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3.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小组学习文本,合作讨论交流课文相关问题,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要想成才、成功,就必须经过磨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见面,没有忘记捎带一份精致的礼物(掏出精致笔记本,展示给学生们看),如果大家表现更加出色,就可获得这份纪念品,同学们乐意接受吗?好,下面我们认识一个合体字(出示课件)。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
(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同学们说说对孟子的了解。 三、展示学习目标 四、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读音和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 b.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字音方面出示课件)。
五、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以自然段为单位,合作理解、翻译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标画出每段出现的通假字,使动用法的词。完成后推荐同学展示(老师分配任务,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展示。)
1. 通假字 2. 多义词的解释 3. 词类的活用
(课件展示,学生交流,回答) 六、研读文本,把握论证层次
1.第一段中,作者在第一段举出了六个名人例子,讨论一下:这些人物的经历有哪些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
2.请找出课文中强调的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七、拓展与提升
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学习了这篇文章,今后你会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坎坷挫折?
八、课堂小结
老师觉得和同学在一起交流真是一种享受,这节课上,我们享受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艺术魅力,感受着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艰难困苦和挫折,能激励人奋发,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精神萎靡,导致死亡的道理。让我们齐声诵读全文,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永远铭刻在心!
板书设计:
六位历史名人 举例论证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造就人才的条件 道理论证
中心论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年初中学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利用晚自习、早读时间有效的完成预习、复习等自主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文章中的优美意境,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孟子这篇短文言简意赅,深入学习后,完成背诵难度不大。
教学效果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孟子及《孟子》,使学生懂得了穷困挫折能磨练意志、增强能力,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以致灭身亡国的道理。
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练朗读,完成背诵。 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讲授用一课时。
本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心志坚毅”。这篇阐述了穷困挫折能磨练意志、增强能力,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懈怠、一致亡国灭身的道理,
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文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生于忧患”。先用排比句列举六个历史事例,说明担负重任的人都经受过艰苦的磨练,接着以事实为为依据,再用排比句讲清其中的道理,从而隐含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这一部分无论是举事实还是讲道理,都是正面论述。
第二部分,论述“死于安乐”。先承上文观点,仍用排比句指出只有经受挫折的磨难,才能奋发有为;反之,避面矛盾,苟且偷安,就将一事无成。对一般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一味安逸享乐,则“国恒亡”。这些都隐含了“死于安乐”的观点。这一部分从总体来说,是以反面论述为主的。
第三部分,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上面两部分论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最后点明论点。这种警策之语,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久久回味感叹。
可见本文在写作上,采取列举历史事实和讲述道理相结合、正面论述和反面论述相结合的方法,精辟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并多处运用排比句式,以增强说理的力量和文章的气势。 测评练习
本课因是文言文,测学以基础题和背诵为主。基础题侧重对生僻字字音、通假字、多义词的掌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对文章的透彻领悟,巩固本课知识点,文言文学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教后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讲读课。该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论证有力,语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我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自主讨论翻译全文,并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翻译。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但在课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不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不积极主动,换句话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也就是这个问题,致使我在讲课时间分配上很紧张,在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把重点标注在课本上,就匆匆结束了本课。在以后教学中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则做一个旁观者、倾听者、引导者。这是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环节。
还有就是学困生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翻译、明确重点语句之后,有些学生可能在课本上没有做标注,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明确原文翻译,这也是我在讲课过程中很苦恼的一个问题,以后注意。 课标分析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提高自己的文学品位。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此基础上完成背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