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焦作水文

2021-02-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1.《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

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范围为标准分幅的1:10万焦作市幅,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地理坐标:113°00′~113°30′,35°00′~35°20′;面积:1750km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区内先后由不同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的基础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主要有:煤田勘探部门在焦作煤田进行了大面积、大比例尺勘探工作,提交了各井田大比例尺的精查报告;《焦作电厂岗庄水源地水文地质报告》;《山西及太行山东侧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规划阶段能源基地供水勘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焦作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含水层的划分研究报告》;《焦作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的预测、利用与管理研究报告》;《河南省焦作市东小庄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及环境水文地质评价报告》;1990年以来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年度总结;《焦作市地质

1

环境调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河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焦作市)》等。

2.项目区工作背景

工作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5.7㎜,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23.5㎜,多年平均气温14.9℃。工作区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其中沁河、丹河属黄河水系,西石河(即大沙河)属海河水系,为季节性河流。

工作区北部为太行山区,向南至焦作市北部大致呈阶梯状下降。南部为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地貌类型主要有: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冲洪积平原等。北部山区出露有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山前平原分布大面积第四系堆积物。前新生界主要为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砂岩、砂质页岩、铝土质页岩、泥岩、页岩等;新生界古近系为泥岩、砂岩互层,底部为厚层巨砾岩;新近系为砾岩、砂岩、泥岩、泥灰岩、粘土、砂质粘土、砂砾石互层;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太行山以南的广大平原区。底板埋深80-200m,沉积厚度由北向南变厚。岩性为泥砾夹砾石层、粘土、粉质粘土、砂、砂砾石、卵石层等。工作区及附近全为新生界所覆盖,构造以断裂为主,断裂展布方向以北西向、近东西向及北东向为主,主要有:凤凰岭断层、朱村断层、董村断层、朱岭断层、赵庄断层、许河地垒、九里山断层、李万~武陟断层、朱庄断层等。

工作区可划分为四个主要含水层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石炭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中奥陶统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中寒武统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区内北部岩溶地下水丰富,焦作煤田是我国著名的大水充水矿区,岩溶水属九里山岩溶水系统,包括焦北子系统、丹河子系统、逍遥河子系统。南部山前平原区松散层孔隙水丰富,含水层以砂卵、砾石和各类砂层为主。松散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

2

为HCO3-Ca·Mg型、HCO3·SO4-Ca·Mg型,为淡水。岩溶地下水为低矿化的淡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HC03·S04-Ca型水、HCO3·SO4~Ca·Mg型等。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通过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为地方政府进行地下水综合规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任务:

(1)在收集已有资料和地下水开采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计算评价地下水资源,确定允许开采量。

(3)调查研究地下水采灌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4)对工作区地下水按生活饮用水、工业一般用水、农业灌溉用水进行水质评价。

(5)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和开采现状,进行开采潜力评价与区划,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为政府部门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6)示范工程:为30-50个饮水不安全的村庄确定孔位、孔深等。

3

(7)建立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数据库。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10万水文地质调查1750km2,高密度电阻率测量1200点,激电测深100点,水文物探测井400m,水文地质钻探400m(含成井材料),水质简分析40件,水质全分析20件,饮用水分析10件。

五、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六、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2、附图、附件:

(1)实际材料图(1:10万);

(2)综合水文地质图(1:10万);

(3)地下水水化学图(1:10万);

(4)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图(1:10万);

4

(5)地下水等水位线(丰水期、枯水期)图(1:10万);

(6)地下水位埋深(丰水期、枯水期)等值线图(1:10万);

(7)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或开采潜力评价)图(1:10万);

(8)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9)抽水实验、水质分析等图表。

(10)数据库

2.《河南省济源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区划》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河南省济源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区划

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

“河南省济源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区划”项目工作区为济源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区和建成区,地理坐标:112°30′~112°45′,35°10′~35°00′;工作区面积约300km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5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济源市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与本次调查有关的主要工作成果有:1960~1961年完成的1∶25万济源市地质总结报告;1964年提交的1∶20万洛阳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书;1981年完成的1∶5万河南省济源市、沁阳县北部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62年完成的1:5万济源县平原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1983年完成的济源市水利区划;1985年完成的1∶20万洛阳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95年完成的河南省济源市济源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2009年完成的济源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等。这些成果为本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项目区工作背景

济源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4°C,年平均降雨量648mm,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全年无霜期230天。

济源市属黄河流域,水系主要为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主要有沁河、济水、蟒河等。其中黄河境内长58km,沁河境内长41km,蟒河境内长46km,济水境内长10km。另有包括小浪底水库、王屋山水库等在内的大小水库22座。

济源市位于我国地形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界处,北部和西部为太行山和中条山,南部和东南部为黄土丘陵。全市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总的地势形态是西北高,东南低。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67.8%,丘陵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0.4%,平原区占全市总面积11.8%。

工作区与浅层地热能关系密切的地层主要为新近系、第四系。

新近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粘土岩、粉砂岩、泥灰岩,砂砾岩。零星出露于西南部,广泛

6

隐伏于封门口断层以南的第四系堆积物之下。隐伏地层顶板埋深50~200m,自山前向盆地中心埋深增大。

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工作区及附近地区。厚度一般50~200m,由济源盆地周边山前向盆地中心渐厚。由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组成,缺失下更新统。岩性主要为黄土状粉土、棕黄色粉质粘土,棕红、棕黄色粉质粘土、砂、砂砾石层,富含钙质结核。

工作区位于山西中条隆起区东南边缘,褶皱、断裂发育,区内构造以燕山期高角度正断层及平缓开阔褶皱为主要特征:断层主要有封门口正断层、盘古寺正断层、行口正断层、门道咀正断层、三樊逆断层等;褶皱主要有济源向斜、玉皇庙向斜、塌七河背斜。

区内含水岩组可分为三类:松散盐类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于济源市城区及邻近地区。主要含水介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卵砾石、砂砾石、砂层。上第三系的泥岩、粉质粘土及半胶结卵砾石、细砂。区内冲积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富水性较好,涌水量可达1000~3000m3/d。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000g/L。

城市区及规划区浅层为粘性土单层结构及亚粘土、亚砂土、细砂多层结构。地层主要由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组成。岩性为砂、粉砂、砾石层和黄土状亚粘土、棕红色亚粘土。其中砂、粉砂、砾石层结构松散,粒间联结极弱,孔隙比较大,连通性好,力学强度低,透水性好。工程地质问题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陷和道路翻浆等。

四、目标任务

7

1、目标

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① 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

8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5万水文地质调查300km2;高密度电阻率测量300点;物探测井600m;水文地质钻探600m(含成井材料);水质全分析样50件;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试验20组,土温测试600点次,岩土物理性质样15件。

五、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六、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

2、附图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5万)

济源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1:5万)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9

济源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剖面图

3、附件

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数据库。

3.周口幅水文地质普查(1:10万)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周口幅水文地质普查(1∶10万)

二、工作区范围、坐标及面积

工作范围包括周口市川汇区大部、商水、淮阳、项城的部分及西华、上蔡的少部分。除上蔡县外,其余县市行政区划隶属周口市。地理坐标:东经114°30′~115°00′,北纬33°20′~33°40′。总面积1720 km2。

三、工作区地质背景

(一)气象

工作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

10

14.6℃,极端最高气温42.1℃,极端最低气温-11.5℃;多年平均降水量770mm,最大降水量1136.2mm,七、八、九三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50~6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80.0mm;年无霜期平均222天。

(二)水文

区内水系发育,属淮河流域颖河及涡河水系,流向西北-东南,主要河流有沙河、颖河、贾鲁河。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山区,河床坡度小(约1/4000),水位、流量大。

沙河发源于伏牛山,由漯河进入工作区,自西向东于周口汇入颖河,据漯河水文站资料,最高水位62.9m,最低水位52.29m,平均水位53.69m。平均流量78.71m3/s。

颖河为工作区最大的河流,流长约80km。据周口水文站资料,最高水位50.15m,最低水位39.19m,平均水位40.96m。平均流量117.1m3/s。

(三)地形地貌

工作区位于河南东南部,地形平坦开阔,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地面高程多在海拔55~40 m间,自然坡降比为1/5000~1/6000。地貌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两种类型。大致以中部为界,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高程55~40 m)、南部为淮河冲积平原(高程45~39 m)。

根据地貌成因,区内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两种地貌类型。

(四)地层岩性

11

工作区属于周口凹陷的一部分,区内基底主要由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二叠系组成。全区被巨厚的新生界地层(厚约1500~5000m)所覆盖,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外,其余地层发育较齐全。

1、古生界(Pz1)

寒武-奥陶系(∈-O):岩性下部主要为页岩、砂质页岩及薄层灰岩,底部为砾岩;上部主要为厚层状或带状、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泥灰岩、泥质灰岩,总厚700~1100 m。埋藏具有由中部向南北两侧加深的特点。

石炭系(C2+3):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岩性为泥岩、粉砂岩、砂岩、灰岩和铁铝质岩(山西式铁矿)和煤层,厚度50~100m。

二叠系(P):主要由砂岩、页岩、泥质页岩组成,厚度1000~1300m,分为山西组(P1sh)、下石盒子组(P1x)、上石盒子组(P2s)及石千峰组(P2sh)。

2、中生界(Mz)

为三叠系(T)及白垩系(K)、侏罗系(J),分布于新站次凹内。岩性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与砂岩、含砾砂岩、角砾岩等组成。

3、新生界(Kz)

古近系、新近系分布于盆地和凹陷,主要为河流、湖泊相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最大沉积厚度5000 m左右。第四系广泛分布,厚度200~300m。

12

古近系(E):主要分布于商水、新站次凹,顶板埋深1400~1600m,厚度一般1000~4000m。岩性为棕红、紫红、灰褐、棕黄粘土岩、泥岩粉砂岩、粉细砂岩、粉砂岩组成。

新近系(N):为河湖相沉积,底板埋深1200~1800 m,厚度1000~1500m,地层总体变化南厚北薄。自下而上分为馆陶组(N1g)和明化镇组(N2m)。

第四系(Q):下更新统(Q1)为河流相堆积物,岩性以棕红、黄棕、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为主夹粉细砂、中细砂层,底板埋深260~300 m,厚度100~200 m;下更新统(Q2)岩性由棕黄、褐黄和灰绿色粘土、亚砂土及中细砂层组成,底板埋深150~190 m,厚度70~100 m;上更新统(Q3)为河流冲积层,岩性由浅黄、褐黄和灰黄色粉土质亚砂土、薄层亚粘土及粉砂、粉细砂组成,底板埋深60~70 m,厚度40~50 m。

(五)地质构造

工作区位于南华北坳陷的偏南部,属周口凹陷(中段)的一部分。新生界松散、半松散岩厚度1500~5000m,前新生界基岩埋藏深度较大,基底构造复杂,为“两凹加一凸”,北部为新站凹陷、南部为潭庄凹陷的西段,中部周口-项城一带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浅埋凸起。构造线主要为北西西向及近东西向,北西西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断裂有新站断裂、临颍-沈丘断裂及西华-周口断裂。

新站断裂:位于新站南,由新站凹陷的近轴部通过,走向北西西,倾向北北东,正断层,断层形成时期为燕山运动初期。

临颍-沈丘断裂:断层走向北西西,倾向北北东,正断层,为工作区内最大的断裂。断层活动时期为燕山运动初期。

13

西华-周口断裂:走向北北西,性质不明。两侧地层为寒武-奥陶系、二叠系。

(六)水文地质特征

1、地下水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普查区地下水类型属松散岩类孔隙水,埋深550m以浅可分为浅层、中深层及深层三个含水岩组。

(1)浅层潜水含水岩组

控制深度在50m以内,主要为黄河冲积而成,上部为亚砂土夹亚粘土,下部位细砂、粉细砂和粉砂,构成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砂层、粉砂层厚度一般10~20m,顶板埋深10~15m,,水位埋深3~5m。

富水区主要分布于周口市—商水县—项城市沿线沙颍河两岸,含水层底板埋深18.0~25.4m,含水层厚度10.80~28.70m,岩性为细砂、中细砂,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Mg及HCO3-Ca·Mg型水。中等富水区主要分布于周口市西北、淮阳县刘振屯、商水县固墙镇一带,含水层底板埋深15.0~25.40m,岩性为细砂、中细砂,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及HCO3-Ca·Mg型水。

(2)中深层承压含水层组

含水层组底板埋深为250~300m,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中、下部,由砂质粘土、粉土及中细砂、粉细砂组成。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粉细砂,砂层埋深在80~100m以下,上

14

细下粗,砂层总厚15~40m。

强富水区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主要分布于商水县白寺至上蔡县东岸,含水砂层为细砂、中细砂和粗中砂等;富水区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主要分布于周口市—项城市,含水砂层为粉细砂、中细砂;中等富水区分布于淮阳县刘振屯乡一带,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含水砂层为粉细砂等。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或Na)型,矿化度一般500~1000 mg/l。

(3)深层承压含水层组

由新近系河湖相沉积物组成,底板埋深为500~550m左右。岩性主要是砂质粘土、粉土及中细砂、粉细砂。含水砂层在西南部厚度大、东北部薄,厚度30~10m。水头埋深12m,降深10.44m,单井出水量为1533 m3/d。

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矿化度500~1200 mg/l。

2、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1)浅层地下水

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地表水体及河渠渗漏和灌溉水回渗补给、地下水的径流补给。地下水自西北向东南径流。排泄主要是蒸发,其次是人工开采、河流排泄和少量侧向径流排泄。

(2)中深层、深层地下水

15

中深层上部含水层补给来源除接受侧向径流补给外,其与浅层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其补给受浅层地下水的影响;中深层地下水的下部及深层含水层与上层地下水水力联系微弱,主要接受上游地下水的径流补给。地下水径流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水力坡度1/3000~1/5000。主要排泄方式为开采,其次为侧向径流排泄。

(七)工程地质条件

主要分布有砂性土和粘性土工程地质区。砂性土:为全新统及下更新统亚砂土,疏松、孔隙大、力学强度低;粘性土:为全新统及下更新统亚粘土、亚砂土及泥质粉砂等多层结构,孔隙大、吸水率强、失水易压实,产生不均匀沉陷。

四、目标任务

工作目标是: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供水,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具体任务如下:

(1)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系统或蓄水构造空间结构及边界条件,分析地下水循环规律;

(2)查明地下水开发历史与开发现状,计算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

(3)开展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分析动态变化规律,评价地下水质量,圈定优质水的含水层层位及分布;

16

(4)对地下水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对地下水水质、水量进行分层、分质评价,进行地下水功能性分区;

(5)对城乡居民饮水供需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水质类型区的供水模式;

(6)分析农业用水需求,提出不同土地类型区的灌溉模式;

(7)提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布设方案。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10万水文地质调查1720km2,激电测深100点,水文物探测井1000m,水文地质钻探1000m(含成井材料),水质全分析40件,饮用水分析60件,氘、氧-18同位素分析30件,碳-14同位素分析10件。地下水动态监测480点次。

六、工作周期

项目工作周期为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周口幅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10万)

2、图件:

17

周口幅水文地质普查实际材料图(1:10万);

周口幅水文地质图(1:10万);

周口幅水文地质剖面图;

周口幅地下水化学图(1:10万);

周口幅地下水埋深等值线(枯水期、丰水期)图(1:10万);

周口幅地下等水位线(枯水期、丰水期)图(1:10万);

周口幅地下水资源分布图(1:10万);

周口幅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图(1:10万)。

3、附件

钻孔柱状图

抽水实验、水质分析、动态监测等图表

周口幅水文地质数据库

4.驻马店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18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驻马店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西起高庄—刘阁乡—李黄庄,东至罗庄—水屯乡一线,北起关王庙乡—罗店乡,南至香山乡—洪沟庙一线,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6′02″~114°08′52″,北纬32°54′29″~33°04′31″。工作区总面积360km2。

三、地质概况

(一)以往工作程度

1975年,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队就进行了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完全覆盖本次工作区,该普查报告所做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基础资料与水文地质分区,对本次的地质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1983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的汝南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 20万)均涵盖工作区,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区域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的《河南省地裂缝与地面沉陷调查研究报告》、《河南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河南省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1: 50 万)》,各报告均涵盖工作区,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区域环境及工程地质资料。

(二)工作区地质背景

19

1、气象

驻马店市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温热适中,雨热同季。

2、水文

市区水系不发育,练江河从南部边界自西向东经市区流入宿鸭湖水库,全长42.5km,河床深度5~7m,属常年性河流,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据黑泥沟水文站资料,最高水位72.37m(1997年2月),最低水位68.28m(1970年8月),多年平均径流量10.82m3/s。

3、地形地貌

市区西南殷岗—香山—五道庙一带以南为低山丘陵区,由寒武系灰岩、泥岩、页岩和第四系坡洪积层组成;胡庙—朱胡同一线为剥蚀缓岗区,由第四系中更新统棕黄色、姜黄色粉质粘土组成;其余大面积为平原区,以关王庙—顺河—古城一线为界,西部为冲洪积平原,东部为冲湖积缓倾斜平原,地表由第四系上更新统浅黄色粉质粘土、局部淤泥质粘土组成。

4、地层

本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的豫东小区。

(1)前第四纪地层

市区西南部香山--烧山一带出露寒武系(∈)灰白色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

20

及紫红色、蓝灰色页岩和奥陶系(O)深灰色结晶灰岩、浅灰色白云质灰岩,裸露面积不足1km2,进入市区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埋藏深度由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至数百米。

(2)第四系

市区第四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

下更新统:属古汝河冰水三角洲南缘的山前地带,为冰水湖相沉积,沉积物分布全区,并向东、东北方向延伸。自西南至东北沉积厚度由薄逐渐变厚,顶板埋深83~109m,底板埋深一般175~324.5m,总厚度82~211.5m,岩性为灰绿色、灰白色为主,次为棕红、棕黄等杂色粘土、泥质砂、砂砾、泥砾及白色泥灰岩。

中更新统:大部裸露于地表,底板埋深66.8~109m,组成岩性为厚层状的棕黄、褐黄、黄棕及姜黄色的粉质粘土夹泥质中粗砂、泥质中细砂、泥质细粉砂及泥砾层。

上更新统:出露于本区东部低洼处,厚度一般小于2 m,岩性为湖沼相淤泥质粘土。

全新统:分布于现代河道带内,仅在河曲发育地段的堆积岸见到灰色、灰黄色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

5、构造

市区位于华北坳陷南缘的驻马店—淮滨凹陷西部,西临渑池—确山陷褶断束。北西向断裂发育,其中驻马店—息县大断裂属区域活动性断裂,倾向北东,区内倾角79°左右,全长120 km。

21

6、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地下水主要以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溶隙、溶洞水两种形态赋存于松散岩类含水岩组和前第四纪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含水岩组之中。

①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组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组由寒武系(∈)灰白色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和奥陶系(O)深灰色结晶灰岩、浅灰色白云质灰岩组成,西南部裸露地表,面积不足1 km2,进入市区隐伏第四系之下,埋藏深度由自西南向东北渐大。

②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

第四系松散岩类裂隙孔隙水广泛分布。松散岩类裂隙孔隙水可分为浅层含水岩组和第2层承压含水岩组,其分层界限大致为50m左右,以浅划分为浅层含水岩组,以深划分为第2层承压含水岩组。

浅层含水岩组富水性:主要赋存于中更新统粘性土层的孔隙、裂隙之中,含水岩组结构类型单一,为粘性土单层结构。浅层地下水的富水程度在市区各地不一,分为富水区(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弱富水区(单井涌水量100~500m3/d)和贫水区(<100m3/d)三个等级。

第2层承压水富水性:

A、强富水区(单井涌水量为1000~3000m3/d)

22

呈多层结构,300m深度内可分为三层,含水层累计厚度40m,平均渗透系数0.73~8.5m/d,地下水位埋深40~66m。

B、中等富水区(单井涌水量为500~1000m3/d)

主要指赋存在下更新统泥灰岩溶洞、溶蚀裂隙中的承压水。埋藏深度在97~130m之间,泥灰岩溶洞发育,富水性较好。

C、弱富水区(单井涌水量≤500m3/d)

埋深在140~220m之间,厚度一般20~40m。上部与上层泥灰岩连通,下部与寒武系灰岩接触。该层泥灰岩溶洞不发育。

③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市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其次是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灌溉渗入补给。浅层地下水的径流流向总体自西向东,在市区中部转为东南、东北方向。

7、工程地质

依据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分为:类胀缩性粘性土和单一粘性土。

类胀缩性粘性土:由单层结构的老粘土组成,局部有粘土含砾石,多呈半可塑状,粘性土中夹有大于20的棕红色胀缩性土。

单一粘性土:岩性为冲湖积老粘性土,低洼地带有新近沉积的软土,淤泥质软土夹层,

23

呈可塑—硬塑状。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① 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24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

五、主要工作量

1:5万水文地质调查360km2;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测深150点;物探测井900m;水文地质钻探300m/2个(含成井材料),浅层地热钻探600m/3个(含成井材料);水质分析47组;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试验65组,土温测试492点次。

六、工作周期

工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驻马店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

2、附图

驻马店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5万)

驻马店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1:5万)

25

驻马店市城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驻马店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驻马店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剖面图

3、附件

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4、数据库

驻马店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数据库。

5.扶沟县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扶沟县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范围为1:10万扶沟县幅(9-50-61)。行政区划扶沟县和鄢陵县大部分地区,尉氏县、许昌市、长葛县和通许县部分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14°00′~114°30′,北纬

26

34°00′~34°20′。总面积1705km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20世纪70年代相继完成了《1:50万河南省地质图》、《1:50万河南省水文地质地质图》和《1:50万河南省基岩地质图和构造体系图》;80年代完成的有《1:10万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和《1:5万河南省扶沟县地方性氟中毒环境水文地质勘查研究报告》;2000年以来完成了《1:50万河南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和《淮河流域(河南段)1:25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2、工作区地质背景

(1)气象、水文

工作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平均气温14.4°C,年降水量611.4毫米,年平均日照2481.9小时。

区内的主要河流有6条,有贾鲁河、双洎河、清水河、汶河、大浪沟和老泥河,均属淮河流域颖河水系的上游支流。

(2)地形地貌

本区地貌成因属堆积地形,基底地貌经历了多次运动而成的近代黄河冲积平原和双洎河冲积平原。

27

近期黄河冲积平原:分布在双洎河河口以北至东部广大地区,地形平坦,地面标高60-52m,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于近期黄河冲积层的覆盖,改变了原黄河冲积平原的形态,掩盖了古低洼地,古盐碱地。兰郭、包屯等地区有残岗地形分布,呈近南北向,标高80-60m,高出平原5-10m。此外,沿贾鲁河两侧有低洼地或背河洼地、盐碱地或沼泽地分布。

双洎河冲积平原:分布于本区中部康沟河以南地区,地面标高60-52m,由北向南倾斜。由于双洎河多次泛滥改道,岗、凹地形相间分布。扶沟县城西部为残岗地形,地面标高70-55m,部分地区地形低洼,呈蝶形洼地,标高54-52m,由于地表、地下汇水条件较好,水位浅埋,有盐碱地分布。

(3)地层岩性

①新第三系(N2)

埋藏在在240-470m以下,揭露厚度50-140m。为紫、紫红、蓝灰色,局部夹有棕红色的巨厚层粘土和灰黄、蓝灰色较为稳定的砂层所组成的湖相沉积物。

②第四系

下更新统(Qp1):工作区未出露。为洪积、冲积、冰水湖相、湖积沉积地层,底板埋深200-400m,岩性为棕红色粘土夹浅黄色中细砂,灰绿、棕红色粘土或夹1-2层细砂、粉砂。砂层总厚度30~50 m,北部砂层厚达90m左右。

中更新统(Qp2):工作区未出露。为冲、洪积和冰水沉积地层,底板埋深100-150m,

28

岩性为棕红、棕黄色粉土、粉质粘土、粘土和1-2层中细砂,砂层厚度10-20m。

上更新统(Qp3):工作区未出露。为黄河冲积形成的沉积地层,底界埋深50-60m。为灰黄色黄土状粉土夹粉质粘土、褐黄色、灰黄混灰绿色黄土状粉土、粉质粘土互层,夹有2-3层含砾石细砂或粉砂。

全新统(Qh):广泛出露于工作区。下部为黄河和双洎河冲积形成的灰黄色黄土状粉土、粉质粘土,厚度一般15-20m。上部为黄河近期冲积物,岩性为灰白、灰黄色粉土、粉砂,局部为粉质粘土,厚度3-6m。

(4)构造

本区处于小秦岭~嵩山东西向构造带东端,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及北西向构造带东南端的复合部位。

(5)水文地质

浅层地下水(50m以浅):

位于古河道主流道,是浅层水赋存与分布的最佳地带;古河道泛流带,由于砂层颗粒细、厚度小、孔隙小,浅层水赋存条件较差。

强富水区分布于工作区大部分地区,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细砂、中细砂,顶板埋深6-13m,含水层厚10~20m,单位涌水量大约1000~3000m3/d。水化学类型为主要为HCO3-Ca.mg.Na型,矿化度0.5-1.0g/l。

29

中等富水区分布于扶沟县城东部、鄢陵县城周边和工作区西北部,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砂、粉细砂,厚5~10m,单位涌水量一般500~1000 m3/d 。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l-Ca.mg型,矿化度0.5-2.0g/l。

弱富水区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面积较小,含水层岩性以泥质粉砂为主,厚度2-3m,单位涌水量小于500m3/d 。水化学类型为主要为HCO3-Ca.mg型,矿化度1.0-2.0g/l。

主要接受降水补给,河流、渠系入渗及灌溉回渗补给次之。地下水径流迟缓,北部流向基本是西北流向东南,贾鲁河以西,地下水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径流。地下水排泄主要为蒸发、开采排泄。

中深层地下水(50~400m):

强富水区分布工作区东部鄢陵县以东一带,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细砂和粗中砂组成,含水层顶板埋深60~120m,砂层厚度35~43m,单位涌水量1000~3000 m3/d,水化学类型为主要为HCO3.Cl-Na.mg型,矿化度0.5-1.0g/l。

中等富水区分布于鄢陵县城及西部大部分地区,含水层岩性主要粉细砂和细砂,含水层顶板埋深50~270m,砂层厚度17~51m,单位涌水量500~1000 m3/d。水化学类型为主要为HCO3.Cl-Ca.mg和Cl.SO4- Na型,矿化度0.5-0. 9g/l。

可通过浅层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较深的含水层组主要接受越流补给和上游地下水径流补给。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径流。主要以人工开采和地下径流排泄为主。

(6)工程地质条件

30

工作区主要分布有砂性土和粘性土工程地质区。砂性土:为全新统砂性土,疏松、孔隙大、力学强度低;粘性土:由上更新和全新统粘性土、亚砂土、泥质粉砂等多层结构组成,孔隙大、吸水率强、失水易压实,产生不均匀沉陷。

(7)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高氟、高矿化度、咸水等地下水

由于黄河流经大面积的黄土区和基岩山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风化剥蚀过程中,含氟岩石及矿物为本区浅层沉积物提供了氟的物质来源。本区位于豫东黄河冲积扇高氟环境区的中下游地区,水位埋深浅,区内的洼地、掩埋型洼地、背河洼地、岗间洼地和盐碱地多有分布,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以垂直交替为主。因此,氟溶滤、水解、阳离子吸附交替作用强烈,使水中氟富集,矿化度升高,形成高氟、高矿化度和苦咸水等。氟化物在平面和垂向上大致有以下分布规律:浅层地下水氟含量1.0~2.0mg/l,20m以浅的少于20-50m的。

2、污染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

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后,水质严重恶化,以Ⅳ类和Ⅴ类水为主,矿化度、氟化物、总硬度、锰、铁等因子严重超标,环境负效应较大。其一是水质功能降低,主要表现在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有的甚至不能作为工业和农业用水,成为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区。其二水长期饮用水质差的地下水,导致各种疾病患病率升高。

四、目标任务

31

1、目标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不同地区的缺水类型、针对不同缺水类型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为豫东典型水质型缺水地区和黄淮海平原水质型缺水区生活饮用水示范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方案;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粮食稳产高产及地下水有关的低产田改造、地下水资源科学利用等问题,选择典型地区进行供水示范,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地下水资源保障。

2、任务

(1)收集已有的气象、水文、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社会经济等相关资料,进一步实施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

(2)调查研究第四系及前第四系的形成特点、结构特征,分析研究地下水赋存、分布、循环交替演变规律。

(3)系统开展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评价,圈定优质水的含水层层位及分布。

(4)对地下水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地下水水质、水量进行分层、分质评价,进行地下水功能性分区。

(5)对城乡居民饮水供需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水质类型区的供水模式。

(6)对河南粮食核心区(扶沟幅)农业用水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土地类型区的灌溉模式。

32

(7)施工部分勘探-供水示范井,进行典型供水示范工程。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1707km2,1:10万遥感地质解译1707km2,视电阻率测深法500点(为100个村定井),瞬变电磁法测量100点,物探测井1000m,水文地质钻探1000m(含成井材料),饮用水分析300件,抽水试验34组。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1、扶沟县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10万)。

2、附图:

(1)扶沟县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实际材料图(1:10万);

(2)扶沟县幅综合水文地质图(1:10万);

(3)扶沟县幅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图(1:10万);

(4)扶沟县幅地下水埋深(丰水期、枯水期)等值线图(1:10万);

33

(5)扶沟县幅地下水等水位线(丰水期、枯水期)图(1:10万);

(6)扶沟县幅地下水水化学图(1:10万);

(7)扶沟县幅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图(1:10万);

(8)扶沟县幅水文地质剖面图(1:10万);

(9)扶沟县幅水文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

3、附件

(1)扶沟县幅定井综合报告及设计图;

(2)钻孔柱状图、抽水实验、水质分析、动态监测等图表

(3)扶沟县幅水文地质普查数据库

6.漯河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漯河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二、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34

工作区范围以漯河市2020年城市远景规划区为限,工作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3′~114°12′,北纬33°30′~33°40′;工作区面积为544 km2。

三、地质概况

(一)以往工作程度

1979~1980年,河南省地质十六队,地质十八队完成1:20万平顶山幅、漯河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及附图;1990年水文三队完成的《河南省漯河市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此外,1976~1980年,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编制了1:50万河南省基岩地质图,构造体系图、构造体系与地震图及各图说明书;1989年,地质出版社出版《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及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浆岩地质图等附图;1981~1983年河南省地质局完成的《河南省地热资源调查研究报告》和《河南省温泉》等均对区域性地质条件与构造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和论述,为这次地热资源普查提供了可直接利用和参考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资料。

(二)自然地理

1、气象

区内属南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3℃,最高42.1℃,最低-15.9℃。根据漯河站1969~2004年观测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781.33 mm,最大年降水量1461.6 mm(2000年),最小年降水量384.8 mm(1978年);年内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2.5%;而11月至翌年3月,只占年降水量的13.5%。多年平均蒸发量972.0 mm。

35

2、水文

境内有大小河流8条,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沙河、澧河、颍河等。

3、地形地貌

漯河市处于伏牛山东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形上总的趋势西高东低。工作区为平原区,地貌类型简单。按照形态特征将区内地貌分为岗地和平原两个大类。

(三)地质环境条件

1、地层

工作区位于平原区,除西南部的叶岗、寺后张和东南部的桂王出露上更新统外,其余均出露全新统。

下更新统:上段地层底板埋深200m左右,以灰绿色或棕红色亚粘土、亚砂土夹薄层砂组成。下段顶板埋深大致在187~221 m之间,砂层以中细砂、粉细砂为主,2~3层,分选性较好,局部见水平层理。

中更新统:为冲洪积物,底板埋深70~120 m,厚55~76 m。岩性主要以粘性土为主、砂层层数增多,粘性土以亚砂土为主,发育砂层3~6层,总厚度大于30 m,最厚36 m,砂层以中粗砂、中细砂为主,分选性好。

上更新统:为洪冲积物,底板埋深15~45 m之间,厚13~42 m左右。该层以河流冲积的砂及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上更新统砂层累计厚度0~25 m。

36

全新统:厚度一般为0.5~2 m,局部厚度达7 m。分布在沙河、颍河、澧河两侧及澧河故道地带,为一层灰黄色、褐黄色清亚砂土。

2、构造

工作区位于豫中北西向构造带,小秦岭—嵩山东西向构造带及新华夏系的联合复合部位。基底构造有近东西向孟庙断裂,倾向北;近东西向人和断裂,倾向南。两断裂之间为郾城凸起。孟庙断裂以北为商桥凹陷;人和断裂以南为西平凹陷。

3、水文地质条件

(1)浅层含水层(组)

浅层含水层指80 m以浅的含水层,由各粒级的砂层及粉土、粉质粘土组成,底板埋深,西部及南部为15~25 m,向东逐渐变深达45 m。多为中等富水区(单井涌水量2000~3000 m3/d)。

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本区浅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井灌回渗补给、地表水灌溉回渗补给、河流侧渗补给和径流补给。

浅层地下水以垂直交替运动为主,水平径流较弱。按照排泄方式,浅层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有蒸发、农业灌溉开采、工业开采、河流排泄、径流排泄、越流排泄等。

(2)第二层承压水含水层(组)

37

指埋藏在80~200 m深度内的含水层。第二层承压水含水层主要由中、下更新统古水流沉积的各粒级的砂及砂砾石组成。含水砂层顶板埋深在40~105 m之间,沙河以南顶板埋深在80 m以下,沙河以北顶板埋深在40m以下。

第二层承压水的补给来源,一是越流补给,二是侧向径流补给。

越流补给主要是来自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

径流补给量的大小与含水层的导水性能、水力梯度有关。由于水力梯度极缓,所以径流补给微弱。

第二层承压水的排泄主要为人工开采(工业开采)和径流排泄两种途径。

4、区域工程地质

依据地貌及成因将本区分为两个工程地质亚区。

以亚粘土为主工程地质亚区:本区为沙颍河及洪河泛流带,地形稍有起伏,坡降1/3000~1/5000,岩性以厚层亚粘土为主,局部地段为粘土和亚砂土。

黄土状亚粘土工程地质亚区:为冲洪积残岗,地形较高,岩性为较老的中更新统黄土状亚粘土。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38

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① 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包括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方案建议)。

五、主要工作量

39

1:5万水文地质调查544km2;高密度电阻率测深259点,物探测井1050m;水文地质钻探450m/3个(含成井材料),浅层地热钻探600m/3个(含成井材料);水质分析40组;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试验65组,土温测试518点次。

六、工作周期

项目工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漯河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

2、附图

漯河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5万)

漯河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1:5万)

漯河市城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漯河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漯河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剖面图

40

3、附件

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4、数据库

漯河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数据库

7.周口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周口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二、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西起杨庄—新上口,东至陈滩—贾寨一线,北起前梁楼—李庄,南至苗营—路庄一线,大地直角坐标:X 3717000~3736000,Y 20274000~20295000;工作区面积440km2。

三、地质概况

(一)以往工作程度

1962年、1981年、1999年编制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1/50万河南省地质图,

41

1959年、1979年完成了第一代、第二代《1:50万河南省水文地质图》,1966年1:20万周口鹿邑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1980年编制了1/50万河南省基岩地质图和构造体系图、1981年进行的周口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1∶10万)、1985年编制了《河南省区域地质志》、1986~1988年完成了泉河流域洪涝灾害成因与治理研究,然后又1996~2000年完成了河南省区域环境地质调查(1:50万),另外还完成了《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质研究报告》、《河南省第四纪地质图》、《河南省地貌图》。

(二)自然地理

1、气象

工作区位居中纬,地处内陆之中,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根据气象站多年平均资料:气温l4.5℃,降水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以上

2、水文

本区主要河流颍河、贾鲁河、新运河等,均属淮河水系。均发源于西部山区,其动态的特征是:河床坡度小(约l/4000),水位、流量变化大。

3、地形地貌

本区地貌由黄河冲积平原和沙颍河冲积平原两大部分汇合而成。平原上地势平坦,降l/4000~1/6000。呈西北东南向,高程56~40m,自西北缓缓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0.5~1.0m,坡降1/4000~l/6000。

42

(三)地质背景

1、地层

本区地处黄淮冲积平原,第四纪地层广布全区,是一套粉质粘土、亚砂土及砂层所组成的多层结构的松散堆积物。

沙颖河以北为全新统近期黄河冲积物、沙颖河以南为全新统晚期沙颍河冲积形成的淡棕黄色亚砂土,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3~5m。

更新统下部为灰绿色粘土,砂质粘土、粉质粘土夹含砾中粗砂、泥质粉砂、泥质粉细砂,厚60~180m;中部为棕红、棕黄色含钙质结核粘土、粉质粘土,其下为较松散的砂砾石、中细砂、厚30~50m;上部为浅棕黄色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其下为黄色砂砾石及中细砂,厚10~30m。

2、构造

本区位于华北坳陷南端的周口坳陷内,整个区域复盖着l500~6000m以上的新生界松散堆积物,故基岩地质构造均为隐伏式。

3、水文地质条件

构造岩性是控制地下水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于各地段含水层颗粒粗细的不同,厚度不同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贫富差异。致使第四纪地层中地下水的储存和分布在水平和垂直的方向上均有明显的差别。

43

(1)浅层水

浅层水系指地表以下40m左右深度内的含水层,根据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上的差异,大致颍河主河道以北为近期黄泛沉积物,其上为近期沙颖河沉积物,其下为黄河冲积扇边缘带的沉积物。在纵向上,自古河道上游至下游(自西北向东南)含水砂层厚度由厚渐变薄,层数由少渐变多,粒度由粗渐变细,在横向上,自主流带向两侧至泛流带,含水砂层厚度略变薄,颗粒略变细。

西南部为颖河沉积物,均由细颗粒的亚砂土,粉质粘土夹薄层透镜状粉砂组成,亚砂土多含姜石,孔隙较大,粉质粘土多具互相贯通呈树枝状的裂隙,因而赋存着比较丰富的地下水。

③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其次是平原河道建闸对浅层水的补给,灌溉回渗补给、地下水的迳流补给。

浅层地下水的径流自西北和西缓缓的向东南流动,其坡降一般为l/3000~1/5000,局部1/7000~1/10000。

浅层水的排泄,主要是蒸发,其次是人工开采和河流排泄。

(2)深层水(40m~200m)

①水量丰富的承压水(1000~3000m3/d)

44

分布在工作区的广大地区,主要含水层由下更新统中细砂、粉细砂和粗中砂组成。砂层厚度30~43.5m。单井出水量1500~2000m3/d,水位埋深4.48~(+0.4)m,矿化度0.53~1.21g/l,水化学类型为HCO3—Na、HCO3Cl—Na和ClHCO3—Na型水。

②水量中等的承压水(500~1000m3/d)

呈条带状分布东北角,为来自西和西北两个不同方向堆积物的交接地带,沉积物颗粒细,主要由亚砂土,粉质粘土组成。含水层岩性细而薄,由粉细砂组成,厚度10~15m,顶板埋深250m以下,单井出水量500~1000m3/d。

③深层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地下水补给主要接受来自西北方向的迳流补给。在开采条件下当该层抽水与上部水层(组)产生水头差时,将会出现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流向大体与浅层水一致,自西北和西流向东南,与物质来源方向一致,其水力坡度约为l/3000~1/5000。地下水以径流方式向下游排泄,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

4、工程地质

依据地貌及成因将本区分为四个工程地质区。

上部亚砂土、粉质粘土,下部粉砂、细砂工程地质区:为近期黄河冲积而成,地形平垣,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降1/4000~1/6000。

砂、细砂夹粉质粘土工程地质区:呈西北——东南向条带状分布。

45

厚层亚砂土、粉质粘土工程地质区:为早期黄河冲积而成。

上部粉质粘土夹粘土下部粉细砂工程地质区:为沙颍河泛流带及沙河泛流平原,地形平垣、低洼、微向东倾斜,坡降1/5000~1/6000。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① 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46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⑩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包括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方案建议)。

五、主要工作量

1:5万水文地质调查440km2;高密度电阻率测深230点,物探测井1050m;水文地质钻探450m/3个(含成井材料),浅层地热钻探600m/3个(含成井材料);水质分析45组;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试验57组,土温测试460点次。

六、工作周期

项目工作周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周口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

2、附图

周口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5万)

47

周口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1:5万)

周口市城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周口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周口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剖面图

3、附件: 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4、周口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数据库。

8. 南阳市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南阳市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范围:以现有南阳市城建区为中心,东至许南襄高速公路,南到宁西铁路南阳南站,西至二广高速公路,北到二广高速公路连接线。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区、城市发展备用地、城市水源保护区和城市近郊风景区及其他生态区域。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5′~112°39′,北纬32°58′~33°05′;工作区面积:440 km2。

48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测区内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主要成果有:

⑴1:50万河南省工程地质图;1:50万河南省环境地质调查。⑵1:20万南阳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⑶1:10万南阳盆地水文地质编图; 1:10万南阳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⑷1:5万南阳县农田灌溉水文地质勘查,镇平、唐河、南潦河英庄地区地下水利用规划。⑸南阳市水源地祥勘资料及有关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以上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是本次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2、工作区地质背景 ⑴ 气象

本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暖多风,夏季多雨(6-9月),秋季昼暖夜凉少雨,冬季寒冷雨雪较少。据多年观测,多年平均气温14.7-15.8℃。无霜期210-228天,多年平均降水量820mm,夏季降水量最大,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⑵水文

49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工作区主要河流为白河、潦河,属常年性河流。在南阳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在白河中心城区段已经建造了4级橡胶坝,形成了美丽的人工湖泊风景奇观。

⑶ 地形地貌

南阳市城市规划区地貌类型为:剥蚀丘陵(独山、羊山)、垄岗和河谷冲积平原,主要为西部垄岗和东部南部白河河谷冲积平原。地势总体变化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面标高一般110~200m,最高为独山海拔367.9m。

⑷ 地层岩性

工作区广泛分布第四纪地层。其中,全新统(Qh)冲积物主要沿河道带分布,总厚度小于10 m,以粉土、粗砂、砂砾卵石为主。上更新统(Q3)主要分布于南阳市三里河以东白河冲积平原区,顶板埋深5-15m,地层厚度10-15m,岩性以泥质粗砂砾石、砂卵石为主。中更新统(Q2)在南阳市三里河以西广泛分布于垄岗,地表直接出露,地层厚度30-80m,岩性以粉质粘土、粉土为主;三里河以东白河冲积平原区,顶板埋深20-40m,地层厚度30-50m,岩性以泥质粗砂砾石、砂卵石为主。下更新统(Q1)分布于整个工作区,顶板埋深20-60m,地层厚度大于200m,岩性以粉质粘土、粉土、和泥质砂砾石为主。

独山一带出露加里东期侵入岩,主要岩性为闪长岩、花岗斑岩。

⑸地质构造

50

工作区主要地质构造为纬向构造,即曲屯-贾营压性断裂。经过曲屯、杨营、彭营、南阳市、红泥湾。走向北西西转向东北,倾向南南西转向南,产生于前新生代,新生代仍在活动,具有多期活动性。

⑹ 水文地质条件

本次工作主要是评价南阳市城市规划区内200m以浅松散岩类孔隙介质的地下水资源及含水层岩土参数,根据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可分浅层水(埋深60m以内)和中深层水(埋深60m~200m)。

a、浅层地下水

南阳市白河冲积平原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前缘部分,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粗砂、砂砾石和卵砾石,西薄东厚,北薄南厚。地下水位埋深10~20m。焦枝铁路以西单井涌水量100~1000 m3/d,白河以东单井涌水量>3000 m3/d,二者之间为中等富水区(1000~3000 m3/d)。含水层导水系数600~2500m/d。浅层地下水水温一般16-20℃。浅层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白河橡胶坝水体侧渗补给。

b、中深层地下水

在白河河道带及其东部地区,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m3/d,为富水区。西部垄岗区,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中等~弱富水区。主要补给来源为浅层地下水越流和周围中深层地下水径流。

⑺工程地质条件

51

三里河以西垄岗区分布中更新统粉质粘土、粘土层,具有膨胀性;东南部粗砂、砂砾卵石层属于较好工程地质层。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① 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52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包括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方案建议)。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5万水文地质测量440km2,激电测深200点,测井900m,水文地质钻探900m(含成井材料),水质分析40件,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试验70组,抽水试验8组。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南阳市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

2、附图

南阳市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5万)

南阳市城市规划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1:5万)

53

南阳市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南阳市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南阳市城市规划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剖面图

3、附件: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4、数据库:文档库和图形库。

9.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许昌市幅1:10万水文地质调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许昌市幅1:10万水文地质调查。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范围为许昌市幅,主要包括粮食核心区所含区域,西起无梁、郭连,东到石象,北起官亭,南至许昌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0′~114°00′,北纬34°00′~34°20′,面积约1740 km2。

三、地质概况

54

1、以往工作程度

工作区内先后完成了河南省许昌市水文地质初步勘查报告、河南省许昌幅1/20万区域地质普查报告等,为本次调查提供了较丰富的基础性地质资料。

2、工作区地质背景

⑴气象

工作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3℃,多年平均降水量687.7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801.8 mm。

⑵水文

工作区内河流属淮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在10 km2以上的河流有13条,工作区内主要河流有颍河、双洎河、沂水河、小洪河、石梁河、小黑河、颍汝干渠等。

⑶地形地貌

工作区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倾斜状。地貌类型包括冲积平缓平原和谷地、冲湖积低平缓平原、冲洪积倾斜平原、侵蚀剥蚀黄土覆盖丘陵等四类。

⑷地层岩性

工作区位于华北地层区,横跨豫西地层分区嵩箕小区和华北平原分区豫东小区。除西

55

北部有古元古界嵩山群、震旦系、寒武系出露,二叠系零星出露外,其余广大地区均被第四系所覆盖。上元古界、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侏罗系及白垩系在本区缺失。区内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⒈太古界登封群(Ardn)

岩性为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片岩、铁矿层。

⒉古元古界嵩山群(Pt1)

分布在工作区西北部禹州市与新郑市交界处,自下而上包括花峪组、庙坡组、五指岭组。

①五指岭组二段(Pt1w2):银白、浅灰色千枚状石英绢云片岩夹薄层石英岩。

②五指岭组三段(Pt1w3):五指岭组三段:杂色含铁质绢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夹白云岩,石英岩,中上部局部含磷。

③庙坡组(Pt1m):灰白色石英岩夹细粒石英岩,上部为紫红、灰白色相间的条带状石英岩。

④花峪组(Pt1h):紫红、褐黄色千枚状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片岩夹白云岩,石英岩,底部含磷。

⒊震旦系(Z)

56

分布在禹州、新郑、长葛三市交界处,主要为上统马鞍山组(Z3m),岩性为紫红色石英砂岩,局部夹紫红色粉砂岩。

⒋寒武系(∈)

分布在工作区西北部禹州市境内,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中、上三个统,六个组。

①下统辛集组(∈1x):下部为褐黄色砂岩砂砾岩质粉砂岩;上部为灰色豹皮状灰岩。

②下统馒头组(∈1m):紫红、灰黄色泥质灰岩夹砂质页岩、灰岩。

③中统毛庄组(∈2m):紫红色砂质页岩夹粉砂岩,灰岩及泥灰岩。

④中统徐庄组(∈2x):青灰色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⑤中统张夏组(∈2z):深灰色厚层状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⑥上统崮山组(∈3g):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岩,鲕状白云岩,顶部为桔黄色薄层泥质白云岩。

⒌奥陶系(O)

主要是奥陶系马家沟组(O2m),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灰岩、角砾状灰岩;底部为灰黄色簿层泥质灰岩夹黄绿色灰岩。

⒍石炭系(C)

57

主要是石炭系中上统(C2+3),岩性为灰色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灰岩与砂质页岩、砂岩互层夹煤层(线);下部为铝土页岩、铝土矿、赤铁矿层。

⒎二叠系(P)

①下统(P1):灰白、褐黄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或泥质页岩夹煤层(线)。

②上统上石盒子组下段(P2s1):灰黄、黄绿、米黄等色砂质页岩、细砂岩、泥质页岩夹砂岩、斑块页岩及煤层(线)。

③上统上石盒子组上段(P2s2):仅在工作区西部有零星出露,岩性为灰白、浅褐黄色厚—巨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上部夹砂质页岩。

④上统石千峰组(P2sh):紫红色中厚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砂质或泥质页岩。

⒏新近系(N)

①中新统馆陶组(N1g)

在工作区分布广泛。为一套冲积沉积物相,岩性为棕红、棕黄色细砂、中细砂及粘土,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和暗色矿物,具明显水平层理,其厚度为100m—350m左右。

②上新统明化镇组(N2m)

58

遍布整个工作区。厚约310—480m,中间厚,四周薄。为一套冲积沉积物相,岩性为棕红、棕黄色细砂、粉砂、粉质粘土及粘土。

⒐第四系(Q)

①中更新统(Qp2):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古元古界嵩山群(Pt1)周围,其岩性为棕红、黑红色粉土质亚粘土、轻亚粘土,底部具砂砾石层。沉积厚度20~35 m,东厚西薄。

②上更新统(Qp3):为一套冲洪积物,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和西南部广大地区,其岩性主要为褐黄、灰黄色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底部为砂砾石层。沉积厚度小于25 m,东厚西薄。

③全新统:(Qh):分布于工作区中、东部平原地区,岩性主要为黄褐、灰黄色粉土质重亚砂土、亚粘土,表层为耕植土。沉积厚度小于10m。

⑸地质构造

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横跨中朝准地台嵩箕台隆和华北坳陷通许凸起两个构造单元。嵩箕台隆基底为太古界登封群和下元古界嵩山群,沉积盖层为元古界及古生界,构造线方向主要为近南北向。通许凸起基底主要为古生界,其次为太古界和元古界。断裂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

⑹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别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

59

松散岩类孔隙水

①浅层地下水(埋深60m以浅)

富水区(1000-3000 t/d):分布于汝河及颖河冲击平原、颖河故道、双洎河冲击平原上。含水层上部位亚砂土、亚粘土;下部在双洎河冲击平原为上更新统卵石层,在颍河冲击平原为上更新统卵石与中更新统泥质卵石迭置的二元结构。含水层顶板埋深35 m左右,厚度7~15m。单井涌水量为360~2880 t/d。

中等富水区(100-500 t/d):分布在泉店冰积残岗、新郑八千、中牟三官庙冲击平原及长葛南双洎河至清潩河冲击平原泛流边缘带。含水层上部为亚粘土、下部为亚粘土夹砂砾石、中砂砾、细砂透镜体。含水顶板埋深5-15m,单井涌水量112.02~628.8 t/d。

②中层地下水(埋深60~130m之间)

分布于工作区东部及南部的双洎河、清潩河、颍河等冲击平原上,深度60~130 m。中层地下水水量小,分布不均匀,单独开采较少,多与深层地下水混合开采。

③深层地下水(埋深大于130m)

深层地下水含水层分布比较稳定,分布在300~500m和400~600m之间,含水砂层单层厚度为5 m左右,累计达40 m左右。砂层岩性以细砂为主,导水系数为412.15 m2/d左右。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60

由二叠系、三叠系及古近系碎屑岩组成。砂岩、砾岩含水层由多层组成,之间为泥岩、砂质泥岩、页岩相隔,相互间水力联系极差。因断裂构造和地表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形态上形成单面山,坚硬砂岩、砾岩组成单面山陡坎,地下水补给条件差,造成地下水水量小、压力大、水头高的特点。单孔涌水量一般10~50 t/d。

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①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裸露型:广泛分布于嵩、箕山背斜两翼及嵩山背斜东部倾伏端处,在复向斜褶皱形成的岗丘上也有出露。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 t/d。

覆盖型:多分布在山前斜坡前缘,呈条带状。覆盖层厚度小于300 m的地下岩溶水单井涌水量1104~3684 t/d;覆盖层厚度在300~500 m的地下岩溶水单井涌水量544.78~1683.85 t/d。

②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

由大理岩、片岩互层和灰岩、砂岩、页岩、夹煤层互层组成。水量丰富,承压性强,涌水量一般125.28~1054.8 t/d。

基岩裂隙水

①层状岩类裂隙水

泉流量大于0.1L/S:分布于玉皇庙至古家门一带的丘陵和山间凹地区,泉流量最大可

61

达5.366 L/S。

泉流量小于0.1L/S:分布于无梁一带。岩性以石英岩、石英片岩为主,不易渗水,地下水贫乏,泉流量0.014~0.083 L/S。

②块状岩类裂隙水

由侵入岩组成。网状裂隙发育,裂隙水多在沟谷底部和洼地中汇集,流量小于0.1 L/S。

⒉地下水补、迳、排条件

工作区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简单。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水及侧向迳流补给为主,水位变化幅度受季节影响较大。地下水迳流条件良好,自西北向南东迳流。地下水排泄以侧向迳流为主,其次为泉水溢出和人工开采等。地下水动态类型为降水-迳流、开采型。

⑺工程地质条件

坚硬岩类:该类地层岩性由中—粗粒、中—细粒石英岩状砂岩、石英岩、砾岩组成。岩石坚硬,节理裂隙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松散岩类:该类地层岩性由坡残积碎石、砂质粘土、轻亚粘土、砂土组成,分布于除西北部丘陵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力学强度相对较低。

四、目标任务

目的是通过对许昌市幅粮食核心区1:10万水文地质调查、生活饮用水现状调查、水

62

质污染调查,为当地水质污染较严重地区及缺水区示范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方案、解决办法和措施,同时也为许昌市粮食核心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地下水资源保障。主要任务为:

①查明调查区内地层、构造,研究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②求取调查区内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探求中深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及保障程度;

③评价调查区内地下水的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

④通过示范井工程,确定不同类型优质地下水的开发深度;

⑤在贫水区及水质污染区进行综合水文地质勘查,为当地居民解决饮水安全提供依据。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10万水文地质调查1740 km2、激电测深600点、测井800m、水文地质钻探800m/3个(含成井材料)、水质全分析80件。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为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63

许昌市幅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10万);

2、图件

许昌市幅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1:10万);

许昌市幅综合水文地质图(1:10万);

许昌市幅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图(1:10万);

许昌市幅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图(1:10万);

许昌市幅地下水水化学图(1:10万);

许昌市幅地下水埋深(丰水期、枯水期)等值线图(1:10万);

许昌市幅地下水等水位线(丰水期、枯水期)图(1:10万);

许昌市幅水文地质剖面图

3、附件:

钻孔柱状图、抽水实验、水质分析图、表等。

综合定井报告 50份;

64

许昌市幅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

10. 河南省粮食核心区

新乡市幅1∶10万水文地质调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河南省粮食核心区新乡市幅1∶10万水文地质调查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为河南省新乡市1∶10万图幅范围,包括武陟县、获嘉县、新乡市、新乡县、原阳县等的大部分,西边的修武县、北边的辉县、东边的延津县均包括一小部分。工作区范围:东经,113°30′-114°00′, 北纬,35°00′-35°20′,面积约1740km2。

三、地质概况

(一)以往工作程度

在工作区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先后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主要工作有:

郑州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 1986年;

新乡市城市地质系列图说明书1/5万, 1988年;

65

新乡市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预测研究报告, 1988年;

新乡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报告, 1991年;

河南省原阳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区域规划, 1995年;

河南省新乡火电厂小杨庄水源地勘探报告, 1995年;

新乡、安阳、濮阳、焦作、鹤壁五市监测, 91-95~99年;

获嘉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5万, 1996年;

武陟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10万, 1997年;

封丘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10万, 1998年;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段地下水调蓄工程勘察总报告, 1999年;

河南省新乡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10万, 1999年;

以上地质成果,均为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根据不同目的和精度开展的地质工作,而因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在已不能满足农业和人们生活需求。

(二)工作地质背景

66

1、气象

工作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该区年平均气温为14℃,多年平均降水量586.3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928.1mm。

2、水文

区内地表水均属黄河、海河水系,天然河流有卫河、西孟姜女河;人工河流有共产主义渠、人民胜利渠和文岩渠。

3、地貌

工作区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仅在工作区西北角分布有山前冲洪积平原。二级地貌主要有故河道、泛流平地、洼地等。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海拔90-72m,地势较开阔平坦。

4、地层

本区地表广为第四系覆盖,其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 二叠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新近系被第四系覆盖,由棕红色、灰绿色泥岩、砂岩及砂砾石组成。

第四系主要为黄河冲积物,沉积厚度较大,一般为100~400m。下更新统埋深60~120m,厚20~270m,岩性以粘土、亚粘土为主,夹粗、中、细砂层。中更新统埋深40~

67

80m,厚100~120m,岩性为粉土、粉质粘土、砂、粘土互层。上新统埋深5~40m。厚40m左右。全新统厚度5~40m,岩性为粉土、粉质粘土、砂、粘土互层。

5、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北缘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太行隆起南段、北西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工作区断裂被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掩埋而成隐伏构造。主要断层有:南张门断层、凤凰岭-获嘉断层、合河-古固寨断层、马坊泉断层、洪门-广武断层、太行-二铺营断层、辛丰-疙垱店断层、福宁集-原武断层、楼村断层、李万-武陟断层、原阳断层等。

6、水文地质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本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又以地层为基础,水文地质要素为依据,开采利用为目的的原则,将其划分四个含水层(组):即第一含水层(组),相当于全新统(Qh),第二含水层(组),相当于上更新统(Qp3),第三 含水层(组),相当于中更新统(Qp2),第四含水层(组),相当于下更新统(Qp1)。

第四系孔隙水属多层结构含水层(组)。根据埋藏深度和水力性质及开采条件,又归并为浅层水(60m深度以内,包括潜水和半承压水,相当于第一、二含水层组),中深层水(承压水,相当于第三含水层组),深层水(承压水,相当于第四含水层组)。

浅层水和中深层水富水程度从南至北由丰富区依次过渡到中等区。

68

水化学特征从南至北由HCO3型水过渡到SO4·HCO3型水,局部矿化度高,局部氟和硬度超标。

7、工程地质

地层为松散粘性土与砂土互层,局部存在砂土液化、淤泥质土、盐渍土。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本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1∶10万水文地质调查,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提供有力保障,为农业供水和安全饮水工程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2、任务

充分搜集区域内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资料,初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建立埋深500m以浅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初步查明工作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特别是人类活动对补径排条件的影响及其变化。对于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潜力作出评价。,

评价地下水资源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围绕农业用水和农村生活饮用水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69

1:10万水文地质调查1740 km2、激电测深600点、测井800 m、水文地质钻探800 m(含成井材料)、水质全分析80件等。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文字:

新乡市幅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10万)。

附图:

新乡市幅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1∶10万);

新乡市幅综合水文地质图(1∶10万);

新乡市幅地下水资源分布图(1∶10万);

新乡市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图(1∶10万);

新乡市幅地下水埋深(丰水期、枯水期)等值线图(1:10万);

新乡市幅地下水等水位线(丰水期、枯水期)图(1:10万);

70

新乡市幅地下水化学图(1∶10万);

新乡市幅水文地质剖面图。

附件:

重点缺水区及村庄综合定井报告;

新乡市幅1∶10万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

水质分析、抽水实验、动态监测等图表。

11.郑州市主要矿区1:10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郑州市主要矿区1:10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市。地理坐标:东经 112°42ˊ~114°14ˊ、北纬 34°16ˊ~34°58ˊ,工作区面积3000 km2。

三、地质概况

(一)以往工作程度

71

工作区内开展有郑州幅1∶20万水文地质普查、郑州市矿山环境保护规划、辖区内的登封、新密、新郑、巩义、荥阳均已开展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上述工作,均为本次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工作区地质背景

郑州市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气候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制约,属北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辖区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淮河流域的河流主要有贾鲁河、双洎河、颍河;黄河流域的河流主要有伊洛河、汜水河、枯河。

郑州市处于秦岭东段余脉,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分别由嵩山、箕山组成,中部为构造剥蚀丘陵,东部为冲积平原。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的西南部,属华北地台南缘的嵩箕地层小区,区内各类构造、断裂发育。地层发育齐全。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查明目前郑州市各类主要矿种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环境地质问题造成影响破坏的程度、分布范围、危害大小,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下一步进行矿山合理开发及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2、任务

①、调查全区矿山分布、开采矿种、矿区地质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概况;

72

②、各矿山开采规模、开采方式、开采技术条件、固废堆存条件和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③、查明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造成的区域水资源均衡破坏、地下水资源枯竭、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地下地貌景观破坏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状况、分布规律、影响和危害程度,分析其产生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

④、调查与评价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治理措施与效果,主要包括: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建设成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效果。

⑤、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与发展趋势分析,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建议;

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10万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调查3000 km2、1:2.5万区域生态环地质境调查550 km2、1:2.5万遥感解译700 km2、浅井30个(10米深)、水质分析1000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1个。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73

1、文字

郑州市主要矿区1:10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

2、附图

(1)、郑州市主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图(1:10万)

(2)、郑州市重点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图(1:2.5万)

(3)、郑州市重点矿区地质环境预测评估图(1:2.5万)

(4)、郑州市主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图(1:10万)

3、附件

、郑州市主要矿区1:10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

、郑州市主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表

、郑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影像集

12. 河南省郑州市深层地热水示范监测井建设

一、项目名称

74

项目名称:河南省郑州市深层地热水示范监测井建设

二、工作区范围、坐标及面积

选点论证调查工作区主要在京广铁路以东,金水路以北、107国道以西和连霍高速公路以南区域,监测井位置暂定在三全食品公司至省体育局之间,大致坐标为:经度:113°37'27",纬度:34°49'55",地面标高:91.00m。工作区面积200 km2。

三、工作区地质背景

1、气象

郑州市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03℃,多年平均降水量629.6 mm,且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蒸发量为1073.9 mm。

2、水文

区内河流主要有黄河和贾鲁河,贾鲁河属淮河水系。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市区北界,流长30 km,自京广铁路以东为“地上悬河”。据花园口水文站资料,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447 m3/s,历史最大流量22300 m3/s(1958年)。

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白寨乡圣水峪,自南向北流经市区西部,在欢河折向东北,市区流长62.7 km。1956年最大洪峰流量为400 m3/s,近年来逐渐减小。其上游建有尖岗和常庄两座水库,是郑州市的后备水源地,库容分别为6760×104 m3和1620×104 m3。金水河、熊耳河、索须河、七里河等均为季节性河流。

75

3、地形地貌

监测井所处的郑州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开封凹陷的西南缘与豫西隆起的交接部位,区内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尤其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最为发育。由于基底受不同时期断裂的切割,造成基底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陷落,京广铁路以西基岩埋深720m左右,向东至省体育馆基岩埋深为920m,再向东逐渐加深。

4、地层岩性

郑州属华北地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区内出露地层以第四系为主,约占全区总面积的99%,仅在西南三李、奶奶硐沟一带零星分布有寒武系、石炭系、二迭系及第三系地层。奥陶系及三迭系地层仅见于钻孔中。寒武、奥陶系为一套海相沉积地层、岩性以灰岩、白云岩、页岩及泥灰岩为主。

二迭系地层的岩性以泥岩、砂岩及煤系地层为主。三迭系及下第三系均见于钻孔中,为陆相沉积,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上第三系地层零星分布在三李一带,其它均见于钻孔中。沉积厚度总的变化规律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老鸦陈断层以西地区此层厚500~600m,东部及北部厚度急剧增加,省财政厅钻孔中此层底界深度为1279m。上第三系地层下部为馆陶组,上部为明化镇组,岩性主要为粘土或泥岩与细砂、中砂、中粗砂、砂砾石互层,夹半胶结砂岩、泥岩。

第四系地层广泛分布。老鸦陈断层以西主要为黄土状沉积物,岩性为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夹细砂、中细砂、粗中砂层。老鸦陈断层以东及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区,上部主要为亚砂土与亚粘土,下部为含水砂层,为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地层。

76

5、地质构造

工作区位于豫西隆起荥巩背斜北翼东端与开封拗陷西南边缘的交接地带,构造运动强烈,古地形复杂。构造为隐伏状态,主要存在两组断层:一组是北西、北北西向断层。一组是东西向断层。

对郑州市城市区及邻近地区地形地貌、沉积岩性和孔隙水含水层的分布,起控制作用的断层主要为北西、北北西向断层和东西向断层。

6、水文地质特征

郑州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度60m以上)、第2组深层承压水(60~350m深度)、第3组深层承压水(350~800m深度)、第4组深层承压水(800~1200m深度左右)。

(1)浅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为潜水—微承压水,分布在东部、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及京广铁路西南的祥营—齐礼阎—十八里河一线以北地区,为富水区,以砂、砂砾石含水层为主,按水位降深5m、井径0.7m计算,单井涌水量1000~5000m3/d,渗透系数10~35 m/d。特别是北部近黄河地带,水资源丰富,主要接受黄河侧渗补给和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主要为全新统和上更新统的细砂、中砂、中粗砂含水层,分布稳定,顶板埋深8~25m,底板埋深28~75m,厚度34.54~65.6m,按水位降深5m、0.7m井径计算,单井出水量高达2000~5700m3/d。静水位埋深1.23~7.32m。水质良好。

77

城区及郊区浅层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入渗和周边侧向径流补给。其次为河渠入渗和农灌回渗补给。近黄河地带主要为黄河侧渗补给和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市区浅层地下水的天然径流方向为西南——东北向。由于受开采影响,现已经形成东西两个浅层水水位下降漏斗区,浅层水由周边向漏斗中心汇流。主要排泄形式为人工开采和浅层水越流补给第2组深层承压水。东部及东北部浅层地下水水位浅埋区存在蒸发排泄。其次,还有少量的河流排泄及侧向排泄。

(2)第2组深层承压水

在城区一般可见4层含水层,至北郊近黄河地带可见7~10层含水层。西南部刘胡垌—候寨以南地区为中等富水—弱富水区,按水位降深15m、井(孔)径0.3m计算,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广大地区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主要为中更新统、下更新统和部分上第三系冲湖积粉细砂、细砂、中细砂、粗中砂含水层,平均厚度50~70m,按水位降深15m、井径0.3m计算,单井涌水量1000~4200m3/d,水质优良。

主要为侧向径流补给和浅层水越流补给:一是水位下降漏斗周边径流补给;二是西南部基岩裂隙水径流补给。现状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水向深层地下水补给。市区第2组深层承压水总趋势由南西、西向北东、东方向径流,水力坡度大致为1/1500~1/2500。水位降落漏斗区,从四周向中心径流。排泄以人工开采为主,侧向径流排泄量小。

(3)第3组深层承压水

主要为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上、中段湖积地层。底板以下粘土层厚20~40m,顶、底部均有稳定的隔水层与上、下含水层组相隔,为承压水类型。深层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微胶结。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以HCO3-Na型为主,矿化度0.6~0.8g/L,

78

总硬度75~150mg/L,锶(Sr)含量0.4~1.0mg/L,偏硅酸含量30~40mg/L。

天然条件下,深层地下水在西南部低山丘陵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向东北径流补给郑州市区,并流出区外。

(4)第4组深层承压水

据目前地热深井揭露地层资料,第4组深层承压水含水层组埋深一般800~1200m。主要为上第三系馆陶组下段湖积层,为承压水类型。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为主,靠近断层附近有卵砾石,多为半胶结、半成岩状态。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以HCO3—Na型为主,矿化度0.8~1.0g/L,锶(Sr)含量0.2~0.4mg/L,偏硅酸(H2SiO3)含量25~30 mg/L。第4组深层水补给条件差,造成水位持续下降。

7、工程地质条件

工作区内岩土体划分为厚层坚硬白云岩岩组(∈3);中厚层具泥化夹层的泥灰岩岩组(C+P);中厚层软弱泥灰岩岩组(N);粘土、中细砂双层土体(Q2);粉质粘土、中、粗砂含砾多层土体(Q3);细砂、粉土多层土体(Q4)等6个工程地质岩组。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郑州市深层地热水漏斗区示范监测井建设目标是:完成1200m深层地热水示范监测井建设,完善郑州市深层地热水监测网络,监测深层地热水漏斗区水位、水质和水温,为全省城市地热水监测井建设提供示范和城市地热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79

2、任务

(1)进行漏斗区深层地热水监测井建设方案论证;

(2)施工一眼1200m地热水示范监测井;

(3)安装调试自动化监测和自动化传输设备;

(4)建立深层地热水监测井的设计、施工等技术体系,为全省城市深层地热水监测井的实施提供技术示范。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物探测井1200米、水文地质钻探1200米(含成井材料)、自动化监测设备安装4套、观测管安装1050米。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为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郑州市深层地热水示范监测井建设报告》

80

2、附件

郑州市深层地热水示范监测井柱状图;

郑州市深层地热水示范监测井抽水实验、水质测试图表等。

13.河南省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河南省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

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

本次工作范围为濮阳市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濮阳市区、濮阳县城及中原油田总部等行政机构所在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5′~115°15′,北纬35°42′~35°49′,工作面积约450km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河南地矿局及地方部门在工作区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也针对各自的工作要求也开展了多项工程地质工作,主要成果有《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质图》,《1/20万鹤壁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濮阳市城市供水可行性勘察》,《濮阳市供水水文地

81

质勘察》,《濮阳市区及近郊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河南省濮阳县及市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河南省濮阳市地热资源勘查》,《河南省濮阳市规划区地面沉降勘查河南省濮阳市地质环境监测》、《河南省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能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等。这些资料为本项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素材和参考资料。

到目前为止,工作区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还未进行过详细的勘查评价工作,对地源热泵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2.工作区地质背景

工作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一年四季分明。总的气候特征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潮湿,冬季严寒少雪。

工作区主要河流有金堤河及马颊河,人工渠道主要有第三濮清南干渠。

本区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形较为平坦,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由于历史上黄河水注海和黄河沉积、淤塞、决口、改道等变故作用,造就了濮阳平地、岗洼、沙丘、沟河相间的地貌特征。根据成因类型和地貌形态将本区地貌划分为黄河故道及其泛流平原两个区,其中黄河故道区又分古河道高地和古低漫滩、古高漫滩三个亚区。

工作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华北坳陷南部,西部属内黄凸起,东部属东濮凹陷。古老结晶基底由太古界泰山群花岗、片麻岩组成。早古生代时期,本区受到广泛的海侵,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在长期的抬升作用之后,华北地台整体下沉,在中奥陶统的侵蚀面之上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中上石炭统和陆相沉积的上下二叠统。燕山运动之后,华北盆地开始形成,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地层,其中古近系为裂谷型沉积,厚约

82

7000m,新近系为盆地沉积,厚约1300m。受河、湖冲湖积作用的影响,第四系平原组松散沉积十分发育,厚约300m,广泛覆盖于新近系之上。

工作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中朝准地台华北坳陷南部,内黄凸起与东濮凹陷之间的过渡地带,所处地质单元西邻汤阴凹陷,北接临清凹陷,南邻开封凹陷。主要受北北东和北东向构造体系所控制。对本区有影响的构造均为隐伏构造,以断裂为主,呈雁行式排列,其总体走向为20°~40°,自西向东南依次排列着长垣断裂、黄河断裂、聊兰断裂。

工作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浅层地下水位埋深12~15m,含水层2~7层,层厚2~40m,岩性以粉砂、细砂为主。浅层地下水埋藏浅、厚度大、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径流畅通、动态变化小及水质较好。

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浅层地热地质条件优越,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对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储存、运移、交替较为有利,适宜浅层地热能开发。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① 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83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包括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方案建议)。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5万水文地质测量450km2,水文地质钻探1200m(含成井材料),物探测井1200m,水质分析40件,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实验150组,地温调查220点次。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84

七、预期成果

(一)文字报告:

河南省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报告

(二)附图:

1、河南省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浅层地热能实际材料图(1:5万);

2、河南省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水文地质图(1:5万);

3、河南省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4、河南省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浅层地热能开发规划图(1:5万);

5、河南省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6、河南省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剖面图

(三)附件

1、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85

2、河南省濮阳市重点经济区浅层地热能勘查数据库。

14. 新乡市浅层地热能勘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新乡市浅层地热能勘查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范围为北起凤凰山,南到新荷线,东起小店开发区,西到大召营。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2′17″~113°53′19″,北纬34°25′32″~35°26′57″;工作区面积为400 km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1) 郑州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 1986年;

2) 新乡市城市地质系列图说明书1/5万, 1988年;

3) 新乡市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预测研究报告, 1988年;

4) 新乡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报告, 1991年;

5) 河南省新乡火电厂小杨庄水源地勘探报告, 1995年;

86

河南省新乡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水源保护研究报告,1987年

6) 河南省新乡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10万, 1999年;

7) 河南省豫北平原地热资源调查报告,2005年

2、工作区地质背景:

(1)气象

新乡市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它具有夏热冬寒,秋凉春旱,降雨集中,四季分明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4℃,多年平均降水量586.32mm。

(2)水文

区内地表水均属黄河、海河水系,天然河流有卫河、西孟姜女河;人工河流有共产主义渠和人民胜利渠。

(3)地质环境概况

工作区位于太行山东南麓,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北缘,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北部地面高程130—210m,南部地面高程69—73m,区内最高点凤凰山为292.7m。

工作区位于太行山东南麓,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北缘,根据《新乡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报告》及《河南省新乡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工作区地貌类型属第四系冲

87

积平原的泛流平地,向北依次为交接洼地、微倾斜地、岗地、丘陵。

据新乡市区域地质资料,将工作区地层由老到新描述如下:

新近系(N)

新近系被第四系覆盖由棕红色、灰绿色泥岩、砂岩及砂砾石组成。

第四系(Q)

分布广泛,区域上岩相及岩性变化较大,从北向南逐渐变厚。

①下更新统(Q1):北部丘陵岗地一带不棕红色粘土、粉质粘土及泥砾;南部广大平原区,埋藏在150m以下,为棕红色厚层粘土、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中细砂,厚度可达100m。

②中更新统(Q2):埋深20-80m以下,为棕红、棕黄色粉质粘土与中厚-厚层状中细、中粗砂互层。

③上更新统(Q3):北部为灰黄色黄土状粉土、粉质粘土,南部埋深10—20m以下,上部为灰黄色粉土,下部为粉砂,中细砂层,属冲积相沉积。

④全新统(Q4):普遍分布于新乡市区,上部为灰黄色、灰色粉土和粉质粘土,下部为细砂、粉砂层。

评估区位于华北坳陷之汤阴断陷内,区域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工作区全为第四系地

88

层所覆盖,故为隐伏断裂。主要断裂有:青羊口大断裂、南张门断层、凤凰岭-获嘉断层、合河-古固寨断层、洪门-广武断层。

含水层组的划分

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本区200m以浅地下水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北部山前地带局部分布新近系泥灰岩裂隙岩溶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其埋藏深度可划分三种类型,即:浅层水、中深层水、深层水。

埋藏在200m以浅的地下水,是平原区的主要开采层。按其单井涌水量的大小分为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

①强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李士屯、杨九屯一带,含水层岩性为中砂、细砂,单井涌水量3000~5000m3/d。

②中等富水区:分布于五陵、大朱庄、西王村以南广大平原区,含水层岩性为中砂和细砂,单井涌水量1000~3000 m3/d。

③弱富水区:分布于王村、小朱庄、周村一带,由山前微倾斜地坡洪积物和交接洼地冲洪积物组成,岩性为黄土状粉土、薄层砂、粉质粘土夹卵砾石透镜体,富水性差,单井涌水量小于1000 m3/d。

四、目标任务

89

1、目标

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① 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包括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方案建议)。

90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5万水文地质测量400.06km2、测井1200m、水文地质钻探1200m(含成井材料)、水质分析20件、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试验80组、地温调查200点次、抽水回灌试验150台班、动态监测180点次(3眼/10月)。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为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新乡市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报告

2.附图

新乡市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5万);

新乡市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1:5万);

新乡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新乡市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91

新乡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图(1:5万);

新乡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钻孔柱状图、物探测井图。

新乡市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剖面图

3.附件

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新乡市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数据库。

15.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焦作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根据焦作市总体规划,本规划范围为中站区、解放区、山阳区、马村区、 高新区等城市规划区。北到影视路,南到沙河南岸,东到马村区东部的待王工业聚集区,西到中站区东侧的新规划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6′16″~113°21′56″,北纬35°08′06″~35°16′24″;工作区面积240 km2。

9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本区先后做了大量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为本区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岩溶地下水系统,评价了焦作地区岩溶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提出了岩溶水、矿坑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方案,基本查明中深层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主要研究成果有:

⑴1984年12月,《河南省焦作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⑵1987年12月,《焦作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溶发育特征及含水层的划分研究报告》;

⑶1988年,《焦作地区岩溶水资源评价及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⑷1988年10月,《河南省焦作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的预测、利用与管理研究报告》;

⑸2004年,《河南省豫北平原地热资源调查报告》;

⑹2006年,《焦作市中深层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

2、工作区地质背景

⑴气象

93

焦作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受地形及区域性气候条件影响,降水由山区到平原逐渐减少。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95.7mm,年最大降水量1190mm,年最小降水量421.1mm。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94.4mm,最大1101.7mm,最小260.3mm,月最大降水416mm,日最大降水量258mm。降水量四季分配不均,一般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其次为六、九月份,四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

⑵水文

焦作市规划区地处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区内共有6条南北向河道,从西至东依次为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李河、山门河。

⑶地形地貌

焦作市地处太行山脉与豫西北平原的交接地带,位于太行山南麓转折端,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80~1790m,地貌类型多样,基本上由山区和山前倾斜平原构成,其中北部为太行山区,地面高程在200~1790m,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基岩裸露,地形陡峭,沟谷深切;山前倾斜平原由坡洪积斜地、冲洪积扇、扇前洼地三部分组成,地面高程在85~200m,由山前冲洪积物构成,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履盖层厚薄不一。

⑷地层岩性

焦作地区地层出露较齐全,有太古界、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太古界构成基底,元古界、下古生界至新生界构成盖层。

94

第四系(Q)下更新统本区缺失。

中更新统(Qp2)地表出露范围不大。主要岩性为:棕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中细砂和少量砾石。厚度20~80m。上更新统(Qp3)主要分布在山前一带。主要岩性为:灰黄色、土黄色厚层粉土、粉细砂、中细砂、砂砾石互层,具“二元结构”。厚度10~60m。全新统(Qh)在平原区广泛分布。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粉土、与厚层粉细砂、细砂层,具“二元结构”。厚度一般为15~20m,最厚达40m。

⑸地质构造

工作区处于新华夏系太行山隆起的南端与晋东南山字型构造东翼反射弧的前缘和东秦岭纬向构造带之北缘相交联合弧地带,加之基底岩性刚性较强,故本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要形态。

根据构造形迹及其成生关系和空间展布特征大致可分为:东西向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以及北西向构造。主要断裂有:凤凰岭断层、朱村断层、董村断层、九里山断层等。

⑹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含水介质性质特征及储水条件,工作区可划分为四个主要含水层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石炭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中奥陶统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中寒武统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依据埋藏条件及水力条件进一步划分为浅层孔隙含水层、中深

95

层孔隙含水层、深层孔隙含水层和超深层含水层。

浅层孔隙含水层一般指40~60m以浅的含水层,含水层岩性由洪积、冲洪积、冲积成因的一套粗细相间的砂、砂砾石和泥质松散堆积物组成。

中深层含水层指60~150m之间的含水层,含水层岩性由冲洪积、冲积成因的一套粗细相间的砂、砂砾石和泥质松散堆积物组成。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明显地表现出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水文气象及人类活动的控制。补给方式主要有降水的直接入渗,季节性河流的渗漏补给以及侧向径流补给。

总体流向由北西向南东流动。扇轴部径流条件好,向下游和扇间洼地径流条件变差。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为泉排泄、蒸发、侧向径流排泄、人工开采和矿坑排泄。动态特征为气象、径流—开采型。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① 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96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包括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方案建议)。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5万专项水文地质测量240km2,水文地质钻探1200m/6眼(含成井材料),测井1200m,水质分析30件,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试验60组,地温测试与调查120个点次,回灌试验150台班,长观180点次(3眼/10月)。

六、工作周期

97

工作周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

2.附图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5万);

焦作市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1:5万);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图(1:5万);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开发规划图(1:5);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钻孔柱状图、物探测井图;

焦作市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剖面图

98

3.附件

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数据库。

16. 河南省安阳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河南省安阳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

本次工作范围为安阳市北关区、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四个市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5′22″~114°31′40″,北纬35°57′24″~36°10′42″;工作区面积500km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安阳市曾先后做过大量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河南省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邯郸幅1:20万区域地质普查报告》、《河

99

南省安阳河冲洪积扇水冶—安阳剖面普查报告》、《安阳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安阳市安阳河北供水水文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安阳市火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安阳市城市地质图系说明书》、《河南省安阳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等。

到目前为止,工作区对浅层地温能资源还未进行过详细的勘查评价工作,对地源热泵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2.工作区地质背景

安阳市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根据形态及其成因类型的差异,自西向东主要地貌类型有剥蚀堆积丘陵、冲洪积平原及冲积平原。安阳市的地形大致可以以京广铁路为界,京广铁路以西为丘陵,海拔高程100---250m;京广铁路以东属低平原范围,海拔一般为70m,向东逐渐降至50m,平原地势开阔平整,起伏微弱,范围占全市面积的60%。

本区地处太行山东麓波状复背斜与华北平原的过度地带,区域出露地层有太古界、震旦系组成结晶基底;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和第四系组成盖层。本区出露地层有二叠系、新近系及第四系。

本区处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的交接部位,构造行迹以断裂为主,区内主要分布新华夏系和北西西向构造。新华夏系的汤西、汤东断裂构成了北北东向雁列展布的太行山麓隆起、汤阴地堑和内黄隆起三个次级构造单元,而且这些单元都被安阳断裂、彰河断裂等北西西向构造所切、错,形成了类棋盘式构造,并产生了一系列北西西向的更次级隆起与凹陷。

工作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属安阳河冲洪积扇松散层孔隙水区水文地质单元区。

100

安阳河冲洪积扇扇顶位于水冶镇西山前地带,三面被丘陵岗地环绕,向东敞开,封闭条件较好,构成一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地形平坦,表层多为粉土,有利于大气降水的补给,含水介质主要为中、上更新统的冲洪积卵砾石、胶结砾岩和砂层。含水层厚度20~40m。由扇顶到扇缘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粗颗粒带集中分布在扇的中心部位,向扇缘方向含水层厚度变薄、发散、颗粒变细。根据单井涌水量和导水系数可对含水层进行富水性分区如下:城区—南流寺一带处于扇体中心地带,为极强和强富水区,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导水系数T大于1000m2/d。中等富水区呈同心圆状环绕于强富水区外围,在崇义—高庄一带分布面积较大,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导水系数由中心向外缘陡减至小于500m2/d。扇缘部位为弱富水区,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导水系数小于500m2/d,在北部韩陵山和洪河屯一带导水系数小于100m2/d。

根据工作区地质地貌条件,区内分为丘陵工程地质区、冲洪积平原工程地质区、冲积平原工程地质区。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① 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101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包括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方案建议)。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5万水文地质测量500km2,测井1400m,原位测试钻探600m,水文地质钻探800m(含成井材料),水质分析30件,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实验200组。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102

七、预期成果

(一)文字报告:

《河南省安阳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

(二)附图:

1.安阳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5万)

2.安阳市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及剖面图(1:5万)

3. 安阳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图(1:5万)

4.安阳市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5.安阳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6.安阳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图(1:5万)

7.勘探孔柱状图、抽水试验综合图、换热试验成果图

(三)附件:

1. 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103

2. 安阳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数据库

17. 新郑市1:10万水文地质调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新郑市1:10万水文地质调查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面积

工作范围包括新郑市管辖区,直角坐标为:X 3797600.00~3839800.00,Y 19730600.00~19766300.00;工作区面积:873km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调查区缺乏资料,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低。主要成果有:《郑州市城市水资源评价报告》;《新密市区划报告》。

2、地质背景

(1)气象、水文

调查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3℃,最大年降水量1180mm,最小年降水量310.8mm。最大日降水量247.7mm。

104

调查区主要河流有双泊河、黄水河、梅河、清潩河。中型水库有望京楼水库、后胡水库、老观寨水库。

(2)地形地貌

新郑市位于豫西山区向东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山、丘、岗和平原兼有。最高海拔为793m,最低海拔为103m。

(3)地层岩性

第四系(Q)

①下更新统:冲积、冲洪积层一般可分出上、中、下三段。上段和下段主要为冰水堆积物,其岩性为厚层粘土、亚粘土。中段为冲积或冲洪积物,岩性为粘土夹粗、中、细砂层,砂层分选好。本统底板埋深100—320m,厚50—240m。

②中更新统 :从岩性特征上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由亚砂土及厚层中细砂构成,砂层呈条带状分布,具水平层理,分选性好;下段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夹少量砂层。

③上更新统:岩性主要由厚层亚砂土、粉细砂、中细砂层,具“二元结构”松散,多含分散钙,含砂量一般40%以上,底板埋深40—90m,厚度20—50m。

④全新统:岩性为灰黄色轻亚砂土、亚砂土与厚层的粉细砂、细砂层,具“二元结构”。厚度一般15—20m,最厚可达40余米。

105

新近系(N)

上新近系主要分布新郑西部的山前丘陵、坡地中,出露零星,地层岩性为砂质粘土、泥灰岩、泥质砂、中细砂及砂卵石层,多为未胶结或半胶结。

二叠系(P)

①山西组(P1t):本组由泥岩、砂质泥岩、细中粒砂岩和一至四层煤组成,为一套包括沼泽相的陆相沉积,总厚度43.02—112.56m。

②下石盒子组(P1x):底部为中、粗粒砂岩,往上为鲕状铝土泥岩、砂质泥岩和砂岩。与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③上石盒子组(P2s):下段为中粗—中细粒砂岩和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厚度402—461.77m。上段为厚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砂质泥岩,厚度73m。

④石千峰组(P2sh):本组出露不完全,与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由砂质泥岩、厚层细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厚度大于600m。

(4)地质构造

调查区断裂构造不发育,发育有一条东金店—密县—新郑复向斜,该向斜分别由嵩山和箕山背斜相对两翼组成,它有多条线形背斜、向斜组成。其中有芦店向斜,东刘碑短轴背斜、密县向斜、东瓦店向斜、大隗向斜、牛岭—超化背斜、杨台向斜等,褶皱紧密成线形。背斜轴部由中、上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组成。向斜槽部为古生代煤系地层,并有新生代地层堆积。

106

(5)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岩组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结合调查区的地层岩性及赋水特征,本区地下水有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1)浅层地下水

含水砂层顶板埋深不等,浅者2m,深者20余m。含水层底板埋深在25-35m之间,分布稳定,岩性为细粉砂,1-3层,厚度5-15m。

2)中、深层地下水

在新郑以北至郭店一带为冲、洪积扇的中、上部,含水层粒度较粗,以中粗砂、砾石为主,局部有卵石。总厚度80-100m,含水层厚度40-50m,渗透系数为2-4.5m/日。京广线以东为冲、洪积扇的中、下部及前缘地带,含水层明显变薄,揭露深度内总厚度50-60m,岩性为细砂、粉细砂,粒度较粗,渗透系数为1-2.5m/日。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

分布于新郑县城以西,含水层深埋于250-500m深度内,为石炭系石灰岩,富水程度受构造控制。在向斜轴部,多为压性断裂,破碎带宽,在向斜南翼,又有次一级褶皱和断裂构造,给地下水的储存,提供了空间。

107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位埋深随着地形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从山前岗丘区到黄河二级阶地,水位埋深由深变浅。

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其次是河流的入渗补给和渠系渗漏和灌溉回渗。浅层水的径流受地形、补给来源和含水层岩性的控制。在西部的部分岗丘地区,地形坡度较大,自西向东呈放射状逐渐减缓向下游流动。东部平原,地形平坦,地下水随地形坡降,自西北缓缓向东南流动。地下水排泄以地面蒸发为主,由于地下水埋深不一,包气带岩性不同,其蒸发强度相差悬殊,西部岗地,地下水埋深均大于3m,蒸发消耗微弱;东部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小于3m,蒸发强烈。其次为人工开采,工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量都急剧上升,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形成局部漏斗,成为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

2)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补给:从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第二含水层(组)埋藏浅,与浅层水联系密切,可通过第一含水层(组),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为上游地下径流补给。当经过抽水后与上下相邻的浅层水和深层水产生一定的水头差,又可产生越流补给。第三、第四含水层(组),上层均有较厚的粘土、亚粘土层,与上层水力联系微弱,主要接受上游地下径流补给。径流在东部地区,地下水位标高,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地下水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与地表倾斜方向和物质来源方向一致。在西部地区,地下水位标高,自西向东由高变低,地下水流向大致由西向东和沿分水岭由西南流向东北或西北流向东南,呈放射状。地下水排

108

泄:以地下径流的方式排出本区,部分地区由于深层水位高于浅层,可由下层补给浅层,通过蒸发排泄。第二含水层(组),与第一含水层(组)水力联系密切,主要通过蒸发排泄。其次为人工开采。

(6)工程地质条件

第四系粘性土和砂层属中~低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上第三系地层多为多为未胶结或半胶结,工程地质性质一般;二叠系泥岩、砂岩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通过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掌握地下水的分布、埋藏特征、水质、水量变化等指标,为调查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基础技术资料,保障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不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而诱发其他地质灾害。

2、任务:

(1)在收集已有资料和地下水开采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计算评价地下水资源,确定允许开采量。

(3)调查研究地下水采、灌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109

(4)对工作区地下水按生活饮用水、工业一般用水、农业灌溉用水进行水质评价。

(5)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和开采现状,进行开采潜力评价与区划,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为政府部门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6)示范工程:饮水不安全的村庄确定孔位、孔深等。

(7)建立新郑市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数据库。

五、主要工作量

1:10万水文地质调查873 km2,1:10万遥感地质解译873 km2,水质分析40件。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为1.5年。

七、预期成果:

文字报告:新郑市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10万)

附图:1、新郑市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1:10万)

2、新郑市综合水文地质图及水文地质剖面图(1:10万)

3、新郑市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与潜力分布图(1:10万)

110

4、新郑市地下水埋深(枯水期、丰水期)等值线图(1:10万)

5、新郑市地下水等水位线(枯水期、丰水期)图(1:10万)

6、新郑市地下水化学图(1:10万);

7、新郑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图(1:10万);

8、钻孔柱状图。

附件:1、新郑市地下水质分析汇总表、抽水试验、动态监测等图表

2、定井报告; 3、数据库

18.鹤壁市新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鹤壁市新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

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

工作区南侧、东侧、北侧以鹤壁市新城区区界为界,西侧以京广铁路为界。地理坐标:东经114°15′33″~114°24′15″,北纬35°42′45″~35°49′10″;工作区总面积约100 km2。

三、地质概况

111

1.以往工作程度

鹤壁市新城区区域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高,先后完成了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工程地普查和地质环境系列图编制,并进行过多次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有:河南省地质局1979年提交的1:20万鹤壁幅地质图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对区域地层、岩性做了详细的研究;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水文一队于1985年提交1:20万鹤壁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做了详细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工作区未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过系统的勘查评价工作。

2.项目区工作背景

浅层地热能普遍存在于地球表层,因其埋藏浅、分布广、开采容易、清洁并可持续利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已开始应用于建筑物采暖、空调和为居民供应生活热水等方面,利用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鹤壁市新城区位于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区,浅层含水层厚度大,富水性好。浅层地热能利用层位的单井出水量大,水质良好,易回灌,适宜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四、目标任务

1、目标: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112

① 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包括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方案建议)。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5万水文地质测量100km2,测井1400m,地质钻探600m,水文地质钻探800m(含成井材料),饮用水综合分析20件,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导率分析200件,比热熔测试200件,土工试验300件。

113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鹤壁市新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报告》。

2、附图

鹤壁市新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图(1:2.5万)。

鹤壁市新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5万)

鹤壁市新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及水文地质剖面图(1:5万)

鹤壁市新城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鹤壁市新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3、附件

《鹤壁市新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回灌试验专题研究报告》。

114

《鹤壁市新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换热试验试验专题研究报告》。

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鹤壁市新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数据库。

19. 商丘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商丘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城区、规划区,东西长18km,南北宽17.5km,西临水池铺、东接平台镇、北临双八镇、南接古汉。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5′~115°44′,北纬34°20′~ 34°28′;工作区面积约316km2。

三、地质概况

(一)以往工作程度

《河南省商丘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1973年;《豫东地区(商丘)构造特征及其控煤作用研究报告》1988年;《河南省商丘市城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2002年。

115

(二)工作区地质背景

1、气象

工作区地处北纬34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般春旱秋雨,夏热冬寒,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约700mm,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约1800mm,5—6月份蒸发量最大;多年平均气温约14℃。

2、水文

区内地表水系较发育,主要河流有包河、周商永运河等,均属季节性河流,走向多为西北~东南。

3、地形地貌

本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较平坦,由北向南和西北向东南微倾,自然坡降1/4500~1/6000,地面标高西北高东南低,地表岩性主要为冲积的粉土、粉质粘土组成。

4、地质构造与地层

商丘地区属于隐伏的秦岭东西构造体系东端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位于华北凹陷的通许凸起带内,北临济源—开封凹陷带(包括开封凹陷),南临周口凹陷,在宁陵—商丘一线隐伏一基底古隆起构造,走向近东西,其基底发育有规模不等的北西—南东、北东—南西两组张性断裂构造,区域内主要断层有焦作~商丘断层,商丘断层走向近似平行陇海铁路一线,倾向北,走向长约40余公里,断距约4500m。

116

工作区浅层地热能资源主要赋存于新生界第四系,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区内局部地段缺失老第三系,新近系不整合覆盖于奥陶系、寒武系灰岩或二迭系砂岩之上。

5、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其不同地质时代、埋藏深度等因素,工作区含水层埋藏深度将地下水分为浅层水、中深层水和深层地下水。

(1)、浅层地下水(60米以上):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Qh)含水层中,含水层岩性以粉砂、细砂为主,商丘市西部富水性较好,东部、东南部富水性较差,浅层地下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体的入渗和农田灌溉回渗补给,排泄方式主要是蒸发和人工开采。

(2)、中深层地下水(60米—350米)赋存于第四系更新统(Qp)及新近系(N2)上部地层中,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单层厚度较薄,富水性较弱,水质微咸。

(3)、深层地下水(350米—600米)赋存于新近系(N2)中下部地层中,含水层岩性以细砂为主,单层厚度较大,水质较好。

6、工程地质条件

工作区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根据该标准附录D,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设防烈度也为6度。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117

本次工作的目标是为查明商丘市城区浅层地热能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预测及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任务

① 在充分收集和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基础上,查明了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能地质条件。

② 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 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 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包括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方案建议)。

118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5万水文地质测量316km2,测井1200m,水文地质钻探1200m(含成井材料),水质分析28件,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试验300组,土温测试390点次,回灌试验36台班,地下水动态监测10月/5井。

六、工作周期

项目工作周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商丘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

2.附图:

(1)商丘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实际材料图(1:5万)

(2)商丘市城区水文地质图及剖面图(1:5万)

(3)商丘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图(1:5万)

(4)商丘市城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

119

(5)商丘市城区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

(6)商丘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图(1:5万)

3.附件:

(1)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2) 商丘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数据库

20.河南省柘城县幅1:10万水文地质调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河南省柘城县幅1:10万水文地质调查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位于河南省东部的柘城县境内,行政区划属商丘市。工作区东至柘城县起台寺、西至太康县马头镇、南起柘城县砖桥集、北至宁陵县黄岗,东西长46km,南北宽37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0′~115°30′,北纬34°00′~ 34°20′。工作区面积约1700km2。

三、地质概况

(一)以往工作程度

120

区内以往地质、水文地质工作如下:

河南省商丘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1973年;河南省商丘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攻关研究报告,1980年;豫东地区(商丘)构造特征及其控煤作用研究报告,1988年。

(二)工作区地质背景

1、自然地理

工作区地处北纬34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般春旱秋雨,夏热冬寒,四季分明。

工作区地处豫东平原,属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呈西北稍高,东南略低,地面标高44~50m,自然坡降1/4000—1/6000,地表岩性主要为浅黄色粉土和褐黄色粉质粘土。

区内地表水系发育,主要河流有惠济河、周商永运河、涡河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渠道,属淮河流域,均为季节性河流,走向多为西北~东南。

2、地质环境条件

(1)地层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南部,基底为前新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侏罗~白垩系组成,沉积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白垩系,局部缺失古近系,与上覆新生界呈角

121

度不整合接触。工作区新生界与下伏二叠系为不整合接触,厚度1000m左右,第四系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底板埋深260米左右,上部(全新统,厚度约60m)岩性为浅灰、浅黄色粉土、粉细砂,颗粒较细、结构松散,为近期黄河冲积物;中部(中、上更新统,厚度约100m)岩性为黄棕色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细砂、细砂,分选性差、松散;下部(下更新统,厚度约100m)岩性为棕红色、灰绿色粘土和细砂组成,与下伏新近系上新统整合接触。

(2)构造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南部太康隆起南边缘的商丘断块内,构造线方向呈北东、北北东。

区域内主要断层有焦作~商丘断层、民权~睢县断层、颜集断层、陈集断层、起台断层等。

(3)水文地质概况

工作区浅层地下水(埋藏在60m以浅)是农业和乡镇居民生活饮用的主要水源,开发程度较低;中深层地下水(埋藏在60~350m)岩性以粉砂、细砂为主,单层厚度较薄,富水性及水质均较差;深层地下水(埋藏在350m至500m)岩性以细砂、中细砂为主,可见砂层5~8层,单层厚度较厚,富水性较强、水质较好。

(4)工程地质条件

据历史记载,商丘市的地震具有频数低、周期长且强度低的特点。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2001),工作区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

122

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根据该标准附录D,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设防烈度也为6度。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不同地区的缺水类型,圈定出不良水质分布范围,针对不同缺水类型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为豫东典型水质型缺水地区和黄淮海平原水质型缺水区生活饮用水示范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方案。

2、任务

(1)开展1:10万水文地质调查,调查面积约1700km2,并对环境污染、地方病与水土关系以及其他有关问题的进行相关调查。

(2)初步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3)进行相关水文地质试验,了解单井出水量、水质并求取有关水文地质参数,了解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计算与评价。

(4)通过对区内浅层水、深层水实际开采量调查,了解地下水的开采现状。

(5)开展生活饮用水、一般工业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评价。

(6)提交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为农村安全饮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水源设计提供综合定

123

井报告。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10万水文地质调查1700 km2,1:10万遥感解译1700 km2,激电测深150点,测井1500m(7项),水文地质钻探1500m(7个孔,含成井材料),水样简分析140件,水样全分析46件,抽水试验130台班。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河南省柘城县幅1:10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2.附图、附件:

(1)实际材料图(1:10万);

(2)综合水文地质图及水文地质剖面图(1:10万);

(3)地下水水化学图(1:10万);

124

(4)地下水资源分布图(1:10万);

(5)地下水位埋深(丰水期、枯水期)等值线图(1:10万);

(6)地下水等水位线(丰水期、枯水期)图(1:10万);

(7)地下水开采利用规划图(1:10万);

(8)钻孔柱状、抽水实验、水质分析、地下水动态监测等图、表。

3、数据库

21. 南阳粮食核心区(二区四县)

1:10万水文地质调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南阳粮食核心区(二区四县)1:10万水文地质调查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主要包括唐河县、社旗县,拐点坐标为:东经112°30′~113°00′,北纬32°40′~33°00′;工作区面积约1800km2。

三、地质概况

125

(一)以往工作程度

七八十年代在工作区做过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局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

(二)工作区地质背景

1、气象、水文

南阳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气候特点突出,冬天气候干冷,雨雪稀少;夏季炎热,雨量充沛;春季回暖快,雨水均匀,多大风天气;秋季凉爽,雨水逐渐减少。年平均降水量805.8mm,年最大降雨量1290.1mm(1964年),最小降水量492.2mm(1978年),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9.55%。日最大降水量212.9mm,月最大降水量78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494.7mm,多年平均气温14.9℃,多年平均风速2.6m/s。

本区属长江水系,白河自北向南流经项目区。据南阳水文站资料,12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7至9月为丰水期,流量约占全年的60%。年平均流量37.44m3/s,最大流量8400m3/s,最小流量0.036m3/s。

白河上游建有鸭河口水库,总库容12.2×108m3,对下游白河流量大小具调节作用。

2、地形地貌

南阳盆地为一个开口向南的半圆形盆地,属于南襄盆地的一部分,山地与盆地之间为丘陵陇岗过渡带,形成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及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南向与江汉平原相接,东北角经方城缺口与黄淮平原相通,北部、西北部为伏牛山,西部属秦岭

126

余脉,东部及东南部蜿蜒着桐柏山,境内兼通汉水、淮河两大水系。

3、区域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

南阳在区域上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及秦岭造山带接壤部位,属南阳凹陷。南阳凹陷为一断陷凹陷。凹陷内绝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据钻探资料,凹陷北浅南深,呈一不对称的“簸箕”形状,基岩最大埋深达5800m,基底由变质地层和侵入岩组成。

南襄盆地地处河南省南阳市、湖北襄樊市境内,是燕山晚期发育起来的以早第三纪沉积为主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面积17000km2。南阳凹陷隶属南襄盆地,面积3600 km2,基底除西部为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其它主要为古生界变质岩。盖层主要为新生界地层,可见到上白垩统地层。新生界最厚约5500m,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最厚970m,与下第三系不整合接触。

古近系(E)

下第三系为南阳凹陷的主要沉积层,最厚约4800m,为一套红—黑—红,粗—细—粗的砂岩与泥岩为主的交互沉积,视电阻率比上第三系明显偏低,地层水的矿化度高。下第三系为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根据各阶段的沉积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玉皇顶组、大仓房组、核桃园组及廖庄组。

①玉皇顶组(E2y)

为凹陷断坳充填阶段早期的沉积,暗紫色,多为泥岩、含砾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下

127

部夹多层砾岩、砂质砾岩和含砾砂岩,视电阻率低,自然电位平直,地层水矿化度高。

②大仓房组(E2d)

为凹陷断坳阶段的沉积。下部为大段紫红棕红色砂质泥岩夹薄层浅棕红色粉砂岩、砂岩;中部以厚层棕红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浅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灰质粉砂岩;上部为棕红、深灰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白云岩及少量泥灰岩,泥岩中含石膏团块。与玉皇顶组相比,砂质岩减少,泥质岩增多,视电阻率更低,自然电位也较平直,地层水矿化度高。

③核桃园组(E2h)

为凹陷稳定下沉—回返初期阶段的沉积,发育一套暗色泥岩和灰白色砂岩、粉砂岩,最厚2400m。

核桃园组为地下高温热水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层。

④廖庄组(E2l)

为凹陷回返上升阶段的沉积,末期凹陷区域性抬升,遭受剥蚀。廖庄组为棕高、棕红、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灰白色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互层的“粗红”沉积。

新近系(N)

由一套上寺组的红色及蓝灰色砾岩、砂岩及泥岩交互层组成,含水层厚度一般为130—160m。该层段是一个新的沉积旋回的开始,其显著特点是底部有上百米厚的底砾岩。该层段在整个南阳凹陷广泛存在。区域上分布很广,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是开发低温热

128

水的主要取水层段。

第四系(Q)

①下更新统(Q1)

早更新纪以冰期为主,沉积物以冰湖积沉积为主,成因类型多种多样,如冰碛物、冰水堆积物、坡洪积物和冲积物等,形成混杂堆积。沉积物大致可分划为灰绿—棕红—灰绿—棕红四个颜色段,因而可确定为两个冰期和两个间冰期。该层段井深300m,水温为26℃,井深150m,水温为17℃,地下水矿化度低,为优质饮用水源。

②中更新统(Q2)

在凹陷内广泛分布。相对上升的垄岗区以洪积物为主,地表为棕红色和棕黄色粘土,厚度约30—40m,含较多的铁锰质结核及钙质结核。相对下降区以冲积物为主,为黄色砂及砂砾石。该套地层的底部为区域上分布较广的砂砾石层,赋水性好,有重要的供水意义。

③上更新统(Q3)

在凹陷内分布范围小,一般构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具二元结构,上部为亚粘土或亚砂土,下部为砂或砂砾石。

④全新统(Q4)

在凹陷内分布范围小,一般沿河流发育,构成河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河床、河漫滩为一元结构,多为砂砾石,局部有青灰色淤泥。一级阶地为二元结构,上部为亚砂土,

129

下部为砂砾石。

(2)地质构造

据1:50万河南省基岩地质图、油田1:5万南阳盆地区域构造二级构造带分布图资料,南阳盆地北西西隐伏断裂通过本次构造区,该断裂规模较大、影响深和多期活动等特点。主要表现为北西西向西凹——唐河压性断裂,自西凹经桐寨铺入唐河境内,隐伏断裂产生于新生代之前,新生代又有活动,因而南阳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与构造有密切关系,是形成南阳盆地的主要构造之一。

(3)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

根据地下水赋存介质和赋存介质的空隙性质,工作区内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平原及岗地的第四系和第三系松散沉积物的孔隙内。地下水富水程度为强富水——贫水。

平原构造上属于下降区和相对稳定区,河床沉积物主要分布于下降幅度较大的地带,富水性强,如唐河冲积平原。而相对微弱上升的岗地,富水性较弱,如唐河县城东部的岗地。

地下水含水岩组的划分

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含水层埋藏条件的不同,其水力性质和储水与机制也不相同。根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所述,工作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岩组和

130

深层水含水岩组。

浅层水含水岩组:其含水特征和地貌、地层以及地质结构的关系密切。

强富水区分布于唐河下游狭长地带,堆积了较厚的全新统、上更新统砂层,顶板埋深小于12米,含水层厚度14—36米。水位埋深6米左右,推算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吨/日。矿化度0.25—0.30克/升。

中等富水区分布于唐河冲积平原,含水层以全新统、上更新统砂、砂砾石为主,顶板埋深小于12米,厚6—15米,水位埋深2—10米,推算单井涌水量3000——1000吨/日。以重碳酸钙型水为主,矿化度0.3—0.5克/升。

深层水含水岩组:深层水埋藏在60——300米,为承压水。深层水含水岩组以下更新统为主,而在唐河西大岗为上、下第三系为主,地下水富水性中等—贫。推算单井涌水量100——1000吨/日。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工作区内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直接或间接补给,灌区还接受灌溉水的回渗补给,随着地势由高处向地处流动,消耗于河流排泄和蒸发,在工作区的南部地下水径流补给邻区地下水。因此,浅层地下水以补给量大,径流较强烈,水平排泄量大,蒸发量较小为特征。深层地下水在山前地带接受浅层地下水的补给,自北向南流动。山前地带是深层地下水的补给区。深层地下水主要向邻区排泄,在唐河一带,深层含水层和浅层含水层相互联通,使深层水向浅层水越流补给。

131

④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化学成分是经过长期淋滤、浓缩、混合、胶体化学、生物化学的综合作用形成的。

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地表水补给,水交替强烈,矿化度低,在0.1—0.5克/升之间。水化学类型简单,主要为重碳酸钙型、重碳酸钙镁型。

深层地下水具有溶滤低矿化水的化学特征,水化学类型和地下水径流条件有关。工作区内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重碳酸钙镁型及重碳酸钙钠型。矿化度在0.26—0.83克/升之间。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为南阳粮食核心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2、任务

(1)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系统或蓄水构造的空间结构及边界条件,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变化,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等水文地质要素。

(2)查明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查明地下水的更新能力。

132

(3)查明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计算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

(5)采集和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建立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

(6)完善地下水动态区域监测网点,提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优化方案。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10万水文地质调查1800km2,激电测深130点,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1500点,测井1000m,水文地质钻探1000m(含成井材料),水质全分析100件,数据库建设。

2、数据库建设。

六、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为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南阳粮食核心区(二区四县)1:10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133

2、附图

(1)实际材料图(1:10万);

(2)综合水文地质图(1:10万);

(3)地下水水化学图(1:10万);

(4)地下水资源分布图(1:10万);

(5)地下水等水位线(丰水期、枯水期)图(1:10万);

(6)地下水埋深(丰水期、枯水期)等值线图(1:10万);

(7)开发利用规划(或开发利用潜力评价)图(1:10万);

(8)水文地质剖面图;

(9)钻孔柱状、抽水实验、水质分析、动态监测等图表。

3、数据库

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