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邓小平共同致富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4-05-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9月 第l9卷第5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hengli Oilfield Sept.2006 Vo1.19 No.5 邓小平共同致富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周林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安徽合肥230031)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允许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共同致富的理论,是服务和指导改革及 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共富;先富;贫富差距;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1 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009--4326(2006)05--0016--03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是中央针对 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现状适时而提出的,也是 针对我国日益明显的贫富悬殊而提出的。众所周知, 地表现为“实在性、直接性和一致性”,从而形成了劳 动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为条件、互为前提、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关系,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是有利于劳动者利益的。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社会 主义的生产目的,也必然服从于劳动者的共同利益, 尽可能地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 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主 义的本质也就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的。因为社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贫富悬殊问题,已 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已 经成为攸关改革性质、方向和成败的敏感问题。在此 背景下,探讨X ̄/J,平共同致富思想,不仅具有的重大 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史意义。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代替资本主义,其根据就是以解 放和发展被资本主义所束缚的生产力的功能而获得 “出生证”的。从哲学上看,某一事物的本质就是该事 物赖以生存的根据。因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历史产生的根据,也是它最根本的本质 特征,因为他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制度性 因素。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暂时 现象,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使物 质生活资料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如果社会 主义不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邓小平总 结了社会主义实践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立足于时 代的特征,科学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使全 国人民共同富裕,并把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作 为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提出来。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本质 的重要体现,是其本质的规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之一,其实质就是公有制和按 体现。 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完全平等和同步富裕,否则 势必导致共同贫穷。因此,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 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劳动者,依靠勤奋劳动先富 起来,帮助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可见,共 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实现全体社会 成员共同地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不是贫富两 极分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要求实现的是富 劳分配为主体。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有利 于消灭剥削,使全体人民在经济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各种利益都是劳动人民的利益,是利益的享有者;靠 自己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靠无偿占有别人的劳 动得来的,正是这些原因,使劳动者之间有了根本利 益的一致性。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共同利益充分 【收稿日期】2OO6一O5—16 【作者简介】周林章(1963一),男,安徽肥东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政教室副教授,哲学硕士。 l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hengli Oilfield 裕的,而不是贫穷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本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二、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 1、先富的必然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共同 富裕也不是平均富裕,平均分配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 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具有存在的必然 性。 首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商 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发 挥市场机制对资源和财富的分配作用是商品经济和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机制下,价格、竞争和 供求关系等因素对个人的收入分配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企业和个人生产技术先进,信息灵,经营管理水 平高,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获得较多的经济 利益,个人收入也将较多;反之,一些企业和个人经 营不善,竞争能力差,因而收入就少,由此会产生财 富占有上的差距。因此,出现社会成员致富程度上的 差别,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必 然现象,不应当把它当作“两极分化”来否定和限制。 否则,只能是否定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乃至社会主 义自身。 其次,多种分配方式的作用。社会财富的分配是 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与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我国存在多元的所有制 结构,因而也存在多元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外, 其他生产要素也参与收入分配。多种收入渠道并存, 必然引起人们致富程度的不均等。同时,即使在同一 种分配形式中,由于劳动者的素质、劳动技能、劳动 态度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上个人的家庭负担、消 费程度和偏好等的不同,必然会出现人们在社会财 富占有数量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均财富占有 量和富裕程度上的差别。 最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发展不 平衡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在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于各地的历史、地理、 自然、人文等条件的不同,各个企业在社会进步中所 处的地位不同,以及产业结构、市场需求、企业管理 水平等的差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部分 地区、一部分产业和一部分企业发展快些,相应的一 部分人富裕程度高些,富裕的步子大些。这正是经济 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和内在属性。现在,党和政府正在大力开发中西 部,以缩小地区差距。 2、先富的手段性。一部分人先富与全体社会成 员共同富裕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手段和目的 的关系。由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产生强大的示 范和激励作用,借助先富的示范和带动,全体社会成 员才能逐步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如果把二 者对立起来,或把目标和手段混为一谈,只能把大家 捆在一起,最终陷入共同贫穷之中。 首先,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的客观存在。邓小平说过,要承认不平衡, 搞平均主义没有希望。劳动者个人天赋、工作能力等 的差异,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条 件下,这些人的先富,不是建立在广大劳动者贫困的 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基础上。 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一方面给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带 来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全体人民具有示范和 激励作用,可以引发全体人民更加积极劳动,促进全 社会发展生产,为经济的发展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全民共富提供有利条件。 其次,先富帮助后富,既克服平均主义,又防止 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主要是透过 先富者将自己诚实劳动或合法经营的经验传授给未 富者,从而提高生产劳动的技术水平和科学合理的 经营管理能力等,使未富者很快富起来。既不是使落 后的人和地区“不劳而获”增加收入,也不是削弱先 富的人和地区的发展活力。不以牺牲先富地区的发 展后劲为代价,而是在双方共同发展中逐步缩小差 距。 最后,先富带后富,先富应更富,共同发展社会 生产力。先富的不能停滞不前,应在原来的基础上, 更加积极地劳动,采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 管理方法,扩大生产规模,使生产和生活走向更高一 个台阶。可见,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是实现 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三、“共同富裕论”的现实启发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论,言简义赅,在认识和实践 上给人们以诸多启示。 邓小平关于“共富”、“先富”的论断,和邓小平对 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着眼 于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实际而提出的。“共富”、“先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hengli Oilifeld 富”论,是指导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对当今我 国和谐社会建设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共富”、“先富”的论断根源于、服务于我国现代 建设的实践,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 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主要表现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的经济 成就和社会主义体制被赋予的无限的经济活力。 值得思考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日益 加剧的贫富差距,是否归因于“先富论”?在多大程度 上归因于“先富论”?“先富论”望文而生的字面含义, 难免使人将贫富差距和“先富论”联系起来。诚然, “先富论”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 富起来,和贫富差距现象的出现,存在着一定的联 系,也应该引起重视和研究。但是,贫富差距的根源 十分复杂,归纳起来,贫富差距主要是由生产力的不 同发展状况造成的,是由劳动者之间的能力强弱、勤 惰程度造成的,是由各地各行各业之间的的不平衡 性造成的,是由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分配形式所造 成的,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所造成的。需要特别指出的 是,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虽不存在制度性根源,但 也存在大量的体制性因素,诸如非法经营、贪污腐 败、权钱交易掠夺国有财富、弱势群体利益缺乏有效 保障等等。所以,将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贫富悬殊 归咎于“先富”论,显然存在认识上的严重偏差。何 况,邓小平所谓的“先富”之“富”在富裕程度上也是 较低的,和尚未富裕起来的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也 是较小的,根本不能和当前的贫富悬殊同日而语。 在贫富悬殊已经成为人们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背景下,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邓小平的“共富”、“先 富”论中,蕴含着弥足珍贵的启发意义。邓小平明确 指出,全体人民的最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 目标,先富同时也是实现共富的手段。事实上,邓小 平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高度警 惕,并严肃地指出,如果只有少数人富裕,大量的人 长期贫困,那么,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就“走了邪 路了”,“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邓小平于 1988年在《中央要有权威》一文中提出的“两个大 18 局”的思想中,一方面指出目前内地要顾全沿海优先 发展的大局;另一方面又指出,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 又要顾全内地发展的大局。其后,贫富差距、贫富悬 殊问题一直是萦绕邓小平心头的一个重要问题,经 过深思熟虑,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在本 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 决这个问题。”历史再一次见证了邓小平的远见卓 识。 针对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出现的包括贫富悬 殊在内的新情况,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 集体,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时提出 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目标,更加重视解决贫富悬殊问题。2005年2月,胡 锦涛总书记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 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 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 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 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 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 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 问题,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 方式的关系,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 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 先富帮未富,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 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 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进一步完 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 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 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 目标的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共 富”、“先富”论的继承和重大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持 续增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定能够切实落实科 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 逐步富裕过程中达到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张元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