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体系的建立

2022-04-03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体系的建立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因受地域偏远、经注发展等原因,在馆员培训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图书馆不断向数字化发展的趋势,馆员培训工作刻不容缓。建立好一套完整的馆员培训体系,对提高馆员整体素质,完善图书馆机制都有着重要意义。清楚地认识到建立培训体系的必要性,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才能使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得到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 馆员培训 馆员培训体系 民族地区高校长久以来致力于我国的民族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民族地区相对来说,在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等等方面仍比较落后。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而馆员培训体系的建立,在引进人才困难的环境下,更显得尤为重要。馆员培训具有其灵活多样、短期实效、投入较低等特点,是大多数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条捷径。

1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馆员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层次多样,良莠不齐。对于各个层次的馆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对图书馆提升整体水平是完全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目前馆员的整体素质情况和新型图书馆员的综合条件之间的巨大差距。

1.1 合理分析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员素质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多地处边疆,地域偏远、经济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引进相当困难。就目前来看,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员多是以传统服务为主,缺乏科研创新意识。从人员结构上看,也是以老居多,且多身处重要决策层。虽然在经验、人际等各方面都有优势,但在创新、理念、魄力上也显现出了一定的弊端。从知识结构上看,总体知识层次偏低,高学历、知识性人才缺乏是普遍现象,图书馆专业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1.2 当代高校图书馆发展方向和对馆员的素质要求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传统图书馆工作中,这无疑使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由传统的资料保管员逐步向信息组织者、管理者转型。新型的学科馆员不但要掌握图书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顺应潮流,具备一定的外语、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基本技能,还要不断地培养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意获取信息,同时还应具备创建、维护网站和数据库的能力。一个图书馆能否得到很好的发展,馆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馆员培训体系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因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培训体系的建立应当在遵循培训的几点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本馆实际,体现民族地

区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馆员培训。

2.1 突出培训体系的几大要点并好做针对性的部署。

馆员培训一定要突出:①针对性。不同层次的馆员开展不同的培训;②长效性。馆员培训是长期任务,必须要有计划地循序渐进;③多样性。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④制度性。对接受培训的馆员提出规范化的

要求。 2.1.1 针对性

了解了本馆馆员与新型馆员之间的差距,再细致地分析馆员的结构和知识类型,结合各馆员工作性质和特点,合理地进行分类培训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员培训体系建立的基本点。比如:可以将馆员分为本专业和非本专业两种。对于本专业馆员的培训应当从管理学、外语、计算机、网络、人际学、语言学等方面入手,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便于他们在图书馆担当自我培训和管理的工作任务。而对于非本专业人员的培训相对要侧重于图书馆学,使他们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学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学科服务。也可以将馆员分为新馆员和老馆员。对新馆员采取以初级图书馆流程培训为主,其他技能培训为辅的培训方式;对老馆员则采用以加强先进技术为主,新型图书馆模式培训为辅的培训方式。化分层次,有目的地组织培训,才能使图书馆员的整体实力得到各自加强,达到统一。

2.1.2 长效性

馆员培训不能只在朝夕,一定要长期开展。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培训多以短期培训为主,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馆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的名额有限等困难,都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建立一套体系,以保障培训机制的长期运行。在本地区或本部门成立培训机构,拟定培训方案,争取固定的培训经费或是设立专项基金。只有这样,才能让馆员培训工作得到长期发展。

2.1.3 多样性

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难以参加多种培训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自己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自主培训。可以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其他高校图书馆联系,相互借鉴,共同研发。也可以在馆内实行馆员间的自我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既是培训者,又是受训者,寓教于乐。在相互培训中培养馆员的责任感和提高意识,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灵活多样的培训可以在增加兴趣的同时使培训人和受训者双方都得到提高,实现双赢。

2.1.4 制度性

培训体系的建立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馆员在接受培训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培训制度要系统化、规范化,对培训者和受训者都要有明确规定。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培训分类对待。如:在岗馆员

培训制度、馆员岗前培训制度、培训奖惩制度等等。有了这一套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使培训真正地体现价值。

2.2 培训体系要体现民族地区特点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有别于内地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民族差异性和服务范围界定性较强。所以馆员培训要在做好几个要素的同时,从本馆出发,解决实际

问题。

例如在化分层次时,可以将馆员分成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馆员进行汉化培训,加强汉语言表达能力,使少数民族馆员在学科服务上和科研能力上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培训内容上要体现民族地区特点。如在内蒙古地区,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草原文化研究,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草原文化方面的培训课程。也可以由少数民族馆员担当培训任务,既使其他馆员增加知识层面,又提高了培训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具备民族地区特点的馆员培训,既能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研究做服务,还能为本馆树立特色品牌,提升形象。

3 建立培训体系的重大意义

馆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建立完整的馆员培训体系,可以最直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馆员素质不断提高,顺应时

代潮流。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更要加强馆员培训体系的建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切实解决阻碍发展的困难,缩小差距。此项工作的意义深远。

3.1 建立培训体系可以提高认识,看清差距

在培训中,促使馆员接受新思想。清楚地意识到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本馆存在的差距,树立明确的目标,激励和鼓舞馆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向这个目标努力。

3.2 建立培训体系可以大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一系列培训,可以挖掘本馆内部人才和职工的潜力。同时,在培训中加强团队协作能力,这对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3 建立培训体系有利于图书馆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模式 培训体系的建立健全,标志着一个图书馆制度化建设的完善。在这套体系下,可以明确地规范馆员的素质要求和从业资格认证。使图书馆能更好地推进制度化

管理。

3.4 建立培训体系可以促进馆员向学习型转变

培训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馆员从日常工作中走出来,逐步向学习型、研究型馆员转变,这正是图书馆发展的显著特点。将全体馆员都培养成为学习、研究型馆员,也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4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如果想建立好完整的培训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经费短缺、信息闭塞,这些都很大程度地影响着这项工作的进行。但图书馆由传统性向数字化迈进的脚步不会因我们而驻足,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馆员培训,提高工作技能,才不至于被时代的发展逐渐淘汰。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科研建设服务,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地发展地方建设。

参考文献 [1]

朱开忠.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的社会角色[J].现代情报,

2001,10(5).

[2]

白国礼.探析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在职培训路径[J].延安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1,12(2).

[3] (30).

[4]

唐慧慧.从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看高校图书馆的培训工作郝晓梅.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培训策略[J].情报杂志,2011,6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5] 潘灯.略论高校图书馆学样馆员的培训模式[J].图书馆学研

究,2012(8).

[6]

李彦,浅谈高校图书馆员工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J].河北

科技图苑,2011,1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