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讲,议题式组元的方式尽管很流行,但还带有很强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痕迹。现在是网络时代,在线阅读、超文本阅读已经是阅读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议题组元的方式还远远不能适应网络阅读的开放性、跳跃性、超文本等特点。为了与网络阅读的现实需要相适应,群文阅读的组元方式势必要发生改变,从较封闭的议题式组元走向开放的链接式组元方式。链接式组元
深刻地反映了文本间互文性的本质:开放的、隐蔽的、建构性的互释关系。链接组元方式就是为了适应文本之间的这种普遍互文关联而进行的新的组元探索。议题组元整体上是以聚合思维为教学主线,辅之以发散思维,教学过程聚焦于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方法与主题上,文本是工具性的例文或样本;链接式组元整体上是以发散思维为教学主线,辅之以聚合思维,教学过程聚焦于文本之间的隐性联系、双向阐释和内涵关联上,文本兼具本体性与工具性(首先是本体性的,反向引申出工具性)。换句话说,链接式群文组元更关注阅读过程本身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是以阅读体验和意义探究为根本旨归,辅之以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议题式群文组元更关注读写能力的某一具体方面的发展,阅读过程被当作建构知识的前提和条件,阅读自身蜕变为达成共识的手段。链接式群文组元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关键词链接组元、人文主题链接组元、人物链接组元、事件链接组元、跨学科链接组元等方式。链接式组元的文本具有互文性、本体性、独立性的特点。互文性更多地表现在思想内容的关联上;本体性主要是指文本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对象,不仅仅是获取某种语文知识的工具;独立性是指每一篇文本在群文架构中都具有独特的、不可被随意取代的教学价值。
譬如笔者执教的《大美兰亭》群文阅读课(两节连上),采用的就是链接式组元方式。围绕“大美兰亭”这一关键词或人文主题,选择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节选)、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第四跋、第十二跋)、王文杰的《读帖》、李世民的《王羲之传论》、宗白华《论魏晋行草》(选自《论晋人的美》)、林语堂《书法的韵律》(选自《吾国吾民》),由诗序之美,链接出书法之美,由书法之美链接出悠久的历史传承,由历史传承链接出“天下第一”的历史评价、由历史评价链接出美学分析和哲学阐释,把《兰亭集序》的文学之美、书法之美、
传承之美、艺术之美与人格之美巧妙地嵌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强烈浓郁的文学、艺术、思想与文化语境,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审美、思辨与文化批评能力的发展。整个阅读教学进行的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围绕兰亭之美进行发现、再发现的过程,是审美体验、思想探究与思辨反思交替推进、步步深入、情思激荡、惊异频出的过程。注重思维发散、聚焦深度体验、挑战思维极限,这些链接式组元的优势在这堂课里充分展示出来。 四、从追求共识到挑战思维:核心关切的位移
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相对定型的设计理念和模式。群文阅读因其议题与关注点生成的随机性和变动性,以及语境格局的开放性和多维性,其教学设计难以形成固定模式和普适结构,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很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这恰恰是群文阅读最具有挑战性、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同一组文本,变换一下关注点(审视视角),就可以产生新的组合顺序、形成新的探究序列,诱发新的学习体验。从限定空间内产生的众多奇妙的组合变化中选取最具教学价值的那一种,是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枢纽与法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选择的标准就是看哪一种最能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产生高峰体验,获得最佳发展。为了实现这种深度学习,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要追求属于自己的思想宽度、思维速度和体验深度。
(一)系统性、集约化、联动性: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学习任务群是指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设计出的一组探究问题和学习活动,这些问题和活动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依存性。学习任务群是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概念,是体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系统性、集约化、联动性特色的活动载体。系统性是指,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要有统筹规划和整体意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每一个小问题的设计都指向对大问题的解决。集约化是指,
不能按照单篇课文教学的模式面面俱到地设计学习任务,而是要学会提炼和概括有内容广度、思维深度和感性触点的问题和任务,学会“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个任务群就是一个独立的作战部,必须目标一致,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突出的战斗力。联动性是指,各项问题(任务)之间的衔接要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到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一堂优秀的群文阅读课应当自觉体现教学设计上的这三个特点,积极发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优势。
笔者执教《有一种旷达叫醉卧沙场——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初二)一课,在教学设计上运用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系统规划整堂课的四大任务群:入境——追寻边塞遗迹,沉思壮阔历史;诵读——感受壮怀激烈,体会慷慨悲歌;描述——聚焦事景人情,漫说边塞生活;点睛——回望铁血烽烟,激荡汉唐雄风。它们形成了“导入—感悟—赏析—拓展”完整流畅的学习链条。其次,在设计任务群内部的问题时,采用了集约化设计,把最具有教学价值的要素优化组合,形成强大的边塞语境和体验场景。如, “入境”导入的任务群,设计的系列问题是:1.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国家旅游标志是什么图案?2.骏马的形象使你想到哪些成语?3.它们身上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风貌?4.古代写军旅生活的诗被称为什么诗?四个问题由“马踏飞燕”的边塞意象切入,引出带有“马”字的与边塞生活有关的成语链条,联想到英姿飒爽的战马形象背后蕴含的铁血精神和英雄主义,最后回扣到本课的主题:边塞诗。这种集约化的设计与传统教学的导入不同,不是上来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已经学过的边塞诗,而是另辟蹊径,把唤醒边塞意象、营构战争语境作为导入的核心任务,这样的设计不仅精准地切中了边塞诗的思想内涵,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注重前后呼应,积极利用问题的联动效应。在“入境”的导入环节,播放
的战马图片是“昭陵六骏”的雕像,在“点睛”的收束环节,让学习阅读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句,告诉学生这是一位唐朝皇帝的作品,猜猜他是谁?这样前后关联,相互印证,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解释和视野交融。
(二) 比较•诠释•引申•转换:互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群文之间互文关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基于这些关联方式的特点,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究活动。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多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活动是:“比较”“ 诠释”“引申”“转换”。“比较”是指,就某一现象、话题、问题、概念、知识、技能、策略、主题等因素对群文进行横向的比较、辨识、分析和概括。“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本体性、主导性、基础性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诠释”指的是基于文本之间的链接节点而展开的注解、解释、意义建构与评价活动,侧重的是文本内容间隐秘的深度关联。“引申”是指为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建构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超链接,在思维的碰撞与摩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申”是群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转换”是指通过设计文本的组合顺序,适时转换对话与探究的语境,诱导积极的学习体验,充分发挥链接式组元方式自由灵活的优势。这些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揭示群文之间丰富的互文性联系,实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最优化、最大化。
笔者执教《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群文阅读》(初二),主要采用了“比较”这种互文学习方式。本课选择了李广田的《乡愁》、纪弦的《一篇槐树叶》、井出博正的《北国之春》及海子的《黑翅膀》四首诗歌作品。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的问题是:1.哪一首诗是表达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的?2.哪一首最能唤起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乡愁?3.哪一首诗中蕴含着较多的古典诗歌意象?4.哪一首诗的意象比较抽象、陌生和朦胧?这四个问题从整体上把四首现代诗各自独
特的思想内涵概括与艺术特色彰显出来,有助于这些刚接触现代诗的初二学生较快地以粗线条的形式把握每首诗歌的主题与内容,形成一种先行组织者的学习支架。比较在这里起到了搭建学习支架的作用。在合作探究环节,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回答以下问题:1.乡愁是由什么引起的?2.诗人思念的是什么?3.诗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打动你?这三个问题为比较分析四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思维框架,起到了化繁为简、以纲挈领的作用。在深度探究环节,学习《黑翅膀》中的意象,设计的问题是:“黑翅膀”这个意象与前面几首诗中的“槐树叶”“亭亭白桦”“芦与荻”等意象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现代诗意象的抽象性、独创性和多义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再以前文提到的《大美兰亭》为例,我们谈谈“转换”这种互文学习方式。本课共有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诵兰亭之文”,第二环节是“读兰亭之贴”,第三环节是“赞兰亭之美”,最后一个环节是“歌兰亭之曲”。学生从阅读《兰亭集序》(节选)开始,先是欣赏兰亭的山水景致之美、文字表达之美和人文情趣之美;然后引出使其获得“天下第一行书”大美之名的书艺术之美;接下来让学生阅读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节选),了解兰亭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感悟兰亭禊贴的传承之美;继而阅读《读帖》,转换到对书法之美的欣赏与陶冶上来;再读李世民的《王羲之传论》(节选),从理论上把握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色,理解其崇高的历史地位;再切换到宗白华与林语堂有关书法艺术的论述,从现代学术研究的角度重新认识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美学价值及人格精神。最后播放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林志玲演唱的《兰亭序》歌曲,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指导学生在扇面上临写《兰亭集序》,体验临池实践之美,直至课堂结束。整整两节课,学生徜徉在由审美的感性愉悦与哲理的抽象思辨交织而成的思想旅途之中,多重视野交叠,不同思
维触角自由切换,既有优游自在的惬意和快乐,也有博闻深思的豁朗和顿悟。“转换”互文学习方式的运用,如同川剧的“变脸”,融千变万化于瞬息之间、方寸之地,令人惊艳!
(三)猜想、求证、探究、创新:深度学习体验的设计
群文阅读教学如何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激发他们的高峰体验,使其沉浸于深度学习之中,是教学设计的最大难点。猜想、求证、探究与创新是四种最基本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群文阅读必须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在“猜一猜”中唤醒直觉,打开视野,解放思维,激发灵感。群文阅读重视猜想,是因为群文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线索,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思维方法。“求证”,有“猜想”就有“求证”,求证与猜想是一对结伴而行的学习活动。“求证”这种学习活动重在发展学生“基于证据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探究”是群文阅读最常用、最典型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探究的任务无所不包,探究的过程也千差万别,探究的目的则大体一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积极性,达成深度体验的学习。没有探究,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独到的体验;没有独到的体验,学习也就丧失了最难能可贵的深度。“创新”,是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生命线和生长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借助于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设计出具有吸引力、挑战性、激发学习潜力的高质量学习任务和探究性问题。创新,让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让一切可能最终变为现实。
以“猜想”为例,笔者执教《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群文阅读》,在教学海子的《黑翅膀》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海子诗歌意象的独创性的认识,在分析完“黑翅膀”所蕴含的忧伤、黯淡、沉痛与执着等思想内涵之后,让学生读海子
的另一首与《黑翅膀》紧密相关的首诗:《眺望北方》,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其中一句“想起你 我在岩石上 ”中所空出的语句,把它补充完整。学生填写完成之后,再揭开“想起你 我在岩石上凿出窗户”这个谜底。对比自己填写的“我在岩石上微笑”“我在岩石上蜕变黑翅膀”“我在岩石上哭泣”,“凿出窗户”一句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海子诗歌所创造的这种充满思想爆发力和巨大的审美张力的鲜活意象令其折服!诚如海子所说:“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诗歌教学必须让学生通过语言的燃烧近距离感受诗人火热的内心和赤城的情怀。 笔者执教《大美兰亭》,在导入环节,设计的问题是:《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你从这些别名中猜出了哪些信息?这些别名中包含的信息涉及到了兰亭集序创作的时间、地点、背景活动、创作目的、文章体式及书法价值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囊括了兰亭集序的所有重要信息。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挑战了他们根据有限的题目信息推理文本内容、判定其文学、艺术及文化价值的想象力。
再以“创新”为例,设计群文阅读的探究性问题不宜开门见山、短兵相接,应当注意利用互文关联营构高认知语境,把问题探究置入历史文化的多维框架之中,设计出创新度高、综合性强、新颖性突出的探究任务,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动能和潜力,调动起他们所有的生命经验和生活阅历,促进他们心智的跳跃式发展。笔者执教《有一种旷达叫醉卧沙场——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在“点睛——回望铁血烽烟,激荡汉唐雄风”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理解边塞诗创作与社会历史变迁之间的深度联系,作了如下的设计:观看唐朝疆域变迁系列地图(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后期——唐玄宗后期——唐代宗——唐武宗——唐昭宗),回答:1.你从大唐边疆版图历史变迁的背后,读出了什么?
2.联系第一个问题,边塞诗在唐诗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唐朝版图的历代变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有唐一代并非太平盛世一词可以涵盖,相反,繁荣的背后是频仍的战火和不尽的灾难。每一次版图的变迁,其背后都是千军万马的厮杀,都是累累白骨的堆积,都是秦时明月映照下的彻夜难眠。边塞诗就是对这一切历史记忆的最忠实的书写!这个设计把学生带进边塞现场,使其能够站在历史与社会的大尺度上把握边塞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和影响: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识记和背诵,而是把它们深深地融入进自己的历史视野与文学世界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