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
2021-12-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四川1民族学院学报 J0URNAL OF SICHUAN UNl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第19卷第6期2010年12月 Vo1.1 9 NO.6 Dec.2OlO ★政治・法律★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 陈雪惠 【摘 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按要素分配则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 一种分配原则,学术界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争议颇多。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二者之间有 着内在的联系,劳动价值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逻辑起点,但价值的创造并不决定价值的分 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与价值创造的源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 质是按照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价值创造;价值形成;按要素分配;所有权 【中图分类号】C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0)06—0071—003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该理论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理论学说,故该理论适用于存在大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商品经济社会。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笔者拟从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价值规律 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就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 ‘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 开始。”_1]马克思在对商品进行分析时,是通过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最后到价值进行 分析、并指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即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则表现为一种使用 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使用价值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 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两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能按照一定 比例进行交换的前提是二者必须有同质的东西,马克思通过分析引出了价值概念:“现在我们来 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来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的单纯结晶,即不管以那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耗费的单纯结晶……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 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的价值。”『】 故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 也就是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价值也无 法存在,因而二者是统一的。但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使用价值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 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Ⅲ】] 作者简介:陈雪惠,四川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师。(四川成都,邮编:610065) 71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刊・1986年创刊)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2Ol0年12月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也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指 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 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 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_】 具体的有用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具 体的有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是个永恒范畴。但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它是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抽象劳动形成 价值,是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 即物质财富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 素。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弥补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缺陷,科学地论 证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该理论为我们后面分析要 素价值论的根本错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则是用它所包含的劳动的量来计量。商品 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应当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实现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是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必然发生作用。 二、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按要素分配则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一种分配原 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既研究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决定问题,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价值分配问题。在分析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将 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区分开来,同时要看到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二者之间有着内 在联系,劳动价值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逻辑起点。但价值的创造并不决定价值的分配,生产 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与价值创造的源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照生 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 (一)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 1.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的本质区别在于对创造价值的源泉认识不同 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对创造价值的源泉问题上的回答存在本质区别。生产要素价值 论认为,生产过程是劳动、资本、土地的共同作用,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活动,故这些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价值创造的源泉,显然生产要素价值论主张价值源泉的元论”。劳动价值论则主张价值源泉的唯一源泉。 “多 “一元论”,认为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 2.正确区分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认清生产要素价值论的实质 价值创造讲的是价值的实体和来源,回答的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只有活 劳动才创造价值,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当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 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假设 生产过程在工人生产出他自己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后就停下来,例如,他劳动6小时加进3先 令价值。这个价值是产品价值超过其中由生产资料价值构成的部分而形成的余额。它是在这个 过程中产生的唯一的新价值,是产品中由这个过程本身生产的唯一的价值部分。”嘲 价值形成则指的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几个部分构成以及如何形成的。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生产 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商品中去了,但生产资料本身并不会发生增值;但使用劳动力则不同了, 通过劳动力的使用不仅会创造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价值,实现其价 值的增值。因此,价值的形成是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和劳动力的活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是二者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只能转移自身价值,而活劳 72 第19卷第6期 陈雪惠: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 动不仅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来,实现其价值增值。 (二)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 1.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价值创造回答的是价值源泉问题,而价值分配则回答的是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二者既有内 在的逻辑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有价值创造 就没有价值形成,也就没有价值的分配,只有已经实现了的价值才能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故价值分配实质上是价值创造理论在分配领域的具体运用,分配的对象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其次.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相互区别,价值创造回答的是价值源泉问题,它与劳动者的活劳动 相联系;而价值分配回答的是社会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它与生产要素的所有 权相联系。价值创造理论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价值分配理论往往与特殊的社会经济性质相 联系,不存在适用于任何经济形态的分配理论 因此,价值分配不能完全由价值创造理论来 说明。 2.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 关于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间的关系,学术界争议较大。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是按生 产要素分配的逻辑起点,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违背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是 由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它涉及的是生产领域;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指出了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 值如何分配,它涉及的是在分配领域如何对社会生产成果进行的问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的分配。但价值的创造并不决定价值的分 配,抽象劳动虽然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参与分配的原因与价值创造的源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创造价值的因素并不一定占有全部成果,反之,不创造价值的要素也可能参与价值的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前提条件是生产要素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 权进行分配,即按土地所有权、资本所有权、技术专利等进行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为生产过 程提供了生产要素,这部分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这 部分生产要素并没有创造价值,但正因为这部分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和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了 作用,所以其所有者要求从生产成果中分得与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相适应的那一部分。在现 实的经济关系中,生产要素所有者正是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来参与价值的分配,获得自己的 经济利益,而这正是所有制关系从而是生产关系在分配上的实现。 3.新时期对生产要素的新认识 关于生产要素的内涵,邰丽华作出了这样的定义:生产要素是指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活 动中,构成一般人类劳动过程所不可或缺的各种因素的总和。L3 生产要素的外延随着生产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断的扩大。最初萨伊把生产要素归纳为劳动、土地和资本三要素;马歇尔后 来把生产要素归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要素;如今生产四要素早已被生产多要素 取代,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知识和信息等都已被纳入到生产要素的范畴之中。 生产要素外延的不断扩大并不影响我们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条fl=下,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会长期存 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仍然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p47、p51、p103、p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p234 [3]邰丽华,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研究t-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责任编辑:古卿]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