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弱势文学与文化间性

2022-07-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蔡 熙:弱势文学与文化间性217 弱势文学与文化问性 蔡熙 内容提要:“弱势文学”是一种不遵从戒律的、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文学,它具有三个特质:解辖域化,政治性(反精神分 析),群体性。“弱势文学”观念暗中颠覆了那些“再现”特定世界、确立典范的“强势文学”。它呈现出反权威、反等级制、 反文化霸权的诗学旨趣。“弱势文学”与流散文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都具有文化问性的诗学特质。 关键词:弱势文学解辖域化群体性 文化间性 作者简介:蔡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以及西方文论研究。 Title:The Minor Literature,and the Intercuhure Abstract:111e minor literature with three characteristics:deterritorialization,politics(anti—psychoanalysis)and collectivity,is a kind of literature characterized by non-compliante with the precepts,daring to oppugn,and abounding in innovation,The con- ccpt of minor literature subverts in secret the major literature characterized by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eciifc world.and the es- tablishment of a model,showing the purport of poetics of anti-authority,anti—hierarchy,anti—cultural hegemony.Both the minor literature and the di& ̄pom literature are inherently consistent and hav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ulture. Key words:teh IIlinor ̄temture deterritoilallzation collectivity interculture Author:Cai Xi is Ph.D,student f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Ild World litera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l, China).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English and Ameircan literature and Westem literary hteory.Emai1:cixeef@163.corn 当代法圜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es Deleuze, 表作家,昭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与文化模式。卡夫卡作 1925—1995)与精神分裂分析学家菲力克斯・瓜塔里 为弱势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一一个社会边缘化的作者。他 (Felix Guattari,1930—1992)以卡夫卡的文本为个案所阐 是捷克犹太人,说意第绪语,却用布拉格德语来写作。他 发的弱势文学(Minor Literature)观念为当今全球化语境 像一条刨坑的狗似的写作,像一条打洞的耗子似的写作。 下的“流散文学”和文化同性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考空问和 由此德勒兹称卡夫卡是“从摇篮里抱走德国婴儿的吉卜 研究维度,具有重大的诗学意义。但国内学界对弱势文 赛人”(德勒兹爪塔里34)。 学不仅研究甚少,而且存在误读。本文拟从弱势文学的 在讨论“弱势文学”的特征之前,我们必须准确把握 概念、弱势文学与流散文学的诗学关联、弱势文学的诗学 “弱势”(minor)一词的含义。国内学界不少书籍把“minor 特质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literature”译成“少数的文学”,“少数族文学”,有的则翻 译为“少数族裔文学”,相应地把“major literature”译成 一、弱势文学解诂 “多数的文学”、“多数族裔文学”。笔者认为,这都没有把 “弱势文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卡夫卡,出自卡夫 握“minor”的本质内涵。德勒兹在其著作《商谈》中曾明 卡的日记,指的是卡夫卡早期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语言经 确指出,“弱势与强势之差异不在大小,弱势在量上可能 验。德勒兹与瓜塔里在他们合著的文论专著《卡夫卡:为 多于强势,强势是你不得不遵循的模式,而弱势则没有模 弱势文学而作》(KaJka:Toward口Minor Literature)一书中, 式可循,它是生成,是过程”(Deleuze 173)。在这里,弱势 以卡夫卡为个案,挪用这个术语来概括卡夫卡文学的特 不是量的概念,而是指分子过程;强势则指依据权力关系 点,阐发了特色斐然的后结构主义诗学观念,在西方理论 所进行的群体划分,即占统治地位的群体。弱势是变化 界引起了重大反响。后来,德勒兹在其随笔《一个不太重 的因子,具有创造的潜力和生成的力,它表明历史长河中 要的宣言》中运用这一概念讨论了意大利剧作家卡梅罗 的流动、变化、生成,而这恰好是创造之道。我们可以看 ・苯(Carmelo Bene,1937—2002)的戏剧作品,进而提出 出,“弱势”是德勒兹与瓜塔里的~个重要的诗学概念,一 了新的概念“弱势戏剧”。 种操作工具,一种与政治或艺术策略相关的思考方式,指 德勒兹与瓜塔里称卡夫卡是弱势文学的实践者、代 艺术能生产断裂的方式一一与习惯性的建构和居支配地 218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二)在弱势文学中,一切与“政治”挂钩 这里我们必须弄清的是,德勒兹所言的“政治”与中 国语境的“政治”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德勒兹所言的 位的意指符号的断裂方式,但这种断裂同时包括对新事 物的肯定。这就肯定了“弱势”的功能。但弱势文学的作 用远不止于此,它更重要的是关乎创新。 澄清“弱势”的思想内蕴后,我们再来看“弱势文学” 的特征。 “政治”,如“卡夫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性作家”,“在 弱势文学中,一切与政治挂钩”(Deleuze and Guattari 17) 等,指的是弱势文学中人物的生活与个人问题总是与更 (…)弱势文学照强势浯言解辖域化 德勒兹与瓜塔里指出,弱势文学生成于强势文学l内 大的社会的、非社会的环境相关联,如家族三角与商业 的、经济的、官僚的、司 法的等其他的三角关系产生关联。 在此意义上,生成动物总是具有政治性,是摆脱婚姻与家 部,二者使用同一构件。只是使用方式不同罢了。因此, 这不是弱势或强势的问题,而是在强势内部生产和运动 的意义上生成弱势。弱势指运动一生成的结合体,强势 则指不动(immobilisation)。弱势文学是一部表达机器,是 把表达与内容合为一体的一种语言行为,从而使语言走 向极限。它又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殊用法,通过强化语言 内部的固有的特征而使语言解辖域化的一种形式” (Bogue 91)布拉格德语,黑人竣用的美式英语属于解辖域 化的语言,弱势文学与语言之间有一种多重的解辖域化 关系,卡夫卡使用布拉格德语进行写作,把语言的解辖域 化推向了深入。德勒兹与瓜塔里认为,只有在一种强势 语言内部确立某种次要用法,才能说明大众文学、边缘文 学的特点,文学才能成为一部群体性的表达机器。 当代艺术实践,哪些使用弱势语言?哪些属于弱势 艺术?西蒙・奥・沙利文在《艺术际遇德勒兹与瓜塔里》 一书中指出了五个方面:第一,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艺 术实践及其艺术史是弱势艺术,它们在现代主义“语言” 中解辖域化或结巴。第二,边缘艺术本身是现代主义的 一、员但却又偏离了现代主义艺术轨道,如达达主义,未来 主义,情境画派。第三,弗兰克斯・培根是典型的弱势画 家,他放弃了油画(事件、表演等),使形象解辖域化,在艺 术中生成弱势。“艺术始于对稳定形式的解辖域化”(0’ Sullivan 72)。第四,当代艺术日趋源于国际艺术市 场——媒介型、指涉型的全球语言。弱势艺术使当代艺 术生产的全球语言结巴。一方面,弱势与新形式的生产 有关,另一方面,“弱势艺术使商品形式结巴和lYl吃,抵御 资本现存的形式,并超越其逻辑”(0’Sullivan 73)。第 五,使强势解辖域化就要使意义客观化,就要强调艺术的 集约的、情感资质。“艺术为了走向极限,就要终止再现” (Deleuze mid Guattari 23)。 弱势艺术与再现是对立的。弱势艺术使艺术畸形 化、陌生化,迫使它走向极限,甚至于臻于荒诞的境地。 情感断裂是再现新形式、意指符号的繁育场。因此,解辖 域化总是伴随着再辖域化。 但是,弱势的变化是以弱势对强势的利用来体现的, 是以变对不变来发挥功能的,是以不规范的用法对居支 配地位的规则发起攻击而对语言解辖域化的。阕丽,弱 势对任伺文学都意味着革命。弱势文学是一个永无止境 的动态生成过程,在与旧形式断裂的同时,又产生新形 式。它即使处于强势内部,仍然可以被激滔,可以生成弱 势 庭的逃逸线。作为音响,解辖域化噪音的动物哭喊使意 义客观化,使再现的习惯客观化,非意指担负起政治功 能,瓦解意义和再现的主宰体系。实际上,意指与非意 指、文学语言系统的关系本身具有政治情境,表达一种权 力关系。因此,弱势艺术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它本 身并不关乎政治,而是连通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的、 社会的、非人类的)。弱势艺术牵涉到“块茎学”,或普遍 的连接性原则。弱势艺术也期待大众化或内在性文化, 涂鸦、地下音乐朋克、舞乐等皆为弱势艺术。对于德勒兹 与瓜塔里来说,文学,尤其是弱势文学,不是象牙塔和避 难所。 (三)表达行为的群体性装配 “群体性(collectivity)”指弱势艺术具备集体表达的 功能,它不是强调个别作家或天才作家,而是强调作品的 集体生产。因为天才作家在弱势文学中极为罕见,所以 弱势文学不具备个别化的表述行为的条件,“文学是民众 的事情”∞。因为在弱势文学内部,文学关注的不是文学 史而是民众。 因为弱势语言通过强化语言内部的固有特征而使语 言解辖域化,在此意义上,作为主导规则的强势语言不过 给弱势用法划定了变化的区域,而弱势用法在打破这些 区域的界限时,直接参与了表达的集体装配,进入了一个 不断生成他者的过程,而创造的却不是个体的声音,而是 一个未来民族的声音,一种众声喧哗的普遍语言。德勒 兹与瓜塔里认为,在弱势文学中,任何个体皆是集体存在 的。卡夫卡并非孤独的受折磨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政治 的、群体性的作家。卡夫卡承担起双重主体的功能:作者 和主人公,叙事者和人物,梦想家和梦中所见。字母K并 不指代某一叙事者,也不指代故事中的人物,它代表一种 装配。故而,弱势文学没有主体,只是表述行为的群体性 装配。在此意义上,他们把表达的艺术生产视为正在建 构的社区(民族)的先驱。这是艺术的乌托邦功能。所以 “弱势文学机器是未来革命机器的接续”(德勒兹瓜塔里 36)。也町以说,弱势不再设定具体的文学,而是指在强 势或(业已确立的)文学内部产生的文学革命性条件。这 里“革命”的意思是构建新的同盟、新的关系,是一种对未 来的召唤。弱势艺术是一种“图式化生成,是发明新的存 在方式”(0’Sullivan 75)。它生成于强势文学内部,以陈 词滥调瓦解陈词滥调,坚决抵制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文 蔡 熙:弱势文学与文化间性219 学领域僵化的等级制。 德勒兹与瓜塔里阐发的弱势文学观为当今全球化语 境下的“流散文学”开拓了新的思考空间和研究维度。从 哲学层面看,“弱势”与“机器”、“生成”、“解辖域化”在本 质上是一致的。在他们看来,解辖域化即是生成弱势。 因此,这是一个反等级制、解中心化、拒斥权威和意识形 德勒兹与瓜塔里创造性地运用卡夫卡提出的弱势文 学概念,并拓展了这一概念的范围。它不仅指弱势民族 的文学,而且指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包括现代主义文 学。弱势文学概念不仅可以用来阐释卡夫卡、贝克特、康 拉德,乔伊斯等声称是讲母语的外国人的作品,也适用于 莫里森、拉什迪、库切等声称是用敌人的语言写作的作 家;它不仅可以阐释卡夫卡的作品,而且适用于所有的现 态分析的范畴,它强调的是事物永恒的变动不居性。在 《千高原》中德勒兹与瓜塔里辟专章阐析了游牧论与战争 机器(即弱势)及二者的关系。游牧民发明了“游牧论”, 他们是解辖域化的向量。在这一原,德勒兹与瓜塔里虽 代派作品,适用于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状态的印度文学、加 勒比海地区的文学,以及包括犹太文学、美国黑人文学、 华裔文学等在内的流散文学。 二、弱势文学与流散文学的诗学关联 德勒兹不是专门的文论家,没有论述过流散文学。 但是,从他对弱势文学的论析中,我们发现弱势文学与流 散文学存在紧密的交互关联。弱势文学观对我们研究流 散文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 流散(Diaspora)指离开母体文化而在另一文化环境 中生存,由此而引起个体精神世界的文化冲突与抉择,文 化身份认同与追寻等一系列问题的文化现象。流散文学 (Diaspora IMerature)作为对“流散”现象的历史文化内蕴 进行诗性表征的文学样式,滥觞于希伯莱圣经正典和次 典,近代犹太文学就是一种典型的流散文学。弱势文学 与流散文学存在下列类同之处: 第一,二者都以打破自我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 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以消解自我/他者,主 客体,表 本质等级制的辖域,因此都具有反人本主义、反意识形态 倾向。第二,二者都强调差异性,而差异是变化的力量源 泉。它们在弱势中求生存、求发展,在弱势中对抗处于支 配地位的文化模式。因此,弱势文学和流散文学都是不 断生成的文学。第三,边缘性。处于边缘即既处于部分 之中,又游离于部分之外,在自我与他者际遇时,弱势或 流散作家能同时处于双重外在性,他或她属于两种文化 但又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二者都使用弱势语言进行 写作,同时又将本民族的母语置身其问,地位的边缘性使 得他们介入文化之间进行对话,并通过对话肯定自身的 存在及其独特性,因此,他们的文本具有文化间性的诗学 特质。 在后现代语境中,德里达提出了对“流散文学”研究 具有重大意义的两个概念。一是“越界”(transgression), 一是“播散”(dissemination)。“越界”显示出一个失去中 心,能自动穿越变动中的不同形构,具有永久性的迁徙、 游牧和流动之特征,因此,德里达的“越界”概念在象征意 义上与“流散”概念殊途同归。所谓“播散”即是说在所有 指涉都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意义永远不能实现的状态。 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处所》一书中,将流散、难民 迁徙与 第三世界等范畴看成是受到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错 置、贬低、延后的“他异性”(ahemity)。 然对游牧民与移民作了区分,但二者实际上没有本质上 的不同,他们是弱势者,也是流散者,都处于边缘状态,具 有边缘性。我们完全可以将流散文学当作一种弱势文学 来看待。 以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穆勒(Herta Muller,1953一)为例。这位德国女作家是流散作家,她创 作的作品属于弱势文学。赫塔・穆勒1953年出生于罗马 尼亚巴纳特的日耳曼少数族裔家庭。她虽然出身于罗马 尼亚,却以德语为母语,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罗马尼亚语, 她在大学期间研究德国文学和罗马尼亚文学。1982年她 的处女作《低地》遭到罗马尼亚当局的删减和查禁,她因 此失去教职。失去工作的穆勒在1987年与丈夫理查德・ 瓦格纳逃到德国。 远离故土流亡到异邦的流散经历割断了穆勒与家 庭、亲友、祖国的联系和纽带,使她变得前所未有的孤独 和寂寞,使她失却了归属感,处在一种轻飘的失重状态, 使她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流散打乱了传统的地域、种 族、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为穆勒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和 语言环境:她是一个用德语写作的罗马尼亚人。她生活 的世界其实只是一个边界,被两个世界挤压在中间,饱受 进退维谷的张力之苦。她使用的是一种罗马尼亚化了的 德语,按德勒兹的说法,这是一种解辖域化的语言。被解 辖域化了的语言是语言的弱化运用,是对标准因素的破 坏性颠覆,是在强势语言中镌刻出来的一种弱势方言。 穆勒是被置于社会边缘的弱者,是主流语言的外人。她 以德语创作的弱势文学见证了罗马尼亚境内日耳曼少数 民族的悲惨记忆,以“诗的专注和散文的真诚,描绘了被 放逐者的景观” 。穆勒创作的弱势文学在两种不同的语 言、文字和文化之间游牧,凸现了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 问性,具有文化同性的诗学特质。 三、文化间性:弱势文学的诗学特质 文化问性是比较诗学的前沿研究热点,它指的是不 同文化际遇时发生意义重组的相互作用及其过程,一一种 文化与他者的关联。文本问性、主体问性、话语闯性、文 学间性等都是文化间性的不同构成形态。文化问性以承 认差异为前提条件,因为唯有差异性的东西才会出现交 互作用的对话关系。德勒兹以“差异哲学家”著称,他的 差异哲学与块茎思维为文化问性理论提供了珍贵的思想 220世界文学评论资源。 2010年第1期 太文化、意第绪语、捷克语等复杂的异质语言文化背景。 卡夫卡如此,贝克特、乔伊斯、拉什迪、穆勒等也同样如 此。弱势文学作家往往兼具多重文化身份,包蕴了复杂 的主体间性。故而,文化间性是弱势文学必不可少的诗 学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弱势文学不是用某种弱势语写成的文学, 而是一个弱势族裔在一种强势语言内部所建构的文学。 德勒兹将差异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在他那里, 存在的基本原则不是统一而是差异,归根到底,存在不是 一,而是繁多。“事物首先而且立即与它自身不闻”、“事 物不同于它自身,存在就是差异”(古廷412)。他的关键 概念“欲望机器”、“生成原则”、“块茎理论”等都奠定于 差异哲学之上。块茎是无意识的欲望生产,指一切事物 变动不居的复杂关联,它具有以下特征:①联系性,②异 它有三个特征:语言的解辖域化,一切与政治挂钩,表达 行为的群体性装配。弱势文学不仅仅是表现那个已经存 质性,③多元性,④反意义的裂变性,⑤制图学与帖花原 则。因此,块茎原则在事物之间运动,建立一种动态的逻 辑联系。 弱势文学的“政治性”及“表达的群体性装配”都体现 了块茎原则。块茎是机器,机器亦是块茎,二者既互相链 接,又互为解辖域化。这是一种动态的块茎图式的间性 关联。 德勒兹与瓜塔里在他们合著的《卡夫卡:为弱势文学 而作》一书中,十分清晰地揭示了弱势文学具有文化同性 的诗学特质。首先,他们借戈巴尔(Henri Gobard)的四种 语言学模式论析了双语或多语所关涉的复杂的社会、历 史、文化和权力关系等层面,展示了话语问性的特质。这 四种语言模式是:本土型语言(母语或方言);媒介型语 言,适用 F社会及商业交流及官僚体制的传承,是初级解 辖域化的语言;所指对象型语言,传达意义和文化,从事 文化性质的再辖域化运动;神话型语言,位于各种文化的 视频线上,从事宗教的或精神的再辖域化运动。就卡夫 卡而言,他的母语捷克语是本土型语言,他是会说能写捷 克语的少数犹太作家之一。德语扮演了媒介型语言和文 化语言的双重角色(卡夫卡还懂法语、意大利语、英语、意 第绪语)。意第绪语之于卡夫卡是一种民族戏剧的语言, 一种游牧的解辖域化运动,从而对德语进行再 ̄n:i-,使布 拉格德语沿逃逸线疾行。卡夫卡身为犹太人,在布拉格 生活和写作,却用强势语言——德语来写作,捷克语、德 语、意大利语及意第绪语等这些话语之间的张力与问性 突出地体现在卡夫卡身上。再看德勒兹与瓜塔里对主体 间性的论析。他们认为,卡夫卡兼具双重主体之功能:作 者和主人公,叙事者和人物,梦想家和梦中所见。在论及 卡夫卡的文学机器时,德勒兹与瓜塔里指出,卡夫卡兼具 两个主体的双重性,一是表述行为的主体,这是表达的形 式,即写信着本人,一是活语的主体,这是内容的形式,郎 信中所说到的那个人。表述行为的主体没有借书信宣布 莅犒,而是由话语的主体承担起一场虚构的运动。卡夫 卡以当时奥匈帝国的强势语德语从事写作,他还具有犹 在的世界和被认定的人的共同性,而是能够创造意义和 身份属性,它是不断“生成”的文学。在德勒兹那里,唯有 弱势文学才是真正伟大的文学。德勒兹的弱势文学观 念,不仅仅是对文学进行简单的再辖域化重估,而是使文 学文类等级制秩序的彻底改观。“弱势文学”是一种不遵 从戒律的、富于创新、敢于质疑的文学,它和那些“再现” 特定世界、确立典范的“强势文学”处于对立位置。德勒 兹与瓜塔里论卡夫卡的弱势文学观念是反权威、反等级 制、反伟大作家的观念。它与欲望机器、解辖域化、无器 官身体等概念相互交织,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弱 势文学与流散文学存在紧密的交互关联,具有文化间性 的诗学特质。 注解【Notes】 ①引自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日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 出版社.1996年)181。 ②弓l自李银渡苏晖:“赫尔塔・米勒的创作历程”,U'b国文学动 态)6(2009):96。 弓I用作品【Works Cited】 Bogue,Ronald.Deleuze Oft Literatt ̄re.New York:New York Press, 20o3. Deleuze,Gilles.Negotiation.New York:Columbia Press,1995. Deleuze and Gualtmi.Kafak:Tou,arda n Minor Literature.Minneapo— lis:Universi ̄of Minncsota Press,1986.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瓜塔里:《什么是哲学》,张祖健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 加里・占廷:(20世纪法国哲学》,辛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壮,2oo5年。 O’Sullivan Simon.Art erzcoultteg Oeleuze and Guattari.London: Palgnlre Macmillan Press,2006。 责任编辑:谭咪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