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0卷8年磊芝期
要:中国武术文化与日本武道文化有其相同性和差异性。文章从武术文化的源起、本质特征及
怠想渊源和文化品质等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力求发掘出其各自特色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日本武术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2—0023—03
摘
在中国,武,泛称T戈军旅之事。是冷兵器时代,在人和动物的搏斗,以及人类战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现在所谓巾国武术,为中国体育项目,旧称“国术”,亦称“武艺”、“武功”。由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
武术文化属于整个中华文化巨系统中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子系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反映。因此,武术文化在理论上受巾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在行为方式上受其制约,它在传统文化总体环境诸冈素的相互影响中发展,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义有自己的独特特性。
古代中国武术随着佛教等文化早已传入日本,中日武术交流活动在明代达到一个高峰。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有着丰富的武术文化底蕴。那么,日本的武术文化与中国的武术文化有何关系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异同之处呢?对世界义有何影响呢?
1
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技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纫、.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f’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武道的产生包括武士及武士集团的出现、刀剑的广泛使用、武道技法流派的形成以及武道理论的成熟等一系列过程。公元9—10世纪日本武上登上历史舞台。在日本古代社会,剑被供奉在神社。是兵器中非常重要和神圣的一种。约公元lI世纪,刀剑代替弓箭成为主要兵器。这大约是在日本源氏、平氏战争期间。到足利幕府时代,战争繁多,一些武士将实践中的刀法的经验、体会加以分析、整理,并使之体系化,这些武士成为后来武道流派的始祖。从室町幕府中期至日本近代,只本武道技法流派相继形成,并自成一体。江户时代以后,武道理论在日本自身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包含大量的禅宗和儒家思想,学习武道开始要求修持内心。
日本武术和中国武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像空手道、合气道、剑道这些皆源自于中华武术。在实质上,日本武道与中国武术是流与源的关系,但日本武术在日本独特的民族和历史环境下,通过特定的人物,逐渐风格独辟.白成一体。
2
中国武术文化与日本武道文化起源比较
武术侄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
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武术逐渐形成。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商周时期,_}lj现了“武舞”,片j来训练士兵,鼓舞上气,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
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丁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将军的剑术独冠--Re,斐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作者简介:张军平(1974一),男,讲师,硕士。研究
向:武术理论与
中国武术文化与日本武道文化本质特征及思想溯源比较中国武术产生于一个农业人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巾,人
们凭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玄想,建立_『对天文地理,人事社会具有极大包容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并以万物生长、人类繁衍等日常现象中得到的感悟,去体会这些朴素的辨证统一思想,由此形成了整个社会在理论上对世界万物的“分类原则”和“联系原则”即“天道、地道、人道”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在这一哲学观的暗示下,人们领悟到:人与天地自然合一,只有与天地保持协同,顺其自然,才能保全性命,维系健
康,延年益寿,于是创造了模仿动物活动的武术雏形——如:五
禽戏、八段锦、鹤翔桩、桩功、大雁功等武术基本功法动作。在宋
明理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明清之际出现了太极拳,则是“天人
合一”哲学思想的人格化演绎。“拳法中的棚、捋、挤、按、采、捌、法。
肘、靠”,即“乾坤坎离撰震兑艮”八卦的外化;步法上的“进返顾盼室”,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外化,“观乎人,则天地之体见矣”。
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国古代武术运动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武术运动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武术运动中关于养生、健身等方面的丰富论述,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然而,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我国封建礼会的统治思想,它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武术运动的发展也不例外,历史上的武术思想、武术文化、武术运动方法、武术术语、武术内容都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武术运动主体所体现的是人的修身养性和内部的完善。它无处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观,强调性命双修、心身并育、内外结合、动静相生、上下相随、左右相依、阴阳消长,谋求人同外界在和谐之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获得人体功能的整体优化,巾国武术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内涵下生根发芽。在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义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独有的特征。
在日本,“武道”这一说法在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还不曾出现,武道最初仪被称作“武士之习”、“兵之道”或“弓矢之道”,也就是狭义上的武道。江户时代的武道开始包含高居于农工商阶层之上的武士的道德规范。武道的内涵有它的形成与变迁的过程,而这一形成与变迁过程又始终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禅宗的影响密不可分。江户时代的“武道”也就是在“弓矢之道”中加
入了道德的成分一“士道”从而形成了广义上的武道。武道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具有强烈军国主义色彩的武士道。对
武道的理解,应从“道”的角度出发,类似于我们对日本茶道、花道等修行方式的理解。日本武道在活动内容上包括剑道、柔道、空手道、相扑等武术之道。其中,以剑道为最主要代表,武道在思想上包含H本自身文化传统和禅宗、儒家思想。对日本武道的认识应看作是R本各种武术的总称。其名称有如中国武术对太极拳、枪术、棍术、武德、武技的统称。说到El本武道,不能不说剑道。剑道是一种持刀剑进行的格斗术,日本剑道足武道的灵魂,是武道的代名词。剑道包括“剑术”和“心术”。剑道之所称为“道”。而不叫武艺或武术,因为真正的剑道不像武艺那样以杀人为目的。剑道或武道从技术上讲是如何杀人的问题,从道德上讲又有一个该不该杀的问题。剑无疑是一种杀人的兵器,剑术就是杀人的技术。但剑道不是杀人而是要除恶,足除一恶而救万人,这才是剑道或武道的根本,真正的武上不应该以杀人为目的。作为武上的修养凑物《叶隐》中第二条就要求武上应成为唤醒“大慈大悲的人”。武士的刀应该是“活人刀”,而不应该是“杀人刀”。武士之刀首先是要杀自己“心中之贼”。
3
中国武术文化与日本武道文化品质比较
虽然日本的武道是在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
于两个国家的民族和社会文化不同,所以,折射出的武术文化也大大不同。
3.1在武术术语上的不同
中国武术一般用“法”和“术”来称谓。如:拳术、刀法、剑术、枪法等等。日本武道一般称“道”。如:柔道、合气道、空手道、剑道等等。虽然在武术称渭上有所不同,但日本的有些称谓来自于中华文化。如:“剑道”一词最早是出现在中国战困时期的《吴越春秋》越王勾践与剑客越女的一段对话中;“空手道”最初称为“唐手”,而在日本“唐”字的发音与“空”相同,均为“KALA”等等。
3.2在武术器械上的不同
中国武术器械种类繁多,素有“十八般武器”之称。其实在具体的种类上远不止这些,据1983年至1986年在原图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中发现有392种之多。常见的有剑、刀、枪、棍、几节鞭、流星锤等等。而f1本的兵器种类则较少,如刀、剑、忍者常用的暗器等等。虽然在兵器的种类上远远比不上中国,但日本在单项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而且在世界武术史上有一席之地。
3.3在武术服装上的不同
虽然El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但由于国家、民族、传统习俗的不同,这些民族文化特点也在武术服装上表现出来。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中国武术,实际上足以汉族武术为主体,在长期民族文化交流中,融会了许多民族武术所形成的,所以中国武术服装呈现出多民族特点,在服装的颜色和款式上多种多样。武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宗教的发展,所以在武术服装上也有所不同,如少林的和尚服,袈裟;武当的道袍等等。日本武术服装则有:相扑是一条护肚带,其余的则为和服或f】派服装,颜色主要为黑门(忍者服装除外)。不过剑道的服装比较特殊,须赤足穿柔道服,从头到腿都有护具,规定男为黑,女为白。另外,神秘的忍者的服装则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忍者通常在新月或阴天夜晚行动,所以基本七装束颜色以深蓝色为主,碰到月明星稀的夜晚,便换成灰色或素色装束。
3.4在武术精神、礼节上的表现不同
武术在中国几T.年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在中国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它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的武德一般为:“尊师重道,孝梯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则抛弃了那种耍英雄、呈好汉的哥们义气以及那种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等旧的不适应文明社会的武德,发展成为“从武尚德,修身养性”的武德。中华武术礼节一般为站立式。即面对对方站立,然后左拳右掌(男左女右)。拳心对于掌心相合放予胸前。不过也有其他的礼节形式,大多具有民族性。
日本习武者所崇尚的不足物德,而是一种武上道精神。在日本身为武士,必须文武双全,如此才能合乎“武士之道”,还应该视死如归,要运用所在场所的有利因素来求得胜利等等。由此可见。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追求的是一种以武服人,而不是以德服入。当然,现在这种武士道精神也转型为一种斗争、拼搏精神。Et
本的武术礼节主要为立式礼和坐式礼。立式礼即为鞠躬礼,而坐
式礼即为以跪坐方式行礼。
4
中日武术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武术虽然有国家、民族、派别之分,但中日武术在现代文明
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武术国际化的进行,武术的技术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武术精神则向一种团结、奋进、拼搏、友好方向发展。中日武术的小断交流对周围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日本武道先于中国走向世界,但日本武道对世界的影响远远低于中国武术对世界的影响。
武术的发展丰富了英语i|刁汇,由于国际上练习武术的人数和地区不断增多,武术方面的一些术语也成了英语词汇。如:“kungfu”(功夫)、“Taiji”(太极)等等,这类汉语拼音也越来越为英美人民及其他使用英语者所接受。另外,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健身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许多西
治疗家正把东
的健身理念引进,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已进入他们的治疗体系之中。参考文献:
【1】1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1998(2).
【8】申国卿.2l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学分析叽体育科学,
2007(5).
【9】王勇.日本文化大讲堂
2007.
武道瞰1.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0畅明等.论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叽体育科技,2006
(4).
【11】高成强.文化自觉与中国武术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7(8).
【12】范鸿雁.论“长城”文化与中国武术的发展关系【J】.搏击术科学,2007(10).
武
【2塌写组.哲学辞典叫1.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3滁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老聃.老子【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5惕剑东.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J】.体育文史,1999(1).
【6】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7伍绍祖.对中国武术及东方体育文化观的认识【J】.体育文史,
AComparison
ij
bet:weenChineseWushuCultureandJapanese
Wushu
ubei(P.E.DepartmentofH
Abstract:There
are
Culture
ZhangJunping
Polytechnic
ubei430068)University,WuhanH
betweenChineseWushuandJapaneseWushu.Wushu’s
to
enessanddifferencesexistingsam
origin,
essence,features,thoughtandculturetheenlightenmentforords:ChinaKeyw
US.
betweenthe
culture
twocountrieshavebeencompared
find
OUt
eachcharacteristicsand
Japan
Wushu
comparison
(上接第19页)‘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归情和修养心性的体育功能。”其实,虎贲之士虽骁勇善战,但远未达到“论”的境界,“虎贲之士说剑”的“说剑”,不是“论剑”,而是“脱剑”。参考文献:
【1】袁枢撰.四部丛刊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
告其父兄,父兄皆日:‘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翼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乃如之,而归之于晋阳。赵孟怒,召午,而囚诸晋阳,使其从者说剑而人,涉宾不可。乃使告邯郸人日:
‘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杀午。”在这里,“使其从
者说剑而入”,显然就是“使其从者脱却佩剑而进入”的意思。
体育史学研究中,有专家指出,“虎责说剑可以理解为论剑,也就是研究和阐释剑理、剑法。“说剑”二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也是一个内涵深刻的启爪,说明早在西周之初,经过武王以修文教为目的的调整后,剑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兵器属性,兼有了人文教化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兼备了健身、娱
【2】舒大刚主编.宋集珍本丛刊【M】.北京:线装书局,2004.
【3IN库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5】马明达.武学探真(上册)【M】.台北:文笙书局刊本,2003.
Huben。。Shuo。。Sword
——ⅢustrationandClarificationon¨。shuo。sword¨
LinYoubia01
WangTin92
510006;
(1.GuangzhouUuangdongniversity。GuangzhouG
Abstract:Thephrme”shuoswords”,frequently
seen
2.Jinan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
inthefourclassicsofAncient
l
’
legend(zi),andcollection(ji).This
”to
thesisisclewedbytheliteraryquotationinthe
China:sutra(jing),history(ski)and
oUecdon‘MusicRecord,EtiquetteC
context
outliningthefactualsignificationof”shuo”.Theveritablemeaningof”shuo”inthisis”todisengage”.rather
than
on
state”.We
coulddraw
out
thatintheresearchofthephysicalcultureandhistory。theviewpoint”theelucidation
HuBen’shuo’swordcouldbecomellord',orthedrillsandillustrationofthescienceofswords,aswprehendaS’talks013.sw
as
theprincipleofswords”shouldbethereforecorrectedinto”removingsword”.
”shuo”sword
illustrationandclarification
ords:HubenKeyw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