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汉朝的战神,他“飞将军”的名号不是汉朝皇帝赐予的,而是他的对手匈奴人封的。也许在血性好战的匈奴人眼里,李广就如同神一般不可逾越。他,一生历任七郡太守,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亲历大小战役七十余次。却终身“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甚至李广的许多部下或原先的士卒,都有不少封侯得爵。这究竟是李广时运不济,还是李广平庸无能。或者说李广虽然自身神勇无敌但自身还有缺点。
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事件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处事之睚眦必报,心胸之狭隘都显示出他的不睿智。他领军打仗,多半靠的是他的勇却少了几分算计,兵不厌诈,而他在出兵前就已经失去了一份取胜的法宝。
做为一军之将领,他却自负其能。在军事行动中常常因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的形象而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随时应变的能力。往往一味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勇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其次,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又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从这一点上看李广不擅将将。
凡是热爱军事的人都知道,军队最重要的是纪律。无规矩不成方圆。而李广在治军方面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等等一系列内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松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有的人可能会说李广善待军士,但我说善待军士和整顿纪律是两码事。张须陀同为将军同样善待军士,有时甚至与士兵一同坐在灶边吃饭,但是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口令一出士兵动作整齐划一,此乃善兵之将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也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运筹帷幄的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命王者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