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2024-03-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3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5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7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9

第1课时 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9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连接与洗涤11

单元复习课13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15

第1课时 空气的组成15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7 课题2 氧气19 课题3 制取氧气21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23

单元复习课25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27 课题2 原子的结构29

第1课时 原子内部的结构29

第2课时 离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1 课题3 元素33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33 第2课时 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35 单元复习课37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39

课题2 水的净化41 课题3 水的组成43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45 第1课时 化学式与化合价45 第2课时 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47 单元复习课49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51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51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53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55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57 单元复习课59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61 第1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61 第2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63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65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67 第1课时 二氧化碳67 第2课时 一氧化碳69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71

单元复习课73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75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77 第1课时 燃料的合理利用77

第2课时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79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81 单元复习课83

附录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85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说出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2.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学习难点】

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变的一个小魔术,谈一谈你有何感受。 观察老师表演的魔术(实验):(1)白纸显红字,(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想一想: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

讨论交流:提到“化学”,你想了解关于化学的哪些知识?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阅读课本P1~P2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身边生产生活事例,哪些地方体现着化学? 提示:衣服要经过化学处理;农作物丰收要靠农药化肥合理使用;建筑材料用化工产品;出行交通工具与化学密不可分。

2.你还能列举出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物品或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吗?

比如:各种各样的玩具,甚至玩具中使用的电池都与化学有关。电池能放电的原因,也与化学密切相关。

知识模块二 领略化学发展历程

阅读课本P2~P3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古代,化学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化学:火的使用、制造了简单工具、造纸术、火药。 2.到了近代,化学发展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近代化学: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创建原子、分子学说奠定了化学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体现在哪些领域?假设没有化学,你想象一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代化学:人类发现和制造物质种类繁多,制造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假如没有化学,我们将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社会,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

知识模块三 认识什么是化学

阅读课本P4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吗?化学的目标意义是什么?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的目

标就是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知识模块二:领略化学发展历程 知识模块三:认识什么是化学 拓展: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型的产品。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A )

A.物质 B.物体 C.运动 D.实验

2.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C )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3.下列课题侧重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D )

A.计算机游戏动画的开发 B.嫦娥一号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 C.禽流感传播途径的调查 D.新型药物用有机分子研制 4.发现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是( C )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5.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B )

A.烧制陶瓷 B.发明指南针 C.使用火药 D.冶炼钢铁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三、拓展作业:请上网冲浪或去图书馆查阅或者通过报纸、杂志等途径了解更多的内容。那么化学究竟是对人类社会利多还是弊多,请就此开展一次辩论:

正方:化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反方:化学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走进化学世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变化的基本特征判断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区分并指出,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能正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说出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表现。 【学习重点】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2.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学习难点】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雪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有没有新物质产生?降雪的形成与蜡烛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何不同?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阅读课本P6~P8“实验1-1”的内容,完成课本P7表格。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2)

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1—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1(4)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师:实验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认识什么是物理变化 强调: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

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呢? 知识模块二: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 强调: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呢?

知识模块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强调: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物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2.下列四种变化中,其中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区别的是( B ) A.铁生锈 B.水结冰 C.煤燃烧 D.脂肪酸腐败

3.下列描述涉及一些物质的变化,其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C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C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定义 特征 伴随现象 联系 区别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教师展示一杯水)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体现了水具有的哪些性质?(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课本P8~P9的内容,找到并画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压强等。

知识模块二 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探究: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

强调: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讨论:“物理性质”里面含着哪两层含义?

小结: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例题】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质地较软、密度较小,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

(2)铝的化学性质有在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知识模块三 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

探究实验:观察老师演示(也可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1-2]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注意:闻气体的正确操作)。

讨论:怎样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

交流:闻气体气味时,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

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 知识模块四 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思考:水、乙醇(俗称酒精)有哪些用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你还能说出哪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反之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知识模块二: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知识模块三: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 知识模块四: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B )

A.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甲烷(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极难溶于水 C.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燃烧 D.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3.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药;⑥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⑥,属于用途的是③⑤。

4.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木棒受力折断。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E;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属于物理性质的是B、D;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

附:板书设计: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并能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

2.能说出实验探究的过程。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能正确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3.能说出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 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讨论。 【学习重点】

化学实验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学习难点】

学会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有哪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而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途径又是什么?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阅读课本P11~P12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2.古代炼丹和炼金术士对化学实验的贡献: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3.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4.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做出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讨论。

知识模块二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阅读课本P12~P14的内容,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发出明亮火焰有烛泪,火柴两端最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火柴中间未变黑,说明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得出的结论: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知识模块三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阅读课本P14~P15的内容,完成1~2题:

1.此探究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2.排水集气法:本实验中收集人体呼出气体的方法叫排水集气法。如何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瓶底不能有气泡),将导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

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吸入的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报告,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知识模块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模块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模块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D )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2.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B )

A.食盐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净水 D.蔗糖水

3.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的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 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并说出一些常用的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能说出一些药品的名称。

3.能记住并遵守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能正确取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取用动作规范。 【学习重点】

1.常用的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学习难点】

滴管的使用和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的大门,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化学仪器的使用规则。

2.由学生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其用途

阅读课本P17和P151~P152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当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应该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不要轻视这些规则,因为它们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识记课本P151~P152附录Ⅰ,同排互相检查对常见仪器的认识和用途的掌握。 知识模块二 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 阅读课本P18的内容,完成1~3题: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三不)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一要、三不要)

知识模块三 固体药品的取用

阅读课本P18~P19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2.操作要点:

(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常用工具:镊子。 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一横、二放、三慢竖)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

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一斜、二送、三直立)

【强调】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知识模块四 液体药品的取用

阅读课本P19~P20的内容,完成1~4题:

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经常用倾倒法取用;取用少量液体时可以用滴管;取用定量液体时需要用量筒量取。

2.操作要点: 操作要点 (1)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2)倾倒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标签应朝向手心。(3)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1)滴管要竖直悬空于仪器口上方。(2)取液后的滴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3)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4)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严禁用水冲洗)。(5)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 注意事项 倾倒 (较多) 滴加 (少量) 注意事项:(1)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2)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3)滴管用过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以备再用。(4)严禁用未经清洗、润湿的滴管吸取别的试剂。 3.一定量液体的取用 (1)使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2)操作要点:倒不足,滴足。 如以取10mL水为例。先向量筒中倾倒不足10mL的水(越接近越好),再用滴管向量筒中滴加到10mL。

4.P20实验1-4 实验内容 (1)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 (2)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现象 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有大量气泡产生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知识模块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其用途 知识模块二: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 知识模块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知识模块四:液体药品的取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要用镊子夹取,有些粉末状的药品还可以用药匙或纸槽直接送到试管底部。

2.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以用滴管。

3.下列药品的取用,需要药匙的是( D ) A.酒精 B.小石块 C.植物油 D.食盐 4.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

A.量筒只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B.将剩余的药品倒入下水道

C.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D.用品尝的方法区别实验室中的蔗糖和食盐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学习目标】

1.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2.能正确规范地连接仪器装置,并能正确地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学会洗涤玻璃仪器,并能判断玻璃仪器是否清洗干净。 【学习重点】

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2.装置的连接和气密性的检查;3.玻璃仪器的洗涤。 【学习难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复习:现有仪器:①集气瓶;②带铁夹的铁架台;③量筒;④烧杯。请在横线上填上所需仪器的序号。

(1)用于量取少量液体③。

(2)用于收集、贮存少量气体①。 (3)配制溶液④。

(4)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②。

2.明确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阅读课本P20~P21的内容,完成第1~2两小题: 1.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

用湿抹布扑盖。

2.实验1-5

右图中,火焰各部分的名称A是外焰,B是内焰,C是焰心。处在外焰层的火柴梗最先炭化,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物质时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

知识模块二 给物质加热

阅读课本P21的内容,完成1~3题: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中上部);试管与水平面成约45度角。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预热),然后用酒精灯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更不能从试管口向内看。 (5)加热后的试管不要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2.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2)先使试管底部受热均匀,再用外焰固定加热。

(3)试管夹从试管的底部套上、取下。夹在距试管口1/3处。 3.观察“实验1-6”,完成课本P21表格。 实验内容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知识模块三 连接仪器装置

阅读课本P22连接仪器装置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怎样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知识模块四 洗涤玻璃仪器 阅读课本P22,完成1~2题:

1.试管的洗涤:如果内壁附着有不易洗掉的污渍,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需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2.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知识模块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知识模块二:给物质加热 知识模块三:连接仪器装置 知识模块四:洗涤玻璃仪器

现象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蓝色固体物质逐渐变成黑色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仪器中不可直接加热的是( B )

A.试管 B.烧杯 C.燃烧匙 D.蒸发皿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B ) A.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B.加热结束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C.加热试管内液体时,试管口可随意朝向 D.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3.小明同学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实验后发现试管破裂了,请你帮他分析可能导致试管破裂的错误操作。加热前试管外壁水滴没有擦干;没有预热;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实验后将热的试管立即放入冷水中冲洗等。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回忆并说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能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能进行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学会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复习重点】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复习难点】

1.正确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完成了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把第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2.由学生解读复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基本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知识模块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结构:

知识模块三 走进化学实验室 1.知识结构:

药品的取用规则

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使用方法

酒精灯注意事项

实验基础操作仪器 物质的加热加热液体的方法给物质加热加热固体的方法注意事项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洗涤方法

洗涤仪器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







常用化学仪器

2.常用仪器(可参考课本P151~152并补充)

3.结合本单元知识结构图中关于本节的分支,详细回忆并口述操作要点。必要时可用笔写下关键词。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模块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模块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我国有着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D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个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的( A )

A.设计实验 B.作出结论 C.搜集证据 D.建立假设 3.下列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的是( B ) A.铁粉 B.块状大理石 C.小颗粒状食盐 D.小苏打

4.(烟台中考)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 )

,A.点燃酒精灯) ,B.氧气验满) ,C.液体加热)

,D.量取9.5mL液体)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空气的组成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并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能说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

3.我能说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用概念准确判断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学习重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所占体积分数;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分类。 【学习难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误差分析。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空气”。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空气的组成

阅读课本P26~P27的内容,完成第1~2题:

1.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2.目前,人们已经能用实验的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

我们周围的空气 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知识模块二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实验原理

阅读课本P26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完成第1~2题:

1.拉瓦锡实验的原理是:汞+氧气――→氧化汞(生成红色粉末状固体)。

2.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现象:一部分银白色液态汞变成红色固态粉末,容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1/5。

【演示】教材P27实验2—1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加热

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并作上记号,将水面以上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3)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立即塞紧橡皮塞,观察;(4)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到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尽管上升了,但上升不到1/5。

实验结论: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知识模块三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与纯净物 阅读课本P27,完成下面1~2题:

1.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他们各自的性质。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例如氮气可用N2表示,氧气、二氧化碳可分别表示为O2、CO2。

根据P27实验2—1的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红磷燃烧时的主要现象是什么?

答: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进入装置中的水量约为多少?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多少?

1

答:进入装置中的水量约为原装置中气体体积的1/5,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53.实验中使用红磷的量要充足(过量),如果放入红磷的量不足,最后实际吸入集气瓶中水的量会比1/5多还是少?为什么?

答:实际吸入集气瓶中的水的量会比1/5少。因为红磷的量不足的话,集气瓶中的氧气不能消耗完全,吸入的水量会比含有的氧气体积小。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知识模块一:空气的组成

知识模块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实验原理

知识模块三:物质的分类——混合物与纯净物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B ) A.矿泉水 B.蒸馏水 C.红墨水 D.自来水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它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氧气,它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3.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与生物课上向石灰水中吹气的实验原理是一样的),可证明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下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镁条在空气中能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学习目标】

1.能叙述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部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这些物质都可从空气中分离出来,体会到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3.能说出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和保护方法,激发自己主动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

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课前抽测

1.(北京中考)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B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抚州中考)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 A.冰水 B.海水 C.盐水 D.雨水 二、明确学习目标

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课本P28第一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阅读课本P28“氧气”及以上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第1~2题: (1)供给呼吸。如:医疗急救、登山、潜水。

(2)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航天、气焊、气割、化工生产等。 2.氮气

阅读课本P28~P29“氮气”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氮气的用途:(1)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3)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3.稀有气体

阅读课本P29~P30“稀有气体”部分内容,举例说明稀有气体的用途。 稀有气体的用途:(1)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2)氦气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3)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以作保护气。

知识模块二 保护空气

阅读课本P30“保护空气”部分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解答】1.此问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如焚烧垃圾产生污染空气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汽车排放尾气、工厂随意排放废气、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层空洞等。2.空气污染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臭氧层被破坏和酸雨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燃烧着的红磷在装有氮气的瓶中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同时也表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

2.集气瓶内的水平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答:不能继续上升,因为氮气不溶于水。 知识模块二:保护空气

3.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是什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的保护空气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答案合理即可。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近年来,我省许多城市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原因是:燃放烟花爆竹时①产生有毒气体;②产生噪音;③产生粉尘;④污染水源;⑤污染土壤;⑥易发生火灾。其中正确的是( A )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B ) A.新鲜洁净的空气 B.冰水混合物

C.市售矿泉水 D.洁净的海水

3.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可根据它们下列性质中的( D ) A.颜色 B.能否使火焰熄灭

C.状态 D.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4.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D ) A.燃烧煤和石油产生的废气 B.化工厂排放的烟尘 C.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后产物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2 氧气

【学习目标】

1.知道氧气与木炭、硫、铁等许多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能举例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

2.记住并说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能从不同的反应表达式中找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3.能描述出氧气与木炭、硫、铁丝、带火星的木条之间反应的实验现象。 4.能从具体反应中找到共同点,从而归纳出一类 反应的特点(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学习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2.在系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准确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3.化合反应。

【学习难点】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小测验导入:

1.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B ) A.SO2 B.O2 C.CO D.NO2

世间万物生存都需要氧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P33面前两段,完成下面题目: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的密度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知识模块二 氧气的化学性质

阅读课本P33~P35,完成下面1~2题:

1.带有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不能复燃,把它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2.观察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完成(1)~(4)题: (1)氧气能支持燃烧

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能使木条复燃。 (2)硫与氧气反应

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都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提示】硫燃烧时,为了防止污染空气,要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 (3)木炭与氧气反应

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无色的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铁与氧气反应

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实验现象: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放出热量。

【提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①铁丝要弯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铁丝燃烧更剧烈;②铁丝末端系上一根火柴,是利用火柴燃烧提高铁丝的温度,使铁丝达到燃烧所需的温度;③瓶底铺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结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助燃性、氧化性。 知识模块三 化合反应

阅读课本P35,完成下面1~2题:

1.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反应分类 的依据 共同处 相互联系 化合反应 从外部形成来划分,一般为A+B+…=E 都属于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 从是否有氧参加来划分,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点燃点燃点燃

2.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会放出热量,但不一定发光。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知识模块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知识模块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知识模块三:化合反应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多选)下列哪些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AB ) A.碳+氧气――→二氧化碳 B.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C.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D.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A ) A.铁丝 B.木炭 C.白磷 D.硫粉

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3 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能根据所使用药品的状态以及反应条件,合理地选择仪器装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3.了解分解反应、催化剂、催化剂作用的概念。 【学习重点】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合理地选择仪器组装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学习难点】

合理地选择气体发生装置。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一定条件下,氧气能与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同时又是氧化反应。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阅读课本P37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指出仪器的名称,A酒精灯;B试管;C集气瓶;D水槽。

点燃点燃

点燃

2.用酒精灯外(选填“内”或“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3.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选填“上”或“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4.收集氧气通常采用排水法,当集气瓶口处有气泡冒出时,表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收集满;还可以用向上(选填“上”或“下”)排空气法,这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5.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6.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水回流造成试管炸裂。 知识模块二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阅读课本P38~P39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学生活动 探究实验 (1) 实验内容 现象 分析、思考、结论 木条没有复燃说明什么? 在试管中加入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在另一试管中加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待实验(2)的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探究实验 (2) 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实验 (3) 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不完,该物质是反应物星的木条复燃 吗?若不是,它起何作用? 1.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知识模块三 分解反应

1.默写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高锰酸钾以及电解水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3)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4)水――→氧气+氢气。

观察以上四个化学反应的表达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以上四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物都只有一种,都生成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2.阅读课本P39最后一段,完成本题: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知识模块四 工业上制取氧气

通电

加热二氧化锰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认真阅读课本P40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的原料是什么?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 2.工业上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知识模块一: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知识模块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知识模块三:分解反应

知识模块四:工业上制取氧气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若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B )

A.不能产生氧气 B.产生氧气的速率慢 C.产生氧气的总量减少 D.没有氯化钾生成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C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D )

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B.硫+氧气――→二氧化硫 C.石蜡+氧气――→二氧化硫 D.水――→氢气+氧气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学习目标】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学习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操作步骤和性质检验。 【学习难点】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点燃

通电

点燃

点燃

1.复习引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操作步骤有哪些?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明确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制取氧气

阅读课本P45~P46,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用品

药品:高锰酸钾、澄清石灰水。

仪器: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坩埚钳。

其他用品:火柴、木条、棉花、木炭、细铁丝。 2.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大试管、单孔橡胶塞、导管、铁架台、酒精灯。 (2)收集装置:玻璃片、集气瓶、水槽。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中装入高锰酸钾;(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给药品加热;(5)收集气体;(6)将导管从水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

5.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2)试管口(选填“口”或“底”)要略向下倾斜;(3)当气泡连续而均匀地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

6.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7.验满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用排水法收集时,看集气瓶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8.放置方法:盖上毛玻璃片后,正放在桌面上。 知识模块二 氧气的性质

1.如图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上面实验收集到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若快速伸入瓶底,会把部分氧气从瓶口排出;燃烧着的木炭不要与瓶壁接触,以免集气瓶破裂),可观察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加热

2.如图所示,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有少量水),可以观察到细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或者细沙,可以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氧气制取与性质实验。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制取氧气 知识模块二:氧气的性质

讨论交流课本P46【问题与交流】

1.手握试管的目的是用体温使试管中的气体升温。因此,除了用手握法外,还可以用温毛巾捂住试管或用酒精灯微热等方法。

2.没等装置中的空气排净便开始收集氧气;排水集气时集气瓶中的水没有完全充满还留有气泡;收集完氧气后玻璃片与集气瓶口之间密封不好;收集氧气时将集气瓶拿出水面后盖上玻璃片。

3.如果开始就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大量放热并产生二氧化碳,易使集气瓶中的氧气逸出损失,会使瓶中氧气的含量迅速降低影响实验效果。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C )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空气 D.氧化镁 2.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B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C.蜡烛燃烧 D.粗盐提纯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内并用带有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②点燃酒精灯先给试管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⑤当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氧气;⑥把导气管移出水面;⑦根据酒精灯和水槽的位置固定试管。

正确的操作顺序的序号是③①⑦②⑤⑥④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回忆并说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能根据知识网络结构图,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补充、复习和巩固。 【复习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复习难点】

空气的成分和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本节课对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复习。 2.明确复习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空气 1.知识结构:

原理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空气 结论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污染防治





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2.基本概念: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知识模块二 氧气 1.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性质错误!

2.基本概念:

化合反应:(多变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知识模块三 制取氧气 1.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 (2)反应原理:

①过氧化氢――→水+氧气 ②氯酸钾――→氧化钾+氧气 加热③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验证方法(鉴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4)验满方向: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复燃则已集满(向上排空气法);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排水法)。

(5)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2.基本概念: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分解反应(一变多):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加热二氧化锰二氧化锰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空气 知识模块二:氧气 知识模块三:制取氧气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一组是( C ) A.氧化汞,红磷 B.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 C.五氧化二磷,纯净的空气 D.液氧,氮气

2.下列化学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①③;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②。①磷+氧气――→五氧化二磷;②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③硫+氧气――→二氧化硫;④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点燃

点燃

点燃

3.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指出图中的三处错误,并说明由此可能造成的后果。

(1)错误:药品没有铺开,太集中。后果:加热时药品受热不均匀。 (2)错误:棉花没有放在试管口。后果:药品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3)错误:试管口不应向上倾斜。后果:加热时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物质构成的奥秘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能说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2.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3.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习重点】

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根本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

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

(1)八月桂花飘香时,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块放到了水中,为什么会逐渐消失? 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演示】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较长。可以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

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

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知识模块二 分子的性质实验

1.阅读P48~P49的资料,结合老师完成的实验,总结分子的有关性质:

(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1mL水约为20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大约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

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观察P49【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为什么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答:B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使酚酞变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3)演示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实验

阅读P49最后一段话,回答下面3个问题:

①为什么50m3天然气加压后能装入后备箱内的天然气罐中?

②为什么100g的水在气态、固态、液态三种状态下的体积不一样? ③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2.小结:分子具有哪些特性?

答: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知识模块三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阅读课本P50~P51,完成1~5小题: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有分子和原子等,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氨分子是由1__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3.在氧化汞分解的过程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从左侧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知识模块四 从微观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演示: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答:水的蒸发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是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是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是化学变化。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知识模块二:分子的性质实验 知识模块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知识模块四:从微观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 ) A.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水全部变成红色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

C.1体积黄豆和1体积小米掺在一起后,总量少于2体积 D.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3.试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湿衣服在日光下干得快。

水分子获得能量,扩散速度加快。

(2)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 气体分子受到压力,分子间隔缩小。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原子内部的结构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

2.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学习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习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还能再分吗? 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原子的构成

1.阅读课本第53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3—8、9后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3.分析教材第53页表3—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6)你对原子的结构了解了多少? 小结后板书。

知识模块二 相对原子质量

1.阅读教材第56页的相关内容,结合下表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 氢 氧 碳 铁 一个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1

一个碳原子质量×

12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上表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不唯一

4.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

5.分析下表,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氯 铁 质子数 1 6 8 11 17 26 中子数 0 6 8 12 18 30 核外电子数 1 6 8 11 17 26 相对原子质量 1 12 16 23 35 56 原子质量(单位:kg) 1.670×102.657×101.993×109.288×10-27-26-26-26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通过教材53页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可获得哪些信息?(至少找出4条) (1)原子不同,质子数不同;

(2)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3)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2.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我们可以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P56页表3—2给出的数据来推导关系。

答: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证明过程略)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电子所带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2.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B )

A.1 B.3 C.4 D.7

3.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 (3)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质子、中子; (4)带正电的粒子是质子、原子核; (5)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

(6)不带电的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子;

(7)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核电荷数。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2课时 离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学会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2.能说出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学习重点】 离子形成的过程。 【学习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核做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不同的原子有不同数量的电子,那么这些运动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会不会发生碰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阅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我是一个小、小、小电子,在原子内部很大的空间中围绕着原子核这个小老头不停地转动;我们在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因为这老头长得很特别:虽然占据原子中央很小的地盘,却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因此,这小老头也带正电,很有能耐,正好把我们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所以我们很难脱离原子核的怀抱。

猜想一下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2.阅读课本P54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定义电子层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绘画并与同桌交流:(1)氢原子结构图;(2)氧原子结构图(含有8个电子的氧原子中,这8个电子究竟怎样绕核外高速运动呢?)

3.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观察课本图3—12中一些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说出其中每一部分代表的内容吗?

4.从课本上找出什么是相对稳定结构?仔细观察投影“核电荷数从1—20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 (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3)原子核外最外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4)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什么?

(5)1—20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哪些是非金属元素?哪些是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5.(列表比较)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性质 元素种类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少于4个 多于或等于4个 少于8个(氢1个) 等于8个(氦2个) 得失电子趋势 易失电子 易得电子 不易得失电子 化学性质 活泼 活泼 相对稳定 6.对照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O与S、F与Cl两组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何? 想一想: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得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知识模块二 离子

1.提供信息:(1)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2)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达成共识后由两名同学上台表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2.阅读课本P55第二段图文。

(1)找出离子、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并举两例。 (2)说说书写离子符号应注意的事项。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画出1—18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总结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1)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略

2.以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为例,说明原子是如何变成离子的? 合理即可,略。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在下列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有②⑤⑥(填序号,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①④,属于阴离子的有③,属于同种元素的为④⑤。

2.如图,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种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A,属于阴离子的是C,属于原子的是B。

+-

(2)用化学符号表示:A__Mg2,C__Cl。

(3)A、B、C三种粒子中,不具备稳定结构的是B(填序号)。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并能理解元素的概念。

2.能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 【学习难点】

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我们知道英语单词有很多个,但是组成英语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我们身边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实际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要素只有100多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基本要素——元素。

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什么是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 【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例: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等等。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

【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可谐音记作“氧探亲”。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 【图片展示】

【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提问】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什么?

【回答】都是指元素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O2――→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小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知识模块二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总结】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燃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知识模块一:什么是元素

2.知识模块二: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 B ) A.4H2 B.4H C.2H2 D.H4

2.“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O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H2O2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 B.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H2O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3.“H-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属于一种新元素 B.跟氢原子相同的原子

C.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D.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4.下列各组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的是( D )

A.铁、锌、钠 B.钙、铝、铜 C.铝、银、镁 D.碳、钙、氯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2课时 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1.能够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学习重点】

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学习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如果用文字来表示一百多种元素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将十分麻烦,而且外国人看不懂,那么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表示规定的?

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元素符号

阅读课本P61,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P62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意义?P、5P分别表示什么?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

知识模块二 元素周期表

阅读课本P63,完成下列填空: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它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阅读小故事“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 3.完成课本P63“探究”中的内容。 知识模块三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每个方块表示的意义。

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它进行研究,完成下列填空:

(1)第11号元素名称是钠,它属于金属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

中容易失去电子,它的离子符号为Na。

(2)从上表中我还可以探究出以下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2.同桌互相检查元素符号的记忆情况。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知识模块一:元素符号 2.知识模块二:元素周期表

3.知识模块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将右列与左列对应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纯净物 A.由同种元素组成 (1)——(D) (2)混合物 B.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2)——(B)

(3)化合物 C.分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原子 (3)——(C) (4)单质 D.由一种物质组成 (4)——(A)

(5)氧化物 E.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5)——(E)

2.(用元素符号填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O;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3.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举例说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了解原子的结构。

2.能说出原子的结构、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分子与原子、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能说出元素的定义,了解元素周期表并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复习重点】

分子、原子、元素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复习难点】

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本单元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了分子、原子、元素,本节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2.明确复习目标,解读复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分子与原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与原子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粒子的基本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有间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知识模块二 原子的结构

质子原子核

中子 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结构图:知识模块三 离子

概念:带电的原子

阳离子离子分类

阴离子形成过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两种粒子结合而成的知识模块四 元素

金属元素

分类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宏观:表示一种元素意义

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符号



写法:“一大二小”

元素周期表:从每一格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



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分子与原子 知识模块二:原子的结构 知识模块三:离子 知识模块四:元素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桂林中考)自行车车胎在阳光下暴晒时容易爆炸,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使车胎内空气的( A )

A.分子间隔增大 B.原子数目增多 C.分子数目增多 D.分子质量增大

2.(大庆中考)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础,下列对微粒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铁是由铁分子构成的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

C.NaCl是由离子构成的,所以HCl也是由离子构成的

D.CI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3.(十堰中考)如图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钠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失去电子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D.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0

4.新制的蒸馏水不宜用于养金鱼,是因为蒸馏水中含有较少的( C )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氢元素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学习目标】

自然界的水 1.通过学习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和分布情况,了解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状况;了解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常规处理办法。

2.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学习重点】

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学习难点】 水体的污染。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观看水资源的现状视频(俗话说“人可三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这是什么原因呢?)

2.明确学习目标,由教师出示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阅读课本P68~P70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的表面约有71%被水覆盖着,所以被称做“水球”;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海洋;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2.53%;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80多种;

2.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巴西,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1/4,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地区)是西藏,我国人均水量最少的省是天津。

3.世界节水日是3月22日。

4.世界上有3亿多人口处于缺水状态多少,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调往北方使我国北方44座大中型城市摆脱缺水困难。

知识模块二 爱护水资源

阅读课本P70~P72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由于人口增多,工业、生活用水量增大,水污染也比较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1.如何节约用水?如何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2.爱护水资源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节约用水: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知识模块三 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 2.水体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和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 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

④其他污染:A.病原微生物污染;B.需氧有机物污染;C.富营养化污染(赤潮);D.恶臭物污染;E.地下水硬度升高;F.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俣病);J.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H.热污染;I.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知识模块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2.知识模块二:爱护水资源

3.知识模块三:防止水体污染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B.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 C.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蒸馏来补充 D.雨水是天然蒸馏水,所以是纯净物

2.下列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方式不宜提倡的是( D ) A.园林喷灌 B.工业用水重复使用

C.口杯接水刷牙 D.不间断地边注水边洗衣

3.为了防止大气和水污染,还我碧水蓝天,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 ) ...

A.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改变燃料的组成和结构,减少工业烟尘和各种有害气体的排放 C.禁止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D.推广使用无污染能源

4.目前,世界上有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有关部门呼吁市民要节约用水。下列做法与节约用水无关的是( B )

A.淘米水用来浇花 B.开发利用地下水

C.使用节水龙头 D.用喷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2 水的净化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纯水和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2.能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3.能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能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净化水的方法。 【学习难点】

吸附、过滤、蒸馏的操作。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我们每天喝的水是怎样的?自然界的水又是怎样的呢?怎样将水净化? 2.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向学生出示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水的净化

自主阅读课本P74~75“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观看课件图片】 一、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

取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配水

二、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1.静置沉淀法

2.吸附沉淀法:(1)常用吸附剂:木炭、活性炭(它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不仅能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还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的杂质)。

(2)絮凝剂:明矾,它是白色晶体,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加快悬浮物的沉淀速度。

3.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和液体分离的方法。 (1)过滤可以分离溶于水与不溶于水的混合物。 (2)过滤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2个)、玻璃棒 (3)过滤的操作要点: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烧杯口要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4)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知识模块二 过滤

1.过程:取水→加明矾吸附→过滤 2.思考交流:

(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哪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 (3)在生活中还能用什么来代替滤纸?

3.观察思考: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否是纯净水?取上面过滤过的液体滴在蒸发皿中,加热待蒸发后,大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有白色物质产生。

结论: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 知识模块三 硬水和软水

自主阅读课本P76第二段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硬水检验 (1)加肥皂水

【实验4—3】分别向两只同样装有清澈透明的水的试管中加入肥皂水,不断的振荡,观察它们产生泡沫的情况。

现象:一只试管中产生的泡沫多,一只试管中产生的泡沫少,浮渣多。 结论: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

(2)蒸发法:硬水蒸发皿底部有白色固体;软水蒸发皿底部无或很少固体。 阅读课本P76第三段,使用硬水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3.硬水的软化

(1)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得到蒸馏水以降低水的硬度。 (3)在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 4.蒸馏

(1)给液体加热,使它变为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聚成液体,这种方法叫做蒸馏。

(2)通过蒸馏,可以把沸点不同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如工业制氧气),也可以把液体与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杂质分离开来(如蒸馏水就是用蒸馏的方法得到的)。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水的净化 知识模块二:过滤

知识模块三:硬水和软水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AD ) A.水和二氧化锰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泥沙和食盐水

2.能除去河水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B ) A.沉淀 B.蒸馏 C.吸附 D.过滤

3.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B ) A.沉淀 B.消毒 C.过滤 D.蒸馏

4.下列净化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D ) A.静置 B.吸附 C.过滤 D.蒸馏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3 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2.能说出单质、化合物的区别及氧化物的含义。 【学习重点】

电解水实验;物质的分类。 【学习难点】 物质的分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水既普通又宝贵。那么你知道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2.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指导学生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79~P81内容,结合老师完成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知识模块一 氢气的性质

1.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氢气化学性质: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烧杯,杯壁有水雾。氢气+氧气――→水__可燃性

氢气的验纯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听到尖锐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听到很小的“噗”的一声,表明氢气已纯。

[注意]凡是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时都要验纯,以防爆炸,如天然气、一氧化碳等。 知识模块二 水的组成

[引入]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1)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接通电源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气体,液面降低,其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产生的气体少。

(2)【提问】片刻后,比较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

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正氧负氢一比二)。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但是它不同于氧气,它是氢气。

实验表明: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氢气+氧气

(H2O) (H2) (O2)

知识模块三 物质的分类

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归纳】物质的简单分类

通电

点燃

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

种类的多少

金属单质根据组成物质单质(一种物质 种类的多少非金属单质元素组成)

稀有气体(一种物质组成)

化合物(多种氧化物

元素组成)……





混合物(多种物质组成)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氢气的性质 知识模块二:水的组成 知识模块三:物质的分类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电解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 D.水中加入硫酸是为增加导电性

2.现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氢气;③河水;④镁;⑤氧化镁;⑥空气;⑦水;⑧氯

酸钾(KClO3)。其中属于单质的是①②④,属于化合物的是⑤⑦⑧,属于氧化物的是⑤⑦,属于混合物的是③⑥。(填序号)

3.某班同学相互合作制作了如图所示简易的电解水装置,并进行实验操作。试回答如下问题。

(1)气体A是氧气,气体B是氢气。 (2)气体A与气体B体积比约为1∶2。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1课时 化学式与化合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式书写方法及表示意义。

2.能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知道化合价表示方法。 3.能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化合价。 【学习重点】

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来求元素的化合价。 【学习难点】

能说出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用化学式来表示一种物质有很多的优点,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地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呢?

2.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83~P84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知识模块一 化学式

1.元素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式来表示。通过对以上几种物质的化学式的观察,你认为什么是化学式呢?有什么意义?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意义(以H2O为例) 分类 宏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 意义 水 实例 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 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一个水分子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中是否含氢气、氧气?理解右下角小数字的正确含义。2H2O表示什么? 水中没有氢气和氧气;右下角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2H2O表示2个水分子。

知识模块二 简单化学式的书写 1.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 a.金属(铁Fe、铜Cu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P等) c.稀有气体(氦He、氖Ne等)

d.双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氢气H2、氧气O2等。

【小结】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单质除了气态非金属(如H2、O2、N2、Cl2、F2、O3等)外,其余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2.化合物(只研究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写法:a.氧化物:如CuO、P2O5,“氧在后”。

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前,非金后”。 [注意]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小结】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需明确该物质的组成元素,还要知道该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首先写出组成这种化合物的各元素符号,而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小数字标明各元素原子个数。可归纳为:金前,非金后;氧化物,氧在后。

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ZnS读作硫化锌。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3.物质的化学式是否随物质的状态而改变?

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与该物质的状态无关。例如:水和冰的化学式都为H2O。 知识模块三 化合价

阅读课本P84~P86,记住P85【表4—2】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化学式中的各原子个数比为何都是固定且唯一的?

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同时我们要注意一点,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因此,通常称为元素的化合价而不应称为原子的化合价。

2.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元素化合价的特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简单的规律。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有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称之为具有可变价。(1)氧元素通常显负2价。(2)氢元素通常显正1价。(3)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3.Ca(OH)2、NaOH、CaCO3、Na2CO3、CuSO4、NH4NO3、(NH4)2SO4这些化合物中加..横线的部分有什么特点?

有些物质如Ca(OH)2、CaCO3中的一些原子集团,作为整体参加化学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也叫根,根也有化合价。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原子团 离子符号 铵根 NH4 +氢氧根 OH -硝酸根 NO3 -硫酸根 SO24 -碳酸根 CO23 -化合价 +1 -1 -1 -2 -2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化学式

知识模块二:简单化学式的书写 知识模块三:化合价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填写下列各元素或根的化合价。

Na+1 Mg+2 Al+3 K+1 Cu+1、+2 O-2 H+1 OH-1 CO3-2 NO3-1 SO4-2 2.MgO中-2的意义表示在氧化镁中氧元素为-2价。

3.已知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你能判断其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吗?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H2SO4,·)+6 NaClO4,·)+7 KMnO4,·)+7 CaCO3,·)+4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2.能看懂某些商品的说明书。 【学习重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学习难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原子很小,为了方便表示原子的质量,我们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而分子的质量也很小,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呢?

2.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并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课前积累:

1.查出下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C12 S32 2.从水的化学式H2O可以看出一个水分子是由__2个氢原子和__1个氧原子构成。 知识模块一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2

阅读课本P87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

2.仿照计算1,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你能否求出H2、N2、CO2及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1×2=2 Mr(N2)=14×2=28

Mr(CO2)=12+16×2=44 Mr(H2SO4)=1×2+32+16×4=98 与同桌讨论交流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及书写。 知识模块二 有关化学式中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阅读课本P87的计算2。 仿照计算2,试着计算:

①双氧水(H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1∶16

②硫酸(H2SO4)中氢硫氧元素的质量比。 1∶16∶32

③氢氧化钙[Ca(OH)2]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Ca∶O∶H=20∶16∶1 [交流研讨]

与同桌讨论交流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的方法。 知识模块三 有关化学式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阅读课本P87的计算3。

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是W=100%。

仿照计算3,试着计算:

①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6×2

W(O)=×100%=50%

32+16×2

②化肥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4×2

W(N)=×100%≈46.7%

12+16+14×2+1×4

③你能算出50公斤尿素化肥中含有多少氮元素吗? m(N)=50公斤×46.7%=23.3公斤

④那么多少尿素中含有10公斤氮元素呢? 10公斤÷46.7%=21.4公斤

小组内交流讨论检查练习情况: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方法。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知识模块二:有关化学式中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知识模块三:有关化学式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原子的个数×相对原子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1.2015年10月,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圆了中华民族的升天梦。“神舟五号”运载火箭的燃料是偏二甲肼(C2H8N2)。

(1)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 (2)碳、氢、氮的质量比是6∶2∶7。 (3)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

2.相同分子数的下列气体质量最大的是( C ) A.O2 B.H2 C.Cl2 D.N2

3.相同质量的CO和CO2中,碳元素的质量比是( D ) A.1∶1 B.14∶11 C.7∶11 D.11∶7 4.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从葡萄糖的化学式中你能总结出哪些信息?

答:(1)葡萄糖是由葡萄糖分子构成的。 (2)葡萄糖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3)每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 (4)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5)葡萄糖中元素的质量比C∶H∶O=6∶1∶8。

96(6)葡萄糖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3.3%。

180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典型的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知道软水和硬水的区别。

2.认识水的组成,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3.能写出某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复习重点】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复习难点】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本单元我们围绕“水”又认识一种新的化学用语,梳理本单元知识。 2.明确复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指导学生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爱护水资源

总储水量丰富,淡水资源缺乏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防治水体污染知识模块二 水的净化

常用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水的净化

区别方法:加肥皂水

硬水和软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知识模块三 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2.

混合物:空气、海水等

物质的分类单质:氧气、铜等 (举例说明)纯净物氧化物:水、二氧化碳等

化合物其他:氯酸钾、氯化钠等知识模块四 化学式与化合价



化合价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已知化学式求化合价

应用已知化合价确定化学式





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化合价规律

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化学式

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和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

单质表示,如Fe、C、Ar

写法

非金属气体是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如O、N化合物:一般正价元素在左,负价元素在右

表示某种物质宏观

 意义表示某种物质的元素组成

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微观

表示某种物质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2

2

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

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爱护水资源 知识模块二:水的净化 知识模块三:水的组成

知识模块四:化学式与化合价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过滤。 (2)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活性炭(木炭),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3)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煮沸。 2.相对分子质量及其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例: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60。 (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例:NH4NO3中N、H、O各元素的质量比=7∶1∶12。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7.7%。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能记住并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会从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原因。

3.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学习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学习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的原因。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1777年,拉瓦锡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发现了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总量在反应前后都是相同的,即质量守恒定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定律。

2.教师指导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化学方程式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与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1.阅读课本P92~P93,实际操作所选中的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方案一 化学反应前后天平平衡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m1 m2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点燃方案二 化学反应前后天平平衡 铁+硫酸铜―→硫酸亚铁+铜 m1 m2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思考交流】

(1)方案一中,为什么在玻璃管一端系一个小气球?如果不系,会有什么后果? (2)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自学课本P94)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记忆。

(4)冰融化后,得到水的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这个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观察与思考】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5-1】【实验5-2】观察并记录 实验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分析 【实验5-1】 化学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 盐酸+碳酸钠―→ 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m1 m2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 【实验5-2】 化学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 镁+氧气――→氧化镁 m1 m2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 点燃【交流讨论】课本第95页讨论中的两个问题

知识模块二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阅读课本P95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肯定没有变化,哪些量一定发生变化,哪些量可能发生变化?(元素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物质的总质量“五个”不变);分子种类、物质的种类“两个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模块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B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④⑥ D.①③⑤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D )

A.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 B.分子的运动速度改变 C.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原子重新组合

3.ag白磷在bg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D ) A.一定是(a+b)g B.一定不足(a+b)g C.大于(a+b)g D.小于等于(a+b)g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1)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纸燃烧生成的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逸散到空气中。 (2)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

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逸散到空气中。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化学方程式,能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出化学方程式。 【学习重点】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学习难点】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用化学式完成下表中的化学反应(注明反应条件): C+O2=====CO2 4P+5O2=====2P2O5 3Fe+2O2=====Fe3O4 点燃点燃点燃MnO22KClO3=====2KCl+3O2↑ 加热2KMnO4=====K2MnO4+MnO2+O2↑ 2H2+O2=====2H2O 点燃加热 下列三种方式都可以表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你认为哪种方式更能简捷地记

录和描述这一反应?(让学生回答)第三个选项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化学方程式。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②碳+氧气――→二氧化碳 ③C+O2=====CO2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点燃

点燃

知识模块一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阅读课本P96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知识模块二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阅读课本P96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化学方程式具有哪些意义呢?(以木炭燃烧为例) 化学方程式具有两点意义。

(1)表示出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如C+O2=====CO2,反应物为C和O2,生成物为CO2,反应条件为“点燃”。

(2)表示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如:C + O2===== CO2

12 ∶ 16×2 ∶ 12+16×2 12 ∶ 32 ∶ 44

即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3)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对于4P+5O2=====2P2O5这个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何表示? 计算过程如下:

4P + 5O2===== 2P2O5

31×4∶16×2×5∶(31×2+16×5)×2 124∶ 160∶ 284 31∶ 40∶ 71 化学方程式应该怎么读?

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其读法有异于数学中的方程式。其中的“+”读成“和”;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以磷燃烧为例:

(1)宏观读法: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微观读法: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质量读法: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知识模块三 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1.思考:你能从以下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中得到哪些信息?

2H2O=====2H2↑+O2↑ 2.完成教科书P97“讨论”题

通电

点燃点燃

点燃

点燃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知识模块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知识模块三: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加热ag氯酸钾和b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B )

A.c-(a+b) B.a+b-c C.a-c D.a+b+c

2.在实验室易燃品橱柜里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小红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分析:取2.16g该物质,使其充分燃烧,测知只生成2.16g水和5.28g二氧化碳。请通过计算填空:

该物质中含氢元素0.24g,含碳元素1.44g,若含有氧元素,其质量为0.48g。(若不含氧元素,此空不填)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由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量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X 4 未测 Y 10 21 Z 1 10 Q 25 9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X中未测值为零 D.若Q为氧气,则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及书写步骤。 2.知道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习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说出该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含义。S+O2=====SO2

点燃

质: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量: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数:S、O2、SO2的粒子个数比为1∶1∶1。 2.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指导学生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化学方程式

1.自学课本P99~P100,理清书写化学方程式方法步骤。尝试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3Fe+2O2=====Fe3O4 点燃点燃2KMnO4=====K2MnO4+MnO2+O2↑ 2H2+O2=====2H2O 点燃△2.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标志: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 3.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来表示)、催化剂等写在等号的上方。

4.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5.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知识模块二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Fe+O2→Fe3O4 3Fe+2O2=====Fe3O4 (2)KClO3→KCl+O2 2KClO3=====2KCl+3O2↑ △(3)Ca(OH)2+Na2CO3→CaCO3+NaOH Ca(OH)2+Na2CO3===CaCO3↓+2NaOH (4)Na2CO3+HCl→NaCl+CO2+H2O Na2CO3+2HCl===2NaCl+CO2↑+H2O 精讲点拨:

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步骤:(一“写”二“配”三“标”四“等”)

第一步“写”:根据事实,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用“+”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第二步“配”: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并使之成最简整数比),使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都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切不可改动化学式中的数字!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或观察法。

第三步“标”:即标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气体用“↑”,液体中生成固体用“↓”,但当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有气体或固体时,不须注明!

第四步“等”:将短线改成等号。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化学方程式

知识模块二: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MnO2点燃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炭黑2Mg+CO2=====2MgO+C。 2.下列能正确表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B ) A.Fe+O2=====FeO B.3Fe+2O2=====Fe3O4 C.4Fe+3O2=====2Fe2O3 D.6Fe+4O2=====2Fe3O4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C2H4+3O2=====2CO2+2H2O

1MnO2+4HCl(浓)=====1MnCl2+1Cl2↑+2H2O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提高解计算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

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你能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吗?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来计算生成物(产品)或反应物(原料)的质量呢?

例:在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中,水和氢气的质量比为36∶4;那么,36克水完全分解能生成4克氢气;18克水完全分解能生成2克氢气。

2H2O=====2H2↑+O2↑

36 4 36克 (?) 18克 (?)

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

通电

点燃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根据P102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物的质量 认真自学课本P102例1,能熟练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2.解题时如何设的?还可以怎样设未知量? 3.解题中比例为什么成立?依据是什么?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知识模块二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质量 认真自学课本P103例2,能熟练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2.解题时如何设的?还可以怎样设未知量? 3.解题中比例为什么成立?依据是什么?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5.例1、例2区别与联系在什么地方?

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计算生成物的质量。 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反应物的质量。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物的质量 知识模块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质量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简单的过量计算。

加热32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当制得3.2g氧气时停止加热,剩余的固体含有什么物质?质量分别是多少?

解:剩余高锰酸钾0.4g,锰酸钾19.7g,二氧化锰8.7g。(过程略)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取一定质量的该样品与1g的二氧化锰混合,其总质量为6g。依次加热该混合物t1、t2、t3、t4时间后,分别冷却称量剩余物质量,记录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加热时间 剩余固体的质量(g) t1 4.24 t2 4.16 t3 4.08 t4 4.08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总质量为1.92g。 (2)样品中氯酸钾的纯度是多少?

解:2KClO3=====2KCl+3O2↑;氯酸钾的纯度是98%。(过程略) △

MnO2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梳理第五单元知识,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进一步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学科发展的重大作用。 【复习重点】

对知识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本单元我们围绕“化学方程式”学习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整理本单元知识。

2.明确复习目标,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知识结构图 质量守恒定律

理指论导依据

化学方程式

应依用据

书写步骤:写、配、注读法(以C+O

宏观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

微观读法:每1个碳原子与1个氧分子结合K

=====CO为例) 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质量读法: 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 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 (1)宏观意义

(2)微观意义表示意义(3)质量意义

2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书写原则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点燃

2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根据化学方程的质量的计算

式进行计算常见题型

不能直接利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

(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

知识模块二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计算步骤:设、写、找、列、答

知识模块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有哪些?

2.应用:Ag的氯酸钾和Bg的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加热反应,最后得到Cg固体,: (1)反应后的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Bg; (2)得到的氧气质量为(A+B-C)g; (3)反应得到的氯化钾质量为C-Bg。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知识结构图

知识模块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4.6g某可燃物在足量氧气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可燃物的组成为( A )

A.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D.所含元素大于三种 2.将0.5g二氧化锰与一定量氯酸钾共热到质量不减少为止,称得残渣质量为15.4g。求: ①生成氧气多少克?

②原先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解:氯化钾的质量=15.4g-0.5g=14.9g。 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氯酸钾的质量为y。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MnO2

y 14.9g x

14914.9g= x=9.6g 96x245y= y=24.5g 14914.9g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g,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第1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用途。 2.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学习重点】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入:聚焦视频《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说对碳单质的初步印象。 2.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金刚石、石墨

阅读课本P106~P108页内容,小组完成【实验6-1】,能回答出以下问题: 1.填表: 物 理 性 质 外观 光泽 硬度 导电性 用途 金刚石 石墨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正八面体,形状固体 无色透明 硬度大 不导电 ①玻璃刀②钻头③装饰品 深灰色细磷片状固体 有金属光泽 质松 导电性好 ①铅笔芯②电极③电润滑剂 2.【实验6-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木炭和活性炭为什么可以做吸附剂? 答:红墨水颜色变浅,最后为无色,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知识模块二 C60、活性炭

1.碳元素除了组成金刚石外,你知道还能组成哪些单质吗? 答:石墨C60

2.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内填充的是什么物质? 答:活性炭

知识模块三 金刚石与石墨之间的转化

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答:否。化学变化。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 答:否。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总结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用途;讨论并总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金刚石:钻头、刻刀、装饰品。 石墨:高温润滑剂、铅笔芯、电极。

木炭、活性炭:冰箱去味剂、用于水的净化。

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金刚石、石墨 知识模块二:C60、活性炭

知识模块三:金刚石和石墨之间的转化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某物质经鉴定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是( B ) A.肯定是一种单质 B.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C.肯定是纯净物 D.可能是化合物

2.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 D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石墨 C.可能是化合物

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的单质的混合物

3.“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20世纪的经典广告之一,该广告词能体现的钻石的性质是( C )

A.硬度大 B.不能导电 C.化学性质稳定 D.熔点低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2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1.能记住碳的化学性质。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模块。 3.能从得失氧的角度定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习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

碳的还原性及还原反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画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碳在常温下为什么具有稳定性?你能否从碳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得到结论?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碳与氧气的反应

阅读课本P110~P111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我国古代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稳定性。

2.回顾木炭燃烧的实验,说出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写出碳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CO2(氧气充足);2C+O2=====2CO(氧气不足)

木炭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知识模块二 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1.观看演示【实验6—2】,(1)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该反应中碳的化学性质;(2)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是什么?

(1)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2↑ (2)集中火焰,提高温度(反应条件是高温) 实验结论:木炭具有还原性。 2.碳既能还原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Fe3O4等),也能还原非金属氧化物(如CO2),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 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C=====2H2↑+CO 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4Fe+3CO2↑

高温高温高温高温

点燃

点燃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碳与氧气的反应

知识模块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最近科学家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的一种分子,化学式是C6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和石墨是不同的碳单质 C.C60是一种新的碳单质 D.C60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0 2.以下用途是利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是( D ) A.木炭在冶金工业上可以炼铁 B.木炭可以作燃料

C.石墨作铅笔芯 D.木头做的电线杆埋入地下的部分烧焦

3.将木炭和氧化铜的粉末混合物30克,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的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5.6克。计算:

(1)生成了多少克CO2? (2)生成了多少克Cu?

(3)有多少克氧化铜参加了反应?

答:(1)4.4克;(2)12.8克;(3)16克。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学习目标】

1.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操作步骤、检验、验满方法。

2.能说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及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 3.提高和锻炼收集加工简单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学习难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你还记得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吗?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今天咱们将再学习一种新的气体的制取——二氧化碳。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观察并能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反应原料 石灰石+稀硫酸 石灰石+稀盐酸 碳酸钙粉末+稀盐酸 碳酸钠粉末+稀盐酸 实验现象 开始有气体产生,过会儿反应停止 持续有较多气体产生 有较多气体产生 产生气体的速度很快 反应剧烈程度 很慢 适中 较快 很快 1.【交流学习】想一想,凡是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都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找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并说明原因。

药品: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原因见上表。 2.自学课本P113~P114,练习写化学方程式。 知识模块二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通过分析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阅读课本P114,找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考虑的因素,并说明原因。

2.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知识模块三 总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操作步骤 小组内交流并进行实验: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检验和验满方法。 药品: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 实验装置:教材115页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操作步骤:参考过氧化氢制氧气。

检验方法: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验满方法: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2.小组之间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知识模块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知识模块三:总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操作步骤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实验室制取CO2气体时,最适宜的一组试剂是( C ) A.纯碱(Na2CO3)与稀硫酸 B.碳和氧气 C.大理石与稀盐酸 D.石灰石和稀硫酸

2.实验室选择制取气体的装置时,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是( D ) A.反应物的性质和状态 B.反应条件 C.所制气体的性质 D.所制气体的颜色

3.证明集气瓶中收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C )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

4.通过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酒精灯,②试管;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发生装置应选B,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D,用该装置收集的气体所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1.能记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说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3.关注温室效应,倡导“低碳”生活。 【学习重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相对应的用途。 【学习难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意大利的“死狗洞”,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却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学完今天的这节课,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你就解开谜团了!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将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可得出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答:常温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

2.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你知道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和用途? 答:灭火等。

知识模块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6-3】

现象:烧杯中焟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分析:CO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6-4】

现象:塑料瓶变形、变瘪。 分析:CO2易溶于水。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颜色没有,状态常温为气体,气味没有,密度比空气大,溶解性易溶于水。

2.二氧化碳只是简单的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吗? 答:将紫色石蕊滴入水中,再向水通入二氧化碳,水变红色。 知识模块三 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化学性质 【实验6-5】

(石蕊是一种色素,与不同性质的物质发生反应时,能显示不同的颜色如变红、变蓝等) 现象:Ⅰ纸花变红;Ⅱ纸花不变色;Ⅲ纸花不变色;Ⅳ纸花变红。烘干后红色又变回紫色。

分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思考:

1.在小花上喷稀醋酸的目的是什么? 答:石蕊遇到酸才变红色。

2.干燥纸花接触水和干燥纸花接触水后又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为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答:前者二氧化碳没有与水反应,后者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知识模块四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P119~P121内容

1.了解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3.温室效应的危害以及减缓温室效应采取的措施。

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过多排放,使地球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地球变暖。

危害: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地带,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措施: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倡导“低碳”生活。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知识模块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知识模块三: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化学性质 知识模块四: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检验某种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B ) A.将燃烧的木条放入气体中 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D.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2.下列选项中的两种物质,组成元素种类不相同的是( D )

A.金刚石、石墨 B.水、双氧水 C.氧气、臭氧 D.冰、干冰

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C )

,A) ,B) ,C) ,D)

4.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 ) A.灭火 B.制干冰 C.制化肥 D.温室肥料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CO毒性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记住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

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学习难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你知道煤炉上层火焰的颜色吗?你知道那是什么气体在燃烧吗?听说过煤气中毒事件吗?又该如何预防呢?学完本节课你将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自学课本P121下半部分和P122上半部分,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一氧化碳有什么样的颜色和气味?它能溶于水吗?

答:常温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2.一氧化碳燃烧放出热量并产生蓝色火焰。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煤气的主要成份。反应的方程式2CO+O2=====2CO2

3.一氧化碳为什么能使人中毒?怎样防止煤气中毒? 答: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造成体内缺氧。保持室内通风,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4.为什么家用煤气中掺入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答:防止一氧化碳泄漏中毒。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禁止烟火和使用电器。 5.煤炉中常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在燃烧很旺的煤炉中最不可能发生哪个反应?

答:底层:C+O2=====CO2(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点燃

点燃

中层:2C+O2=====2CO(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C+CO2=====2CO 上层:2CO+O2=====2CO2

最不可能反应:2C+O2=====2CO(氧气不足)

知识模块二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观看录像CO还原CuO,交流学习。

1.为什么实验前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后加热?

答:排出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不纯加热发生爆炸。 2.氧化铜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体现了一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答:黑色粉末变红色。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3.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它起什么作用?

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了二氧化碳。 4.右边的酒精灯有何作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答: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用气囊收集起来或用加装弯管引到加热酒精灯上燃烧。

5.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CuO=====Cu+CO2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知识模块二:一氧化碳还原性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要除去一氧化碳中的少量二氧化碳,可采用的最好措施为( C ) A.点火燃烧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C.通入石灰水中 D.通入石蕊试液中

2.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点燃

点燃

高温

点燃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没有连接尾气处理装置;你的改进方法是在导管末尾放一台燃着的酒精灯。

(2)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先通一氧化碳。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学习目标】

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学习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习难点】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前面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用品是什么,实验原理是什么?

教师请同学回答并板演。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制取二氧化碳

阅读课本P125~P126,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2.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或课题2中设计的装置,如图2所示):

(1)发生装置:由于该反应是用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其发生装置应选用“固+液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CO2能溶于水,且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为CO2

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实验步骤:(简记为“查、装、液、塞、收”) 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a.常用方法:如图3所示,组装好仪器后,先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里,然后用手掌紧贴容器外壁,如果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或者松开手,导气管口浸水的一端形成一段高于水面的水柱,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夏季气温较高时,可用酒精灯对容器微热。

b.特殊方法:如图4所示,从长颈漏斗中加水,直至将长颈漏斗的下端封闭,然后可以按常规方法检查;或将导管外端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然后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到一定程度后,如果长颈漏斗中液面下降,则说明气密性不好,如果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则说明气密性好。

②装入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 ③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④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导管的另一端伸入集气瓶底部。 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火焰熄灭,证明气体已集满。 知识模块二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步骤:

1.把一支短蜡烛固定在烧杯内,点燃。拿起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向烧杯内缓慢倾倒二氧化碳,如图所示,观察到燃着的蜡烛熄灭。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滴石蕊溶液,观察到试管中的溶液为紫色。将其中一支试管静置,向另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并与静置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进行对比,发现溶液逐渐变成红色。将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溶液又由红色逐渐变成紫色。

3.另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然后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还可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向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小组合作完成CO2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制取二氧化碳 知识模块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的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那么对该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不合理的是( D )

A.H2、CO B.CO、CH4 C.H2、CH4 D.CO2、CH4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B )

A.燃烧木炭 B.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C.煅烧石灰石 D.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

3.下列现象中,说明燃着的气体是CO的是( B )

A.火焰呈淡蓝色,扣干冷烧杯,杯壁有水珠,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 B.火焰呈蓝色,扣干冷烧杯,杯壁无水珠,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C.火焰呈苍白色 D.火焰几乎无色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2.通过对比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4.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装置,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方法及温室效应。

5.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复习重点】

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 【复习难点】

探究实验室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碳的单质及化合物都有了哪些了解?仔细回顾并梳理一下。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比较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找出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知识模块二 碳的化学性质

完全反应:C+O=====CO可燃性化学性质

不完全反应:2C+O=====2CO

还原性:C+2CuO=====2Cu+CO↑点燃

2

2

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点燃

2

高温

2知识模块三 二氧化碳的制取 1.实验室制法

药品: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

实验装置:教材115页【图6~12】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操作步骤:参考过氧化氢制氧气。

检验方法: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验满方法: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2.工业制法:CaCO3=====CaO+CO2↑ 知识模块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理 性质 化学 性质 用途 常温下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1.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气体肥料,灭火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碳的几种单质 知识模块二:碳的化学性质 知识模块三:二氧化碳的制取 知识模块四: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D )

A.先变蓝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红后变紫

2.能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A )

①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硬壳状薄膜;②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③为了使用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干,在室内生一盆炭火,开始时墙壁反而更潮湿;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试液变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某种纯净的可燃性气体在高温下与Fe2O3反应后生成Fe与另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根据以上描述,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答:3CO+Fe2O3=====2Fe+3CO2;CO2+Ca(OH)2===CaCO3↓+H2O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高温

高温

一氧化碳 常温下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1.一氧化碳可以燃烧。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3.剧毒性。 气体燃料,冶金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并说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学习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镁带在氧气中燃烧,能否归纳出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相同特点?

都能燃烧、发光并放出大量的热。 2.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沙子、棉花、水、纸、火柴、木材、酒精、石头有哪一些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棉花、纸、火柴、木材、酒精。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 追问:只要是可燃物,就可以燃烧吗?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观看【实验7—1】,完成课本P129讨论题,并总结燃烧的条件。

1.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说明: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2.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答:薄铜片上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答:需要氧气。

注意事项:(1)白磷和红磷不要放得太近。如果红磷和白磷放得太靠近了,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也会燃烧。

(2)烧杯中的热水不能太少。因为热水太少,会使得传递的热量不足,温度低于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也不会燃烧。

4.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知识模块二 灭火的原理

阅读课本P129的“讨论”中的灭火实例,并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燃烧的条件,分组归纳灭火的原理并展示。

1.如何灭火?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到灭火的原理或方法) 灭火可通过以下方法:

燃料及其利用

②隔绝空气三者选其一即可灭火 ③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①清除或隔绝可燃物

2.观看实际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及其原理。 (1)如何熄灭酒精灯?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3.阅读《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课本第131页【表7-2】)

4.阅读了【表7-2】我们知道,不同的物质燃烧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灭火。只要控制物质燃烧的任一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目的。

知识模块三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观看视频【粉尘爆炸实验】,阅读课本P132~P133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2.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答: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3.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4.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知识模块二:灭火的原理

知识模块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2.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空:曹军的木船是可燃物,木船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充足的氧气。

3.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灭火的原理是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灭火毡是由羊毛和铝制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制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却没有燃烧,其原因是隔绝氧气,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1课时 燃料的合理利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说出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记住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说明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能说出煤、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学习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复习引入: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

灭火的方法:隔离或消除可燃物;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破坏条件之一即可灭火)。

2.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学生阅读课本P136,掌握下列问题。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一般会伴随(能量)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能放热量(如碳的燃烧),有些反应吸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2.完成【实验7-3】,回答下列问题。

生石灰与水反应现象:试管壁发热,通过该实验你可获得什么结论: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综上可知,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热量)的变化。 3.燃烧不充分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1)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2)还会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4.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

(1)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或氧气);(2)燃料与氧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知识模块二 化石燃料的利用

学生阅读课本P137~140,掌握下列问题。

1.三大化石燃料(矿物燃料):石油(工业的血液)、煤(工业的粮食)、天然气。它们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煤: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氮元素、硫元素与氧元素)。

煤的干馏: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等),该过程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煤气的主要成分(氢气、甲烷、一氧化碳),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氢气和一氧化碳)。

掌握煤气泄漏可能造成的损失:爆炸,引起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3.石油

石油的主要成分(碳和氢元素,石油中含有有害的金属元素铅)。

石油的分馏: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的方法,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丙烷、丁烷、丙烯、丁烯)。 4.天然气

天然气主要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最主要的成分是甲烷,它的化学式为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注意:点燃之前要检验纯度,防止爆炸现象发生。

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甲烷在农村的利用: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通常也称池沼中的气体为沼气。把秸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我国农村,利用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解决农村自然污染问题,节约能源节约开支。

知识模块三 开发新能源

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P140~141 1.了解能源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为什么要节约和开发新能源;

3.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方法(使之充分燃烧);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知识模块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知识模块三:开发新能源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化石燃料是指煤、石油、天燃气。因为它们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

2.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及无机矿物质。

3.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将煤分解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许多有用的物质。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及其他气体。

4.石油中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溶剂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等不同的产品。

5.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物质分别是天然气、沼气、可燃冰,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

6.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增大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氧气的浓度。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点燃

点燃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新能源的重要性。 2.能记住氢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3.能说出酸雨的危害。 【学习重点】

氢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学习难点】

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新能源的重要性。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复习巩固

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3.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知识准备

1.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分别是什么?

2.当你在煤灶边待一段时间之后,你会闻到什么样的气味?你注意观察过经常使用煤作燃料的地方,它的铁制品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吗?

3.据你所了解,使用燃料对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知识模块二 学习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P139~142相关内容并掌握以下内容。 1.煤的燃烧

(1)酸雨的形成:煤燃烧会排放出SO2、NO2等空气污染物,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CO。前二者会与空气中的成分(氧气、水)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降落地面。

(2)小组协作完成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3)总结酸雨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④腐蚀地面上的建筑物、金属制品、皮革、纺织品。 ⑤渗入地下,可能会引起地下水的酸化。 2.车用燃料的燃烧

(1)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烟尘等。

(2)目前有哪些技术和方法用于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 ②采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点燃

③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的排放。

④在管理上,加大检测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3.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因含有硫、氮元素而产生SO2、NO2等大气污染物。 (2)因含有碳元素,不完全燃烧产生CO而污染空气。

(3)因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炭粒、尘粒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污染空气。 知识模块三 开发和使用新型的、清洁的能源 乙醇:

①产生:高粱、玉米和薯类等经过发酵、蒸馏可得到乙醇。 ②俗称:酒精。

③化学式:C2H5OH。

④用途: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车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⑤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⑥乙醇的可燃性化学方程式:C2H5OH+3O2=====2CO2+3H2O。 ⑦有机物燃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例如CH4、C2H2的燃烧)。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知识准备 知识模块二:学习探究

知识模块三:开发和使用新型的、清洁的能源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煤燃烧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2.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目前采取的措施有改用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在汽油中加乙醇。

3.乙醇俗称酒精,其化学式是C2H5OH。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2H5OH+3O2=====2CO2+3H2O。

4.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其发生装置与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相同。收集方法有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或者是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的化学性质是①可燃性,反应方程式2H2+O2=====2H2O;②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H2+CuO=====Cu+H2O。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点燃

点燃

点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学习目标】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学习重点】

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说明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习难点】

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复习:什么叫燃烧?燃烧条件有哪些?今天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 2.明确实验目标,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实验用品:

镊子、烧杯、坩埚钳、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酒精灯、水。 知识模块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P150相关内容并掌握以下内容

1.实验: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上述实验中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果加热时间较长,水蒸发后,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

2.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说明二者都是可燃物。放在铜片两侧给它们加热后可看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你能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空气)吗? 答: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然后在一支蜡烛上扣住一只杯子,看到被杯子扣住的蜡烛一会儿会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归纳】 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设计实验验证每一个条件时,需注意确定好实验的变量,控制好无关变量。如要探究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就要选取相同的可燃物,温度都达到着火点,然后通过对比有氧气和没有氧气时燃烧是否会发生,从而确定氧气对燃烧的影响。

【拓展】如果将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答: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小组内合作完成自主学习实验内容,力争实验准备充分,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根据生活经验,请你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代替并设计实验证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答案合理即可)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2007年5月28日报道:辽宁一酒楼因员工操作不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当火灾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 D )

A.隔离可燃物

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势迅速蔓延 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2.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C )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3.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 D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梳理第七单元知识。能记住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说出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记住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说明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能记住煤、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2.能记住氢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3.能说出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新能源的重要性。 【复习重点】

对知识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复习难点】

对知识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本单元学习了燃料的燃烧相关知识,现在对知识进行梳理。 2.明确学习目标,明确复习重难点。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燃烧与灭火

①可燃物

1.燃烧的条件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灭火器 灭火原理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或磷酸铵盐) 适用范围 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因此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泡沫和水膜的双重作用,能快速、高效灭火,可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 二氧化碳 灭火器 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水基型 灭火器 4.熟记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并记住一些有关的图标。

知识模块二 燃烧与热量

成分: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硫、氮等元素煤

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为焦炭、煤焦油、煤气等





成分:主要含碳、氢元素1.化石燃料石油

利用蒸馏分离为汽油、煤油、柴油等

主要成分:甲烷天然气

性质:易燃烧 CH+2O=====CO+2HO点燃

4

2

22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

化学能吸热反应

知识模块三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

足够多的空气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足够大的接触面

最清洁燃料

氢气(H)实验室制法:Zn+HSO===ZnSO+H↑

1.清洁燃料

由高粱、玉米等发酵、蒸馏制得

乙醇(CHOH)点燃性质:易燃烧 CHOH+3O=====2CO+3HO2

4

422

5

2

5

2

22煤的燃烧:排放SO2、NO2会形成酸雨使用燃料对2.

环境的影响车用燃料的燃烧:尾气中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会污染空气

3.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燃烧与灭火 知识模块二:燃烧与热量

知识模块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有机物可能是下列的( C )

A.CH4 B.C2H4 C.C2H5OH D.CO

2.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白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图1 ) ,图2 )

),\\s\\do5(图3))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解释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分别是 ①b试管中红磷未达到着火点 ②热水中白磷未接触氧气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对环境污染小,保护师生健康,操作简单。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调节气压,防止塞子被冲出。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小红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你赞同的预测是乙(选填“甲”或“乙”),理由是白磷量可能不足。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课 时 教 案

二零一六年九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课 时 教 案

二零一六年九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