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1.时代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教育领域,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信息化社会的合格教育毕业生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与读、写、算并列,作为基础教育应培养的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也曾大力指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我校计算机校本课程的设置显得十分必要。
2.学生的需要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从学生发展出发,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前一段时间,我校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列出校本课程的菜单供学生选择,征求全校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有73%的学生强烈要求计算机开设为校本课程。
3.学校具备开设计算机校本课程的物质基础
我校共有1142名学生,75名教职员工。学校是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也是全国少儿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培训基地。学校拥有2间先进的计算机专用教室,1个多功能演播室,1间电子阅览室。2002年5月建成了校园宽带网,建立了学校网站。我校还购置了大量适合于学校教学特点的教学软件,如鹏博士备课系统,k12,CAI及各科教学光盘,资料光盘和电子图书等。
其次,我校先前进行的教师自我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问卷调查显示:我校教师中具有计算机课程开发能力的有11人,其中,有5名教师具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以上的证书。
二.课程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对计算机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形成对计算机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计算机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工具。
4、认真研究、实践、总结,使我校计算机校本课程形成特色,满足学生的需求,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优化育人的环境。
5、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三.课程内容
基于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我校计算机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二是加强计算机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其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因为从教育技术上看,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了提高各科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工具性是计算机课程的基本特点。
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范畴十分博大。因此,我校从24个班级中各随机抽取了三名同学进行了“关于学生计算机需求”的问卷调查,请被调查的学生从提供的9个选项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两项。以下是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
学生计算机需求调查问卷汇总表
鉴于此,我校各年级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准备安排如下:
一年级:
1、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开机、关机。
2、能够指认计算机的主要部件(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
3、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由来、特点和应用。
4、初步认识计算机的键盘,掌握8个基本键,能够用正确的指法打字。
5、初步学习拼音输入法,能正确地输入汉字。
6、认识画笔软件,能够打开、建立文件,运用鼠标进行画画、涂色。
7、游戏。
二年级:
1、能够独立地开机、关机。
2、能够指认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光驱、软盘、打印机、音箱等)。
3、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由来、特点、系统组成和应用。
4、进一步认识计算机键盘,掌握26个字母键。能够用正确的指法练习打字。
5、进一步掌握画笔工具栏的功能,熟练地进行画画。
6、进一步学习拼音输入法,能正确地输入汉字,有一定速度。
7、游戏。
三年级:
1、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开机,关机方面的简单故障。
2、初步认识几种常用的软件。
3、进一步掌握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4、继续练习用正确的指法打字,提高输入速度。
5、继续学习画笔软件,能创造性地进行绘画。
6、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
7、游戏。
四年级:
1、能够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分类,认识几种常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分类,能初步指认一些硬件设备。
3、知道计算机病毒的本质及一些预防措施。
4、继续进行指法训练,提高输入速度。
5、认识Windows98(桌面),能正确地启动Office2000,能正确建立文件,输入文字。
6、掌握使用搜索引擎通过网络查询所需资料。
7、游戏。
五年级:
1、认识计算机主机的内部构造,明白各部件的特点及功能。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各部件的联接方法。
3、学习五笔型输入法及其他各种输入法,提高输入速度。
4、系统地学习Office2000,能够独立地运用菜单或工具栏进行文档处理、建立电子表格,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
5、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操作,进一步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能够独立地上网浏览、搜索、收发E-mail。
6、游戏。
六年级:
1、了解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及最新知识。
2、继续练习英文汉字输入,进一步提高输入速度。
3、继续学习Office2000,能够熟练地运用Office2000的各项功能,完成指定任务。
4、初步认识FRONTPAGE2000,能进行简单的网页制作。
5、能够熟练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各科的探究性学习。
6、游戏。
我校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二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利用计算机创造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即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科整合。
四、课程实施途径
1、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计算机课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可传统的计算机课,往往会让学生学着学着觉得没意思、枯燥。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我校计算机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准备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在学生的机子中多安装些益智性辅助学习软件,
来吸引学生,寓教于乐,让学生从“读书”时代走向“读电子”时代。让欢笑充满课堂,给学生以自由,使学生饱含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这将是我校计算机校本课程教学中的一大特色。
2、充分发挥计算机房的服务功能,免费向学生开放。
学校计算机房的投资建设,其根本宗旨是为学生提供服务。而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又很强。单靠课堂上那点儿时间,是完全不够的。因而,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我校计算机房在确保计算机课教学使用的情况下,决定免费向全校学生开放,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上机自由操作的时间。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为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
具体开放时间定为周一至周五的中午和下午4点以后;寒暑假期间也安排一定的开放时间。在开放时间内,学校安排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教师值班,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引和辅导。
3、开设校计算机兴趣小组。
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的技能及其各自的兴趣、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关注这种差异,满足这种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于是我们准备在各班开设计算机课的同时,在周六开设校计算机兴趣小组,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最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也使该课程在学生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4、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少儿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简称:少儿NIT)
少儿NIT项目根据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设计,内容上紧跟技术的发展,形式上活泼有趣。凡参加考试者均可获得证书,但证书上“星级”有别,考过一个模块给一个模块证书,考过三个模块给铜牌证书,考过六个模块给银牌证书,考个十个模块给金牌证书。我校恰好是少儿NIT考试培训基地,组织学校中对此项考试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参加,定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欲望。
5、加强计算机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鉴于此,我们明确认识到:我校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绝不做教学的点缀,不做对传统教学的美化包装,而要肩负重任,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平台。例如,加强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我们设想如下: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子阅览室的电子阅读,广泛吸纳语文知识与各种有益的知识,从而构建起宽厚扎实的语文素养;另一个重要方面,作文教学可以运用电脑平台提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对话的开放式的学生学习写作的组织形式。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教师、课程本身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多地要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准备改变将纸笔测试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学习日记和具体的情景测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等。不但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评价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和分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
对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自评方式如:结构性的调查问卷,自查量表,教学日记,周期性的工作总结和自我分析等。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则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公开课的方式来收集他们的评价意见。学校管理者则通过检查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料和文件,观察教视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总之,这些意见和信息应与教师自评的结果一起作为全面评价教师的依据。
对于课程本身,我们强调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学校行政、教师、学生多个层面周期性的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六、 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保证师资和课时,每节课都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做好课后记录和总结反思,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2、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学校投入相对资金,确保软硬件的配备,保障活动正常开展。
3、认真组织编写和完善校本教材,不断向兄弟单位学习,定期聘请名家指点。
4、学校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校本课程研讨,定期检查,定期总结和交流,有效促进课程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