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既有南国的灵秀,又虽具北国之雄奇,是典型的“七山二林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 武都是一个贫困山区,又是一个资源大区,贫困只是一个现状,而不是未来。武都县委、县政府决心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立足县情,争抢机遇,紧紧抓住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两条主线,坚持农业强强,工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工作路子,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奋发自强,开拓前进,通过不懈努力,再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富裕文明的新武都必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一、花椒产业发展现状
武都区地处我省陇南市南部,总面积702万亩。属南北气候过渡区,气候温暖,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2—15℃之间,年均降水470mm左右,无霜期145—250天,适宜发展花椒及其它多种经济作物,尤其在海拔800—1900m之间,极适宜花椒的生长。全区有36个乡镇,689个行政村,总人口5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5万人,耕地119万亩。全区适宜发展花椒的面积80余万亩,有34个乡镇的650个行政村适宜发展花椒。截止2004年底全区实现花椒整乡覆盖3个、整村覆盖401个,栽植花椒面积累计达到73.63万亩,存活7360万株,年产量达850万公斤,产值达2.04亿元。宜椒区人均达到169株,人均花椒收入468元。全区涌现出花椒收入上万元大户2000多户,从事花椒产业开发的人数23万多人,开发花椒产业的私营企业9家,出现了栽植、销售和运输大户等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及许多依靠发展花椒发家致富的典型。目前全区花椒产业开发的规模、产业框架已基本形成,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武都区是全省花椒的主产区,起步早、发展快,目前花椒产业已成为全区覆盖面最大,群众受益最广,认可程度最高的主导产业。其盛产的“大红袍”花椒以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等优良品质而畅销全国。在1994年和1997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首届甘肃省土特产品展示会上均被评为金奖。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2001年又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注册了“历献”、“六月黄口梅”、“樊家山六月红”、“古阶州”等花椒专用商标。
二、花椒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武都花椒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进入上世纪90年代,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这项产业,把花椒定为支柱产业来开发,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出卖原料到精深加工,规模发展、整体开发的过程。在机制上经历了由群众自发到政府鼓励倡导开发的转变;在栽植上经历了由零星栽植、粗放管理向规模栽植、科学管理的转变;在营销上逐步由群众自给自足之余的少量销售到运输大户长途贩运、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在加工模式上由低层次、低效益的出卖原始产品、原材料,向产品深度加工、系列开发的转变过程。
三、产业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
武都区花椒在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提高,花椒产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
(1)花椒产业开发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武都区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大部分土地都处在干旱半干旱的半坡地带,人均可利用耕地少,实践证明,武都区的气候类型、土壤类型和生物类型多样特征等诸多特点,决定了粮食生产不是本区的优势,而发展花椒产业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成为全区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经济收入逐步增加,95年全区花椒面积仅为25万亩,农业总产值为189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8元,花
椒产量仅为67.5万公斤,产值为1350万元,人均花椒收入30元,花椒收入仅占农业总产值7.11%,占农民人均收入5.5%。通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区花椒面积扩大到73.63万亩,农业总产值已达到34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9元,其中全区花椒收入已达到20400万元,人均468元,花椒占农业总产值59%,人均收入占农民纯收入36.3,花椒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的半壁河山。
(2)花椒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花椒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现已成为全区覆盖面最广,受益最大,群众认可度最高的主导产业,产业化开发的格局已经形成,调查统计,到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34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9元,其中花椒收入20400万元,人均468元,占农业总产值59%,人均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6.3%,全区从事花椒产业的人数达到23万人,极大的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花椒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区依靠种椒致富的典型户2860户,12870人,占全区农村总户数的2.91%;占总人口的3%。郭河乡全乡有耕地面积19695亩,16个村,13300人,种植花椒27290亩(包括四荒)、300万株,人均226株,年产量37.7万公斤,产值754万元,人均567元。候家湾村230户、1100人,现有花椒3500亩,产量10万斤,收入120万元,人均花椒收入1090元。村民李智全全家5口人,现有花椒17亩,产量2400斤,收入27000元。玉皇乡有耕地面积17430亩,16个村,1924户,8477人,发展花椒32700亩,359.7万株,其中耕地5796亩,地埂、四旁17275亩,荒山9629亩,年产量116.6万斤,产值1398.96万元,人均收入1650元,花椒收入上万元农户490户。龙凤乡草坪村有耕地面积600亩,138户,440人,发展花椒1000亩(包括四荒地),产量8万斤,收入84万元,人均1866元。村民杨谢荣:5口人,年产2500斤,产值3万元,人均6000元。王社成:4口人,年产2200斤,产值2.64万元,人均6600元。龙凤乡屈家崖村有耕地面积720亩,131户,667人,现有花椒1100亩(包括四荒),年产量7万斤,产值84万元,人均1167元。村民王永红:6口人,耕地8亩,植椒9亩,1000株,年产量920斤,产值12000元,人均2000元。
(3)花椒产业开发壮大了地方财源。
近10年来,通过大力发展花椒产业,不仅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脱贫致富了一方群众,而且有效地推动地方财源建设,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据调查统计,1994年武都县花椒及相关产业实现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 8 %,而花椒产业发展10 年后2004年,花椒及由此带动的其他相关产业实现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 30 %,十年来上升了22 个百分点。特别是花椒主产区乡镇马街、汉王、柏林、龙凤等群众紧紧抓住花椒产业开发的发展机遇,建成了一批花椒示范村、小康示范村,成为近几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农村经纪人营销队伍的形成,对推动山区经济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的形成,构建和谐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花椒产业的开发,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力
武都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不断创新花椒开发摸式,全区推广实施“退一兴三”(退耕还林兴林果兴畜牧兴劳务),把过剩劳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通过政府的有效组织,大力发展旅游、运输和劳务输转等二、三产业,拓展了农民增收的门路。目前实现整乡覆盖的马街、柏林、龙凤三个乡镇,群众除从花椒开发中受到巨大收益外,在农闲季节外出打工、开办“农家乐”等二、三产业项目获得的收入已经占到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全区因花椒产业开发而产生的剩余劳力每年达到20000人以上,由此为全县多增收一亿元以上。
(5)花椒产业开发为全区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武都区花椒产业开发不仅为林业建设、林多产品综合开发、系列加工、合理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更为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固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构建国土生态安全和和谐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各县(区)都把花椒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林、长治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花椒产业开发作为构建绿色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宜椒地区,运用地埂锁边、山顶戴帽、山腰缠带、沟底布防等多种形式,发挥生态作用,减少了多种自然灾害的危害。产业发展使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25.4%,增加到2004年的31.8%,其中花椒覆盖率由1995年的2.5%递增到2004年的7.2%。
通过调查显示,截止2004年底,武都区的宜椒面积还有8万亩,我们坚信在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通过2005年的全力发展,基地面积会继续扩大,全区将实现宜椒区花椒全覆盖,产值和效益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发展潜力大。全区的社会经济将会稳步发展,花椒产业开发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产业开发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科学决策
武都区是我省多年的国列贫困县之一,区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泥石流严重,矿产资源贫乏,灾害频繁,致使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历届区委、区政府班子励精图治,积极探索,寻求发展,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上世纪90年代初,随市场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振兴武都“资源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的共识。决定把花椒产业作为区上的支柱产业来重点开发。成立了花椒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大力倡导发展花椒,从此花椒栽植进入了新的发展历史阶段,并先后两次组织,科学编制了《武都区花椒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特别是跨入新世纪,针对花椒产业栽植规模大,管理粗,效益低的情况,区委、区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立足资源,全民动员,大干三年,覆盖全县,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的奋斗目标,全区上下合力,干群同心,深化认识,抢抓退耕还林(草)机遇,紧紧围绕“扩规模,建基地,求精品,重管理,兴加工,增效益”的总体思路,精心组织,扎实苦干,靠实责任,狠抓落实,这又一次为全区花椒产业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行区级领导包片,区直部门包乡、村,乡镇领导包村抓户制度,要求业务部门抓一个千亩退耕植椒基地和千亩荒山建园;乡镇领导每人主抓一个500亩退耕植椒基地和荒山建园;宜椒区户均自育一分优质品种花椒苗,千家万户齐发展。已建成白龙江沿岸、马街上下南山、安化米仓山流域、福津河流域、洛塘河流域、佛淌沟流域等六处万亩花椒基地;建成安化王河、柏林上下渠道、蒲池石塄坎、汉林林家河、马街中梁山、角弓半山、石门草坝子、两水庙坪等68个千亩花椒示范基地。并将产业开发作为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量化管理,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有力地促进了花椒产业开发的进程。
(二)放宽放活政策,营造开发环境
为加强花椒产业开发后劲,促进花椒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武都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引导花椒栽植。在用地、税收、水利设施等方面给予优惠、放宽政策,简化办理手续,最大程度地给予倾斜。土管部门简化了荒山荒坡的拍卖手续,减免管理费、勘丈费、工本费等颁证费用;农税部门对拍卖、承包、租赁荒山荒坡、开发花椒产业的大户,尽量减免农牧税;水电部门围绕产业开发配套水利设施,并初步解决了浇水用电的高电价问题。林业、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放上统筹安排,优先照顾花椒产业项目,重点保证花椒产业开发所需资金,并提出了“你投资,我服务,你兴业,我发展”的招商引资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结合山区扶贫综合开发,重点扶持私有林业大户。从92年开始,累计投入资金达3000余万元,年投资力度在300万元以上。强劲的投资力度,带动了千家万户发展花椒产业的积极性,基地规模快速扩张。
(三)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服务体系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科技含量,改变靠天长树的观念是促进产业开发,增强产业效益的关键。区上于1991年成立了花椒技术服务中心,负责全区花椒的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培训农民技术人员,防治花椒病虫害等,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支撑。具体做法:一是大力实施“百、千、十万”科技培训工程,在五年内使熟练掌握花椒科技管理技术的乡镇干部达到100名,村社科技骨干达到1000名,宜椒区34个乡镇的10万农户家家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二是充分采用会议、录像、现场指导示范等形式组织村社有文化的村民参加集中培训,使其掌握技术,使他们成为科技的领路人。组织编写了《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科普书10万册,制作科技管理光盘2万张,宣传单5万份,广泛传播科技管理知识。同时,向有经济能力的椒农出售,形成科技培训滚动式发展、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格局,增强科技培训工作自身的“造血”功能;三是各宜椒乡镇成立花椒科技服务站,有效地为全乡花椒产业开发提供服务;四是今年建立了由花椒生产大户、加工大户、营销大户参加的花椒专业协会和“支部+协会+信合+农户”的科技协会,尽力拓展科技培训的新渠道及营销服务,使全区真正形成了“区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协会,户有技术员”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四)注重市场和加工企业的组建,拓宽营销渠道
花椒产业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抓规模、强科技,又要有市场,市场是产业化链条的终端,围绕这一问题,区委、区政府在区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在马街镇、安化镇、三河镇、滨江市场等地方建设了花椒专业市场,专门用于交易花椒,为当地椒农提供便利,同时区上加快综合开发力度,先后组建了花椒集团公司,建立了以花椒精细包装,花椒粉生产加工为主,年加工能力150吨的武都永光农副产品加工厂,组建了年加工能力100吨,产值75万元的洛塘绿源花椒加工厂,在青花椒、椒芽菜加工上为花椒的多重利用开创了新途径;组建了年生产能力3000吨,产值3000多万元的武都花椒液厂,生产的精麻型、保健型、方便型等规格的花椒液产品,都不同程度地为花椒产业开发增强了内涵;2003年在花椒液厂的基础上,建成了椒目油脂化工厂,为花椒深加工开辟了新的市场;并在外设立了10多个销售网点或办事处,拓宽了营销渠道。目前武都有公私花椒加工企业9个,今年区政府又计划将在柏林乡建设一处占地面积100亩的集花椒产品展览、加工、营销、工商、银行等服务功能齐全的大型花椒专业市场,吸引外地客商到武都投资兴业,此项目正在筹建中。现在的武都花椒产业开发,已基本形成了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格局,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
五、意见和建议
武都区花椒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花椒病虫害防治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导致树体寿命不长,挂果周期太短;二是综合管理层次偏低,质量效益还不是很高;三是系列加工滞后,加工增值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经合组织的发展比较滞后,服务功能还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武都区花椒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要进一步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强化规划方案的实施,采取有力措施,对宜椒区尚未开发的8万多亩宜椒地,尽快开发利用,实现“整县覆盖”;二是狠抓综合管理措施的落实。要继续抓好花椒的嫁接、换优、松土施肥、整形修剪、灌水保墒、病虫害防治等科技措施的推广和落实,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产业效益;三是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在三年内建成“县有中心、乡有站、主产区有协会、户有技术员”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成花椒无公害检测实验室和花椒网,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加快院地、所地合作,增强产业开发的后劲;四是积极探索扶持方式多元化模式,为产业开发提供强劲的资金、项目支持。
为此建议:1、省厅将武都区8万亩花椒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纳入2006年林业建设计划,加快武都区花椒“整县覆盖”目标实现;2、将武都区80万亩优质大红袍花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列为科技推广攻关项目,组织省内专家联合攻关,研究制定出专用防治药剂,延长树体寿命,增加花椒收益;3、市、区拨出专项经费,尽快建成武都花椒网;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靠外地客商的资金、技术优势开展花椒产品的深度系列加工。
前几天有客户在网上找到我们说需要今年的新花椒,他们主要是用花椒做为原材料,提取花椒里面的花椒油成分,而且说需要的量很大,这让我们都很高兴,客户现在正考虑之中,已经计划来我们当地花椒产地考察、看货了,在继续跟进,相信会有所收获的。因为我们的花椒确实也是全国花椒里面的上等产品。不怕货比货,就怕不知道。
3、花椒油的加工
一般以新鲜花椒为原料。加工时先把食用菜油放入锅中,加热烧开使油沫散后,停止加热,待油温降至120-130℃(凭经验或用温度计测)时倒入花椒(菜油与花椒的比例为1:0.5),立即加盖密封,以减少芳香物质的挥发散失。冷却后用离心机在1600-2000转/分的速度下离心除去果渣等杂质,装瓶即为花椒油成品。
用此法加工花椒油时,要严格掌握油温,否则,当油温过高时会使麻味素受到破坏,芳香物质也迅速挥发;油温过低又不能使麻味素和芳香物质充分溶出,这都会影响产品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