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应融入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手段,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地理教学有效性,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围绕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提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具体策略,促进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改善,以期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
引言:集生动性、多元性、情境性为一体的现代化理念与教学手段可以为地理教学增添许多魅力,激发地理课堂的能动性,提高教师综合技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发挥现代化教学模式应用价值,以此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求 (一)提高学生识记能力
以高一地理教学为例,新课改下的高一地理共有2本教材,分为必修1与必修2,其中必修1共有5大章16小结,必修2共有6大章16小结,每个小结拥有诸多需要记忆与了解的名义释义、相关知识重点、难点等内容。学生在进行知识点学习与背诵是记忆发生混淆与遗忘,不利于构建系统化知识脉络。而在新课改要求下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以有效应用,期可以打破传统“机械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桎梏,教学时能够借助多媒体图片与幻灯片进行辅助讲解,帮助学生将诸多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组建思维网图,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重点与难点,进而构建地理知识体系[1]。
例如,教师在讲授《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课时,可以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相关概念做成动画,从而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楚掌握不同“锋”的
内涵与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枯燥无趣的地理课程转变成师生皆喜欢的生动课堂,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加强学生对天气系统知识的掌握。
(二)拓宽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基础学习能力,拓宽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地理课程教学时需要为学生构建思维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对教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知识体系概括,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时,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天体与天体系统,并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神州十三号飞船”发射、宇航员储藏等相关视频,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其次像学生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最后引出问题:“地球为什么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与繁衍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并要求学生独立探究答案,从而以此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好预习准备[2]。
(三)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教学强调融合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晦涩难懂的难点知由深入浅、由繁入简,从而将难点知识细化,使之内容条理清晰,进而帮助学生可以尽快对重点知识进行有效理解整合,完善知识体系。
例如,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相关知识分辨与应用中,教师可以基于多媒体技术结合《水浒传》相关片段,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影视片段观看下切实了解“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相关知识内容。如《水浒传》中关于“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情况的描写,“其时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气变色,马蹄冰河,铁甲如冰;次日彤云压阵,天惨地裂;当晚雨势越重,风色越紧”。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基于新课改不断深入,要想构建高效地理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桎梏,在实际教学中融合多种教学方式,以此保证教学效率。为此本文将融合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互动讨论教学方法、提问教学方法,来开展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实践[3]。
1、教学任务
高一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全方面掌握水圈构成特点、水循环类型,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互动讨论教学方法、提问教学方法。 4、教学实施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黄河充沛河流量时期视频、黄河河道流域萎缩视频、河流量下降视频进行整合,并在新课导入阶段进行播放,以此吸引学生兴趣,并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提出探究性问题:“黄河流域的河流量为何会出现先下降?”以此促使学生带着探究欲望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堂教学。首先,再次播放黄河不同时期河流量视频,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回答不同时期黄河水的存在形态,随后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教材上关于水体类型知识内容,以此奠定学生水体知识基础。其次,播放提前制作好的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江河→海洋水循环视频,并结合视频课件,解答课前所提出的问题:“黄河流域的河流量为何会出现先下降?”让学生明晰黄河水之所以在不同阶段的流量不同,是因为黄河在进行水循环,且结合海洋水循环视频课件告知学生黄河水循环为海洋水循环,同时引出另外一种水循环类型——陆地内循环,进而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教材阅读,并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对自己所了解的海洋水循环与陆地水循环之间的不同进行互动讨论,教师在此期间仅需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引导即可,以此锻炼学生创新思维与团队协
作能力。最后,通过多媒体将黄河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关系图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到,黄河水的进水源为巴颜碦拉山冰雪融水、自然降水、其他支流、地表径流,黄河水的出水途径为蒸发、地表径流、下渗、灌溉用水,从而对课前探究问题“黄河流域的河流量为何会出现先下降?”进行深入解释,告知学生当黄河的出水量高于进水量时即会出现河流量差异化甚至断流现象,并在该阶段,教师应采用延伸性问题教学方法,让学生思考除黄河水进水与出水不平衡所致使得黄河断流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黄河断流,以此来拓宽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4]。
师生互动。在课时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再次提出问题:“你认为的水循环的意义?”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教材表达其所认为的水循环意义,教师需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并与学生互动讨论,教师认为的水循环意义,并向生态保护层面过渡,以此升华课堂主旨,提高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游戏教学。如若在师生互动结束后,还留有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学,将学生按人数均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出一位对本次水循环知识掌握能力较好的学生,让5名学生进行水循环示意图绘制比赛,最后评选出用时最短且水循环图绘画正确的学生,以此深化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深度。
教学延伸。在水循环线下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基于多媒体技术做好知识延伸,即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水循环知识体系,以此锻炼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深入教材内容,将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将知识难点进行细化,随之借助线上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切割后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并将微课上传至线上平台,要求学生对微课进行自主复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后学习,并以此锻炼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明晰提高学生识记能力、拓宽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是新课改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教师需要融合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教学方法、提问教学方法,从而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保证地理教学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赵海燕.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J].学周刊,2022(13):47-49.
[2]吕璐.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2(16):194-196.
[3]韩秋.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元化教学策略的运用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2(10):91-92.
[4]张丽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04):73-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