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_历史故事

2022-12-21 来源:好走旅游网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

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和“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一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小故事让人非常感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篇1:红军长征吃皮带的故事

红军周国才长征中舍不得吃的半截皮带,为纪念牺牲的六位战友,他在皮带上烫了三个字:长征记。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和展示着的一条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带非常引人注目,皮带的背面奇特地烙有“长征记”3个字。这条皮带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战士周国才。但就是这样一条皮带,真实见证了长征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

野菜、草根毕竟不顶饿,实在饿得不行时,有的红军战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带,他们便将制草鞋底用的牛皮或者身上的皮带切成细条嚼进肚子,来充饥救命。红军吃牛皮主要有四种方法。

一是煮着吃。先用刀切成一条一条,然后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小心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

二是烤着吃。红军战士回忆说:“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

三是先煮再烤。先把牛皮剪碎,放在开水里煮,然后,再埋在火堆里烤,借着里面没熄掉的火烧熟。红军将士曾回忆说,这是草地上最抗饥的东西。

四是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热,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野菜粥搅在一起。其实呀,大锅里才飘着几根牛皮丝,看得见,捞不着……他们还据此创作了一首《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 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 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很多红军将士直到老年,仍然还会唱这首关于牛皮鞋底的“美味佳肴”歌。

红军战士周国才当时只有14岁,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战士,到达草地时就只剩下7个人了。进入草地不久,他们班的干粮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可这些东西也没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

6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周国才说:“该吃你的了。”战友们都知道,周国才的这条皮带是缴获的战利品。周国才实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爱之物,可为了抵抗饥饿,挽救全班战友的,他只得将自己的皮带贡献了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国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当皮带第一个眼儿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哭着恳求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吃剩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

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国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国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国家,后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篇2:挥泪枪毙炊事员

“甲戌严冬那时期,红军来到我苗区;过了七天又七夜,爱护百姓守纪律。”这是红军过广西龙胜后,苗族同胞中流传的一首歌谣。在湖南的侗族自治县,发生了这样的事……

1934年冬天,红军驻扎在湖南省通道县马龙乡向晖村。炊事班住在侗族人杨文春的家里。一大早,炊事员小李就琢磨着今天给大伙儿做点什么吃。另一个炊事员拉肚子,小李就让他休息,自己一个人干两份活,边烧火边择菜。

正在认真择菜的小李丝毫没有注意到有个没有烧完的柴火从灶膛

里掉了出来,起风了,那个小小的火苗“呼”的一声,引燃了杨家旁边的祠堂。小李反应过来的时候,火势已经借着风力,从寨子中间蔓延开来,熊熊地燃烧着,发出劈啪劈啪的响声。小李一边往祠堂上浇水,一边大声呼喊救火,闻讯赶来的战士都动手往火上泼水,并且动员乡亲们也一起救火,可是,火太大了,火势太猛。所有的乡亲们和红军的力量加起来也是杯水车薪,只能眼看着大火熊熊燃烧,一共烧了36户人家。

第二天一早,寨子里响起了锣声,侗族有个习惯,敲锣就意味着发生了大事,全寨子的人都要集合。一个红军战士在敲锣,旁边的红军喊:“乡亲们,大家都到寨子前大树下开会啦。”向晖村村前有两株巨大的杉树,杉树下面是块大空地,平展展的,足够容纳下三千人。

不一会儿,战士们都排着队站得整整齐齐,群众散着站在场子中间。一位个子不高的红军铁青着脸,来到树下开始讲话,他说:“对不起,乡亲们,我们的炊事员失火,烧了乡亲们的寨子,违反了红军纪律,现在我按照红军的规定,枪毙了他!失火的人家,我们会给每人赔偿两块大洋,我把钱交给族长,请族长分给各家。”说完他叹了一口气,眼圈有些红,显然,他的心里十分不舍。

这时候,许多群众就七嘴八舌地喊道,“别枪毙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们知道红军是好人,省一颗子弹打敌人”,“小李是多么好的小伙子呀,细心周到,不要杀他”,甚至有些人还哭了起来。

然而,红军的纪律如铁一般,小李被拉走了,不久,山坳上一声枪响,三十多岁的小李用生命向向晖村的乡亲道了歉。

第三天,红军就走了,走的时候,那个讲话的红军跟每一个人道别,一一握手,反复说“对不起了,乡亲们”。他们走后,寨子里的人都说,这样的军队从来没有见过,以前老见偷鸡摸狗、见什么抢什么的军队,没见过这么仁义的军队。

后来,在小李枪毙的地方,好心的相亲们为他立了一茔坟。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篇3:贾德福 背着大锅长征的女红军

贾德福是高四方面军妇女工兵营里年龄最大的一位。说是最大,其实当时也不过二十七八岁,她是妇女工兵营炊事班班长。由于她对

年纪小的战士们特别爱护,日子久了,大家不知不觉中就把她的辈分抬上去了,都喊她“贾老婆”。

大家这样叫着,她也就真的把自己当婆婆辈啦。

做长征前的准备时,“贾老婆”简直想把伙房都搬走。粮食、菜、油、盐统统装满后,还在自己的干粮袋子上缝了许多小口袋,里面装着姜、蒜、辣椒、胡椒等调味品。她一边使劲往里填一边还惋惜地唠叨说:“装不完,咋个办哟。”

有人取笑她,这是行军打仗,不是搬伙房。她说:“妹子们哟,行军打仗也要吃饭嘛。”

“贾老婆”是背上几十斤的食物和一口大铁锅,踏上漫漫长征路的。

渡过嘉陵江,走在剑阁古道,从石崖上凿出来的小路,上是望不到顶的峭壁,下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又逢阴雨连绵,脚下路滑,稍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得粉身碎骨,加之头顶上敌机不断地轰炸、扫射,这时贾德福背着大锅真有点不堪重负了,一路上她总掉在队伍的最后。

为此,大家要抢她的锅背,她却打趣地说:“背这个锅好处可多着咧!像背了乌龟壳,又落不到雨,又落不到鸡(飞机)蛋!”

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这一笑将紧张的气氛驱走了不少。 就这样,“贾老婆”的锅成了长征途中妇女工兵营的一面旗帜。大家看到她的锅时,感到的是和希望。

过草地时一些战友因饥饿病倒了,贾德福暗下决心,一定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个病号吃上一碗“病号饭”。可当营长林月琴病倒时,她捧上一碗放了一点盐的“病号饭”,林月琴却说什么也不吃。贾德福哀求着,她的泪流出时,顺着因操劳过度而刻下的深深的鱼尾纹滑下,林月琴再也不忍心推让了。

春天的党岭山,时而大雪纷纷,时而飞沙走石。爬山前,贾德福把火烧得旺旺的,在沸腾的锅里将珍藏的辣椒和生姜倒进去。她搅着锅里辣辣的汤,边盛边吆喝:“快爬雪山啦!大家多喝一点,驱赶驱赶风寒。”大家喝过辣椒汤,身上添了热量和信心。

两翻雪山,三过草地,走在最后的永远是贾德福。可是,一次惨

烈的战斗过后,贾德福的那口大锅下,血殷殷地流着,她的生命悲壮地定格在这口铁锅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