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调研卷(五)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建构起以华夷五方为基本内容的天下观后,西周统治者在职官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四夷职官,如象胥负责对四夷之言的传译,棘(e)师、旄(mao)人、鞮鞻(di lou)氏等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和演奏。西周设立四夷职官
A.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力 B.利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 D.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2. 汉初施行“约法省禁”,废秦时连坐法、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昭宣年间推动“平理刑狱”,废除了武帝时期许多酷法,并设置了廷尉平一官,专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狱好坏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内容。以上做法反映了
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西汉重视官吏的考核和管理 C.历史反思推动政策调整 D.西汉君主历来重视法制改革
3. 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 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 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4.根据唐传奇《莺莺传》改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改原作的悲剧结局,借女主人公崔莺莺之口,表达了“学梁鸿与孟光(东汉隐士,“举案齐眉”典故的主人公)夫高妻贵,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喻指科举)”的人生追求。这表明该剧
A.蕴含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B.继承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C.迎合了封建政府的文化政策 D.折射出追求功名的社会心态 5. 明内阁建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六部尚书相互制约,“尚书不入阁”成为惯例,但由于正德以降政局混乱及士大夫改革呼声高涨,“尚书入阁”逐渐成为常态,到张居正时期内阁完全压制六部,万历以后再次恢复两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
A. 君主专制受到部权的严重挑战 B. 内阁侵夺六部职权较严重 C. 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适 D. 废宰相导致明代政局混乱
6.招商局成立之后,承运漕粮成为招商局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抢夺此笔生意, 1875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情愿将漕粮运费从招商局的每担6钱左右降至1钱。《申报》惊呼:
“此事惊闻之下,未免太觉其减价。”因李鸿章和招商局坚决抵制,才未成行。据此可知,当时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漕运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C.民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 D.大众媒介关注政治变革
7.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音乐课程中教唱的学堂乐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乐歌以简谱记谱、选外国曲调填中文歌词,如唱道“近追日本远欧美,世界文明次第开。少年努力咸自爱,时乎时乎不再来”“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今吾国势危耳急,要图强速速速”等。学堂乐歌的流行
A.说明流行音乐成为文化主流 B.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兴起 C.有利于思想启蒙和社会动员 D.体现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8.下列是1941年美术家古元在延安创作的木刻画图3《逃亡地主又归来》,该图意在说明边区
图3
A.封建势力卷土重来 B.土地革命深入人心 C.贯彻落实统战政策 D.阶级矛盾得以消亡
9.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
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 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 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
10.下列两幅图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 11.下图为1887年汉口海关一份报告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反映出近代中国
A.外国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B.农业经济商品化困难重重 C.社会半殖民地化环境的影响 D.海关管理权被掠夺危害严重
12.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A.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B.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D.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13.表2所示为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部分自治城市所颁布的相关条例规定。这些规定
表2 城市 条例规定 图尔奈 (今属比利时) 皮斯托亚 (今属意大利) 纽伯格 (今属奥地利) 感染瘟疫的死者要被立刻掘墓埋葬,“墓坑要有1.8米深”;葬礼从简,“哀悼者离开教堂后,不得在死者家中聚集” “拒绝所有染病的人进入”;本城人也不得前往疫区,否则将遭受重罚;牲畜屠宰和售卖的地方不可有烂泥或粪便 (感染瘟疫而死的)尸体不得被埋葬在教堂墓地中,必须运到城外,放入“上帝之地”的公共墓地中
A.反映出市民抗疫的坚定决心 B.凸显了教会的基层动员能力 C.体现了政府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不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4.下图为英国漫画家伯纳德·帕特瑞吉于1934年5月30日创作的漫画《谁害怕大坏
熊?》。漫画意在
A.揭露德国法西斯扩张的阴谋 B.表达调整对苏联关系的意愿 C.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抹黑和丑化苏联的国际形象 15.有学者指出,近代以来,“全球曾发生过两次能源转型,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成为主
导能源,第二次是油气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
能源转型 动机动力 资源禀赋 煤炭丰富 技术条件 蒸汽机 经济可行 价格低廉 国际影响 世界霸主 第一次(英国) 柴薪危机
第二次(美国) 石油性能 石油丰富 内燃机 价捲低廉 世界霸主 据此可知,这两次全球能源转型 ①都发端于能源危机 ③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 A.①②③
②与技术进步相互促进 ④改变了世界格局
C.①③④
D.②③④
B.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重庆历史上经历多次大移民,形成而今“行千里、致广大”的地域特色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川渝地区天灾战乱不断,出现“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的状况。清初从顺治到乾隆时期,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 “荒地耕种,十年起科”。据统计,清初重庆府人口约2—3万,到1820年已达230余万。重庆府初耕地从1671年12.4万亩,到1728年达1259.76万亩。期间红苕、烟草伴随移民传入,形成“田种禾稻、山种杂粮”的格局。移民中的汉族、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定居川渝后,在元、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入互动。
——摘编自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
材料二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引发全国各界向西南大迁移。到1940年6月底止,内迁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12万多吨。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重工业资本约占50%,改变了战前轻工业占优的状况。内迁重庆高校有中大、复旦等31所。1946年,重庆人口增加到124.5 万,内迁人口包括有政府及各事业机关人员、沦陷区工商界人士、文化名人、学生、产业工人以及其他难民。随迁渝者日众,饭馆内苏(州)常(州)式的小馒头、汤包也都成为常见食物了。
——摘编自张瑾、龙海《抗战内迁大移民》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1964年国家定位把重庆地区“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1965年开始从沿海内迁了大批企事业单位,随迁的包括管理人员、熟练技工、 科技人才等。经过三线建设者们的艰苦努力,重庆逐渐建成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摘编自田姝《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川渝移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内迁的背景及其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三线精神”的理解。(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21年7月,美国驻华代办芮德克探询中国政府对太平洋会议的态度。华盛顿会议将要举行的消息,引发中国各界密切关注。一时间,太平洋问题讨论会、太平洋问题商榷会等团体纷纷成立,国家政府公开外交,接受民间关于太平洋问题的意见。11月11日,来自北京、上海以及山东、四川、江苏等十七省三百余名代表在上海举行全国国民外交大会,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
1921年8月底,北京中国大学法科教授陈震异写就《太平洋会议与中美俄同盟》一文(9月正式出版),可称得上发了这场国民外交运动的先声。为了对抗日英同盟,他提出建立中美俄同盟的构想。他主张必须劝诱美国邀请俄国参加华盛顿会议,还建议修筑亚美联络铁路,作为中美俄三国同盟的连锁。
——摘編自姜义华《太平洋会议:中国国民外交的先声》(《典藏1921年》导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震异提出的建立中美俄同盟的构想。(12分)
18.吃什么?怎么吃?人类上万年的文明进程对此做了最好的注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食物上或饮食上的改变,变化的程度很大,足以影响中国社会、文化或改变人民的生活习惯。第一个突破,就是“火”的发明使用,火的利用让直立猿人可以熟食肉类食物,使直立猿人进化成现代人。第二项就是农业的出现,农业也可以视为一项重大的革命,中国境内产生农业以后才可以说有中国史。第三次重要突破是“面食”的输入,面食是东汉时期以后由中亚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中国饮食文化由“粒食文化”进入“粉食文化”,麦代替了黍、粟,成为中国的主食。第四次是美洲农作物输入中国,包括番薯、玉米、花生、马铃薯等。第五次突破,到目前为止仍有持续影响的当代事件,那就是美国速食快餐的进入和流行。
——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饮食史上的几次突破》
材料二
澳大利亚人在19世纪70年代成功研制出压缩气体冷却器,找到了可保存食物又不会改
变味道的方法。20世纪工业化加工处理速食食品风靡世界,贸易流动不再受大自然的左右,工业化国家的肉品变得便宜而充足。速食食物能让人方便两三口吃完,或在电视、计算机屏幕前进食。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州帕莎迪纳开设第一家得来速餐厅,每人1.5美金的汉堡成了平民食物。1960年,Tads餐厅推出塑料膜包装的冷冻晚餐,顾客用餐桌边的微波炉自行解冻。微波炉使得同一屋檐下的人不必彼此等待用餐时间,然而大家围在营火、锅子、餐桌旁产生的情谊却可能毁于一旦。让人更担心的是调理过的食物经过解冻加热,便成为微生物密集寄生的温床。有些地方的人们更反感于必须接受滋味标准化的产品。
——摘编自〔英〕菲立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文明的口味:人类食物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解读“中国古代饮食史上的突破”。(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速食食品在欧美逐渐盛行的原因及影响。(12
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