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2-02-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授课人 课题 复习 目标 《第八章 运动和力》专题复习 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模式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了解二力平衡 摩擦力的有关内容 青岛市初中物理“三重五环节课前部分翻转教学模式” 1、整体模式:课前—课堂模式、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 2、反馈模式:小循环多反馈 3、学习模式:小组合作—优质高效 4、探究模式:“范例—方法”、“思路—分析”复习模式 教学过程 阶段 课前 翻转 自学 环节 教学活动 1、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任务单,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诊断卡和新课堂进行下列学习: (1)、将课前诊断卡的内容自行填写完毕。 (2)、根据课本及新课堂将基础知识不会或出错的地方自行纠正。 (3)如有疑问小组合作讨论,将疑问解决。 (4)将内容记忆、背诵。 3、教师组织学生提出考基要点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标记出来。

整 出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明确复习目的。

课堂 常规 教学 暨 课堂 翻转 内化 分 1、提问学生背诵考基要点的内容,并将课前了解到的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加以解释、强调。 2、将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判断题的方式呈现,加深印象。 3、做复习指导的巩固练习,将知识巩固并及时答疑解惑。 合 补 测 通过二部分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节的收获,小组成员相互提问,将知识进一步内化。 将这一章在分开复习的时候没有提到的研究方法提炼出来,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做答,加深印象。 选取了易错点,当堂检测学生这节课的复习效果。 诊断卡 布置作业 《运动和力》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第七章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节复习课,采取青岛初中“整—分—合—补—测”以及“小循环,快反馈”的典型的复习课的模式,先提取出整章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分开复习,并

辅以及时的反馈练习,逐一击破,学生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最后再进行达标检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高效简洁。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在结构上环环相扣,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推理:由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进一步认识到物体有惯性这一客观事实。 1.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比如“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材先提出问题,又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减小了实验探究的难度。 2.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第一节编排了牛顿第一定律,而第二节二力平衡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第三节“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又用到二力平衡知识,这样编排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人教版的教材要好于沪科版,沪科版把摩擦力放到了二力平衡之前来学习,不便于学生建构知识。

3.教材的编写形式生动活泼,有些科学情景以图片、漫画的形式呈现,充分发挥其直观、易懂、有趣的特点,符合初中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习惯和特点。

物理学科教学诊断卡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单元复习》延伸练习 编号17八年级物理组 出题人: 班级: 姓名:

小组:

反馈练习一

1.下面的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 )。 A.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没人搬动总是在原处 B.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C.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若汽车紧急刹车,人就要向前倾 D.自行车从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速度不断增大

2.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下列各对力中是平衡力的是( )。 A.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重力

B.汽车的重力和车对路面的压力

C.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路面对车的阻力 D.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和路面对车的支持力

3.一个物体受到两个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这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 B.这两个力可能是一对平衡力 C.这两个力一定不是一对平衡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某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后背总向后紧贴着座椅的靠背,则汽车的运动状态是( )。

A.匀速行驶 B.加速行驶 C.减速行驶 D.正在拐弯 5.氢气球下面吊着一个重物升空,若氢气球突然爆炸,那么重物将( ) A.先竖直上升,后竖直下落 B.匀速竖直下落 C.加速竖直下落 D.匀速竖直上升 6.下列关于二力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是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缘故

C.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那么这个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一个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如果其中一个力消失,则另一个力也随之消失

7.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B.射出的子弹离开枪口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 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能继续前进是由于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反馈练习二

1.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问题时,小红设计的实验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形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小明看了小红的实验后,认为小红设计的实验优于自己设计的实验。对此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2.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 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 D.不受力

3.放在竖直的磁性黑板上的小铁片,虽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但他不会掉下来,其主要原因是( )。

A.他受到磁性黑板的吸引力 B.它受到磁性黑板的静摩擦力

C.它对黑板有吸引力 D.它受到磁性黑板的滑动摩擦力

F

4.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 运动,这时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才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研究方法:

(2)下表是某同学实验时,记录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接触面的材料性质 木块与木板 木块与木板 木块与棉布 压力 / N 3 5 3 摩擦力 /N 0.2 0.35 0.4

A.比较第1、2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B.比较第2、3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达标检测

1、关于甲乙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在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 B.都是在小车突然拉动时发生

C.图甲所示的现象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 D.图乙所示的现象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 2、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在水平操场上滚动的足球最终要停下来 B.人走路被石头绊倒会向前倾

C.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 D.子弹从枪膛里射出,虽然不再受火药的推力,但仍然向前运动。

《液体的压强》课后反思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课件,一点一点的积累素材,《运动和力》这节内容终于在八年级15班划上了句号。回顾整个教学流程,我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满意及有待完善之处。 满意之处:

将第八章的内容划分成了两个较大的版块,第一部分把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节《二力平衡》合在一起,第二部分是第三节《摩擦力》,这种划分方式让学生找到了它们内在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化零为整,又把整化成零,学生复习起来有抓手,不至于漫无目的。习题比较及时的跟进,我们检测学生学的效果好坏,主要就看做题情况,精选了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有待完善之处:

由于是在录播教室上的这节课,学生和我都没有放开,导致有些知识点处理的不是很到位。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每一节课都在进步。

第八章《运动和力》课标分析

课程准标对 《运动和力》这一单元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

一定律。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知道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具体到三个维度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领悟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用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历科学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摩擦的利与弊,体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