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创新

2020-02-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农村职业教育课堂创新教学实施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金山职业高级中学 滕济红

内容题要:由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抓手是“创新”。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本课题的研究始于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思索,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营造民主氛围、贯穿问题教学、实现学生主体”为主线,以“导、思、疑、评”为基本特色,构建了课堂创新教学实施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如下成果:

(一) 形成课堂创新教学的基本框架;

(二) 初步建构了创新教学模式及不同学科的课型结构; (三)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五) 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已成自觉行动,教师素质普遍提高。

关键词:教学过程 创新 模式

一、 问题的提出

富阳市富春中学是一所处于城郊结合部的新近屹立的“杭州市示范初中”,尽管在前段时间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在教育教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研究的内容及目标大多是教师自发型的,其研究的成果只能解决纵深进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还不足以整体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我们觉得特别是在刚刚澄清了“素质教育截然不是活动加特长”的模糊认识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还缺少一系列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手段仍占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特别需要引起注意并进行改革。 (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 1、 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轻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的首要职能就是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课本,是有学问的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看;老师演,学生练。调查表明,在传统教学影响下,长期的被动灌输式学习使学生习以为常,“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哪一些”,上课听讲占88.13%,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占64.4%,(见表一)而借助于自学的只占10.17%,通过提问的只占6.78%。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内容 上课听讲 完成老师作业 看电视 参观 实验 讨论 背诵

电脑

人数 52 38 9 8 29 24 14 14

百分比 88.13 64.4 15.25 13.56 49.15 40.68 23.73 23.7 (表一)

这说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吸收知识的状态,学生的主体意识丧失,学生只是知识的“贮存器”。

2、 过分强调教师尊严,忽视了学生畅想的欲望。

由于老师是长者,是导师,所以老师理应得到学生的尊重。这个理论人人皆知。所以不少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摆出一副“听我的”神态,在知识问题上动不动就说:“照我的说法去做(想)绝对不会错”。这里就出现了问题:照老师说的没错,是不是说只能按老师说的办,而不能越雷池一步?是不是说别的办法就一定行不通,再没有其他方法了?这些老师凭借权威的地位,在课堂上推行知识霸权主义,使学生失去心灵的自由、沦为思想的奴隶,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接受知识过程中,没有一点自己的创意,思想僵化。

在调查“对于老师上课讲述的内容,是否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问题时,答“总有自己的想法”的只占3.39%,而答“没有”的竟占84.7%。(见表二)

对于老师讲课,是否有自己的想法 内容 常有 有时有 没有 不知道

人数 2 25 50 6

百分比 3.39 42.37 84.7 10.17 (表二)

同样在调查“如果课堂上碰到问题,你怎么办”这个问题时,答当时就发问只有6.78%。(见表三)

上课有问题时你怎么办

内容 当时提问 课后问老师 课后问同学 回家问家长 自己找答案 什么也不做 其他方法 人数 4 17 41 5 39 4 1

百分比 6.78 28.81 69.49 8.47 66.1 6.78 1.69 (表三)

可见我们的老师在推行“惟上”、“惟师”中效果确实不错,真正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知识“推销员”,而学生却失去了最宝贵的品质——探究和创新。

3、 过分重视教学的效果,轻视教学的过程。

由于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相当多的教师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只关注其结果,通过提问、作业、考试等方式,答案对了,学生“记住了”、“做对了”,就认定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而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过程则不重视,认为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在伴随着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自然实现了。由于偏面的应试,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套公式、套模式等等记忆性学习而造成的短期效应,使学生

丧失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泯灭了其创造潜能。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而我们的部分老师恰恰不知道这一点。

以上种种,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 课堂创新教学的实施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好多学校好多老师还无不表现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无所适从,传统的“守成教育”、灌输式教法、维持性学习还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好多领导、好多老师还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操作方法中,把实施素质教育停留在喊喊口号,做做表面文章上,不知道从何方、何处入手抓好素质教育。

有人说:21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这话完全准确。上下五千年的人类社会史,而文明史只有二、三百年的时间,其余的都在刀耕火种中渡过。从蒸汽机开始的工业化到发现电流的电气化社会,直到近几年出现无线电波的电子化到现在刚开始数字化社会,无不渗透了“创新”。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在不少时间,不少方法上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与飞速发展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状况非从根本上得以改变不可。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时代发展呼唤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迎来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创新教学。不搞创新教学,我们的基础

教育就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任。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淘汰教学,它“目中无人”,只看学生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其结果是“以智害德、以智害体、以题害智”,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

为培养能适应21世纪世界经济、科技、社会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与国际激烈竞争需要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突破口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建立一套有利于课堂创新教学实施模式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本研究正是适应这一需要,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题的课题——《课堂创新教学实施模式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与依据 (一)课堂创新教学实践的基本框架。

我校《创新教学实施模式的研究》是以学生的素质发展领域为目标,以各学科为单元的各子课题组成的,和各子课题之间是分综结合的关系。其基本框架如下:

子课题目标 教师岗位目标

目标体系 主课题总目标 子课题目标 教师岗位目标

子课题目标 教师岗位目标

创新的条件 民主和谐氛围 创 创新的基础 抓好双基

新 操作体系 创新的向导 发展性教学 各子课题

教 创新的源泉 自主式学习 学 创新的途径 探索性活动 研

究 发挥特长

框 教师评学生 鼓励发问 多元化激励

架 挑战权威 性评价

评价体系 允许出错 学生互评 挖掘问题 开放式评价

学生自评 认识自我 反省性评价

课堂的教学和谐性和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是本校课堂实施创新教学的两大基本特征。

在目标体系中,我们突出的是教师营造发展性教学的和谐性和学生参与创新性学习的主体性。

发展性教学的教学和谐性表现为教师能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创造性地诱导学生产生问题,形成和谐氛围,师生在问题中产生共鸣。学生创新性学习的主体参与性集中反映了学习者的个性思维和主动精神。它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特点。目标——行动的指南,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办什么事情也是一塌糊涂。除了本研究所确立的主目标,各子课题按照本主目标分解,每位教师在岗位操作中首先要确定创新教学达成目标,将本总目标始终贯穿在每个岗位操作的达成目标中。我们将创新目标的教学和谐性和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始终体现在创新教学基本模式的每个操作过程中。

在操作体系中,我们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我们首先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课堂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来抓,同时注重抓好“双基”教学,以扎实的“双基”促“创新”。在创新教学操作的基本模式中,对于每一个环节,均渗透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法、接受式学法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发展性教法和主体性学法,将教师诱导“问题”,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进一步产生“问题”始终贯穿在整个创新教学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表现为有效地引导学习者培养主体意识,团体精神和个体角色感。

在评价体系中,我们相信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对课堂创新教学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杠杆”作用。良好的、恰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互相开放式评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师生互评及生生互评的前提下

辅以学生自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评价是课堂创新教学每个环节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提出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课堂创新教学实施模式研究》,是根据以下依据提出的。 1、 哲学依据。

根据哲学观点、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能动反应的才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是说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恰恰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内容(客观事物)能动反应的体现。 教师的教相对于学生的学而言,只起外因作用,其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在于学生学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产生教学效果。

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开发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力,给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这样老师的外因和学生内因才真正得到了最佳组合。 2、 人才学依据。

当今世界方方面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主要不是在认识过程中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有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衡量人才智能水平高低的主要标

志。在初中就学的学生,可以说是作为追求成才的人才,处在前人才或潜人才阶段,要想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有所成就,脱颖而出,就极需在课堂学习中发展求异思维,敢于探索,挑战“权威”,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才干。 3、 心理学依据。

创新,是人的需要体现的其中形式。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是要摈弃“保姆式”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靠自己努力去发现,去解决疑难,能取得“自己生的孩子亲”的好效果。

本实践与研究就是在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过程中,创造“邻近发展区”——即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由教师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全过程,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观念,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证明学生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充分条件,对开发思维力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社会心理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形成。 4、 教育学依据。

教育学要求学校教育与教学体现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基本要义,把课堂看作既是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更是展现学生个性、灵性和人格的舞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贯彻“两全”方针,其中的“抓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是在教育学原理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

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5、 现实依据。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现在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江泽民总书记就说过:“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就无所谓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又因为学生在校时间每天七、八个小时,课堂时间占了三分之二,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符合客观现实。 三、 课题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 课堂创新教学的含义。

我校的《课堂创新教学实施模式》指的是在素质教育的氛围里,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师生民主和谐、合作的思想基础上,以“问题解决”为要义,以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桥梁, 以“导学”为关键,通过教学系统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建构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

根据人们的一般理解: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我们构建的实践与研究,主要指向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培养学生“如何敏锐”和“怎样敢于”,也就是能力与精神的两大块问题。

美国科学家马兹罗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创造力,指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探索所产生的非凡的创造,如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种创造力属于科学、发明家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 我们所实践与研究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主要是指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说在课堂上鼓励、激发学生敏锐地把握机会,大胆地提出自己从未见过、听过或接触过的东西,而不是模仿抄袭别人的行为特征。这种创新概念,对于学习个体而言,是一种纵向的而不是横向的对比。 (二) 课堂创新教育的实施内容

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学,其操作过程中渗透着如下内容: 1、课堂创新教学的目标体系。 主目标是:

⑴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积极进取的校园人际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的方面展现自己,表现其聪明才能,使全体学生的心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⑵认真努力地改进课堂中的教法、学法;改变重视研究教师的教为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改变认为课堂就是知识传授的地方为问题产生的地方;改变学生学习就是继承前人正确结论的观念为允许学生产生错误想法的观念。构建几种适合本校实际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知识的存量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知识的增量和流量,即注重学生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

⑶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面向全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科学习为重要内容,使学生学会主动的学习、主动的交往,从而实现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⑷在校园内充满和谐、欢乐的气氛中使学生的个性特长有更大的发挥,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 各子课题按上述目标分解。 2、课堂创新的操作体系。

课堂创新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操作研究:

⑴创新的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集体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最佳创造力。“应试教育”之所以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因为学生成天在“题海”中滚爬,在“考分”中挣扎,沉重的心理负荷极大地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为扭转这种状况,我们认为,首先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空间,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气候”和“土壤”,通过给学生以极大地信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供多次锻炼的机会,尊重学生提出的包括各种古怪的问题等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联想、大胆地质疑,促使学生想创新。 ⑵创新的基础——“双基”。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虽然知识越多,并不一定创新越多,但可为创新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无论从事社会科学工作,还是自然科学工作都需要对旧有水平、旧有规范的突破,如果对前人的知识技能

尚未贯通,就想有创造性的“奇迹”出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研究时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

⑶创新的向导——发展性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倡导让学生自主发展。而我们的教育,历史推崇的是“听话教育”,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听老师的话,一般是对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强调过分,要求学生有言必听,这样会使学生“思维定势”:想问题,按照一个固定的思路;办事情,总在一个框框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学生,最难有创新意识,又从何谈创新行动?于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教学目标的设置中不仅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还注意学生的创新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去创新。 ⑷创新的源泉——自主式学习。

树立课堂教学不是为了给学生复制相同的思维,而是为了激发不同的见解的观点。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使学生会“质疑”。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学生的“质疑”带动

了“理解”,而深入的理解又使学生发现和提出更多、更深的问题。问题提的越多,说明学生理解越深,越会学习的人越会质疑,越会“质疑”的人越有创新精神,形成“会学——质疑——创新”的良性循环。

⑸创新的途径——重视动手与实验的探索性活动。

学生的动手与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思维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地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去探究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心灵手巧,重视实践重视实验的人,必将会以更大的热情去探讨自然界中未知领域的奥秘,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动手与实验,是促使学生爱创新的有效途径。 3、课堂创新教学的评价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提到:“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说明教育确有不可估量的力量;而教育评价又是显示教育力量最基本的手段。

我们在课堂创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改过去的评价方法,采用民主、平等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方法,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相信“创造力人人都有”,提出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

⑴教师评学生,该项评价要求老师把握好这样几点: 第一, 在评价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

同特点扬长避短。

第二, 在评价时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提问积极性,给学生再次提问增添信心。

第三, 在评价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向老师设问、向成绩好的同学设问的勇气。

第四, 在评价时要有允许学生出错的气魄,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质疑要耐心倾听,挖掘其闪光点。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用一些和蔼可亲的语句:“咱们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很有趣,请你试着想一想”、“你的想法有新意,再继续讲”、“你觉得应该怎么说(做)呢?”„„ ⑵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不仅仅是让学生指出同学所说(做)的正确与否,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发现思维产生的过程,给自己对知识的认识有进一步巩固提高的作用。 此项评价可在学生说(做)后进行。 ⑶学生自评。

自评可让学生认识自我,及时对比,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此项评价宜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 (三) 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将已有的教育经验进行筛选抽象、提炼和验证及进行再提高三个阶段组成。 1、 前期的准备工作

⑴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在全校教职工中,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实现教师的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在教育观上,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好课本知识,更要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观上,变“灌输式”为“开发式”,不仅传授知识和转述真理,而要更多地开发学生智能和让学生参与去发现真理;在人才观上,变“知识型”为“复合型”,着重教育学会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⑵成立研究组织网络。

本研究在各教研组中展开,既考虑每位参与教师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又考虑集体研究项目的群体效应,确定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一条龙”的教学常规管理,举办校内外研究课,定期召开创新教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及时整理课题研究的事实材料。 本课题采用课题群集体攻关的形式进行分项目应用性研究,各学科子课题根据“创新教学”这个研究方向进行分解、延伸。学校构建了教科室负责学校主课题,各学科教研组负责各子课题和教师个体积极参与研究的三级课题研究网络。 “创新教学”研究组织网络图

一级 主课题 教科室

二级 子课题 教研组

三级 具体操作 教师个体

⑶责职到人,全员重视。

通过理论学习和情景分析,为使我们对社会现况及本校实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首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研究,以取得第一手材料。

各子课题按自己的实施步骤精心施工,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根据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研究、指导。各子课题均在研究中期根据《研究进程反馈表》写出汇报,并及时小结。 ⑷申报立项研究。

我们在组织学习,统一认识及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内容,并于1999年4月向富阳市教委申报立项研究。 2、筛选、提炼原有成果,渗透于创新教学 ⑴营造足够宽松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空间。

我们研究“创新教学”,不是仅仅停留于操作层面上,认为首先要营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环境。据此,本校为摸索初中生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的路子,先于1994年9月至1997年9月着重对初中生心理辅导的目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见附件),实验报告在第四届全国学校心理辅

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经评审获全国一等奖(见附件)。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本校又将该研究深入,延伸到《营造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谐环境的研究》,并面向社会开通了“未来青春”热线,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我校在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预防和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意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第一环境来抓。

⑵构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给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和勇气;据此,我们改革了现在学校中普遍沿用的一个班级一位班主任或一个班级正副班主任各一名的模式,将班级管理分成了16块96项,让所有的课任教师均担任班主任(见附件),运用分块、协作、轮换、激励等管理方法,几位班主任同舟共济、齐抓共管一个班级,每班学生轮流值周管理、检查、评价学校的纪律卫生、两操、礼仪等,构建了全员育人机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生的养成教育初见成效,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3、研究验证阶段。 ⑴选定实验班与对照班。

①实验对象:本校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在校学生,初一597人,587人,初三486人,总计1670人。 各子课题各自选定实验班、对照班。 ②实验变量。

自变量:构建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评价手段,实施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方法。

因变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相关变量:教师、学生、教学条件。 ③有关数据前测。 ⑵实验假设。

①通过构建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评价手段,可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但可以抓好学生的“双基”,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良好发展。

③学校创新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课堂创新教学。通过对于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特征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操作、改进和完善等活动过程,可以逐步形成学校创新体系。 ⑶各学科的创新教学的实施遵循的原则: ①民主性原则。

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显著特征是注重学生自主发展。课堂中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性学习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善师生关系,改教师的“教授”为“同学”关系,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问”,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有“点头颌首,注意倾听”的好神态。 ②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创造始于问题,遵循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规律向前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并设计的问题要有新颖性和多面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自觉动脑思考,引起学生互相讲座或辩论。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里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整节课应从“解决问题”贯穿始终。 ③全面性原则。

因为影响创新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要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积极地参与。 ④探究性原则。

教师要尽可能地认定:问题解决要靠学生自主探究;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学生在发生错误时就不会给予脸色甚至批评了,就不会去损伤学生的自尊性。也就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能接纳学生的失败。 ⑤激励性原则。

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进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⑷实验操作。

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研究课题遵循“营造民主氛围,贯穿问题教学,实现学生主体”为主线,以导学、新授、复习巩固、学习发展为操作过程,以“导、思、疑、评”为基本特色,构建了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在整个课堂创新教学操作的每个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是保证能体现“创新教学”的前提,贯穿“问题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有效方法,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

导:引导、指导、诱导。在导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置要多样化,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和开拓学生思路。并且教师的“导”要贯穿全过程。

思:思考、思绪、思辩。教师以“问题”引路,使学生在思绪“问题”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从中理解、掌握新知识,教师要在学生“思”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疑:设疑、质疑、释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疑是一种假象,产生这一假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这正好说明了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导”、“思”的重要性,于“问题”中设疑,于“问题”中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

评:评价、评定、评判。对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再提高过程,准确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更具有创新性学习的动力功能。师生间的“评”,生生间的“评”及学生自“评”是创新教学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课堂创新教学的每个操作过程,始终遵循着上述原则,而“导、思、疑、评”亦渗透在其中。 本教学模式的操作以下列几点为要义: 教师从步入教室那一刻开始: ——把微笑送给学生; ——把激励传给学生; ——把竞争带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解放学生的眼睛,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 ——解放学生的脑子,尽量让学生主动思考; ——解放学生的双手,尽量让学生自己操作; ——解放学生的嘴巴,尽量让学生大胆质疑; ——解放学生的空间,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 ——解放学生的时间,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⑸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同时亦有调查法、文献法等。其中子课题有的用实验研究法,有的用行动研究法,有的用经验总结法。 4、总结阶段。

本阶段主要完成如下工作: ⑴有关数据后测,进行分析比较。 ⑵教师上交研究论文。 ⑶各子课题撰写结题报告。

⑷撰写本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经过三个学期的实验研究,从教师的感受、学生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来看,都已取得明显成果。

(一) 形成了课堂创新教学的基本模式和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研究,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些理论性质的成果,其表现形式为教学操作、方法,各学科创新教学过程中的群体特征以及科学的创新评价方法,为创新教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产生了课堂创新教学的基本模式

和 谐 氛 围

采用激励性评价

学生„„ 产生创造性 理解掌握方法、过程 发展创新思维 发展、创新

学习欲望 发展创造力 解决新问题 民 主

平 导学过程 新授过程 复习巩固过程 学习发展过程

教师„„ 激发学生 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训练学生运用己有知识及 激励学生发展

创新欲望 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创造性方法解决问题 创新能力

(课堂创新教学操作模式图)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2、初步构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不同课型的创新教学具体操作方法。 各学科子课题在本研究“创新教学的基本模式”下,群策群力,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及不同课型构建了不同的操作方法。 ⑴“导学过程”的操作方法举例。

①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和”提问时间“构成的12个导学匹配图。

问题设计

准确把握教材 研究学生认知

上课伊始

提 重点、难点 问 教材衔接 时 无疑处 间 枯燥乏味时 结尾处

②英语课“提高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提问艺术“

A推想性提问 B概括性提问 C评价性提问 D发散性提问 E延伸性提问

⑵“新授过程”的操作方法举例: ①语文教学中“创作氛围”的营造:

教师发扬民主 教给基本方法 营造文学氛围

激发学生求知欲 形成创作意识 鼓励参与体验

②数学课中“自学、辅导”操作模式的新授步骤: 第一步:激发学生自学的浓厚兴趣; 第二步: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⑶“复习巩固过程”的操作方法举例。 ①体育课中的“自主学练”结构框架:

复习巩固

引导性学练阶段 尝试性学练阶段 自主性学练阶段 归纳性学练阶段

激发兴趣 观察思维 自主学练 体验成功

寻求切入点 学习交流 验证表演 放松练习 复习巩固

②数学课中巩固过程: 复习巩固

老师设疑,学生思考 学生自行检验、讨论 自我小结 ⑷“学习发展过程”的操作方法举例:

①数学课教学在此环节中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编试卷”,让学生互相交换练习、互相评定。很显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书本、查阅资料的习惯,同时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②自然课为研究“成功教育思想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此环节中采用:

A探索性实验教学; B研究性实验教学 C开拓性实验教学。

3、从各子课题看,各子课题依据自己学科的特色和整体特征,提炼出各自特有的教学特征。

在此举英语(学科)子课题为例(见附件)

英语创新教学实施特征

科学性 主体性 有序性 愉悦性

4、另外各学科还构建了特有的创新教学方法。 在此举政治(学科)子课题为例(见附件): 政治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教 以 发 推 归 师 学 挥 理 纳 语 生 学 能 能 言 为 生 力 力 的 主 主

合理评价 艺 体 观

术 能 导 连 反 曲 性 动 问 问 问 问 性

5、建立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操作用表。 在此以音乐(学科)子课题为例(见附件): 音乐创新教学评价用表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评价 知能性目标 掌握“双基” 唱歌 知识 音乐 欣赏

主动性目标 兴趣与求知欲 愿意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有关音乐的知识技能

愿意从事有关音乐方面的活动 竞争意识 关心自己在班组中的地位 喜欢在音乐活动和竞赛中与人竞争

社会适应性 关心、尊重他人的音乐学习成果 在音乐表演中善于配合,轻松、自如 自我效能感 遇到提问时大胆发言 能主动发现音乐学习中的问题

愿望 渴望成功,努力取得音乐学习的好成绩

有自己心目中向往追求的著名音乐家

创造性目标 创造性态度 喜欢观察有关音乐的事物并有较强的音乐创作欲望

解决音乐问题时不依赖别人,不怕遭到别人的反对,有独立的见解 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 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或欣赏,富于幻想和联想,并不拘别人的见解

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理解音乐作品,借助具体形象解决问题 音乐思考方法比较新颖奇妙,能较好的从各方面、各角度理解音乐作品

创造性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喜欢参与 乐于进行和参与个体、集体音乐即兴创作活动

(二) 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初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如何评价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采用如下方法进行:

1、 本研究在学校随机抽样,经过前、后测对比,以下列情况为例说明:

⑴问题:在上课时你对于老师的讲解是否经常有自己的想法(选一项):

经常有 有时有 不太有 从没有 不知道 前测(%) 3.4 42.4 42.4 1.7 10.2

后测(%) 8.2 68.9 21.3 0 1.6

通过本课题研究,全校教师转变观念,改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为产生问题的地方,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短短的一年内,经常产生“问题”的人数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会产生“问题”的人数增加了近27个百分点。“问题意识”大大增强,“没有问题”的人数减少,有问题就有创新,此项调查说明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

⑵问题:你在上课时遇到问题怎么办?(可选多项)

当时提问 课后问老师 课后问同学 回家问家长 自己找答案 什么也不做 其他方法

前测(%) 6.8 28.8 69.5 8.5 66.1 6.8 1.7 后测(%) 21.3 44.3 76.3 13.1 75.4 9.8 24.6

该表说明,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参与越来越广,“发现问题马上向老师提问”,提高了14.5个百分点,“遇到问题,课后问老师”提高了15.5个百分点,这里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民主、和谐、平等的、有利于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初步形成,学生敢于提问;第二个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已有成效;还有一个是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⑶问题: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可选多项)。

上课听讲 自己看书 完成作业 参观 实验 聊天 背诵 用电脑 讨论

看电视

前测(%) 88.1 49.2 64.4 13.6 49.2 10.2 23.7 23.7 40.7 15.3 后测(%) 13.6 54.1 67.2 21.3 63.9 19.7 16.4 34.4 68.9 57.4 由于本研究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们能注重开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学生“上课听讲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观念淡化,继而体现自己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加,特别体现在做实验、用电脑、讨论、通过看电视获取知识等方面。

此项调查完全说明了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的主体观念增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2、 各学科子课题也在各自的研究范围内进行了调查,例如: ⑴政治课中体现学生创新精神的调查: 班级人数 学生质疑人次 学生回答人次 实验前 56 0 5人次/节

实验后 56 1.8人次/节 18人次/节

上表说明政治课教学环境开始改善,学生判断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⑵音乐课中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了调查,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评价表见前),在二级目标:“兴趣与求知欲”的两个三级目标均提高了解15%;在“竞争意识”的两个三级目标分别提高了14%和13%;在“社会适应性”的两个三级目标分别提高了2%和30%;在“自我效能感”的两个三级目标分别提高了34%和14%;

在“愿望”的两个三级目标分别提高了22%和28%。特别在调查“创造性”这一内容中,二级目标“创造性态度”的两个三级目标分别提高了20%和18%;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三个三级目标分别提高了13%、15%、8%;在“创造性动手实践的能力”的两个三级目标分别提高了25%和17%。

(三) 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由于我们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是以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保证的。所以,通过本课题研究,本校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同时,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1、 今年的初中升入富阳市重点高中人数的比例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富阳市 本校

毕业生数 重高招生数 重高招生率 毕业生数 升入重高 升重高率 1998年 9905 1000 10.1 576 122 21.2 1999年 8974 1250 13.93 489 123 25.2 2000年 8335 1630 19.56 474 198 41.8

(近三年富阳市重高招生率和本校重高升学率对比表)

人数 1630

200

富阳市 本校 学校50余所 2000年本校升重高人数占富阳市50余所初中的12.15%。 2、 各学科教学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⑴今年初三自然在全市中考中A率和平均分均为富阳市第一; ⑵初一、初二年级的英语阅读、听力成绩实验班成绩提高较大,明显优于对照班:

第一学年期末考 第二学年期末考 第三学年升学模拟考 阅读 听力 阅读 听力 阅读 听力

平均分 实验班 3.4 12.2 7.2 14.3 8.4 17.7 对照班 2.1 9.1 4.55 9.7 4.7 12.8

备注 听力总分为20分,阅读总分初一为5分,初二、初三为10分。 (英语实验成绩对照表) 3、 本课题研究,促使竞赛效果显著。

⑴2000年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中屠熠鑫同学荣获全国二等奖,另有2位同学获杭州赛区三等奖,同时获富阳赛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

⑵2000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陆靖同学获全国三等奖,同时获富阳赛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⑶2000年浙江省初中自然科学竞赛中屠熠鑫同学荣获省一等奖,

同时获富阳市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⑷2000年富阳市初二数学竞赛获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 (四) 本课题研究以来,教师素质普遍提高

自本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以来,带动了全校教职工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到新近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大家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的研究。全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大提高,科研兴教、科教兴校已为人们所共识,教师们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工作。 1、教师参与教科研人数大增。

下表是近几年来各级立项课题的个数一览表: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富阳市级立项 2 4 11 杭州市级立项 1 1 1

上述说明我校参与课题研究人数已呈直线上升趋势。 人数

年限

(我校参与课题研究人数情况统计图) 2、教师教科研能力大有提高。

一年来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开展多种不同课题的研究方法,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广泛积累研究资料,成果明显。单

从富阳市级获奖篇数来看,本校教师参与教科研人员每年在30%左右递增。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获奖 发表 获奖 发表 获奖 发表 富阳市级 28 37 47 杭州市级 4 1 5 1 6 省(市)级 5 5 5 1 2 6 全国级 1 2 1 3 4

(教师论文获奖、发表篇数统计表)

其中仅2000年教师个体配合各学科子课题研究课堂创新教学问题的论文有39篇,占我校教师论文获奖数的70.9%。 3、教师的创新意识增强,教育观念得到转变。

通过本课题研究,全校教师对“创新”已形成了共识,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的含义,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去,变原来的“灌输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五、 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

通过本研究课题的实施,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确实在课堂上,在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抓手”的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在实施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好这样几点:首

先要抓好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第二课堂创新教学要始终贯穿“营造民主氛围,体现学生主体,问题贯穿始终”这个原则;第三,要在“导、思、疑、评”这个基本框架下进行操作。 当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碰到如下几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1、 学生的个体创新与教师面向全体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实践对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主动获得知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性个体品质是有作用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自变量“教学方法”还难以较令人满意的控制到真正有利于面向全体这一程度;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势必要化费教师一定的精力和情绪去对待他,则此时又如何兼顾其他学生的质疑和学习情绪,使之既能保证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的表露,又能顾向全体?

2、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表露与在课堂中以自我为中心之间的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以比较宽松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空间。本课题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往往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在适宜的时空条件里对发展其个性是十分有益的,但往往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有时甚至危及课堂纪律。 3、 课堂中的创新与教学任务的完成之间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并未对教材、学制等较大的改革研究;而现在对完成的教学任务要求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教学计划规定的基本内容一定要完成,允许充分发挥特长,在课堂

中进行创新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提出各类问题需教师解答或指导,同时更需要释疑若一一予以解答,势必要占用教学时间,若不予回答,则与创新教育精神相悖。加之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产生的问题是不可测的,教师很难调控,这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产生矛盾,这又要我们必须继续探索的。 六、 参考文献

(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