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闲谈中,身为编辑的我们经常被当作:卖书的、当记者曝光负面新闻的的、改错别字儿的、拉稿子的、天天看书就给发工资的.....
我做编辑几年了,在很多与新朋旧友闲话聊天的场合都会遇到“介绍自己职业”这一环节。这个环节对“别人”来讲可能很简单,但对身为编辑的我来说常常状况不断,我的心里时常呐喊:“Oh!原来我满腔热情的职业,在别人的眼里居然是个谜之艾克思(X)!”以至于让我觉得想要说明编辑是什么之前,非常有必要得先说一说编辑不是什么。 “我是一个编辑。” “一个书号多少钱?”
编辑不是书号贩子。书号,本身是非流通物,无所谓多少钱。只因在我国的出版制度下,只有出版社才能申请获得书号,书号才成了垄断的资源。所以一般来说,对于没有权利获得书号的民营出版商必须与出版社进行合作,使用出版社的书号并以出版社的名义出书,当然也需要出版社为之负责,这个合作过程中支付的管理费用逐渐波动在一个区间范围内,俗称“书号费”。 “我是一个编辑。” “版面费多少钱?”
编辑不是卖版面的。版面费,这个词真的跟编辑没有一点点瓜葛。有时出版市场销售前景不怎么乐观的图书,出版社会要求作者提供一定的补贴或资助费用,这完全是因为市场规律。作者写的书稿可能有市场,出版社则支付稿酬。不存在一个“收费的版面”。
“我是一个编辑。”
“哦,杂志社的工作很轻松吧!”
呃……话说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杂志社编辑,但是不太容易理解图书编辑这种存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间指南》么?
《编辑部的故事》中,六位主演所编辑的杂志为《人间指南》,那时候葛大爷还有头发
不过,看日剧、韩剧以及日本小说中经常有图书编辑角色的设定,但是国产剧和文学作品似乎不多,当然,也许是因为我世面见得不多。 “我是一个编辑。”
“你太厉害了!你都写过什么书?”
编辑不是作者。编辑负责把作者交来的稿件变成书,或者有一本书的想法,约请作者来写,作者写成稿件,编辑再把交来的稿件变成书。但有的编辑因为爱读爱写,可能会成为一个职业的编辑,业余的作者。 “我是一个编辑。”
“那你整天改错别字儿吧?”
编辑不是“活黑马”(“黑马”是出版行业用的一种自动纠错软件)。每次听别人讲编辑只是改错别字儿的,我都会脑海中冒出三个字“活黑马”……改错别字是编辑工作中的一小部分——那么一小丢儿的部分,却常常被误解为是全部,这个时候编辑最伤了…… 我是一个编辑。 那你们得去拉稿子吧。
我竟无言以对!在我看来,编辑最大的乐趣是两件事:一是把别人普遍不看好的稿件或想不到的选题居然能够做得出彩;二是能够争取到人人都好评的稿件。前者体现的是编辑的判断力和独特性,后者则体现的是编辑的吸引力和可信任度。所谓“拉稿子”就是后者了。比如某些稿件会指定在某类出版社出版,该社编辑就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到稿件,而其他社编辑费九牛二虎之力争取稿件也不见得能拿到。再如竞价性稿件,这是完全拼财力的,毫无悬念,作为拥有强大商业实力的出版社代表的编辑肯定会胜出……
以上是一些非常典型的事实描述型的推断,还有一些形容描述型的: “我是一个编辑。” “那你一定很聪明。”
(窃喜状)好吧。那么为什么呢?有个不完全靠谱的推论据说是因为编辑看过很多书,跟很多有见识的人打过交道,见多识广。虽然这个推论不太靠谱,但如果你遇到编辑后这么讲,我们都爱听。 “我是一个编辑。”
“哦!那你文笔一定很好!”
不一定啦。文笔好,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编辑非常需要的能力。但是,不一定做编辑的人文笔都好。话说真的有好文笔,做编辑就英雄太有用武之地了。审稿的润色、文案的撰写,分分钟变得与众不同。一个有创意的头脑加上一支生花的妙笔,这样的编辑真是价值不可替代。 “我是一个编辑。” “那你们工作很枯燥吧?”
此之砒霜,彼之蜜糖。说出这样话的人,不必多解释,因为若是换做另一种人,可能会说,“你们工作好好呀,天天看书,还给发工资!”
那这么多的对话,有没有哪种是让双方都舒服,且放之四海皆准的谈话方式呢?
下次如果你遇到一个编辑,又不知道跟他聊些什么的话,推荐你问他: “你策划(责编)过什么书呀?”
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会让你对面的编辑心里暗暗赞叹,懂行的啊! 那么,编辑到底是什么?如果真要我说,我也说不明白。不仅是我表达能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编辑本身的涵义非常丰富。举个例子,就像我们说医生是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但是产科每天抱个胖娃娃出来的医生与牙科整天拔牙补牙的医生真是不同。
不过,共性总是有的,根据我工作几年的一些思考,我还是试着说一说。虽然远非能说得清楚编辑是什么,但也基本能说清自己这几年的认识过程和成果了。
关于理念——编辑是一个多义词
编辑,一个词,一个职业,大家同是编辑,但却各有不同。做考试书的与做学术书的,做时尚的与做文学的,做古籍的与做译著的都不一样。
但最大的公约数是,编辑是让想法变成书,把书稿变成书的人。他们历经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各种流程,各个环节,最终见到了——书。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是手艺人,是靠个人的专业和人格赢得尊重的职业。
而编辑又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职业,每个编辑的独特性构成了编辑的个体价值。因此,编辑是一个多义词。做编辑,没有指定的优秀的标准,而是要做自己。因为,每个编辑做的书不一样,即使做同一本书,做出的形态也不一样;每个编辑联系的作者不一样,即使联系同一个作者,合作的方式也不一样。没有哪个职业像编辑这样个体差别如此之大。因此,每个编辑个体的精彩,都丰富了这个职业的意义。越多地发掘编辑新的意义,越是有价值的编辑。 有一次参加培训,讲课的老师都是出版界的翘楚。其中,有何承伟老师,他讲,编辑的思维是“无我”,即,不能以个人的阅读偏好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取舍,对出版的选题进行限制。要有为读者出书的意识,即使不符合个人阅读兴趣,甚至觉得“看不上”的书,有读者需要,也是具有出版价值的。这一点,刘瑞琳老师的观点就不甚相同,刘老师讲,关于一本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编辑不认为它是一本好书,读者也不会认可。而杨文轩老师则又非常谦虚非常坦诚地说,自己没有做过一本坏书,但是做了不少烂书,以后要做精致的好书。三位老师观点不同,做书的类别不同,但并不影响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值得尊敬的出版人。
编辑应该是,也的确是一个多义词,每个知名的令人尊重的编辑的成果,是其专业、人格、环境和特长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有共性的东西,但是本质上都是个性化的东西,这些是不能复制,也不需要复制的,我们需要的只是启发。 编辑所处的出版单位的性质和定位,决定了编辑策划图书的大方向,我们的选题要服务于所在出版社的目的,我们在出版单位的大的思路框架中,发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逐渐积累,将编辑个人塑造出品牌,让自己做的书成为自己的名片,做一个有个性的编辑,出版有特色有品质的图书。
关于操作——编辑是一个多义词
编辑还是一个多义词。这个职业面临着发展其之前不具备的职能,确切地说,是之前尚未开发的职能。何承伟老师提到的版权经纪人,刘瑞琳老师发起的理想国沙龙,杨文轩老师提到了从编辑室主任到产品经理的过渡,等等。编辑一词成为了一个没有天花板和篱笆墙的概念,如果编辑的思维足够活跃,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勇于开拓,我们可以做更多,更好。
虽然有观点说,随着自助出版的普及,出版业会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行业,编辑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职业。其实,信息越是爆炸,越是需要筛选,编辑作为阅读筛选者、把关者、引导者、传播者的角色一定不会消失。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说,有三个在砌墙,有人问第一个人,你在做什么?他答道,我在砌墙;问第二个人,你在做什么?他答道,我在盖房;问第三个人,你在做什么?第三个说,我在建设美丽的城市。
编辑亦是如此。编辑是一个多义词,想做什么样的编辑,能做成什么样的编辑,也许每一位编辑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定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