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 蒙”。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 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 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 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 目的是方法的先导。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 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 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一 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 的的达成度。
2、 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 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 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根据学生兴趣活 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 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 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 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 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 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 范。
3、 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 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 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 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 析,取长补短。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 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 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 式。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 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 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对 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 趣,就不可
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 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 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 培养。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 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 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 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他所 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 社会需要的反映。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 益易于驾御个人。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 ——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 件。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 位,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说:“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 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 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 他,驱使他,使善在他的身上有力地生长起来,使恶劣的 习性销声匿迹。教育者可以自问,这样一种人为的、被强 调的单纯的训育至今是否有可能?假如不可能,那么,教 育者必须有一切理由假定,人们首先应通过扩展了的兴趣 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 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同时在对付 过去业已变坏了的儿童时,除了应考虑他现存的个性以 外,还应着重估量他对新的和较好的思想范围的可接受性 与他接受它们的时机。”因此,教育目的的三个部分是可 以合并起来的。赫尔巴特把多方面兴趣、道德、个性联合 起来作为培养目标,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对教 育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不无 启迪作用。
笔者认为在理解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时,应该同 他的培养儿童个性的教育起点联系起来,且不可以点带 面、以偏概全。赫尔巴特谈到,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 要的一门科学,但他还应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他认为,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在向儿童提供知识的过程中引起了儿童心理的变化, 产生了对知识的兴趣,然后,由知识兴趣上升到欲望,最 后在行动中表现为意志。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整个学校教 育无法分为两个孤立的过程:一是通过
情感和意志的训练 进行道德陶冶的过程;一是通过传授知识进行智慧的过 程。如果只讲道德而忘记多方面的培养,就可能导致无知 识与能力的人支配社会;同样如果只进行知识教育而缺乏 教育性也会导致无信仰的人支配社会。显然,他把实现教 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作同一过程,不存在无教育的教 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正如他所说,教学如果没有 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 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所以教育性教学 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使他们形成思想范 围。多方面兴趣分为认识与同情两大方面,经验、思辩、 审美、人类、社会和宗教六大种类。多方面兴趣是教育的 视野投向全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要实现最 高目的所必须培养的东西。它既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 教学过程的终点。赫尔巴特指出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 作。他认为,冒失是青少年的通病,教育者需要通过训育 以维持他的想法。它通过交际、榜样、启发使学生直接得 到积极发展方面的促进。训育就是要直接地陶冶儿童的性 格,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训育的 措施可以是抑制、惩罚、赞许和奖励。
当我们今天对其重新审视时,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 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谢央绒 初中英语被动语态说课教案
说课人:韩炎 第一步:帮助学生理
解什么是被动语态?
英语屮时态很多,但语态不多,只有两种,即: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所谓 -被动语态•,相当于中文中常说的-被•…“、……•的句式,如:“他的自行车被偷 了。••这座楼房是由他们建造的。•
如果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谓语动词用主动语态。如果主语是动作的对彖,谓语动 词用被动语态。如:
They speak English他们讲英语。(主动语态)
English is spoken by them.英语由他们讲。(被动语态)
主语••英语“是“讲”的承受者,是被动句,动词用被动语态的形式。 第二步:被动语态的结构
那么,英语中被动语态是怎么样构成的呢二请看下面的例句(注意划线部分):
His bicycle was stolen. He was hit.(写出几个例句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被动语态的结构)
通过上面的例句,得出一“被动语态••的构成是: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be 有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其变化规则与be作为系动词的变化完全一样。) 三:常用的时态的被动语态举例
重点是要掌握be动词的各种吋态变化。常用的时态的被动语态举例如下:(先让 学生说出自己己经知道的时态的主动语态,再套用上面的被动语态的构成得出各种 时态的被动语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