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人教版地理《第四节澳大利亚》精品教案

2022-12-17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第四节 澳大利亚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 知识与能力 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存在原因;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 分析说明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对农牧业开展的影响, 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开展经济的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开展农牧业的事实, 增强对因地制宜开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形成原因;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澳大利亚的国旗和国徽图片.

大家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吗?〔澳大利亚〕 那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旅吧!

大家知道, 国旗和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标志?它们是什么动物呢?这说明澳大利亚动物一定非常多, 而且动物非常可爱. 那么, 就让我们从了解澳大利亚的神奇动物们开始了解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吧!

二、讲授新知

第一站 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展示动物图片, 看看哪几种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

我们从图片中可以看到, 澳大利亚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 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演化年代. 因此, 有人把澳大利亚比作世界生物资源的一个活化石博物馆.

2.播放《澳大利亚动物》的视频. 观看动物, 然后答复视频最后的问题. 3.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这些古老珍奇的动物呢?〔学生讨论, 发表见解〕

4.大家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吧!

5.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完成幻灯片上的问题.

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 周围被海洋包围, 南回归线从中穿过, 是个南半球的国家. 澳大利亚在拉丁语种意为“南方的土地〞. 它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那么澳大利亚的位置自古就是这样的吗?〔不是, 大陆漂移〕

6.播放大陆漂移, 用大陆漂移的观点解释一下为什么澳大利亚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P39活动1.

【承转】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生物很多, 但是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 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 这个国家居然有近2亿头羊, 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

下面我们去今天旅行的第二站:澳大利亚国家羊毛博物馆了解一下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家史吧.

第二站 澳大利亚国家羊毛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带着问题观看录像:澳大利亚本来有羊吗?

澳大利亚本来是没有羊的, 18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开展到现在的大约1.4亿只. 我们平时在一些羊毛制品上也可以看到“100%澳毛“的字样.

2.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开展的如此迅速呢?澳大利亚有哪些适合绵羊生长和繁殖的自然条件呢?

3.首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 4.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东、中、西部各是什么地形?〔东部山地:大分水岭, 海拔800—1000米;中部平原:分布有澳大利亚大盆地, 海拔缺乏200米;西部高原, 海拔200—1000米. 〕 〔2〕找出墨累河〔中部平原上最大的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处〕.

5.接着, 我们再来看看澳大利亚的气候,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 答复以下问题: 〔1〕澳大利亚属于哪个温度带?〔热带和南温带〕

〔2〕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6.澳大利亚大局部地区地势平坦, 气候枯燥, 水源丰富, 无野生食肉动物. 对于养羊业都是非常有利的.

7.综合各种地理因素, 假设你是一位农场主, 你会把羊场建在何处? 大家现在分为三组, 第一组主要从地形的角度考虑;第二组主要从气候的角度考虑;第三组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 你又有什么打算?〔小组讨论〕

8.“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 比照你的设计与实际分布的差异. 澳大利亚有四大农牧带:粗放牧羊带, 粗放牧牛带, 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粗放牧羊和牧牛带分布在哪里?〔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 混合农业地带分布在哪里?〔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区〕 为什么会这样分布?〔西部、北部和中部, 是低矮的高原和大面积的平原, 有优良的牧草, 没有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养;并且这些地方的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较为枯燥, 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 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根本属于平原地区;并且东南部属于温带海洋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湿润, 西南部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湿润, 夏季高温枯燥, 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适宜耕作业, 因此这些地区开展了混合农业. 〕

9.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分布图上, 有一些地方没有任何农业带, 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 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带,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澳大利亚之旅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对澳大利亚的了解, 我们知道了各个国家在自然、人文环境上存在着差异, 并且在经济的开展上必须做到因地制宜, 做到人与环境协调开展.

【板书设计】

澳大利亚

地理位置

↙↘

生物古老 自然环境特点

↓↓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四、教后反思

1.新课导入的效果明显.

创设情景, 组织学生去参观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园〞, 以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和景观图片播放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这些珍奇古老的动物?〞, 引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导入新课, 形象生动, 和学生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一开始就“点击〞到学生的兴奋点, 导入效果好.

2.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 让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思考.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局部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特别是分析养羊业兴旺的原因. 因此, 我运用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图, 年降水量分布图, 地形图, 土地利用比重统计图等图表, 设计问题. 随着问题层层深入,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层层递进, 从而分析出澳大利亚养羊业兴旺的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此外,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 领悟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也是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 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答复内容加以小结. 这种将难点层层分解,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的方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学生参与、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上,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动物, 被称为“活化石〞. 在分析其存在原因的根底上, 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如何和动物和谐相处, 树立正确的人人地关系理念.

当然, 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缺乏之处: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 学生答复以下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对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锻炼不够. 教学语言不是很标准, 教学术语使用的不够多. 教学过程流畅, 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贯穿整节课, 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课后结尾时, 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比较平淡. 是否可以在归纳的根底上, 设计课外探究题,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 视野更加开阔. 通过这节课, 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缺乏之处, 鞭策自己不

断学习和提高.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 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 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 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 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 ■教学策略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 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 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 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

学生答复.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 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 感触较多, 从这一话题入手, 学生有话可说, 也表达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气氛及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承转:中国年俗精彩纷呈, 不同的区域差异很大, 那么其他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答复.

设计意图:这方面的知识在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 学生答复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 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和系统. 这一环节很有必要.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 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千姿百态, 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021年下半年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展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爸爸去哪儿》的图片. 学生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

【设计意图】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深受学生的喜爱, 再有《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 而且差异明显,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环节, 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 但差异很大. 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答复: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

教师总结转折: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请同学们阅读图5.1,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局部内容是学生已熟悉的, 以小组为单位读图、讨论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这局部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 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

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设计意图】气温、降水变化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 自然景观比照更直观,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知识更容易掌握.

承转:在自然环境差异的根底上, 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开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答复.

教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5.2和阅读材料, 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差异.

【设计意图】课堂上要动静相结合, 静下心来阅读, 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再次理解.

总结转折: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 也表达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 同学们能说出哪些?

学生答复.

教师: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请同学们比照图5.3和图5.4,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 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要求: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 最后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多媒体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 学生小组讨论, 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内容很多, 知识点较为琐碎, 利用小组的交流, 可以将知识系统化, 让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

教师:“橘生淮南那么为橘, 生于淮北那么为枳〞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 既然存在差异, 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 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 列出来说一说!

学生答复: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区等.

承转: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请同学们阅读图5.5,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范围, 并且结合活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要求:先独立完成,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 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 学生按要求完成, 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 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 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读图, 结合已有知识, 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课堂总结:我国地域辽阔, 地理差异显著, 为了方便认识, 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 把我国划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后反思:各小组能顺利完成任务, 说明学生对划分依据和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师生共同总结, 较好的到达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