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
2024.1.24
1.【答案】D 【解析】A项,“线上预定”不属于“这些问题”,“只能线上预订”才是。B项,缺失“每天”的限制语,改变了原意(“月均”的限制语虽然也缺失,但没有改变原意)。C项,句子的逻辑关系错误,把充分条件改为必要条件。 2.【答案】C 【解析】“二维码码制缺少国际标准”的说法没有依据。 3.【答案】D
【解析】第三段的第一句是观点,D项中身份证信息是与消费服务无关的数据。
4.【参考答案】①加大对消费者保护好个人信息的宣传,筑牢安全屏障;②对经营者及相关企业提出具体合规要求和操作准则;③强化监管力度,建立联合执法和监督机制;④秉持法律准绳,打好抽查、暗访、约谈、罚没、整改等“组合拳”;⑤完善投诉渠道和线上、线下调解机制。
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对四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第一、二点对应材料第二节的内容,第三四五点对应材料三四节的内容。
5.【参考答案】①消费者正确鉴别和验证二维码可靠性的难度大,王先生因不能正确识码而蒙受损失;②QR码在应用层面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所以地铁口的广告没有被监管,王先生的扫码没有被保护;③电子证据保存困难,制作和发布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难以明确锁定,王先生投诉未果主要是因为责任承担主体难以锁定;④只有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律观念,采取更有力的监管举措,才能减少此类案例。 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情境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首先要能分析案例内容的扫码支付、经济受损、投诉无果等三个层面,然后在文本中筛选出对应的观点,最后要有总结语言。 6.【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本题着眼于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尤其是对选取文中一些重要信息做了进一步的说明阐释,既可考查考生对文学类文本关键信息的敏感性,又提示考生对相关问题有所注意! 【试题分析】选项C“‘月光’喻指秀秀外表的清秀纯洁”错误。前面两处“月光”出 现在第1段,这里的“月光”只是秀秀唱歌的一个背景。秀秀是在玉泉村的一个“露天晚会”上唱歌的,因为是“露天晚会”,有月光(月光比较明亮),所以大家就可以“趁着月光看节目”,这里并不涉及人物的外表形象特征;后面1处“月光”则出现在倒数第2段,这里的“月光”和前面的“月光”是一样的(“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也只是秀秀唱歌的一个背景,并不涉及人物的外表形象特征。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7.【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其中三个选项都有意识地同教材关联,考查考生的触类旁通、对比及迁移能力。
【试题分析】选项B关联的是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广大考生十分熟悉的篇目。其中写林冲去山神庙暂宿,“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这处细节描写,主要是烘托风雪的大,同时为下文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人放火之后想进庙却不得进埋不伏笔;而《月夜清歌》中的画线部分这处细节描写,确实展现出了陈秀秀的性格一一她并不是一个刚强泼辣的农村姑娘,但并没有烘托环境
气氛。所以,选项说“烘托了环境气氛,刻画了人物性格”错误。
8.【参考答案】①开始,秀秀对于是否去北京,内心不是很积极(犹豫不决)。从文中“她说的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等处可以看出。②经过我们的劝说之后,秀秀开始动心了,答应去北京。从文中“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等处可以看出。③最后,秀秀内心坚定,坚决不去北京了。从文中“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很明彻,很开朗。她的眼光是会说话的,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等处可以看出。
评分说明:每点2分,考生如果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特别是“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着重考查考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的能力。 【试题分析】《月夜清歌》这篇小说,面对陈秀秀是否去北京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地描写:①一开始,老李他们先是通知陈秀秀要保送她去北京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但陈秀秀没有回话。于是,就在第二天晚上等陈秀秀的回话。结果,“等了很久,秀秀才步子很慢地走进来”,于是下放干部们便开始“谈起道理来”。但是,陈秀秀还是犹豫不决。对此,小说对她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轻轻地说:“我乐意是乐意的。可是……可是,现在村俱乐部也缺人,……再说……再说我妈也许不放心……”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可以看出,陈秀秀对于去北京学习,内心是犹豫不决的,并不是很坚定。②接下来,下放干部们又开始劝说秀秀,特别是任姐:直走到秀秀身边,伸手揽住她的肩膀,把自己的头偎到她头边着急地说:“怎么,你难道就没想到这事关系着你一辈子的前途?”说完这句,仿佛想起什么,又转口道:“你有才能,总得把你的才能贡献给人民啊……”在大家的劝说下,秀秀开始动心了,答应去北京,“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③最后又因为恋人小黄和母亲的反对,以及自己“也舍不了这村庄”,秀秀又决定不去了。不过,这次秀秀的内心是坚定的,“笑容依然有点怔怩,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是很明彻,很开朗。她的眼光是会说话的,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至此,有关秀秀是否去北京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的事情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考生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秀秀心理变化的内容,然后抓住文本对秀秀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概括归纳出秀秀的心理状况。 9.【参考答案】
①同:典型的细节描写。(1分)比如,《荷花淀》中水生嫂答应丈夫誓死不做俘虏,“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水生嫂的勇敢(不怕牺牲)(1分);《月夜清歌》中对秀秀在果园里打药的描写,“只见她使用这长杆的姿势极其轻巧……她干这活儿真是毫不费力似的轻便夭娇”,体现了秀秀的勤劳,等等。(1分)
评分说明:①联系文本,举例说明,不限于参考答案,只要是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均可;考生答案无需一字不错地和原文一致,意思对即可。②关于人物塑造方式,考生如果回答“个性化的对话”“侧面烘托”“对比”等,可酌情给分,但最高得分不超过2分(满分3分)。 ②异:《荷花淀》是通过淡化矛盾冲突(战争场面)、虚化人物(群像描写)的方式来塑 造平民化的英雄人物(水生嫂)。(1分)《月夜清歌》则是以强化矛盾冲突、人物个性鲜 明的方式来塑造陈秀秀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妇女的形象。(2分) 评分说明:《荷花淀》 “淡化矛盾冲突(战争场面)”和“虚化人物(群像描写)”,只要回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考生如果回答“淡化情节”也可以;《月夜清歌》,“强化矛盾冲突”和“人物个性鲜明”,只要回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考生如果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给分。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
涵和表现手法,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以及关联教材、学以致用的能力。
【试题分析】题目问《荷花淀》和《月夜清歌》两篇小说在塑造水生嫂和陈秀秀这两个女性人物的方式有何异同。①首先我们看相同之处。“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表达手法,我们的教材也先后在必修上、下两册的两个单元学习任务中涉及这一重要内容。《荷花淀》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自然少不了细节描写,例如,《荷花淀》中水生嫂答应丈夫誓死不做俘虏,“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水生嫂的勇敢(不怕牺牲),等等。而小说《月夜清歌》其中的细节描写也是很多,比如《月夜清歌》中对秀秀在果园里打药的描写,“只见她使用这长杆的姿势极其轻巧……她干这活儿真是毫不费力似的轻便夭娇”,体现了秀秀的勤劳,等等。考生只要能够理解“细节描写”这个表达手法,并熟悉教材(《荷花淀》),这一点考生应该不难回答。当然,也有考生可能从“个性化的对话”“侧面烘托”“对比”等方面来回答。但是,考虑到这两篇小说主要的相同点是“细节描写”和关联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三)“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着重测试考生对“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如果从这些方面来回落,可以给分,但不能给满分。②关于两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式方面的不同之处,可能难度稍大一些,但是考生如果清楚两篇小说的文体特征:《月夜清歌》是一篇一般化的小说,而孙犁的《荷花淀》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是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等等。那么,从这一角度入手考虑,答案也不难得出。比如,从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方面来看。《荷花淀》中有关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是那么突出,比如小说中描写游击队和日本鬼子之间的战斗(矛盾冲突)就很少,主要的内容是在叙述战斗前和战斗后的情况。相反的,《月夜清歌》的矛盾冲突就比较突出,比如下放干部们和秀秀的矛盾冲突,下放干部们和秀秀恋人小黄的冲突,下放干部们和秀秀母亲的冲突,玉泉村村民和秀秀的矛盾冲突,城市和乡村的冲突,等等。再比如从是否虚化人物的方面来看。《荷花淀》采用虚化人物(群像描写)的方式来塑造水生嫂等农村青年妇女,《月夜清歌》则不是,而是塑造了个性鲜明的秀秀。此外,考生如果考虑到孙犁的《荷花淀》和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样都是通过淡化战争场面的形式来写战争中的普通人,塑造平民化的英雄人物,也是可以的。当然,考生如果从其他角度回答,也是可以的。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10. 【答案】CEG
评分原则: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陛下)与他们共同驰驱射猎,工天之内多次出猎。我担忧朝政由此而松弛,百官因此而玩忽职守。
“驰驱射猎”整体是谓语,A处B处不能断开,C处断开;“一日”是修饰“再三出”的,所以D处不需断开;“臣”是“恐朝廷之解弛”的主语,所以E处需断开;解弛是一个词,所以F处不需断开;“百官”是“堕于事”的主语,所以G处需要断开。故选CEG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中前者是“修造”的意思,后者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对应的内容是文本一第二段中“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意思是说“在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之下,人即使有尧和舜那样的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力,难道就能不被摧毁吗!若这样,君主就不知晓别人对他过失的评价了,国家就危险了。”B项理解皮了,曲解文意。故选B
13. 【参考答案】
(1)(君主)和颜悦色地接受臣下的建议,采纳他们的意见并给以重用,臣子仍然惧怕而不敢将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1分;“和颜色”1分,“显其身”1分,“自尽”1分。 (2)人即使有尧和舜那样的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力,难道就能不被摧毁吗!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1分;“虽”1分,“摧折”1分,“岂……哉”1分”。 【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4.【参考答案】①“上嘉纳其言”表现他善于纳谏,②“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表现他善于招揽人才,③“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体现他的勤政爱民(“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狱缓刑”体现他的节用爱民)。
评分建议:每点1分。其他答案包括事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答到“百姓拥戴”,这是侧面体现汉文帝的“仁”,也可以给分。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仔细审题,答案只能在文本一中找。
文本一的第二段是贾山上书文帝,谈论治乱的方法的,文末说“上嘉纳其言”说明贾山的纳谏,文帝接受了,可以看出文帝善于纳谏的一面;文本一的第一段中“群臣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丐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还有
第二段中“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等语句,都可以看出文帝善于招揽人才的一面; 文本第一段中的句子“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勤政爱民的人; 文本一的第二段中的句子“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狱缓刑”,通过贾山的口吻,侧面表现出文帝是一个节用爱民的人。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文帝下诏书说:“群臣都要认真思考我的过朱和我所未知、未见的问题,并请大家告诉我。还请大家向朝廷荐举贤良、方正,能以正直的言论谏诤的人,以便纠正我的不足。”于是下诏他们分别任职,并命令务必降低徭役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罢免卫将军。太仆将现有马匹仅留下够朝廷使用的,其余的全部拨给驿站使用。 颍阴侯的骑从贾山上书文帝,谈论治乱的方法:“君主即便打开言路主动地请求大家进谏,和颜悦色地接受臣下的建议,采纳他们的意见并给以重用,臣子仍然惧怕而不敢将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更何况君主纵欲残暴,又厌恶听到别人议论他的过失呢!在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之下,人即使有尧和舜那样的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力,难道就能不被摧毁吗!若这样,君主就不知晓别人对他过失(的评价)了,国家就危险了。现在,陛下命令天下人荐举贤良方正的人士,天下人都欢欣鼓舞地说:‘皇上将复兴尧舜治理天下之道,成就三王的功业了。’天下的人才,无不努力自我完善以求能被皇帝选用。现在方正人士,都已被选入朝廷了;又从中选择贤能者,让他们做常侍、诸吏,陛下与他们共同驰驱射猎,一天之内多次出猎。我担心朝政由此而松弛,百官因此而玩忽职守。陛下自即位以来,自我勉励,厚养天下,节省开支,慈爱百姓,断案公平,刑罚宽缓;对此,天下人无不喜悦。我听说崤山以东官吏宣告诏令时,百姓即使是老弱病残的,也都拄着手杖前去聆听,希望暂时不死,想看到仁德教化的成功。现在功业刚刚建立,好名声刚刚显扬,四方仰慕跟从;(在此关键时刻)陛下却只与豪杰才俊、忠正贤良的人,天天射猎,击兔捉狐,从而伤害国家大业,断绝天下人的期望,我私下为陛下痛惜!古代规定大臣不得参与宴饮游乐,为的是让他们都追求方正的品格和提高自身的节操,这样,群臣就无人敢不端正自身,约束自己,尽心事君按君臣大礼办事。士的品行,养成于自己家中,却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坏,我私下为之惋惜。陛下与群臣宴饮游乐,与大臣、忠正贤良的人在朝廷之上议论国事,游娱不失乐,朝会不失礼,
这是极为重大的法则。”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文本二:
评论说: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殿、御苑、车骑、服御无所增加。当百姓感到不便时,常放开禁令以利百姓。他曾想造一座露天台榭,招工匠预算,造价达百金。文帝说:“百金是中等人家十户的产业。我继守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自己不配继守)而感到惭愧,又怎么可以再修建露台呢!”身穿黑色绨衣,所宠爱的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帷帐不绣花,以表示自己的俭朴,做天下的表率。修造霸陵陵墓,都用瓦器,不准以金、银,铜、锡装饰,因山起陵,不另选坟。唉,仁德之帝啊! 15.【答案】A
【考查目标】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诗歌的主要思想及思想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把握等。
【试题分析】诗歌颔联运用联想的手法,是虚写而非实写,“如今唯见一半魏国山河残落夕阳”的表述不恰当,诗人只是感慨大好河山也如夕阳般风光不再,而非“如今唯见”。 16.【参考答案】
①杜诗从吴楚两地的地理态势和乾坤日月的升降展开想象,吴楚两地似乎被洞庭湖水划分,日月星辰都像漂浮在湖水之中(意象分析1分),描绘洞庭湖的浩瀚广阔、气势磅礴的意境(1分),展示出诗人博大的胸襟与抱负(1分);②李诗抓住“百尺樯”“汀洲”“云树”等典型意象,从景物的形状、颜色等角度描写,(意象分析1分),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朦胧缥缈的画面(1分),表达了诗人若有所思又怅然失落的复杂心情(1分)。(考生如有其他表达,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考查目标】考查考生在基本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形象化理论话语。
【诗歌解读】此诗作于李益晚年,是诗人与友人崔邠登鹤雀楼有感而写下的一首七律。首联写登楼所见景色,颔联由景而怀古,想起汉家萧鼓已随流水空逝,魏国山河也是如残阳衰落消失,借史而咏叹世事的无奈和苍茫。所以颈联接着禁不住直发感慨:一切好像还在耳边回响,而历史已越过千年了!时间过得如此飞快,真让人惊心!尾联进一步感慨:极目千里,望风烟之色而起怀乡之思,悲哀难禁,而动回归之情!这首诗风格苍凉悲壮。 17.【参考答案】
(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18.【参考答案】A处:这地方人不该饿肚子/此地人将有饭吃了 B处:娘当然是强一些/非娘莫属/还是要数娘
评分建议:每处2分。A处,写出“这地方人”或“此地人”(或“此地”)1分;“不饿肚子”或“有饭吃”1分。B处,写出主语“娘”给1分,包含“强一些”的意思给1分。意思对即可。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语言的补写能力。 A处,前面说“这儿连着下雨,下得沟满河平”,不是仅指下文的“改”这一家,而是一个地方(地区);再者,前面农谚说的“六月连阴吃饱饭”,则知“今年”应该是“有饭吃”之意。B处,列举三个人(“娘,改,弟弟”)与一个物(“小黄狗”),横线后面已分别指出“改”“弟弟”“小黄狗”等没有具体的劳动,故而此“战斗力”只能是指“娘”。 19.【参考答案】第④句,修改为“眼瞅着庄稼棵子里雨水越积越深”;第⑥句,修改为“娘
排水只能下笨力气一盆一盆往外擢水”或“娘排水只能下笨力气将一盆一盆(水)往外擢”或“娘排水只能下笨力气将水一盆一盆往外擢”;第⑧句,修改为“娘知道时间有多宝贵”。评分建议:每处2分。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④语序不当,“庄稼棵子里”应作“雨水”的定语。语句⑥结构混乱(或语义重复), 介词“将”的宾语“一盆一盆”,本即指“一盆一盆的水”,与后面“擢水”重复;若删除“将”,则“一盆一盆”在句中作状语,即表示“擢水”的方式。语句⑧,“贵重”与“时间”搭配不当。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辨析与使用能力。
引号的用法是标点符号中非常重要也极易用错的一种。引号用法常见有:表示特殊含义,表强调,表引用,表特定称谓,表示讽刺、嘲笑或反语等。文本中的“特产”,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意义,而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特殊含义。A项中“自媒体”表示强调;B项中“一带一路”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中“跟踪”不是通常所指的肢体动作行为,而是指质量管理方面的特殊含义;D项中的“聪明”表示讽刺或反语。故选C项。
21.【参考答案】原句是并列关系复句,客观上强调后者;改句是单句,既没有像原句那样对“语言层面”作出总结,也没有强调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的特点。 评分建议:分号前1分,分号后2分;意思对即可。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能力。 原句“林语堂并没有就语言谈语言,而是将汉语语音节奏和韵律的美与中国文化的根性结合起来”,是一个并列复句。就内容看,前后两个分句,分别是对应第二段“不仅如此”前后的内容;就语意而言,此句虽为并列,但其重点在后一分句。压缩修改句“林语堂将汉语语音节奏和韵律的美与中国文化的根性结合起来”,虽然在字面上做到了简洁,但没有像原句那样,与上文作出对应的总结,同时又因其不是复句,也就缺少了像原句那样对后面内容的重点强调。
22.【参考答案】①思路:先提观点,接着阐释,后举例分析,论证思路清晰。②论证:以汉语的“单音节性”论证音乐性,抓住要点,论证严谨。③语言:使用关联词、修饰限定性词语,语句逻辑清晰,语意精准而重点突出。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可以不举例。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逻辑性特点把握与归纳能力。
一般来说,各种文本、各种合理而正确的表达方式中,都有突出的逻辑性,但相对来说,议论性文本的逻辑性更为典型。在议论性文本中,从宏观的论证思路结构,到中观的分析推理,再到微观的遣词用句等,逻辑性往往都较突出。
节选的文本,是个议论性文段,开篇在设问的基础上,提出论点“汉语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具有其他语种的文学语言所不能比拟的艺术魅力”,然后通过“丰富的乐音,整齐的音节,不同的声调,多样的押韵方式”,来举例论证。在此基础上,再以林语堂具体研究为例,进一步解说汉语言的“单音节性”的魅力。第三段在前面论证完汉语言突出的“音乐性”魅力后,过渡并转入到“散文创作”的具体应用上。因此,文本的结构思路及论证分析清晰。 就语言层面看,节选文本中大量使用了关联词如“因为”“而且”“既然……那么”,逻辑推理性词语“不仅如此”“由此可见”等,还有很多的修饰性副词如“特别”“更”。这些语词的使用,一方面使得句子的推进的逻辑清晰,同时又使语意表达精准且重点突出。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写作指导】对多元思辨的考查,是本次作文命题的着力点及考查的核心意图。写作时应首
先着眼材料中“成入礼”的话语情景,深刻领会材料中“三气”(“呆气”“灵气”“俗气”)的核心内涵,尤其是要明确“呆气”“灵气”已非常规语境下的表达。写作中应对核心概念有准确地理解与界定。其次,写作中要能把握住“呆气”“灵气”“俗气”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分析关系的建立,主要应立足材料中母亲的寄语“守得住”、“少一些”、“要力避”。特别是对于“灵气”,不是强调“守得住”,也不是强调“要力避”,而是强调“少一些”,因此,这其中就有“适度”的考量。另外,材料强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作中应联系自身的生活与学习的实际,写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
【参考立意】⑩“呆”者不呆;②显“灵气”也有度;③超凡脱“俗”走向卓越:④慢拙中 藏大智:⑤非凡教育与脱“俗”期待: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