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综合课程实施不力的原因探析

2022-02-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综合课程实施不力的原因探析

韦 蓓 013010301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综合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下,基于课程结构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综合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成为重点。并且,它的实施,亦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然而,根据我国现行的教育现状可知,综合课程的实施仍具有很多问题。下面将结合综合课程的概念、它的价值及必要性、以及其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分析其实施不力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综合课程;综合性;必要性;实施;问题解决

一、综合课程的概念

至19世纪末综合课程理论和实践兴起以来,教育界各学者对于综合课程概念的界定还没有一个定论。对于综合课程的诠释,结合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们都在某一方面反映了综合课程的内涵特点,即跨学科性、相对独立性、复杂性、高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等。比如,从立新认为,综合课程是把同一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地结合成为一种具有新质结构的课程[1]; 张人杰认为,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了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了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2];黄政杰认为,综合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组织必须使学习者所学的概念、原理、原则关联起来,成为有意义的整体[3]。这些观点,在不同角度都诠释了综合课程的内涵特点。并且,总结来说,认为综合课程即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成一门新的学科。并且,它的设置,对我们学生综合性学习、交叉学习,对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综合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必要性

1、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史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相互联

系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其实质也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而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就我国传统教学形式而言,课程大部分均是文理分科,甚至是除了文理分科,还有其他的单独分科。各个课程科目单独成为一个子系统,之间联系很少,甚至各不联系。可以说,以前的人才培养,实际上是属于专项培养,每个优秀人员专攻一项。这样看来,比如一个人对文学写作方面具有特长,并且其专注于文学写作方面内容,那他不一定擅长数学等的应用。所以说,我国的分科课程教学,对培养特殊专项知识性人才具有很大优势,而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现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全能型人才的加入,而为了培养全能型人才,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必要。综合课程是把同一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结构的课程。在综合课程下,各个学科知识相互联系,或互有共同之处,人们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并把知识技能相整合,提高受培养人员的知识素养,各方面相互发展,成为全能型人才,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说,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培养我国全能型人才的需要,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 2、我国教育现阶段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比较单一,均以学科课程为主,对于一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没有相应的重视,只重在专项培养,即我们所说的“特长”。这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现今,正处在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全能型人才。所以,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下,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为了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开设并实施综合课程。以有利于我国知识性人才、技术型人才、全能型人才的不断发展。

由此可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在培养大量全能型人才的目标条件下,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其必要性。 三、综合课程实施情况及实施不力原因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综合课程正处于逐步实施过程中。现今某些省份、高校的分科课程逐步综合化,比如贵州省所使用的人教版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及生物等科目分成了两个综合科目,即文综和理综,而其他地区的综合性课程的实施亦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我国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弊端,值得我们注意。

1、对综合课程的认识不清

综合课程的种类包括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及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而融合课程,也称合科

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广域课程,即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核心课程,指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如以上所说的,贵州省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课程分文、理综合课程,实际而言,其可以说只关注于广域课程。但就具体而言,我认为其并不属于任何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仅是把几门分科课程合并在一起,而这几门分科课程在综合课程的名称下仍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并且教授课程时,一个综合下的每个分科课程仍是由不同教师上课,各科之间联系不大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联系,所以说,这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人们对综合课程的认识仍有偏颇。并且,相对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及核心课程四种综合课程,其实施力度不够,实施情况不明显,以及在综合课程教材的编排上仍有很大困难,在综合课程教材中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的顺序,重点难点,各分科的内在联系,这些因素,均是导致综合课程实施不力的一个原因,而这些种种,也是由于人们对综合课程认识不清而导致。

2、教师的适应性

要上好一门综合课程,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性知识技能,要求教师要调整固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并且必须要精通许多学科的知识,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综合课程的实施。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的话, 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整合起来。在之前,我国教育对教师的知识技能培养,都是按照分科模式来执行,综合性师资力量薄弱,以至于让原先分科课程专业老师突然转入综合课程的教育,其知识储备不够,使其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各分科课程同特点相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构建。其次,由于知识技能方面的不适应,以及习惯于过去专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放不开,由于自己不再是全知全能型,潜在的产生一种自卑心理,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从而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乐观,不能很好的实施综合课程。

3、综合课程的评价问题

综合课程把同一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学科的有机结合体,成功的综合课程,除了对教师、教学方法等的要求外,还要注重其评价过程,以前对学生学业成绩、教师工作的评价等都是依靠分科课程的模式,相对于综合课程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因素,显然的若再使用分科评价模式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则结果将会有失偏颇,由此,综合课程的评价机制对其实施与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综上,我国在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开始步如轨道,但在实施过程中,其仍具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解决。 三、对综合课程实施问题的解决

对于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解决。

1、找准综合课程的定位

要想实施好综合课程,我们必须分清楚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本质,找准综合课程的位置,与分科课程进行区分比较。熟知综合课程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只有熟悉综合课程的本质、特点,对于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排版以及表达方面才能形成理论性基础;根据综合课程的不同类别的认识,才能对各相互联系、具有共同性质的分科课程进行划分,以增加综合课程的实施类别,更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对培养综合性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2、采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综合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要使综合课程能够更好实施,必须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为教师提供多种途径的帮助,比如增加教师的综合知识培训,使教师具有多层次知识结构;培养教师综合课程教学实施能力,使其能够将综合课程下的各分科科目进行系统分析、整合,使其能够形成真正的系统教学;创造条件使教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加强专家的讲解,使教师在专业讲解下对综合课程的理解理念加深,加快对新教学方法的掌握,以减少教师综合课程教学中的盲目性。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其对综合课程的理解,使其更有能力、更有信心的进行综合课程教学,把对综合课程教学实施的抵触情绪转化为实施的动力,从而促进综合课程的发展。

3、改革评价机制

要想使综合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成为主流,那么对于学生学习以及教师师资评价的方式也需要转变,由单一的考试测评机制转变为跨学科的综合性、多元化评价,确立发展性的评价观。比如对学生学习评价不再只注重结果,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亦至关重要;由考试分数的高低整体评价转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以此,促进综合课程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新课改要求,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进入起始阶段。而在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初期,出现阻碍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我们对综合课程的认识不清,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混淆问题,教师习惯于分科教学方式而排斥综合课程教学,以及分科课程评价机制对综合课程发展的阻碍等,对于这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根据综合课程的内涵、本质,对其加深认识,分析问题,寻找联系,采取措施解决,以此促进综合课程的不断发展,为将来综合课程的主流地位铺好道路。

参考文献:

[1] 从立新.综合课程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2] 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03.

[3] 陆竞文.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适应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J].课程理论与实践,2001(6)

[5] 杨晶晶谢兰荣.完整认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J].《前沿 》,2006(11). [6] 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25.

[7] 刘宇.我国初中综合课程实施现状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8] 包敏敏.我国中小学校综合课程实施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9] 熊梅.综合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生成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6). [10]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11] 郝琦蕾.国内综合课程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