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的转移研究

2024-04-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的转移研究

王静静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狳州分校,狳州239000)

要:在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世界经济增长压力。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进一步稳固,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打开世界经济增 长的新通道,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希望通过与沿线各国的深度合作,打造全新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激发 世界经济发展潜力,实现多方共赢。本文从“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研究入手,针对当前发展的实 际情况,提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产业转移;合作;倡议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9)01-0082-08

doi:10.19742/j. cnki. 50-1164/C. 190110

在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时,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发挥了极为重要的 作用,中国独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这次浪潮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各方的高度关注。随着中 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对外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在世界贸易竞争体系中,中国正在成为重要 的动力,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自2014年起,“一带一路”倡议开始主导中国经济的对外 发展,“一带一路”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路 径,明确规划了中国经济对外发展的主要线路,力求通过中国经济的大力输出,推动中亚、东亚、东南亚 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区域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力,打造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核心,有效提高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使之焕发出更为活跃的经济活力,从而将世界经济发展重心从西方国家转移到东 方国家,真正塑造具有较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经济合作体。此外,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局势的出现,中国 在开放发展方面的态度愈发明确,相对美国的本土化发展和民族化发展,中国开放性的发展态度,更利 于世界经济的平稳转型,是现阶段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正确做法。在这种发展格局之中,中国经济提出 “一带一路”发展的倡议,力求与周边国家建立深化合作的发展格局,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 任共同体。

目前,国内外有关“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集中。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 国国家主席**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确立了中 国对外发展的大方向。黄敏在《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基于丝绸之

路经济带国内段9省区的分析》中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内部产业转移时机逐步成熟,应当 积极推进东南产业的中西向发展。张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金融需求研究》 一文中提出,中国制造业向中西部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海外转移,依托成熟转移经验,加快对外发展步

收稿日期=2018-11-16

作者简介:王静静(1981— )女,安徽淮南人,管理学硕士,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 82 •

伐。王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方略探讨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一文中则对“一带

一路”提议的实施方略,进行了探讨,从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入手,明确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基 础理论。池方圆在《中国面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面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细化了对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区产业转移的具体选择, 基本明确了中国产业转移的发展思路。本文拟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状况,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求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的创新思路,为中 国经济转型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一、产业转移的条件与动因

(一) 产业转移的条件

产业转移,是不同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和优化的发展现象,也是不同区域间进行经济交流和 发展的主要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通过经济转移的方式,向全世界输出了大量的优质产业资 源,成功推动了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区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世界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随着美国这一产 业转移核心驱动力量的逐步弱化,中国经济在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开始展现,成为了具有较强产业资源 整合力和产业技术输出力的新兴经济核心

般来说,产业转移的发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动力因素

支持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条件与动力因素支持的产业转移现象十分罕见,也只有具备了充分的 转移条件和转移动因,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的有序转移、顺利转移、和谐转移和统一转移[1]。

产业转移的条件构成较为复杂

,一

般来说,区域间产业的级别差,是推动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所

,一

谓产业级差,主要是产业发展层级的差异般情况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分为人工密集发展阶段、资

本密集发展阶段和技术密集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层级的产业之间会产生产业级差,而从高层级向低 层级的产业转移就变得非常顺利。这主要是由于生产要素,在经济特性上的差异,导致了要素间的向下 流动,从而带动了产业的转移[2]。

其次,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是带动产业转移的核心力量。在产业层级驱动下产业要素的流动 方式,将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快速流动,将会让产业转移,从单纯的企业行为转 变为产业行为,成功打破区域间的经济壁垒,实现产业转移效能的大幅提升,并将产业转移转化为驱动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势能来源[3]。

再次,区域间产业的利益差,也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由于区域间经济体系、产业体系、人口 体系等存在的客观差异,导致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利益分配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为谋求更大的利益,必然会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向不同的经济区域进行扩张,从而完成产业转移 的整体发展。

最后,区域间的产业竞争,也是引发产业转移的关键性条件。在开放的竞争市场中,产业的转移速 度,将会进一步提升产业转移所需的各项条件,所引发的动能也会被迅速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转移 才会顺理成章地得到区域经济的大力支持。

(二) 产业转移的动力因素

在产业转移动力因素方面,企业内部的动力因素,是推动产业转移的基础性动力来源。企业追逐利 益最大化的内在特性是主导企业行为的核心特性,因此,在产业转移的初期阶段,企业内部追求利益最 大化的动力是推动产业转移的内力。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利润来源,在生产要素方面具 备了一定的优势,就必然会通过跨区域的投资行为来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 的企业会参与到跨区域投资的行业中来,进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跨区域转移[4]。

可见,在产业转移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企业自发的转移行为是有效推动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不过

• 83 •

单纯依靠企业自发动力推动产业转移的效能是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的,这主要是由于在世界经济发展过 程中,区域间经济壁垒的存在是一种常态,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很难真正突破文化、政治、思想等造成的 壁垒。在此情况下,只有形成有效的外部环境,引发产业结构的有效整合,才能创造企业跨区域发展的 机遇,而区域间经济壁垒的消除,必须依靠不同经济体系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产业结构变化带动的经 济发展需求,引发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往来,进而实现更为深入的经济合作,构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 贸易平台,为产业转移做好基础性的政策建设、环境建设和市场建设[5]。这也表明产业转移还需要得到 区域间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力支持,才可能促成企业的自发转移,最终成就产业转移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 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影响

(一) 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基础

“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是中国经济对外发展中十分关键的环节。在2015年至 2018年的发展过程中

,“一

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工作进入了落实阶段。该阶段沿线国家与中国间的经贸

合作关系更为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中国经济发展框架中来,逐步与中国达成了经济发展 的合作协议,进而在政策层面形成了统一的发展节奏,消除了区域间政策的壁垒,真正将开放发展的经 济政策,落实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来,为产业转移创造了政策基础[6]。一方面,中国经济快速 发展带来的整体优势已逐步凸显,在中亚、东亚、南亚等地区,中国的经济地位愈发稳固,在亚太地区、欧 洲、美洲等地中国经济的市场影响力也逐步提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世界核心地位的发展,中国经济政 策对外部市场的影响水平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将中国“ 一带一路”倡 议推广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将中国的核心经济政策,扩展到各经济发展体系中。在经过多方协商与沟 通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决策层面的尊重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 统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型经济政策生态的构建,确保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落地。另一方面,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关系始终秉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基本原则[7]。在发展 实践方面,并没有强行推动中国政策的输入,而是将建立合理的双边关系作为一对一合作的基础,充分 尊重并接受彼此的经济政策,通过中国经济实力的有效推动,实现了区域内经济政策的逐步融合。这种 温和的经济政策推动方式,使得产业转移的政策壁垒逐步消除,合作共赢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二) 为产业转移创造了发展环境

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产业资源的快速富集,汇聚了 产业内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在中国这一庞大经济体系的推动下,中国产业发展的 高度达到了新的顶峰,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心经济体, 其自身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具有极强的可借鉴性,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能够取得如 此成就,已经引起了国际市场的高度关注。在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工作过程中,很多发展 中国家都希望能够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实现自身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中国“ 一带一路”倡 议推进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构建,激发了“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发 展热情,为产业转移创造了最佳的环境[8]。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产业转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成熟的产业输出体系,能够确 保产业转移的顺利完成,极大增强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发展信心,进一步优化了区域发展 环境。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在东西部发展过程中,也完成 了大量的产业转移工作,成功将中国沿海地区的先进发展优势,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种成功经验,极 大刺激了“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于产业转移环境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是谋求合作共赢,推动区域经济综合性成长,建立多方合作体系的经济方 • 84 •

略,在支持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做出了全新的尝试。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宏观背景中,扮演了推动全球经 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美国贸易逐步收缩的发展环境下,中国秉承的开放性发展姿态,已经赢得了“一 带一路”沿线各国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 速度,加快了相关区域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为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确保产业转移的各项条件都 得到了满足[9]。

(三)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支持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最为庞大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消费 升级趋势逐步明朗,大量优质消费人群开始展现其强大的消费能力,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具消费潜力的市 场。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经济向中国市场的靠拢,已成为近年来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一带一 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更为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敞开中国市场,为沿 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市场保障。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将成为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确保各方都能够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资源。同时,中国经济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 大量的优质资源,在对外发展中能够为相关各方提供全面的市场建设支持,确保各方能够在市场建设方 面取得更多的成效,有效激活内外消费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总体来看,中国在市场支持 方面的态度,为“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注人了一剂 强心针[1°]。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思路

(一)引导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密集型产业在该地区 的发展优势已逐步丧失。在这一形势下,将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经济的深化发 展,将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核心目标和新任务[11]。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拥有庞大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和市场资源,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极强的潜力,该地区拥有超过中国57%的人口资源,人口红利依然比 较强劲。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的快 速发展,并将其建设为中国与中东地区经济往来的新核心。通过密集型技术的有效转移和跨境转移,建 立与中东各国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秉承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求,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输 出[12]。另一方面,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在技术密集、资本密集方面的建设成 效愈发显著。同时,中国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经营基础,却面临严峻的发展考验。面对这种情况,将密 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既能够缓解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困境,又能够实现中国经济体系的合理配 置,打造两极化发展格局,形成中西部与东南沿海共同推进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的内部活 力,为中国经济的对外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13]。

在引导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首先要在政策层面进行强化,指导“一带一路”沿 线城市进行政策的落地,鼓励中西部地区开展密集型产业的引入,要求东南沿海地区加强在中西部地区 的产业投入,调动东南沿海的发展优势,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输出,从而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上获得更多的 保障条件[14] 〇

其次,在中西部地区内部建设方面,要充分重视自身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调动,激发中西部地区 参与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热情,充分发掘人力资源优势,对区域内的矿产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进行 深度发掘,形成丰富多样的发展模式,有效提升自身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标准、发展高度[15]。

最后,在引导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时,还应重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生产标 准,消除产业污染,开展可持续化发展,加强监管,充分汲取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对现有的密集型产业

.85 .

结构进行优化整合,秉承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确保中西部地区在密集型产业发展 过程中,不再形成严重的产业发展弊病,实现中西部地区密集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有序发展,为“一带 一路”经济带建设工作树立典型形象[16]。

(二)确立产业跨境转移的标准

在“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下,国内外产业转移工作的不断推动,将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 契机,但同时并非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能够依托“一带一路”发展体系获得迅速的成长。这主要是由 于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遵守客观的发展规律,盲目的输出产业资源,不仅不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 迅速发展,还很有可能对区域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彻底限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带一路” 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出于对产业转移问题的顾虑,并没有向中国伸出合作的橄榄枝。 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使中国认识到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要设立相应的转移标准,依循经济发展的科学 理论,通过建立良性转移合作关系的方式,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产业转移的平稳发展,在确保区域 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赢得经济的快速发展[17]。

一方面,在中国选择产业转移对象时,应从过往发展的经验入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 行考量,选取优质的合作伙伴,并进行深入的合作协商,确保双方能够达成良性的发展协议,共同推进产 业转移工作的发展,为双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中国在与中东各国的经济往来中,积累了大量的合 作经验,彼此在互通有无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在对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坦、乌克兰等国的产业转移合作中,就迅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实现了基础工业的产 业转移[18]。在矿产、生活日用百货、电子科技等领域的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彼此能够通过 产业转移的有序开展,形成稳定的经济发展联系,确保了双方市场的紧密融合,有效保障了产业转移的 稳定性。因此,“ 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下国内外产业转移,必须要能够依据历史经济发展标准,选择与 中国具有紧密经济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确保双方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能够延续历史发展基础,快速形成良 性发展格局[19]。

另一方面,中国在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协商中,确立了通过经济发展标准进行产业转移的宏观策 略[2°]。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对东南亚各国的GDP情况进行了深度的分析,选取了与中国经济发展 差距在10到20年间的国家,作为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向越南、緬甸、马来西亚等国发出了产业转移的 邀请,并鼓励企业通过跨境发展的方式,利用东南亚地区人口密集的区域特色,大力开展密集型产业的 转移和发展。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选择标准使得中国的产业转移效果极为突出[21]。

国际元

(%)

• 86 •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越南、菲律宾、緬甸等国,与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在20年左右,且在产业发展结构 上存在的一^定的差异,其中越南整体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基础工业产业相对薄弱,这与中国制造业突出 的优势正好互补。因此,中国在越南地区的制造业布局,就充分展现了产业转移合作的优势特性,实现 了部分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了中越两国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22]。

(三)选择合适的产业转移模式

“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下,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性,由合作 双方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深度磋商。在确立双方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基础上,明确产业转移的核心 模式。

从上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选择了蒙古、泰国、约旦等沿线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合作,在针对不同国家 时,产业转移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与蒙古的经贸合作中,中国对双方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深 度的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在基础制造方面的独特优势,明确了蒙古在矿产、畜牧、农业等方面的产业不 足,进而提出了通过基础工业转移方式,构建中俄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届时中俄双方将在农业、畜 牧、矿产等方面,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彻底消除蒙古在生 产方面的技术不足,将现有的优质资源迅速转变为市场所需的工业产品,并实现向中俄双方市场的快速 输入。这种转移模式的选择,不仅能够为中俄双方的经贸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还能够真正消 除双方经济发展的不足,补全自身的发展短板,实现国内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增长[23]。

中国还采用了其他的方式推动产业的转移。例如,对于橡胶、服装、电子元件等产业,中国企业具备 了较强的技术优势,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为进一步推动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中国企业进入 到东南亚各国,并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结构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自主的产业转移。在这种转移模式的推动 下,中国企业不仅帮助东南亚各国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生产体系,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还 建立了以东南亚为基础的优质产品输出体系,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产品需求,有效解决了东南亚经济发 展的实际需求。这种以企业为产业转移推动主体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 中的不足,成功激发了沿线国家优秀企业的发展热情,确保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24]。

在“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关系将更加密 切,届时产业转移模式的选择将更为灵活,真正打造开放的产业环境,最大限度完成区域产业资源的优 化整合。例如,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合作发展中,中国就与乌方进行了深入的协商,在确立经济合作

• 87 •

的基础上,在文化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进而引发了两国间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转移,中国的通信、医 疗、生物科技等产业,纷纷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在经济发展基础和文化交流基础上,实现了高新产业的有 序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双方共同推进了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增强了双方在软实力方面的优 势,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了更为广泛的产业转移。这种模式,对于产业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需要双方 在其领域达成高度共识,构建命运共同体。因此,现阶段该模式的选择难度相对较高,并不适用于其他 国家和地区,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落实,必将有更多的地区和国家,参与到该种模式的产业 转移中来。

随“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速率逐步提升,中国优质产业的对 外输出进入了新的高峰期。中国经济应秉承开放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沿线国家地区建立更为紧密的经 济往来关系,并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与各国展开深入的经济合作,依托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有效推 动,构建区域优质产业发展环境,确保沿线各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环境支持、资源支持和 市场支持,充分展现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打通现有的发展屏障,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进一步提升, 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畅.浅析“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与产业转移[].商场现代化,2017(22).[2]王斐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方略探讨—

基于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法制与社会,2017(33).

产业转移视角[].现代商贸工业,2017(21).

J

J

[3 ]时鹏科.“一带一路”战略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

J

[4] 魏海峰.“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与产业转移研究[].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7( 1).[5] 殷琪,薛伟贤.中国在“一带一路”生产网络中产业转移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7(3).[6] 李敦瑞.“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产业转移与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5).[7] 胡玫.“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思考[].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 ]黄敏.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 (8).

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9省区的分析[].毛

J

J

J

J

J

[J ].地理学报,2016 (8).[10] 田爱国一带一路”建设下产业转移与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 (7).[11] 王琚,王超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产业迁徙的研究[J].商,2016(22).[12] 卜宪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13] 张帅.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金融需求研究[J].时代金融,2016(5).[14 ]熊艾伦,蒲勇健,张勇.“一带一路”与过剩产能转移[J].求索,2015 (12).[15] 郑涛,左健,韩楠.产业转移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15(9).[16] 廖红伟,杨良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互动机理与中国表现[J].社会科学研究,

[9 ]樊杰.《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评介2018(5).

[17] 易文钧.“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现代商业,2018(24).[18] 张述存,顾春太.“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德产业合作—

以山东省为分析重点[].中国社会科学,2018(8).

JJ

J

[19] 池方圆.中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分析[].改革与开放,2018(11).

[20] 张立涛,赵青虎,陈杰.我国西北地勘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矿业,2018 (8).[21] 张可云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战略[].开发研究,2018(4).

J

J

• 88 •

[22] 周天勇,张弥一带一路”行动:两个重大的经济平衡[J].现代经济探讨,2018(8).[23] 陈祎婷.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运动服装产业园对外转移机遇研究[J].现代商业,2018(22).[24] 张晓涛.加强海外产业园区建设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J].国家治理,2018(28).

Research on Transf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dust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The Belt and RoadM

Wang JingJing

(Chuzhou Branch, Anhui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Anhui Chuzhou 239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ffectively eased the pressure on world

economic growth. As China has became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which further stabilized its economic status in Asian-Pacific region, to push forward furth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ra - regional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o create new channels for fast growth of world economy, China has raised the B&R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hope of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line creates bran - new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stimulates further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world economy for eventually an all-win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research on B&R economic belt construction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industrial transfer, new ideas about domestic and foreign industrial transfer have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current actual development situation.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dustrial transfer; cooperation; propose

[责任编辑:左福生]

• 8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