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研究

2021-01-31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研究

作者:赵雪峰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年第03期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过于强调个人得失,给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经济上的短暂利益,“诈骗”欺人钱财让“信任”大打折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关系冷漠;家庭风雨飘摇,亲情剧减……由此产生很多与“责任”有关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表现意味着强化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为此每一名教育者都要充分认识与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 〔关键词〕隐性课程 德育 渗透 发展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指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熏陶、感染,被教育者通过模仿与仿效教育者和练习模仿、仿效的内容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原则有所理解和遵循的活动。但要做到“润物无痕”,则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隐性课程”是学科教学课程以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课程研究中有很多类似的名称,如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未研究的课程、未预期的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其特点包括: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优化学校的的整体育人环境;其次,要特别重视学习过程;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学科教材中都蕴含有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比如:在教学的语言机能、学科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动手试验、文化意识中,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潜移默化、点滴浸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爱科学爱社会爱大自然、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科学爱科学爱探索创新的积极的求知欲望、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优良个人品质。

“隐性课程”是学科教学以外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其表现形式逐渐的渗透在德育中。“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认知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要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心理状态和品德心理品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隐性课程”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现代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生是渗透的主体,教师是渗透的主导,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渗透?接受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的个性爱好和认知需要。如果学生对渗透的内容怀有喜爱和渴求的心理,那么就会产生“细雨滋润土壤”的功效。如果学生对渗透的内容怀有生疏、无所谓或者厌恶的心态,则无疑是“雨水跳金属”格格不入。而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因学生的好恶、意愿决定,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把握渗透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意、需求调整到接受渗透的平台上,从而帮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作为教师尤其要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心理需求,区别对待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洞察他们对渗透内容的兴奋度和注意力,调整渗透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隐性课程”渗透的功效。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内涵,如人文意识、文化经典。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以往的做法通常是只讲授公式、定理,只教学生如何解题如何答卷,其实在公式、定理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学科发展史,涉及到大量的科学家,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待人处事的品格,他们身后精彩的故事都是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值得教师的挖掘。优化校园“德育”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活动等载体,开展声势浩大的学习宣传活动,让“德育”的理论深扎师生的心中。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举办专题讲座,把学习贯彻《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道德的实效性。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作为校园、教室内环境布置的内容,教师可以请那些擅长绘画的学生在格言警句下配上充满童趣的卡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用赏识的眼光期待着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教学语言的人文化,注重教态与手语的得体表达等。这些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影响将使学生极力模仿,急与参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渴望受尊重与享受成功的欲望等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养成或满足。“专题演讲”“科学史讲座”“互动——实验探究”“辩论”“多媒体辅助”等丰富的教学手段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道德意识,自觉身体力行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塑造“真、善、美”的新形象。隐性课程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价值。隐性课程有利于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并将其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隐性课程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隐性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隐性课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隐性课程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充分表现出来,行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