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中如何高效讲评试卷
1
一、备素材
准备好素材是高效讲评试卷的前提。备素材一般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一定要独立完成试卷。教师只有做了试题,才会有切身体会,讲评试卷时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教师必须认真批改试卷,注重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类,对各题得分情况、习惯性错误、典型错误、审题错误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要重视学生因明白了但未深刻理解而犯的错误。只有经过认真批改、科学归纳,讲评试卷时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二、讲到位
教师对考点讲不到位、讲不明白,不仅会使优秀的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更会对中低层次的学生产生误导。不久前,笔者到某校考察学习,随堂听了一节试卷讲评课,有这样一道考问号的试题:
不知是过去武侠小说中的强人多是剪径的不义之徒呢?还是有些女强人给我的印象太坏?总之,我对女强人这个称呼并无好感。
教师分析时仅仅提到:“这里是陈述语气,不能用问号。”这显然没有讲到位。尽管学生有所质疑,教师却置之不理。2004年我参加某名校的高考信息发布会时,还没看完发的资料,就听到有教师大怒:“‘独立的疑问句用问号’,这不废话嘛!”而实际上“独立的疑问句用问号”的潜台词是指:在复句
2
中,问句作成分时,虽有疑问语气,但因是从句,而不是独立的问句,故不能用问号。显然,教师这里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三、懂变换
平时的测试卷,比如专题卷、月考卷、联考卷等,无论试题怎样好,其考查的知识点都是非常有限的。但若在讲评试卷时变换题支或题干,不仅可以融合更多的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明白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扩充课堂容量,树立学生做题信心的目的。
例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只问情感。可变换成“这首诗是怎样表达孤寂情感的?”——只问表达技巧。还可变换成“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既问表达技巧,又问情感。
例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整体问,术语要针对全诗,不宜选用修辞手法作答。可变换成“这首诗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局部问,修辞手法应优先考虑。 变换题干还可以辨析命题人设题的陷阱:
例3: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用简明的一句话,把“龙”的特点概括出来。
(材料略。)答:龙是 。
不要小看了例3这道题,优秀的学生不一定能答好。若将其变换成“龙的特点是”,原题就暗含了下定义的格式。对
3
题干进行变换,可以对某一种题型进行全方位的考查,非常有利于学生临场应试能力的培养。 四、重归纳
归纳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归纳题型。虽然高考试题的表述很新,但其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却大都是我们备考中准备好了的。所以讲评试卷时,教师就要根据考纲并结合试题进行归纳,归纳出题型的特点、类别及相应的答题格式。比如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不外乎字、词、句的局部考查与风格特征的整体考查两大类,因而分类归纳好相应的答题格式比题海战术更有效。2006年高考加大了对主观鉴赏的考查力度,据此,教师不妨结合试题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角度逐一归纳出其特点与答题格式。二是知识点的网络化。很多教师认为,语文基础知识繁芜庞杂,难以梳理,其实除字音字形外,其余的知识点是可以网络化、有序化的。这就需要教师能从考纲的分类中解脱出来,根据临场考试的特点重新梳理归类,这样学生备考就不易出现盲点,从而保证答题时的稳定发挥。 五、明规律
按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说法,也就是说作者的行文思路都重在“转”。那么在写景咏物、写人记事的散文中作者通常又是怎样完成这一“转”的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找出这“转”的规律来。其途
4
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具象转到抽象,如2005年全国卷Ⅰ《一日的春光》中由“海棠花”(具象)转到“春”(抽象),2006年全国卷Ⅱ《绵绵土》中由“绵绵土”(具象)转到“故乡”(抽象);另一种是由个性转到共性,如余秋雨《西湖梦》中常被选作命题材料的白堤、苏堤那部分文字,即是由林和靖(个性)转到中国知识分子(共性)。这种“转”通常是命题人设题的重点。而在对考场作文进行讲评时,则应不同于平时作文课对作文的讲评,应侧重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一般规律与考场作文的特殊规律的契合点。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