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干预

2023-12-07 来源:好走旅游网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干预

[摘要]学校教育中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转化之所以极为困难,是因为他们受自身的心理及行为习惯的影响而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教育转化学业不良的学生,应该以彻底改变他们消极的自我概念为核心,并因人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干预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学业不良 心理特点 教育转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学业不良学生”现象的存在,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相背离,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背离,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质相背离。“学业不良学生”是前苏联教育界常用的一个术语。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经常回避比较用脑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和不善于逻辑思维等。在教育发展史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等人都曾经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力图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通常情况下只有极少数学生才能达到的优秀水平而进行过热情的探索,他们的成功尝试也得到了世人的尊敬。本文笔者试图提出学业不良学生的几种心理问题,并结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相应地对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学业不良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心理问题

1.学习动机缺乏

学习动机水平低是学业不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障碍,他们的能力多为学习动机不足所抑制。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调查表明:27%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6%的学生是因为应付各科学习和作业太累失去了学习兴趣;13%的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3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对抗情绪,或者对学习焦虑和恐惧,或者会由于连续的失败而逃避或回避学习,或者出现学习抑郁症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闷闷不乐等,由此造

成了他们的学业不良。

2.情感障碍

(1)焦虑与恐惧心理。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考试情境下,学业不良学生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习优、中等生,其中考试焦虑水平比学习焦虑水平更高,差异更大。这往往是由于担心失败而引起的,焦虑和恐惧造成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了学习所必需的能力,影响他们如记忆能力、组织技能的发挥。

(2)逃避或回避心理。由于连续的失败,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或自尊心,因而不愿上学或逃学,回避学习课程,不愿或者回避思考学习问题,使成绩越来越糟。

(3)对抗或抑郁心理。学业不良学生由于长期的成绩不良或学业失败,损害了其自尊心与自信心,以致使他们学校、教师、家长产生敌视对抗心理,这种对抗与抑郁的心理又会进一步造成学习的退步。

3.意志薄弱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乃至成才的根本保证,不良的意志品质增强是学生产生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使学生对自己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缺乏责任感。

4.自我概念消极

许多心理学家都对“自我”这一概念作过自己的解释:个体心理学创史人、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把自我区分为I和Me。I即指主观的我,主动的我,自己心目中的“我”。Me指客观的我、被动的我,他人心目中的“我”。当然,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循此思路,笔者认为,造成差生消极自我观念的不外乎两大原因:

(1)消极的自我经验

经验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就是在经验的影响下,人的身心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变化的过程,这里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其中,直接经验的作用尤为重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尊和自信水平与其成功经验呈高度的正相关。只有成功的经验才能铸就自信的灵魂。相反,失败的经验

尤其是屡次失败的经验,只能不断削弱一个人的自尊,降低其自信水平。心理抑郁症患者之所以出现动机缺失,其原因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对这个世界索然寡味,相反,他们也曾努力过、拼搏过、奋斗过,只不过他们的努力和奋斗都以失败而告终,以至于他们再也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和支配自己的命运,差生的心路历程也大体如此。

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区分成了少数的成功者和大多数失败者。我们的一次次考试,一次次的排名次,使不少学生饱尝“另类”的滋味、“失败”的痛苦。我们有些教师在一味地强调“严格要求”的同时,忘记了成功才是学生最大的需要。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的确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铸就个体人格大厦的坚强基石。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成功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毕竟只有少数学生才能有幸成为“优等生”,而在某些教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和班级里,学生的境遇就更糟糕了。因为不仅在学业上,学生在其他许多方面也难有机会去享受成功的体验。在这种消极的经历和体验中,谁能避免心中产生渺小和自卑之感呢?于是“我是一个不行的人”、“我是一个差生”的意识,便占据了他们心灵。

(2)消极的外部评价

人的自我观念既基于个体经验的自我评价,同时也有他人评价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青少年儿童时期,他人的看法对自我观念的形成影响更为重要。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揭示了来自外部对学生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育中,有许多直接和间接的评价因素都在不断地向学生强化这样一个消极的观念:“你是一个差生!”当一个学生反复地受到这样一种强化,尤其是当他自己又无力否定他人的这一看法时,最后他就只好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消极看法,被贴上“差生”得标签,并将其纳入自我观念的架构中。

二、学校应该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

1.进行归因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归因训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法。归因理论认为,学生若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或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原因(如努力),则有助于维持和激发随后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反之相反。例如,某生考试失败,如果他将失败原因完全归于能力不行,那么他在下次考试时就不会有很强的动机;但如果他不把失败归因于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而是归于自己不够努力,那么,他对下次考试自然会有很强的动机。归因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努力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努力导致成功,不努力导致失败;努力是一种可控因素,它是可以通过人

的意志控制的,预习、认真听讲、充分准备,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可以改变的因素,以增强学生的满意感和胜任感,强化他们趋近成就任务的倾向,同时,还要尽可能避免学生对失败作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如认为自己能力差),避免产生无望情绪和无助行为。

2.运用心理疗法,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过度焦虑、抑郁、攻击性过强都属于情感障碍。可能导致情感障碍的因素有遗传、气质、家庭关系不良、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佳等。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疗法、行为矫正法)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例如,一个学生认为凡是重要的事我必须做得很好,一旦考试失败,他就会得出结论:这真是一场灾难!于是焦虑伴便产生了,这时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认识到失败的确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大可不必这么焦虑,因为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完美是不可能的。对已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的中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是适用的。

3.从实现一个目标开始,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意志力,一百句劝说抵不上一次成功。教师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确定目标。由学生自己制定目标,一般以一到两个为宜。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目标应该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能性,要使目标经过努力能实现。

(2)树立正确观念。这个观念就是:没有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不需要以艰苦的劳动为代价的,关键在于从艰苦的劳动中寻找乐趣。其次,要告诉学生不要轻易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目标的价值。

(3)意志力减弱时的小处方。写:把目标写在纸上,然后贴在书桌前、床头上、笔盒里;听:把目标用录音机录下来,每天坚持听几遍;问:若实现了目标,感觉会怎样?

4.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学生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宜疏不宜堵,要把他们的兴趣逐渐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有的学生喜欢文学,有的喜欢绘画,有的爱好体育,这些兴趣是正常的,老师要善于发现人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加以培养。总之,对“学业不良学生”教育转化工作是一场争夺战,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只要我们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因人施教,因

势利导,讲求实效,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做好“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工作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总之,学业不良的成因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其中关键的因素是学校教育,这一因素在青少年学生由一般变为差生,由差生转化为优生的过程起着决定性、主导的作用。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我深信,男女孩子们所成为违法者或‘不正常人’,都是由于受了‘违法的’和‘不正常’的教育的缘故。正常的教育,积极的教育和具有一定目的的教育,能很快地使儿童集体变成完全正常的集体。任何天生的犯过失的人,任何天性的不良性格,是绝对没有的”。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而言,消灭学业不良生现象是一个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桑青松.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J].中国教育学刊,2001(5).

[2]章俊.情商造成物理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

[3]高小林.论差生的心理动因及教育转化[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4]林敏.中学数学差生的学习归因与转化[J].内江教育,2005(12).

[5]翟中文.浅谈“双差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6).

[6]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