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
【摘要】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的关系错综复杂,并影响着中俄合作。近年来中俄合作的实质成果不多。但是,随着中俄原油管道的顺利开工和中俄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出现了新的局面。种种因素决定了中俄天然气合作将是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天然气合作;控制;冲突和矛盾;影响
【作者简介】王忠民,男,就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俄合作项目部。
近年来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合作有了很大进展,从俄、哈、乌、土等国进口天然气项目也已列入政府和企业的议事日程。然而,俄罗斯 近期拟提出《2030年前能源战略》,核心之一就是在保证全球能源安全中强化自身的地缘政治地位。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的俄罗斯,将进一步利用前苏联时期形成的独联体国家输气系统,竭力控制相关国家的天然气资源。因此,了解俄能源战略意图及俄和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之间的错综关系,对顺利推进我国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俄罗斯和中亚油气资源丰富
与我国接壤的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能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天然气资源。俄罗斯天然气开采量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居世界之首。中亚国家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占整个中亚的90%。据不完全估计,其中: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探明储量约3.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量的7.5%。如果再加上远景储量,哈境内的天然气储量将达到6一8万亿立方米。
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其储量在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占第3位;乌兹别克斯坦60%的陆地可能蕴藏着石油和天然气,石油预测工业储量53亿吨,已探明5.84亿吨,凝析油储量4.8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约5.,一6.25万亿立方米,已探明 2.055万亿立方米,其中商业储量为1.62万亿立方米。
土库曼斯坦是中亚地区另一个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国。到目前为止,土库曼斯坦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5亿桶和2.8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远景储量为2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位列中东和俄罗斯之后,约占全球天然气剩余储量的15.8%0中亚国家能源储量丰富,其中哈萨克斯坦作为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主要天然气供应国受到世界关注。由于中亚地区人口较少,能源消费占本国能源生产的比例不大,加上外国对中亚能源投资比重的增加,中亚国家近年来生产的大部分能源都用来供应世界 市场,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的重要供应地区之一。
中亚天然气储量表(单位:万亿立方米)
哈萨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总计 探明储量 3.3 2.86 2.055 60亿-290亿 60亿 8.2-9.2 潜在储量 6-8 22.8 5.1-6.25 1 - 35-39 开采量(年) 200-210亿 670亿 590亿 460万 3000万 1460亿-1470亿 (来源:美国国际能源局资抖)
目前,中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通过俄罗斯的管道系统出口,而西方一些国家则千方百计营建新的出口渠道以打破俄罗斯对中亚能源的 垄断。在当代
国际地缘政治和资源争夺日益趋紧的背景下,俄罗斯一方面加强与中亚国家展开能源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和干预中亚国家的能源出口以确保其在天然气生产和销售方面的霸主地位,因此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种关系势必也会影响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合作。
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与中亚加强能源合作不仅旨在增强独联体的凝聚力,也在于确保自身向欧洲供应能源的优势地位。
二、中亚国家输气系统概况
中亚国家整个天然气输送系统是在前苏联时期形成的并且是俄天然气向欧洲出口的重要通道。至今,该输气 系统在中亚国家间,以及中亚国家与其他国家间的天然气贸易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该输气系统在俄罗斯境内部分是由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统一管理,其包括长15.69万千米的输气管道,254个加气站,6个天然气加工厂和25个可容纳近6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地下气库。俄罗斯的输气系统运输能力约是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一倍(其他国家的总长度为7.77万千米)。前苏联形成的输气管道主干线附近的大型气田需经其他独联体国家输气系统,再向第三国(主要是欧洲)消费者输气。因此,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必须充分利用其他独联体国家的输气系统,否则, 将丧失大多数国外市场。
乌兹别克斯坦的输气系统在独联体国家中居第三位,包括1.32万千米的输气管道(其中有4000千米是大口径输气主干线),24个加气站、两个天然气加工厂和4个可容纳2.4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地下气库。乌兹别克斯坦年输气能力为865亿立方米。其输气系统属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子公司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运输公司所有。
哈萨克斯坦的输气系统包括9000千米输气管道、22个加气站、308个泵气站、3个天然气加工厂和3个可容纳3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地下气库,年输气能力1150亿立方米,其中,输气主干 线年输气能力770亿立方米。输气系统归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子公司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运输公司所有。
土库曼斯坦现有4000千米输气管道(包括3000千米的主干线),年输气能力500亿立方米。其输气系统属于土库曼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子公司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运输公司所有。
俄罗斯是中亚油气的最大需求国,它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开采和出口能力位于世界前列。因而它对中亚油气的需求完全是从控制中亚的大战略出发。俄罗斯掌握着中亚能源出口的管道控制权,迄今80%以上的油气是通过欧洲和独联体其它市场,因此俄罗斯在中亚油气开发中拥有特殊 影响力。
三、俄对中亚国家天然气的控制
1.俄对中亚国家输气系统的控制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使自身天然气出口顺利通过相关独联体国家,并为落实俄长期天然气出口计划提供保证,始终由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出面,利用组建合资企业,以控股、参股或签署长期协议等方式掌控着其他独联体国家的输气系统。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04年7月,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组建了哈一俄天然气股份公司,双方各占一半股份。合资公司业务囊括天然气销售、运输保障、天然气加工和铺设新的输气管道,但该合资企业并没有参与在哈国输气系统的经营。
乌兹别克斯坦目前正在审查向俄罗斯出售乌天然气公司部分股权的可能性,乌政府仍主张,51%的股份应由国家持有,5%的股份归集体所有,44%的股份由股东分配。
吉尔吉斯议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在2009年6月批准了一项有关Gazprom参加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出售其在吉尔吉斯国家天然气公司中拥有的股份的政府间协议草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将购买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天然气公司的控制股份。
总之,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通过与独联体相关国家组建合资企业并以控股或参股的方式,直接或间接控制着独联体国家,4.5%的输气管网,如果俄罗斯再得到白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输气系统的控股权,那就将直接或间接控制独联体国家40.3%的输气管网。
俄罗斯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力图将中亚的天然气生产权和出口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同时由于俄与欧洲签订长期供应油气的合同,而俄担心西西伯利亚未来5一10年的开采量减少,为履行和欧洲的合同,凭借目前其在中亚国家所有的优势,以低价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签署25-30年的油气收购协议,保证俄对欧洲的能源供应。
2.俄以签署长期协议方式对中亚国家进行控制
由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要保持今后计划内的天然气产量,因此必须开发亚马尔半岛,以及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大陆架新区。而这些新区的气候和岩石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开采天然气的成本要比其他地区高得多。因此,为保证俄出口天然气资源体系最佳化,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就力图控制中亚国家所具有的大规模天然气储量。
2005年11月,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哈萨克斯坦油气公司曾签署了“2006-2010年,经哈国境内利用中亚一中部及布哈拉一乌拉尔输气系统运输中亚天然气”的中期合同。2006年7月,哈、俄两国总统签署了有关“在加工和销售卡拉 t哈加纳克凝析气田天然气方面发展长期合作”的意向书。2007年6月1日,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哈国家油气公司签署了关于“在奥伦堡天然气加工厂基础上建立和参加合资企业基本原则”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除要保证满足哈国内少量需求外,其余部分都要用来落实俄天然气的出口合同。
在乌兹别克斯坦,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乌国家油气公司战略合作的基础是抓紧落实2002年达成的“2003-2012年长期购买乌国天然气”的协议。2003年夏季,乌政府还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将乌国出口天然气的作业权转交给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协议。2005年9月,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公司(乌国家油气公司的子公司)曾签署了\"2006一2010年经乌国境内运输天然气”的协议。协议包括为组织运输土库曼斯坦天然气,使用乌境内的中亚一中部及布哈拉一乌拉尔输气系统的有关内容。此外,在乌兹别克斯坦,恢复沙赫帕德气田的天然气开采,已成为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按产品分成协议开采天然气的引领项目。下一步,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将详细研究制定勘探和开发乌斯丘尔特区的更大型天然气项目。2006年12月,双方已签订了有关乌斯丘尔特气田群项目可研和产品分成协议。
在土库曼斯坦,2003年4月,普京总统就和尼亚佐夫总统签署了“俄、土两国从2004年1月1日到2028年12月31日天然气合作”期限为25年的协议。在该协议框架内,俄天然气出口公司(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子公司)和土库曼斯坦国家油气公司签署了在规定时期内,长期买卖土国天然气的合同。天然气的销售权被授予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土库曼斯坦国家油气贸易公司。
2003年5月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工业公司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签署了25年的天然气领域合作协议。2006年1月双方又签署建立合资企业意向的 备忘录。2008年2月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工业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获得两个区块的使用权。
2003年5月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政府签署了到2028年天然气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2006年3月双方签署建立合资企业意向的协议。2008年6月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工业公司于塔吉克斯坦政府签署在塔国油气田进行地质勘探基本原则的协议。
同时俄在塔吉克斯坦已经得到在两个天然气评价资源量有350亿立方米和300亿立方米区块进行地质勘探工作的许可证。
3.以扩大天然气贸易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中亚国家的控制
近年来,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凭借自己在中亚国家的优势地位,力图掌控更多的天然气资 源,使中亚成为俄罗斯的天然气原料基地,同时俄罗斯运用价格杠杆手段,控制重要气田。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建立“俄哈天然气”公司,垄断哈天然气的生产、加工与销售;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沙赫帕赫德、乌斯秋尔特等油气田的开发协议。
现在,中亚产气国的天然气几乎被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买断。俄罗斯每年基本上都按比市场价低一半的优惠价从中亚购买天然气。2008年中亚地区向俄罗斯提供天然气总量达661亿立方米(见表:俄气2008年进口中亚气量),俄罗斯在2030年的天然气领域计划中还提到2015和2030年,俄罗斯可能从中亚地区进口960亿和102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7年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土库曼斯坦达成了到2028年将购买其所有天然气的长期战略协议。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2008年进口中亚气量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总计 进口平均气价(美元) 240 210 280 730 进口量(亿方) 96 142 423 661 目前欧、美、中、印等地区和国家纷纷参与中亚油气资源竞争,中亚国家也学会了从“多元化”出口中获得更高收益。2008年3月,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达成了从2009年起将按欧洲市场价格供气的共同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被迫为其从包括土库曼、哈萨克和乌兹别克在内的中亚国家进口的天然气支付更高的价格供应俄国内市场和欧洲市场。2009年第一季度俄在上述三国采购的天然气平均价格为每千方275美元。该公司在2009年可能不得不耗资200亿美元来购买中亚天然气,比2008年的80亿美元增加120亿美元。新定的气价对俄罗斯来说,确实比以前高了很多。可是,俄罗斯为了恢复和利用前苏联时期留下的输气管道并继续履行向欧洲供气的责任,经本国领土转运中亚国家天然气并从中赚得更多的利润,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举多得的买卖。为此,抓紧获取中亚国家天然气资源已成为俄政府的当务之急。
4.控制出口权、提高管道运输能力和拟建沿里海管道
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全部垄断 哈、乌、土的天然气出口,通过中亚一中央天然气管道运往欧洲。该管道1967一1985年建成并通过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直到与俄交界的“亚列山德尔小树林”检查站。目前,中亚一中部输气管道系统个别区段的年通过能力尚未超过450亿立方米。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为保证中亚一中部输气系统的运输能力,还在详细研究制定目的在于重建和扩大该输气系统的计划。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证中亚国家未来对俄的天然气出口和反对欧盟提出绕过俄罗斯向欧洲供气计划,2007
年12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哈、土签署修建年运输能力为300亿立方米的“沿里海天然气管道”协议,以对抗欧盟倡导的“纳布科管道”方案。
四、由俄控制中亚国家输气系统引发的冲突和矛盾
1.中亚各国力求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以摆脱俄罗斯的控制
21世纪以来,中亚各国纷纷将能源出口多元化定为本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哈萨克斯坦认为其石油、天然气最现实、最大的出口市场为俄罗斯、东欧、西欧和亚太地区,近年来设计和实施了多条出口线路。美国“雪佛龙”、“埃克森美孚”、“康菲”和“壳牌”,法国“道达尔”,意大利“埃尼”,“英国天然气”等西方公司乘势控 制了哈萨克斯坦的几个特大型油气田。近年来土库曼斯坦新政权也加大与西方国家合作的力度,积极讨论修建土库曼斯坦一伊朗一土耳其一欧洲、土库曼斯坦一阿塞拜疆一格鲁吉亚一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等天然气出口管道方案。这对俄罗斯主导的天然气出口形成了一定的竞争。
2.中亚国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加强勘探开发和管道建设项目
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新、老油气区块内活跃着来自俄罗斯、韩国、中国、新加坡、印度、瑞士等10余个国家的数十个外国公司,以不同的合作方式从事着勘探、开采、加工、设备供应、配 件生产等经营活动。乌兹别克油气总公司除了已提交给外国投资者的19个“引资区块”以外,还将油气田划分成更小的、面积约为1.35万平方公里的地块,供潜在的投资者研究和选择。
根据产品分成协议在土库曼斯坦里海大陆架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外国公司有阿联酋Dragon Oil公司、马来西亚Petronas Carigali国家石油公司和
丹麦Maersk Oil公司三家,美西部物探公司是作为积极参与地震勘探工作的外国公司之一。
2009年7月10-11日土库曼和伊朗签订了为增加向伊朗供气而新建的土库曼一伊朗气管道协议。目前新建的输气管道输气能力达60亿方/年,建成后土库曼向伊朗供应的天然气量有望达到140亿方/年。从气田到伊朗边境的输气管道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并从第4季度开始输气。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08年6月27日,中国一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道正式开工建设。随后中国一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也动工。7月9日,中国至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管道开始修建。这三条管道最终将连接起来标志着一条西起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在中国新疆的霍尔果斯入境的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形成。土库曼斯坦 作为中亚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国家,2008年8月再次与中国签署框架协议。按照该协议,土库曼斯坦每年将向中国出售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中亚国家为能源出口多样化和逐渐摆脱俄罗斯的能源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俄罗斯和中亚天然气合作的错综关系对中俄合作的影响
要实现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除了应继续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外,还必须尽可能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在能源资源方面具有很强的提供能力,又与中国接壤,无论是从扩大中国的海外油气进口来源,还是从中国进口能 源的多元化战略来说,这些国家都是中国未来能源需求最重要而又最现实的供应方。
中俄能源合作是充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最重要领域,涉及两国中长期经贸和投资合作。在中俄能源合作中,油气合作是重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俄能源合作历经多年磨难,中俄双方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也经历了失败的教训,为中俄能源合作打下了基础。总体上讲,虽然中俄合作空间和潜力很大,但近年来实质成果不多。但是,随着2009年4月中俄原油管道的顺利开工和6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出现 了新的局面。同时,以下客观因素也是导致俄罗斯不得不重视和中国合作的原因:
1.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全面开工使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一定程度上感到了危机
俄罗斯一直力图从生产、输出等环节控制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中亚国家能源输出的基础设施基本都是通往俄罗斯的。中亚国家希望借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打破俄罗斯对其的控制。中亚管道协议签署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随即宣称俄罗斯将扩大对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采购量,并按照市场价格购买。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表明俄罗斯对于中亚给中国输气比较焦虑,而更深层次的是担忧失去对中亚的控制。
2.欧盟提出的纳布科管道将大大削减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由于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多年停滞,而中亚各国没有直接向欧盟出口天然气的渠道,因此俄罗斯能够低价从中亚进口天然气以满足国内需求,而将本国生产的天然气高价向欧盟出口。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和欧盟委员会代表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签署了纳布科输气管道协议。该项目旨在将里海地区的天然气通过一条绕开俄罗斯的管道向外运输,从土耳其,经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输往奥地利和德国。由于欧洲执行能源多
元化战略,减少对俄天然气的依赖,纳布科项目绕开了俄罗斯。因此俄罗斯是该项目的最大受损者。俄罗斯为了获得自身的有利地位和经济利益,极力向巴尔干以及中欧国家游说,劝其选择从俄罗斯出发的“南溪”管道而不是绕开俄罗斯的纳布科管线。当然,俄罗斯也并不排除日后参与纳布科管线建设和运营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中亚地区的土库曼等国会由此追寻一种能源多元化路线,这将在中亚地区能源格局中起到重要的影响力,诱使其他国家也采取相似的路线,大大削减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并且对俄罗斯领 导下的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施加很大的压力。
2009年5月在俄罗斯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举行俄罗斯一欧盟峰会上参会各方就能源安全问题再次未达成一致,在俄欧战略伙伴关系归于破裂的情况下,俄罗斯向欧盟伙伴发出目前为止最严厉的警告:准备打“中国牌”。俄罗斯副总理谢钦称:“他们(中国)需要多少,就供应多少。天然气有的是。”
上述情况仅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还需客观分析欧盟和中亚对俄罗斯天然气合作的影响。因为尽管俄罗斯没有直接参与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项目,但是作为与中国争夺中亚天然气的竞争对手,俄罗斯是间接参与并关注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油气合作的。现阶段中国对俄罗斯造成的冲击不是很大。首先,乌兹别克斯坦至今没有同意向中国出口天然气,莫斯科仍可以继续保持并加强在乌国天然气行业的影响力。其次,哈萨克斯坦向中国的供气规模也尚未确定。尽管谈判艰难,但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仍在商谈进一步提高双方合资奥伦堡天然气处理厂加工能力的问题。最后,尽管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天然气购销协议,但并不意味着对俄罗斯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历史上曾发生过土库曼斯坦为了提高气价而违反已签署协议条件的先例。这方面更应该使中国引以为戒。同样纳布科管道计划的实施难度也很大,单靠欧盟几乎没有能力解决所有悬而未决的难题。首先,没有美国的同意,气源就难以落实。欧盟显然不能完全寄希望
于中亚的气源。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目前开采的天然气主要输往俄罗斯,即便这两国不顾俄的反对,改变供气方向,其产量也不敷纳布科所需。再加上,这两个国家的大部分天然气储量尚未探明,是否有商业性开采价值,更是不得而知。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中亚管道的实施和欧盟提出的纳布科管道并没有真正对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政策构成威胁,并没有使俄罗斯立即调整天然气出口中国和亚太市场的政策。并且2009年6月签署的《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是一个趋势性、战略性的文件,预计中俄天然气合作还将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开花结果。协议虽然签订,但是中俄两国的天然气领域合作可能不会一帆风顺,所以中俄两国天然气的合作还是个漫长的过程。当然这既有地缘政治原因,也有各自经济利益的考虑。另一方面尽管备忘录只是指明了中俄天然气合作的方向,一些具体的合作细节仍有待两国油气公司进一步谈判,但此次签约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它意味着作为天然气资源国的俄罗斯与作为天然气输入国的中国,将在天然气这一两国能源结构最互补的方面进行对接。中俄双方企业应认真准备尽快完成上述纲要的协商,积极推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以便在2010年底以前举行的元首会晤期间批准与中俄天然气合作有关的相关协议。 [责任编辑] 王淑卿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