业从业人 员数+0.000052*耕地面积+0.000036*化肥纯量+ 0.000036*养殖业比重+o.0016"农民纯收入 从两个模型中可以看出,县域农业产出的基 本水平在一般意义上是显著的。农业从业人数、 耕地面积、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化肥等投入水平都 194 表1 2007年和2000年农业产出规模模型估计参数表 Table 1 2007 and 2000,the size of the agricultural output model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in Table 第28卷 注:“ 、 、 ”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表2农业产出率模型估计参数表 Table 2 Estimate parameters of rate of agricultural output model 注:“ }、 、 ’分别代表l%、5%、10%的显著性水平。 对农业产出规模有正向积极影响。其中农业从业 人员数量、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化肥等投入水平对 县域农业产出规模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耕地面积 对产出规模影响程度趋于弱化。 3.2农业产出率模型估计 外向度年均变化+o.0877*地财收入年递增率 从模型和变量参数t值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经济外向度年均变化对农业产出增长率具有显 著性负相关关系,粮食、肉类财政收入等年递增 率和耕地农机、化肥等投入与农业产出增长率具 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化肥投入对农业产出增 长率影响最大,其次依次是粮食、肉类、地方财政 和农机投入等因素。 3-3农业劳动生产率模型估计 从2000年到2007年,农业产出年平均递增 率5.58%(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未剔除价格变动影 响),呈现增长态势。农业产出率的变化,既受农 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受农业发展环境的影响。 由于农业产出率主要由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 耕地生产率两类要素决定。通过构建一个综合考 察农业产出增长率的两要素模型,分析影响农业 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要不断提高,这取决 于两类因素。一类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变化和相 对变化,即从事农业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绝对 量)和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农业产业从业人员 产出率变化的重要因素。该模型的R=0.8377, R2=0.7018,Rd=O.6982,SE=I.3752,F=194.2,表明 所占比重(相对数)。另一类是农业产出,即农业 增加值的变化。在剔除极不显著的变量后,根据 模型总体拟合良好。将模型估计参数列入表2,根 据统计参数构建农业产出增长率结构模型: RA--3.6133+0.0972*粮食年递增率+0.0644* 肉类年递增率+o.0046*耕地农机投入年均增量+ 0.1071"耕地化肥纯量年均增量+(一0.1745)术经济 从2000年到2007年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 率以及影响的内在原因建立模型。由于该模型的 R=0.8569,R2=0.7343,Rd=O.7227,SE=2.1502, F=63.2,这些统计量表明,模型总体达到极显著水 张西华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县域农业发展水平分析——基于东部 第1期 沿海5省327县(市、区)的调查数据 表3农业劳动生产率模型估计参数表 Table 3 Estimate parameters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model l95 注:“ 、一、 ”分别代表l%、5%、10%的显著性水平。 表4农业耕地生产率模型估计参数表 Table 4 Estimate parameter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model 注:“ 、 、 ’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平。将模型估计参数列入表3,并得出农业生产率 模型。 RL=一3.1896+0.9453*一产GDP年递增率+ 2.1572"非农人员比重年均变化+(-0.1798)水农作 生产率状况和影响的内在原因建立农业耕地生 产率增长率结构模型。该模型的R=0.9181,Rz=O. 8430,Rd=0.8361,SE=I.1795,F=122.7,这些统计 量表明,模型总体拟合良好,达到极显著水平。根 据参数估计的结果(表4),得出农业耕地生产率 模型方程: RT=-0.3635+1.0719"一产GDP年递增率+ 0.2310"非农人员比重年均变化+(-0 ̄304)水农作 面积年均变化+o.1550"地财收入年递增率+ 0.0014"耕地农村用电年均增量 从模型和表3中t值可以得出,一产GDP年 递增率、非农人员比重年均变化、农作面积年均 变化、地财收入年递增率以及耕地农村用电年均 面积年均变化+(-0.0494) l也财收入年递增率+ 0.0020*耕地农村用电年均增量+0.1968"耕地有 效灌溉率年均增量 增量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农作 面积年均变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性负相 关关系,而耕地有效灌溉率年均增量和耕地农机 投入年均增量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性相 关。 3.4农业耕地生产率模型估计 从模型和变量参数t值检验的结果显示,模 型中常数t检验值为不显著,这表明农业耕地生 产率对农业发展影响不显著。但一产GDP年递增 率、非农人员比重年均变化、农作面积年均变化、 在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耕地集 约化经营而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是东部沿海 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农业耕地生产 率主要受耕地数量(假设耕地同质性)、农业产出 水平两类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剔除极不显著的 变量后,根据从2000年到2007年县域农业耕地 耕地农村用电年均增量以及耕地有效灌溉率年 均增量对农业耕地生产率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但 农作面积年均变化、地财收入年递增率对农业劳 动生产率呈显著性负向影响,而耕地农机投人年 均增量对农业耕地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对 模型系数计算标准化系数,得到农业劳动生产率 196 科技通报 第28卷 和农业耕地生产率年递增率分别为0.0564和 0.8145,说明农业耕地生产率年递增率变动对农 业产出率增长率的影响相当于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长率的14~15倍。 耕地生产率对县域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根据前述分析和结论,借鉴国内外农业实践 和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区域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 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铁腕保护耕地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东部沿海地区5省327个县域的 资源与生态环境,建立高效现代粮食生产体系和 持久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以核心农户为 主体的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培育和增强大规 调查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县域农业发展水 平进行动态分析和静态解释。分析结果表明:农 业从业人员数量、化肥投入量、养殖业比重以及 农民纯收入对县域农业产出规模影响越来越大, 而耕地面积对产出规模影响程度趋于弱化;县域 经济外向度对农业产出增长率有着负向影响,粮 食、肉类财政收入等年递增率和耕地农机、化肥 等投入与农业产出增长率具有积极地正向影响, 其中化肥投入影响最大,其次依次是粮食、肉类、 地方财政和农机投入等因素;农业生产率对农业 发展水平有着显著影响,其中一产GDP年递增 率、非农人员比重年均变化、地财收人年递增率 以及耕地农村用电年均增量对农业劳动生产率 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农作面积年均变化与农业劳 动生产率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而耕地有效灌溉 率年均增量和耕地农机投入年均增量与农业劳 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性相关;农业耕地生产率对农 业发展影响不显著,但一产GDP年递增率、非农 人员比重年均变化、农作面积年均变化、耕地农 村用电年均增量以及耕地有效灌溉率年均增量 对农业耕地生产率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但农作面 积年均变化、地财收入年递增率对农业劳动生产 率呈显著性负向影响,而耕地农机投入年均增量 对农业耕地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得 出农业产出规模、农业产出增长率以及农业劳动 生产率对县域农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而农业 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增强 农业科技含量、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构建 生产者一消费者“双赢”的现代农业质量体系;增 强地方政府发展农业责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充分发挥城镇化效用,提高现代农业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汉慧,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 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106—109. [2】杨万江,朱允卫_县域经济影响因素的数量经济分析U】.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0—34. 【3】【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贺政楚,周建华.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物元模型及 其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8):328—332. 【5】The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8:Agri— culture for Development[M].Washington,DC,2007:234- 238. [6】Cramaer,Gail L.and Jensen,Clarence W.Agricultural E- eonomics and Agribusiness(Fifth Edition)[M】.New York: John Wley&Sons.Inc.1991:384-390. 【7】Gardner,B.L.&Rausser,G.C.Handbook of Agricuhurla Econonics【M】.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B.V.,2001 (1B) 【8】 Suzanne Thornsbury,Kathy Davis,and Tara Minmn.Adding Value to Agricultural Data:A Golden Opportunity【J1.Re- 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55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