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的技巧

2023-02-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的技巧

作者:梅玲

来源:《江苏教育》2012年第05期

一、有效聆听——熟悉新歌旋律

学唱前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聆听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握,可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而应逐步提高聆听要求,各次聆听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即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如:在学唱歌曲《快乐的嚓嚓嚓》时,学唱前我一共安排了四次聆听,要求分别是:第一次,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第二次,了解歌曲的演唱内容;第三次,随旋律听出乐句;第四次,发现歌曲特点。这样,听完四次歌曲后,学生也就学会了演唱,也就不会被附点节奏困扰了。

二、完整聆听——感受乐句规律

乐句是构成一首乐曲的一个具有特性的基本单位。它能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义,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话一样。歌曲中的乐句一般都比较有规律。特别是那种结构方整的歌曲。比如四句歌词,对应着四个乐句,句句之间有呼应。而且有些乐句之间存在着旋律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如:捷克民歌《牧羊女》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共有四个乐句,结构方整。通过多次整体聆听,学生就会发现:歌曲的旋律上,第一、二、四乐句几乎完全相同,舒展的节奏、流畅的旋律表现了牧羊女的愉快心情,只有第三乐句以欢快跳跃的节奏与其他乐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如:歌曲《七个小兄弟》第一乐段(1-12小节)节奏明快,以音阶进行式为主。通过聆听,学生就会发现歌曲的最后十小节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形成首尾呼应。但是第一乐句(1-4小节)与第六乐句(21-24小节)容易混淆,可让学生听辨对比,找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在倾听中找到这些乐句的特点和联系,学唱歌曲时就能事半功倍。 三、选择聆听——突破教学难点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聆听往往被忽略。通常,老师们都选择反复练唱:男女生分组唱、小组唱、指名唱等,殊不知事倍功半。这一现象在高年级合唱教学中尤为明显。许多老师苦恼,分声部时同学们唱得都很好,可合作起来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其实,不是学生没能力唱好,而是他们没有学会聆听。学唱过程中的聆听,不一定是歌曲的完整聆听,而是根据学唱需要有选择地聆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如,因某乐句的音准、节奏有问题便可采用乐句聆听,可听老师或优秀同学范唱;若因歌唱方法不够正确,可选用不同演唱方法对比聆听;因声部合作出现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学习相互聆听,即多声部聆听的方法,学生要学会听老师弹琴,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音乐老师尤其要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和谐美的感受能力,这对于开展班级合唱教学将大有帮助。歌曲《长成一座山》中运用了很多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使视线拉宽,仿佛“我”跨在父亲双肩上,起伏的旋律线好似“我”的成长历程中经历的风雨和坎坷。歌曲《共产儿童团歌》中每一句都运用了附点节奏,歌曲力度鲜明,体现了儿童团员们精神抖擞的面貌。在教学这些歌曲时,请学生注意倾听歌曲中多次出现的有特点的节奏,能帮助他们唱准它们。 四、入情聆听——实现二度创作

歌曲唱对了,稍稍有那么一点情感了,就算完成任务了。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是这么认为的。其实,老师们还忘记了歌唱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歌曲的二度创作。学唱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录音范唱,讨论其情感表达,启发学生将范唱与自己的演唱相比较,听辨哪种演唱更恰当,或者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其他表现歌曲的演唱形式,形成独具个性的情感表达。一年级《小树叶》这首歌,在教学时我先有感情地朗诵了歌词,再让学生听范唱学唱歌。学完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范唱不好。为什么呢?他们说:“第一段歌词写小树叶离开妈妈,妈妈很舍不得,所以要唱得慢一些,难过一些;而第二段小树叶很勇敢很坚强,所以要唱得快一些,有力一些才对。可是录音机里两遍唱得一样的,所以不对。”说得多好呀!小朋友在倾听歌曲、理解歌词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使歌曲演唱得更加声情并茂。所以,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学生们能有这些创造性的想法,归根结底来源于深入细致有效的倾听。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大庆路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