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硬笔字如何选帖、读帖与临帖?

2020-09-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硬笔字如何选帖、读帖与临帖?

做为一名长期从事书法创作与辅导工作的艺术工作者来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提点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钢笔字的选帖

钢笔书法同毛笔书法一样都必须临帖。如何选帖呢?概括起来一句话,要选名家名帖。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只有名家才能写出名帖,但不是名家的帖都适用。因而二者不可偏废。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这里的“严”字我理解至少应该有两个含义:一是“严格”;另外一个是“高水平”。学习钢笔也同拜师学艺一样,要想艺“精”,必须“师”高,这是起码条件。

那么选帖还需要注意什么呢?哪些字帖可供选择呢?除了上面我们讲到的,选帖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爱好,这样临摹容易上手,理解和掌握也较快。可供选择的字帖有很多,毛笔字帖和钢笔字帖都可以。我们先来说说前者:

学习钢笔字为什么要选毛笔字帖作范本呢?因为钢笔书法并非独创,是由毛笔书法逐渐演变而来的,只不过是书写工具、执笔方法与毛笔字不同而已。因此它与毛笔字有直接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借鉴毛笔字的。一句话,要选古代名家的小楷名帖,因为学习这种毛笔小楷字帖更能居高临下、不致于误入歧途。一些钢笔书法家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一点。 再来谈谈后者,毛笔字帖固然好,是不是钢笔字帖就不可采用了呢?不是,钢笔字帖不仅可以作为临摹范本,而且还是选帖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选毛笔字帖的补充。但是必须注意一定要选择优秀范本,因为钢笔字帖现在太多,有些人略知一二,便出版字帖,再加上初学者识别能力差,很容易误入歧途。记得我在一九九八年第十期《青少年书法》上看过杨

松舟的文章《浅评某“名家”〈钢笔行书字帖〉》他在这里严格地批评了这种劣质字帖。因此,在选择钢笔字帖时必须慎重,必要时要找老师或内行帮助选择。古代名家的小楷名帖有钟繇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钟绍京的《灵飞经》,赵孟頫的《汲黯传》,文征明的《离骚经》,王宠的《滕王阁序》等大家名帖都是首选。这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另外还要补充两点:一是钢笔字同毛笔字一样,选帖要专一,即拿定主意后,就要坚持临下去,不能朝秦暮楚,否则会前功尽弃;二是初学者必须选楷书。尽管有人主张从隶书入手,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特别是钢笔字,我认为只有从正楷入手,才是学习钢笔字入门的关键。

二、 钢笔字的读帖

上面谈了选帖问题。帖一经选定,就要开始临习了。但不要操之过急,为了使你临得更快更好,也应该象学习毛笔字那样,先观察分析一下范本,即读帖。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曾说:“察之贵精,拟之贵似”。这里的“察”即读帖的意识,也就是说,只有观察得细致,临起来才能象。说明了读帖的重要性。而有些人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有人常说,为什么我练了很长时间,而效果不明显呢?我建议是不是从读帖这一步骤去查找原因,也许能找到答案。有的人读帖不细致不得法也不行。对于这个问题,著名钢笔书法家林似春先生曾说:“人们常说入帖容易出帖难,这里有两种原因:一是对原来临的帖根本没有深入,只学些皮毛,自以为掌握了精神,其实是似是而非。另一种是患得患失,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对新临碑帖的笔法结构缺乏认真的钻研”。因此读帖必须深入。如临钟绍京的《灵飞经》中的“靈”字,从基本笔画看,由短横、竖点、短竖、横钩、两对点、长横等结构;从偏旁部首看,它是由“雨”字头、“巫”字低及中间夹三个“口”字组成;从构成方式上看,属于上中下结构。先弄清楚基本情况,然后考虑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

笔画较多,字头字底宜略宽大些,三个“口:字排列要均匀。看到了这些,恐怕就很容易掌握了。

三、 钢笔字的临帖

选帖、读帖做好了,下一步就开始临摹了。有些人不愿意临帖,总想自己写,其结果只能是浪费时间,收效却甚微,特别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临帖乃学书之大忌。为什么要临?这个问题已被众多人早已论述过了。简而言之,我认为最好的论据是古今书家没有一个是不经过临摹而入门的,生来就会写字的人是没有的,至于写得好就更不可能了。

那么如何临帖呢?

首先,要有计划,每周或特定时间内想达到什么目标,围绕这个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从笔画到结构等认真揣摩,做到心中有数,为临写做好准备。

其次,要严格临摹。计划制定好了,就要认真执行,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能这几个字没临好,却又读下一页或换些生字,这样做就好比”黑瞎子掰苞米——掰一棒扔一棒“,到头来恐怕什么也没有得到。

再次,要研究方法。应该把临与读结合起来,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这样不仅使临帖有着落,还使读帖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另外,应该多种方法配合使用。开始接触一本新帖,由于基础较差,可先摹,即用透明而不透墨的纸蒙在帖上写,这样既可练笔,同时又帮助读帖,巩固了读帖的成果;经过一段时间,待熟悉了之后,开始转入对临,边临边对,对完再临,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待对临到一定程度时,便可背临,直到真正掌握;然后才能进行创作,即所谓出帖。“临”是检验“读”的,所以只有这样“读”、“临”结合,相互促进,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地进行,才能不断进步。因此临帖来不得半点虚假,任何想走捷径的人都将以失败而告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