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2024-09-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合肥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答案在最后)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第一册第一、二章、第三章第一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行星冲日是指地外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形成一条直线的状态。2023年9月19日位于小行星带外侧的某行星发生冲日现象,该日夜间此行星较亮,较适宜观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行星可能是(A.水星)B.金星C.火星)D.海王星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9月19日该行星冲日时与日、地位置关系的是(A.①【答案】1.D【解析】【分析】【1题详解】2.CB.②C.③D.④由材料可知,该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外侧,选项中只有海王星位于小行星带外侧,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2题详解】该行星属于地外行星,轨道位置位于地球外围,排除①④,AD错误;②位置时,行星与地球位于太阳两侧,不能观测到,B错误。故选C项。【点睛】八大行星按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地行星、类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具有坚固的表面,距日较近,密度大,主要由固体构成,体积和质量较小,位于小行星带之内,表面温度较高,无光环。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主要由液化气体构成,体积和质量比类地行星大很多,距日较远,密度小,位于小行星带之外,有光环。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和质量居前二者之间,距日最远,主要由固化气体构成,密度同样居前二者之间,表面温度较低,有光环。安徽省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下图示意1970~2020年安徽省年均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太阳辐射()A.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大气层的核聚变B可以转换成热能、核能、电能等.

C.是地球上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唯一动力D.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4.与南部地区相比,安徽省北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更加丰富。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①纬度位置②地形③海陆位置④天气A.①②【答案】3.D【解析】【分析】【3题详解】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不是太阳大气层,A错误;太阳辐射能不能转化为核能,B错误;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不是唯一动力,C错误;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D正确。故选D项。4.CB.①③C.②④D.③④)【4题详解】安徽省南部纬度较北部低,但年均太阳辐射量较北部少,排除纬度位置,A错误;安徽省南北部距海位置相差不大,排除海陆位置,C错误;安徽省北部多平原、多晴朗天气,南部多山地、多降水和云雾天气,故年均太阳辐射量北部较南部多,②④正确,故选C项。【点睛】影响太阳能资源的因素:纬度因素: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太阳能比较丰富;气候因素:一般来说,气候干旱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比气候湿润地区的太阳能丰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海拔高的地方太阳能资源比同纬度海拔低处太阳能主要丰富;天气状况:晴朗天气较多的地方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太阳射电流量(F107)是太阳10.7cm波长附近的辐射通量值,可以表征太阳活动水平的高低。下图示意2009年1月~2023年8月期间太阳射电流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推测太阳射电流量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A.5年B.11年))C.15年D.22年6.受太阳活动影响,2023年(A.地球上“磁暴”现象可能多发C.地球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答案】5.B【解析】【分析】【5题详解】6.AB.全球各地均出现极光现象D.全球各地的气温普遍降低据材料可知,太阳射电流量可以表征太阳活动水平的高低,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故其平均周期与太阳黑子相同,约为11年,从图上亦可大致判断出其平均周期约为11年,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6题详解】太阳射电流量可以表征太阳活动水平的高低,由图可知,进入2023年以来太阳射电流量较大,为太阳活动水平较高的年份,即可能为太阳活动高峰年,受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上“磁暴”现象可能多发,A正确;极光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云雨天气出现在对流层,地表气温高低与太阳活动关联性较小,B错误;C错误;D错误。故A选项。【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面积相对数较大的年份,引起电离层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粒子轰击高层大气,高纬地区的极光多发;耀斑面积相对数较大的年份,会影响全球各地的气候,但不一定会导致气温和降水增多;太阳辐射能增强,全球农业生产倾向于增产。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10月4日19时21分在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海域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5.40度,东经126.25度。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其中界面1、界面2为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此次地震震源位于(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8.关于图中界面1及此次地震地震波从震源经过该界面时的传播情况,正确的是(①为古登堡界面②为莫霍界面③传播速度变快④传播速度变慢A.①③B.①④)C.cD.dC.②③D.②④9.图中字母正确表示出岩石圈范围的是(A.a【答案】7.B【解析】【分析】【7题详解】8.DB.b9.B地壳为莫霍界面以上部分,全球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上地幔为莫霍界面至地下约1000千米,下地幔为地下约1000千米至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900千米);地核为古登堡界面至地心部分。由题干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20千米,位于上地幔,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8题详解】由图中界面1位置可知,其为莫霍界面,海洋中平均厚度只有5∼10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该界面以下,地震波由下而上经过该界面。根据所学可知,当地震波由上而下经过此界面时,横波、纵波都增大,由此推断出地震波由下而上经过此界面时,波速均会降低,结合选项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9题详解】地壳加上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就是岩石圈的范围,结合图中显示位置,b表示岩石圈,B正确;a为地壳,A错误;c为地幔,C错误;d表示下地幔和一部分上地幔,D错误。故选B项。【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下图示意某地大气垂直分层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该地可能位于(A.热带)B.南温带C.北温带)B.甲层大气温度因臭氧随高度减少而降低D.丙层气温受地面辐射影响而变化复杂D.南寒带11.下列关于图中大气及垂直分层,说法正确的是(A.自地面向上,大气密度呈减少的趋势C.乙层因下部热、上部冷,平流运动显著【答案】10.A【解析】【分析】【10题详解】11.A大气垂直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随纬度不同厚度不同,低纬度上界为17~18km,中纬度为10~12km,高纬度上界为8~9km;据图可知,甲为对流层,该地对流层高度达18千米,最可能位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11题详解】据材料可知,自地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地球的引力减小,大气密度呈减少的趋势,A正确;甲层为对流层,受地面辐射影响,随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B错误;乙层为平流层,下部冷、上部热,平流运动显著,C错误;丙层位于高空,离地面远,几乎不受地面辐射影响,D错误。故选A项。【点睛】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C,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某日亚洲东部局部地区等压线及6级以上大风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此时,甲地的风向最可能是(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13.此时,与甲地相比,乙地(A因等压线密集而实际风力较大.

B.因等压线稀疏而实际风力较小D.因地面摩擦力较大而实际风力较小C.因地面摩擦力较小而实际风力较大【答案】12.B【解析】13.C【12题详解】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图中甲地东侧为低压中心,西侧为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从西侧指向东侧;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甲地偏转为西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据图可知,乙地位于6级以上大风区,而甲地风力小于6级;因乙地位于海上,海面摩擦力较小,故乙地实际风力大于甲地,C正确;乙地等压线稀疏,A错误;乙地位于6级以上大风区,风力较大,B错误;乙地位于海上,摩擦力较小,D错误。故选C。【点睛】锋面气旋的判断:①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附近。高压和高压脊附近一般为晴天,无锋面出现。②判断锋面性质:以锋面为界线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纬度高的为冷气团),再根据气旋的旋转来判别冷暖锋面,“东冷西暖”,南北半球一样。③判断雨区位置:雨区总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鱼鳞坑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陡坡地植树造林的整治工程,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主要参与(A.海陆间循环)C.海上内循环)D.以上都是B.陆地内循环15.鱼鳞坑有利于植被成活,主要原因是鱼鳞坑(①增加了水汽输送②减少了地下径流③增加了下渗量④减缓了地表径流流速A.①②【答案】14.A【解析】【分析】【14题详解】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黄河水通过地表径流注入海洋,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15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交错排列,故鱼鳞坑拦截坡面的地表径流,减小地表流速,导致下渗水量增加,地下水量随之增大,故③④正确,②错误;鱼鳞坑对水汽输送影响不大,故①错误。结合选项,D正确。【点睛】黄土高原地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与流量大小、流速快慢、地表物质性质、植被覆盖率等有关。地势起伏大,坡度越大,流水速度越快。15.DB.①③C.②④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卡尼斯洪积事件指的是发生在2.33亿年前的一次持续了上百万年的地质事件,该事件发生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造成了部分物种的灭绝,被称为史上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在卡尼斯洪积事件之后,恐龙逐渐成为了地球的霸主。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1)研究地球演化史的依据主要是____和____;地质年代表是科学家按照地层顺序、____、岩石年龄等,把地球历史按照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的编年,该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有____、代、____、世等。(2)据图描述寒武纪至新近纪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3)卡尼斯洪积事件发生在____代,指出该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进化情况____。(4)指出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后,地球上海陆格局和地壳运动的情况。【答案】16.17.波动升高①.地层18.②.化石①.中生③.生物演化阶段④.宙⑤.纪②.生物进化情况: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中后期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占主要地位。19.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地层的排列顺序和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因为早期形成的地层,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由于生物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所以,可以通过地层及地层中的化石推断该地层形成的大致时间。地质年代表是科学家按照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地球历史按照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的编年,该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有宙、代、纪、世等。【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图中寒武纪生物多样性较少,新近纪生物多样性较多,总体来看,寒武纪至新近纪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呈现出波动升高的特征。【小问3详解】据材料可知,卡尼期洪积事件,指2.33亿年前发生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对应地质历史时期的中生代,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中生代生物演化应该从植物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分析。动物演化是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植物演化是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小问4详解】第五次物种大灭绝出现的时间是中生代白垩纪末期(大约6500万年前)。该事件之后,地球上海陆格局情况: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情况: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意大利媒体2023年8月14日报道,自当地时间13日下午起,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持续喷发,向西西里岛上空喷射岩浆和火山灰(如图1所示),附近卡塔尼亚机场宣布将关闭至14日20时。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1)一般认为,火山口喷发的岩浆和火山灰来源于____。指出火山喷发涉及的地球外部圈层____。(2)图2中,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____;冬季农民利用烟熏方法防霜冻,主要是增强了____;温室玻璃大棚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____能穿透玻璃,但玻璃对____能有效阻挡。(均填数码)(3)“火山冬天”是指大规模火山喷发之后大气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答案】17.18.①.③①.软流层(或地幔、上地幔)②.④③.①④.③②.大气圈、生物圈、水圈19.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烟尘等,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解析】【分析】本题以火山喷发图及大气受热过程图为材料,涉及火山喷发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火山喷发可以对地球外部三个圈层都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如火山灰和喷发气体进入大气层,会对大气圈产生影响;落下的火山灰、熔岩流可能会改变地表水环境;而大气圈和水圈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生物圈。【小问2详解】据材料可知,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图中③为地面辐射;“熏烟法”可以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大颗粒尘埃,这些物质能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效果明显,进而达到防霜冻效果,所以使用“熏烟法”是为了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大颗粒尘埃的含量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图中④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强,可以透过塑料薄膜,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能量弱,热量透过塑料薄膜散失的较少,使得塑料薄膜内增温,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小问3详解】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之后,会使大气中的尘埃颗粒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鄱阳湖位于长江的南岸,经湖口流入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下图示意8月某日鄱阳湖湖口和进贤两地南北方向的风速距平日变化曲线,正距平为南风,负距平为北风(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1)简述鄱阳湖湖陆风的形成原因。(2)该日,湖口白天主要盛行____(填“湖风”或“陆风”),简述该风对湖口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____。(3)该日湖口由湖风转化为陆风的北京时间约是____时(填整点时间);进贤由陆风转化为湖风的北京时间是____时(填整点时间),并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该日16时进贤附近气流运动情况。____(4)2023年7月20日,因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鄱阳湖水位迎来历史最低值。试用水循环原理解释此次水位低的主要原因。【答案】18.鄱阳湖湖泊面积大,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白天,湖泊周边的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湖泊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形成由湖泊吹向陆地的湖风;夜晚,湖泊周边的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湖泊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形成由陆地吹向湖泊的陆风。19.①.湖风②.有利影响:(风从湖上吹来,)有利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有利于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20.①.18②.11③.21.高温干旱,降水少,湖泊水量减少;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流入湖泊的地表径流减少,湖泊水量减少。【解析】【分析】本题以湖陆风为材料,涉及湖陆风的成因、湖陆风的影响、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小问1详解】据材料可知,8月份受湖陆热力差异的影响,鄱阳湖与周围陆地之间形成呈现日变化的湖陆热力环流。白天,湖泊周边的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湖泊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形成由湖泊吹向陆地的湖风;夜晚,湖泊周边的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湖泊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形成由陆地吹向湖泊的陆风。【小问2详解】据材料可知,白天,湖泊周边的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湖泊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形成由湖泊吹向陆地的湖风,故湖口白天主要盛行湖风。湖风是从湖泊吹向陆地,有利于将湖泊的湿润气流吹向湖口,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湖口的气温,利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湖风将湖泊上空大气流向湖口,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小问3详解】据图可知,湖口07:00~18:00(白天)风速为正距平的风为湖风(南风),18:00~次日07:00(夜晚)风速为负距平的风为陆风(北风)。由此可见,07:00左右由陆风向湖风转换,18:00左右由湖风向陆风转换。进贤20:00~次日11:00为正距平,风向为南方(陆风),11:00~20:00为负距平,风向为北风(湖风),故进贤由陆风转化为湖风的北京时间是11点。该日16时进贤风速距平为负,说明是北风,风从湖泊流向进贤。【小问4详解】据材料可知,7月份,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湖泊水量减少;7月气温较高,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湖泊水损失量大;降水量较少,地表径流较少,汇入湖泊的地表水较少,湖泊水量减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