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4-01-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

生机和活力的标志。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现在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任课教师只想自已如何教,不关心学生如何学;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而自己却不多加思考,不考虑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就应该以克服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汉语言文学 创新思维 一、当代大学生提高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当代的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单调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欠缺的现象。一些学生明显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只注重书本,不注重实践。如果只强调知识而不注重创新,那么社会就难以进步。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以过去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选择自以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而排除其他一切有可能更简单的方法。这种复制性思维方法会使思想僵化,大脑凝固。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对专业的不了解、不感兴趣而厌学的现象日益突出,表现在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经常旷课。要发展就要创新,要进步就要创新,要推动生产力就要创新,一切奇思妙想都源于创新之中。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强化时间观念,做好学习计划。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性的前提。只有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开发民族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进步,走向繁荣。 二、汉语言文学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1.,汉语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最灿烂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汉语因为其知识精深,应用人群范围广,人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内容越来越丰富,在各个行业领域都大有用武之地。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剧作家,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汉语言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要具备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与技巧的应用。汉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门有点枯燥乏味的专业,汉语言专业的理论课程和理论内容很多,死学理论不但枯燥无味,而且很难理解掌握;而联系实际,加强创新思维能力,不但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此外,汉语言专业的内容很多,所学知识种类多样,课程也很多,汉语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所学范围也挺广泛,我想这需要学生有极大的耐性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性,要有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汉语言文学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学习此专业的大学生应该突破专业限制,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所学内容的创新,并重视自己创新思维的构建。这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丰富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2,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与原动力。创新始于观察,源于问题,基于想象。创新源于创造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是具有新颖、独特而且有科学意义的间题。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一切创造性成果的获得,都起源于对汉语言文学理论上或实践中的创造性问题。创新思维是一种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能够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独特成果的高级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以及直觉和灵感等思维活动的综合表现。对汉语言文学问题的创新性思维有助于更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有助于加深对涉及专业问题的理解。

三、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1.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

理论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大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大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还要学习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只有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增强学习知识的应用性。比如:在大学期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学习期间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就拓宽了视野,在阅读中获得多门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了较好的人文、科学和艺体素养。同时,我们自己应该具备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以积极的鉴赏态度,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其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2. 转变思维方式,使自己由“被动”变“主动”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以过去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老师告诉的经验为基础,选择自以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而不去多加思索。这种僵硬的思维方法会使思想凝固。而运用创新性思维,则可能找到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我们要树立创新性思维模式,就像科学家那样,科学家们在从事创新发明时,需要对无法预知的事物作出多种多样的选择和推测,并在众多的选择中保留下最佳的思路。这种创新性思维过程往往是漫长的艰苦的,有时还会脱离已经获得的复制性知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永远按照惯常的思路去思考,得到的也永远是惯常的东西,只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最终抓住问题的实质。另外我们要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是一种科学的创新,瞎闯蛮干是不会成功的。对汉语言文学问题的创新必须以坚实的科学的汉语言文化知识为基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转变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发展。

3,具有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复杂多样的。所谓发展,就是不仅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且还要认识到世界又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一个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就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时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而只善于进行单向性、单一性、顺向性和纵向性分析问题,是很难在头脑中有新思维“火花”闪现的。辩证的分析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而解决问题才是创新的关键。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把所学到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在求解问题之中发现新方法,创新新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4,敢于质疑,加强实践。

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创新学习的独立性。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而不会独立学习与思考的人,永远不可能有突破性成就。要充分行使独立学习权利,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结论。既满足动手、动脑需要,又满足探索的好奇心,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还要敢于质疑。学习的本质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要批判性地学。南宋 理学 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疑,

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有创新。创新离不开质疑、争论、批判、不从众、不迷信、敢冒险、敢挑战。要敢于向教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前人的结论挑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荒诞、离奇甚至与常规不同的见解,最后在实践中求知。因为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概念、结论的表面,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将其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灵活运用而创新。要用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亲自实验、归纳推理而获得结论。

结论: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的崛起, 要依靠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来支撑。因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在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拓展学科空间,提出新思路、新观点。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才能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方式,在领悟经典语言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和掌握文学和语言的客观规律和教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能提炼前人研究成果的精髓,结合个人感悟和体验,创造性地分析中国语言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合社会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