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洞喻”之辩

2023-12-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洞喻”之辩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的第七卷开头提出了“洞穴比喻”,用以说明受教育者和非受教育者的区别。

柏拉图做了这样的设想:“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柏拉图指出,设想有人将洞中囚徒解放一人。首先,他看到了那被照亮的事物及后面的火光,这时他发现洞壁上的影子为虚妄之物;之后他一路上又看到了很多之前不曾想象过的东西,这个过程伴随着痛苦,使他眼花缭乱、很恼火;最终,当他走出洞穴来到太阳下面的时候,这时他看到了那照亮万物的光源和被它照亮的一切真实的事物。

而当他回到洞穴后,却只有被同伴嘲笑的份儿,人家说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

这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比喻,它绝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方面,它还概况了柏拉图对于人的基本看法。

在提出洞穴比喻之前,柏拉图提出了他的二元世界理论。他将世界划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可知世界”代表真理、理性和知识。“可见世界”代表着变化多端的现象、影像,人们的信念和意见。这种理论充分体现了柏拉图一贯主张的形而上学二元论。在他看来, “可见世界”都是复制出来的,是变化多端的,而“可见世界”是完美的、不变的,居于统治地位。而在“洞穴比喻”中,洞内对应于“可见世界”,洞外对应于“可知世界”。在他的“洞穴比喻”中,“可见世界”的“光”和“可知世界”的“太阳”是理解他的哲学思想的至关重要的喻象。前者喻指习惯或经验或传统中的善,而后者是指构成整个宇宙基本秩序和价值体系的至善。哲学首要的任务是要指明灵魂如何才能从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这种“灵魂转向”构成了柏拉图理念论哲学的基本原理。

在我看来,这种二元论如实地反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是十分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不断产生、消亡,各种事物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但是真理却是确定的、唯一的,宇宙中的终极秩序统治着万物,世界万物都遵循着这种秩序运转,千变万化现象的背后都是这些最本质的真理,万变不离其宗。

柏拉图所说的未受教育的人就是那些被捆绑起来的囚徒,他们被感官所欺骗,把浮于表面的影像当作真实事物,陷于“可见世界”中不能自拔。而受过教育的人(往往是哲学家),则能挣脱束缚,在黑暗中慢慢摸索走向光明,渐渐地看到事物的真相,最终达到终极真理。

但是我个人对此持较为悲观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教育程度如何,我们每个人——包括哲学家都是被捆绑在洞穴中的囚徒。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穷尽这世间的所有真理。我们都或多或少地被现象所蒙蔽,只是教育程度高

的人受蒙蔽少一点,教育程度低的人受蒙蔽多一点。那些科学工作者(姑且看作柏拉图所说挣脱捆绑走向洞口的人),他们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理论,能解释大量的现象,但也还有很多没法解释的现象,而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也时常被蒙蔽,时常发表一些错误的理论。可以肯定,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没有人能走出洞穴,看见“太阳”。而即使在遥远的未来,科学发展到我们认为可以解释这世间一切现象的程度,我们也很难确定这些科学理论是否真的是终极真理了——它们也很可能是一种假象,而人在蒙蔽中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谁能不受蒙蔽呢?或许只有全能全知的上帝了。这体现了人类的某种悲剧性——他们永远无法挣脱上帝设置的枷锁。

在我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被囚禁在洞中,只是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有的人面对洞壁,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像;有些人能转过头,看到火堆和道具;有些人能看到外面有光亮;有的人能走到靠近洞口的地方„„但是没有人能走出洞口看到太阳。

而柏拉图在提出“洞穴比喻”之后,做了进一步假设——那个人看到了太阳以后又返回洞中,结果被同伴嘲笑。我觉得这一假设很可能源自柏拉图对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死的反思。苏格拉底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热爱,被后人奉为西方道德圣贤的典范,而他却和那个走出洞穴中的人一样,被自己的同伴嘲笑,最终以一种悲剧式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亡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这反映了追寻真理的人的悲剧性结局,在即使已经非常宽容的当代世界依然显得格外真实。这之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人的本性决定了人更习惯于旧观念而排斥新观念。当有新的观念袭来时,人们往往从一开始就无法接受,群起而攻之。而真理往往是以这种“新观念”的形式出现的。其次,人们为现实生活而忙碌,很多人沉迷于“可见世界”的种种事物——金钱、权力、荣誉,他们对真理毫不关心,对掌握真理的人不屑一顾。他们往往看不起那些追求真理的人,认为他们枉费苦力却得不到任何好处,转而嘲笑他们。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释,我却格外热衷于从形而上学和知识论的角度去解释它。这种解释反映了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的处境。在我个人看来,这是种不太好的处境。通向真理的道路是如此崎岖而又漫长,望也望不到头,人类可能永远也无法企及终极真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追求真理是没有意义的。人类应当继续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前进,就如同人类在过去数千年所做的那样,无限接近那个“太阳”,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类在洞穴中创造更多空间,争取更多自由,人类也才能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