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1.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娜
1
许晓书
2
吉林132012;2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海明威的小说以“冰山一角”的创作形式引人深思,表面上平淡叙述,实则蕴涵深刻意义,并以此折射出海明威创作中所接触、感受和认识的世界的不断变换。暴力,海明威作品中所追寻的主题之一,本文以海明威早中晚作品体现的暴力主题为中心,并针对每个时期小说中主人公典型的经历事件,重点探讨与解读暴力形式在不同时期的变换与升级。关键词:海明威;暴力形式;自我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市社科联项目(1523)“基于语言接触理论的乌拉方言语义演变的连续性研
;东北电力大学校级项目(2012028)“基于语块理论的大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究”
)“心理词库组织模式下的研究生英语‘微学习’教学研究”。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JGJX2015C35
引言
暴力,一直是海明威作品中所追寻的主题之
一。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也可以用“暴力”一词进行诠释。如果把海明威早中晚时期的创作综合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成长”过程,即童年、中年和晚年三个阶段。其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同时也体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从天真走向成熟童年期、从精神依附走向思想—
独立的青年期以及从独立之后的盲从走向自我精神自主的成年期。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所经历暴力的出现、变换和升级是一种渐进、升级且没有终点的过程。与此同时,故事中主人公对暴力变幻形式的认识与理解也是逐渐深入的。
暴力形式的变换与升级
海明威一贯在其作品中沉静冷漠地叙述现实生活,他相信暴力和人的共同存在。因为海明威生活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体验经历和人生境界的不同,同样也决定了他所感受和理解暴力的不同,因此纵观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暴力形式的特征也随之不同与变换。下文将从三个时期进行阐释。
第一,童年时代对暴力形式的初次心理感受。《一天的等待》是海明威早期的作品,故事情节主要围绕一个得了感冒的九岁小男孩因为自己没有弄清温度的单位是华氏还是摄氏温度的差别,一整天默默地等待着所谓死亡的最后时刻。男孩一天的紧张状态只是自己产生的误会而已。虽然这篇小说以对话为主,没有心理活动的刻画描写,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比较平淡简洁,然而仔细品读小说隐含的
,“运动之雄伟意义和道理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水底的部分
。此短篇小说“八分之七”占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
的真正意义在于向世人宣布即使人在最天真而且没有外部世界压力的童年阶段,也避免不了经历暴力,暴力从人一出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暴力的形式是无时无处不在,即使在尚未涉世的童年时代,人也注定无法逃脱暴力的阴影。在海明威的另一篇早期作品《印第安营地》中,小说的主人公小男孩尼克短时间内经历两次血淋淋的生死感官刺激,可以说,这次经历是主人公对人生暴力形式的首次真正的探索和体验,形成了童年时代主人公对暴力形式的比较具体和现实的认识与理解。
第二,中年时代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暴力形式的转换。童年时代的暴力形式在《一天的等待》中是
,《印第安营地》中初次感受死亡暴力的心理威胁
则是第一次真正体验和面临死亡暴力形式,而《杀人者》中是亲身体验社会的邪恶面,身边的暴力转换为社会环境与人形成的暴力形式,以上这些人生早期的经历导致青少年时期的主人公对暴力过度敏感,这必将影响并改变小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因此,中年时期的主人公在海明威的小说中表现出与社会、环境、时代的对立。20世纪初,具有时代反叛精神的女作家哥特鲁特·斯泰因评价海明威等为
。“迷茫”是形容这类人的核心词,“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作为这类人在文学领域的代表,他个人经历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曾青春、热情、充满对理想对社会的激情,怀着民主与和平的愿望奔赴战场,最后伤残或绝望。他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均以世界大战为背景,集中体现了主人公在中年时代所遭受的
051外国文学MangZhongLiterature总第489期
暴力形式。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在巴黎街头流落的美国青年们的生活为题材刻画了当时对社会和个人前途持有失望态度的年轻一代形象。主人公青年巴恩为追求民主奔赴一战战场,结果在这场战争中经受的不仅是战争带来的肉体上的暴力,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土崩瓦解。战争中的自相残杀,没有所谓的“正义”,巴恩斯和周围大多数青年一样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与苦难,以怀疑、否定的态度看待所谓的正义战争,一战打破了他们以往的价值观与理想,战后精神上表现出对社会、人生强烈的失落感、失望,甚至绝望,战争暴力对他们的残害使他们觉醒和痛苦,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他们认识到的战争不是所谓的正义和民主事业,这些“正义与民主”的呼声都是战争需要战士而进行的召集口号而已,他们的青春被战争、杀戮和恐惧一系列的暴力击碎,更可怕的是经过20多年成长所形成的道德体系及价值观念的摧毁所带来的精神暴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参加战争的青年而言这种伤害是集体的,战争中他们都失去热情、青春、爱情、生活的信心与方向,最终因信念的缺失而心灵空虚;《永别了,武器》中已经完全认识到战争带来的暴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暴力形式的升级从外部伤害上升到内部所造成的伤害。单纯的青年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面临充满威胁的外部世界或敌对阵营,没有受到实质性的致命伤害,真正的暴力是来自同事或同类的伤害。亨利总是被当做叛徒被同事追杀,通行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人生理想等全部被摧毁了,这样的暴力形式远比战争或敌人的打击更难以接受和忍受,因为承受同事的打击是非常理性的暴力或不合常理的暴力,这导致受害者精神家园的迷失和孤独。海明威中期作品强调在精神上暴力形式
造成的伤害更复杂更深切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克服和摆脱了孤独和迷惘的情绪,尽管认识到外部世界暴力的摧残,还以坚韧、自律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个人品质驱动自己融入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可见,暴力一方面是客观性的,是环境及社会决定的,而另一方面是主观性的,是主人公自身、自身的性格及信念决定了主人公自己所遭受的暴力,甚至是毁灭,因为他们的行动不是凭着一时的主观感觉,而是凭借着一种身份,即人类身份或者优秀人类的行为准则。
第三,晚年时代的暴力升级。海明威对于晚年时代的刻画以《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为代表。这部小说从三个方面论述暴力形式的升级,老人与大海、老人与鱼及老人与自己。首先,老人与海作为小说的命名反映出人类与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相依,桑提亚哥以打鱼为生,大海这个符号象征着
052人生存的环境,环境给予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反过来环境也将人束缚于环境之中,无法自拔与摆脱,赖以生存的环境升级为主人公不得不“坚持”的束缚。主人公桑提亚哥实质上是整个人类的化身,处在苍茫的大海中就像是人在命运与生活的世界中,相互依存和束缚;其次,老人与鲨鱼的斗争,是人与个人身份价值、与外部世界斗争的象征。与鲨鱼斗争既是维护自己职业身份也是体现征服外部世界的精神,这个精神“硬汉”形象象征着人类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是海明威式英雄的特征,所谓的精神硬汉或不屈服,是对现实暴力的反抗与斗争,更重要的是对精神暴力的不屈服。正如书中提到的一
句话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同时,书中强调84天没有捕到鱼,付出却毫无收获,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再次,桑提亚哥老人身份及个人精神。桑提亚哥已是老者,象征着经历过童年和中年时期的暴力完成了成长的过程,然而清醒的认识是否能保障他晚年的幸福,故事的冷淡结尾暗示老人依然要承受孤独的暴力。如何最终实现自身的角色与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是种压迫,所以可能正因为这一点自己会给自己施加上一种暴力,即自我暴力形式。主人公的困境是主客观原因共同形成的困境,也是人类最终要面对的困境,即多重暴力。
结语
海明威的作品不是独立的,是系统的,读者可以从海明威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看到这些小说是如何折射海明威所感受的暴力形式变换与升级及在面临暴力时表现出的主人公精神世界。海明威的作品反映了一个人在所在生存环境成长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暴力形式在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中不断地变换和升级,主人公的内在精神成长也在不断地自我成长与觉醒。
参考文献]
1]申丹.平淡无味后面的多重象征意义—
——海明威一短篇故事的重新阐释[
J].国外文学,2005(02).2]刘建军.《老人与海》不是赞扬现代人硬汉精神的小说
[J].名作欣赏,2008(02).
3]杨仁敬.论海明威的小说悲剧[J].厦门大学学报,2012
(01).4]李娜.基于接受美学的奥斯汀作品教化精神解析[J].
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4(11).作者简介]
李娜(1981—
),女,吉林白城人,
硕士,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汉翻译。许晓书(1982—),女,辽宁锦州人,硕士,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二语习得。
[责任编辑
李佳怡]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