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陕西龙门山地震带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约束

2021-05-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磅石{ 第26卷第2期 GEOLOGY OF SHAANXI 2008年l2月 文章编号:1o01~6996(20o8)O2一oo44—11 陕西龙门山地震带地质灾害的  ’地质构造约束 张拴厚 ,王学平 ,林平选 ,尹宗义’陈西民 ,李明四。 (1.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710054,2.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安康7250002, 3.宁强县国土资源局,宁强724400) 摘要 汶川8级特大地震发生于龙门山地震带,地震灾害损失惨重,震后诱发大 量次生山地地质灾害。通过笔者参加的我省宁强、略阳等县汶川震后次生地质灾害 应急排查,结合区域地质、控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以期对陕西龙门山地震带 次生山地地质灾害特点和地震活动规律的探讨,对我省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 键 词:龙门山; 地震带;次生地质灾害;地质构造约束 中图分类号:P694/P31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Ms 8.0级特大地震,地震震源浅、破坏强度大、 波及我国大部乃至东南亚亦有震感。地震造成69170人死亡、374159人受伤和17428人失 踪,直接经济损失8000----10000亿元L1]。汶川地震属龙门山地震带,该地震构造活动带向北 东一北东东延人甘南青川县、陕西宁强、勉县,地震序列向北东迁移过程中,在宁强青木川 和青川县发生了Ms 5.7~6.4级余震。在川陕甘主震区,引发了广泛而严重的震后次生山 地地质灾害,加重了地震的破坏性。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受灾面积最 广、救灾难度最大的_次地震灾害。 通过笔者参加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陕西省地矿局负责的我省宁强、略阳等县汶川 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结合区域地质、控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以期对陕西龙门 山地震带震后次生山地地质灾害特点和地震活动规律的探讨,对我省防灾减灾能有所帮助。 1 陕西龙门山构造活动带地震地质 1.1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区域地质 收稿日期:2008—11—26 作者简介:张拴厚,男.53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陕西省地调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地壳 稳定性和地质灾害研究,主持词查和研究项目十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报告专著多部. 第2期 张拴厚等:陕西龙门山地震带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约束 唾5 1.1.1地质地貌 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龙门山地区东临四川盆地,该区西部高山区,海拔高程3000~ 4000 m,东部中低山区,海拔高程1000 ̄2000 m;山体沿北东方向延伸,在安县至江油一 带,地貌反差减弱,西为低山区,东为丘陵区。向东为成都平原,海拔高程约500---700 m。 该区出露地层有前震旦系花岗岩、元古界杂岩体,震旦、志留、泥盆系变质岩,上古生界碳 酸盐岩和碎屑岩;东北部陕西勉略宁地区,属秦巴山地,山体总体走向北东,海拔520~ 2103 m,相对高差200" ̄1600 m,沟谷深切, 地表水系发育。出露地层有元古界火山岩、震 旦系和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碎屑岩[2 ]。 图1 区域地质和重力布格异常图 . Fig.1 Bouguer anomaly map of regional gravity 孕 Geology : ‘ 1.1.2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 根据重力资料,在龙门山地区,深部地质显示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结合部有一个大型重 力异常梯度带(图1),两侧地块的基底深度和厚度均有数10 km的差异。这说明四川盆地 与青藏高原地质结构有明显韵差异性。陕西宁强县处于该梯度带的北东端,反映了龙门山断 裂带向北东方向的延伸。同时,在汶JII一带形成了明显重力高异常;说明龙门山地区地壳调 整处于不均衡状态。 、 1.1.3地质构造特征 , , 青藏高原属于亚欧板块,南接印度板块,北与塔里木盆地和棠达木盆地相连,东临四川 盆地(图2),是大陆板块新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 ,‘ 喜马拉雅前陆逆冲断裂带,是现今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缝合线。’。印度板块由南向北俯 冲于亚欧板块之下,使上地壳两硅铝层叠复c4],导致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整体不断抬高,测 量资料表明,喜马拉雅以21 mm/y的速率抬升。来自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造成青藏高原 向北东运动和物质逃逸,由于四川盆地刚性基底的阻挡,致使在龙门山构造带形成应力积 累,孕育了地震能量。 龙门山构造带是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右旋逆冲断裂构成,断裂带宽几百米至几公 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北东端与勉略断裂相交,南西与康滇地轴相截(图3、图4),主要 46 陕西地 质 第26卷 图2 青藏高原岩石圈动力学图(据WWW.mlr.go v.cn修改) Fig.2 Dynamics of lithospher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revised from ww .mtr.gov.cn) 由以下三条主断裂组成: 、 一图3 龙门山地震带略图 Fig.3 Sketch map of the bongmenshan seismic zone (1)灌县一江油断裂(龙门山山前断裂) 该断裂为四川盆地西部的边界断裂。断裂西南起于天全,向北东延伸至厂_元后进人陕西 境内,于、汉中一带消失 断裂全长500 km(图3、4),破碎带宽数米至2O余米。断面倾向 第2期 张拴厚等:陕西龙门山地震带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约束 47 北西,倾角30。--50。,为脆性逆断层,断裂定型于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断裂的新构造活动性 在中、晚更新世较强,总体由西南向北东减弱,现今大邑一天全段构造活动性较强,1970 年大邑西6.2级地震就发生在该段上(图3)。 、 汶川 图4 龙门山构造带示意剖面图 Fig.4 Sketch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structural zone (2)映秀一北川断裂(龙门山中央断裂) 该断裂为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也是龙门山高山区与低山区的分界断裂(图3、4)。断 裂西南起于泸定,向北东延伸至青川、茶坝后进入陕西境内,与宽川铺断裂相接。断裂长达 500余公里。断面倾向北西,倾角6O。左右,具逆冲兼右旋走滑脆一韧性破裂特征,在中、 晚更新世有较强活动,其中以北川一太平场段构造活动性最强,垂向活动速率为0.91~1 mm/年。 (3)汶川一青川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 由汶川~茂县断裂和平武一青川断裂两段组成,中部被松潘、陇东断裂截切,平面上表 现为不连续(图3、4)。该断裂在前喜山期主要为韧性剪切运动,形成了宽达2O~30 km的 高温韧性剪切带;晚新生代以来,茂县一汶川断裂具脆性破裂右旋逆冲走滑运动特征。该断 裂走向为NE25。~5O。,由一系列倾向北西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组成,经历了由韧性剪切到脆 性破裂的发展过程。在晚更新世断层水平滑移平均速率为It1.4 ram/年。 1.1.4地震形成机制 ①地震分布 此次发震构造属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余震序列由南西向北东迁移(图3),因挤 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应力调整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导致在主震之后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 较长。截止到2008年lO月09日12时,汶川地区共发生Ms 4.0级以上余震268次,其中 Ms 4.O~4.9级地震228次,Ms 5。O~5.9级地震32次,Ms 6.0级以上地震8次(不包括 主震),最大余震震级为Ms 6.4。这些后续地震沿断裂带分布,北东至青川以北的甘、川交 界地区,东达断裂带东侧成都平原西部及断裂带的山前地段,整个地震区带长约350 km, 48 陕西地质 第26卷 最宽可达50余公里L1J。 ②地震形成机制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图2)。高原物质向东、北缓慢流 动逃逸,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阻挡,造成构 造应力能量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 山断裂带突然释放形成地震,发震断 裂具逆冲、右旋、挤压特征,致使龙门山构造带及其地块,向北东斜向逆冲推覆于四川I盆地 地块之上。汶川地震震源深度l4 km,属浅源逆冲型地震_’因此破坏性巨大。 1.2陕西龙门山构造活动带特征 龙门山活动构造带北东延伸主要涉及我省宁强、勉县,该区处于扬子地块北缘和松潘一 甘孜造山带东南缘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北临勉略断裂带与南秦岭造山带相接。阳 平关(青川1一阳平关)断裂、宽川铺(相当映秀一北川断裂)断裂和大竹坝一新集断裂(相 当灌县一江油断裂)等,属四川龙门山构造带在我省境内的自然延伸(图5、6),构成两大 构造块体的分界。该区域内,光头山、汉南岩基、刘家坪古老基底属于稳定刚性块体,汉中 断陷盆地乃新构造活动所致。 图5 陕西西南部构造块体图 Fig.5 Tectonic blocks in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阳平关断裂西起四JIf平武、青川县,经阳平关到达勉县,延伸150 km。断裂走向北东 东,倾向北北西,倾角60。~8O。,破碎带宽百余米,具断层泥、碎裂岩和构造片理化带(图 5,照片l、2)。该断裂以逆冲为主,全新世该断裂活动具右旋走滑特征,其水平运动速率 为0.6 mm/年。该断裂具有形成早、长期活动特征,沿断裂多形成串珠状山间盆地。 宽川铺断裂和大竹坝一新集断裂具有和阳平关断裂相似的活动特征,阳平关断裂和宽川 铺断裂北端被勉略断裂带和中间的横向断层截切,大竹坝一新集断裂向北延伸至汉中盆地消 失。 勉略断裂带呈近东西向,断层面倾向多变,.倾角大于70。,形成不同尺度脆韧性剪切带 和岩块岩片拼贴的复杂构造混杂岩带,带宽l~400 m,早期具逆冲推覆,挽近具左旋走滑 第2期 张拴厚等:陕西龙门山地震带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约束 49 阳 关断裂 宽川铺断裂 ,大竹坝—新集断裂 图6 宁强地区龙门山构造带示意剖面图 Fig.6 Diagram showing the Longmenshan tectonic zone in the Ningqiang area 运动特征ES3。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余震向北东方向迁移(图2)。对宁强县影响较大的有两次地 震,分别为5・25青川Ms 6.4级地震和5・27宁强青木川Ms 5.7级地震。从汶川地震序 列分布可知,5・16江油Ms 6.1级地震发生后,地震发生了跳跃式迁移,由映秀一北川断 裂迁移到青川~阳平关断裂。这说明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发生了块体应变调整和能量再释放。 从松潘一甘孜造山带,近代强震活动规律看, 1932年叠彩地震,震后次生灾害使叠彩 镇长眠堰塞湖下,1976年松潘平武Ms 7.2级地震,2008年汶川Ms 8级地震所看,该区强 震活动周期约3O年左右。 ^●卜●,●L●● ●r 铷 2汶川震后次生山地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对陕西省宁强县和略阳县有较大影响,诱发和弓I发了大量的山地地质灾害,现 以宁强县为例,对山地地质灾害特征和发育规律予以简述。 2.1地震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地质灾害,而且还能诱发滑坡、崩塌等山地次生灾害。宁强县 地处Ⅵ度地震烈度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2级以上地震,虽未成灾,但邻区频繁强震对本区 影响很大,并造成严重破坏。例如1976年8月16日22时零6分,四川松潘、平武Ms 7.2 级地震,宁强县震感强烈。共计倒塌房屋168间,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无数。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四川汶JII Ms 8.0级强烈地震,境内震感强烈,造成大量房屋毁坏、部分人 员伤亡;5月27日16时37分,宁强青木川镇罗家山,再次发生了Ms 5.7级地震(余震), 造成1人受伤,860问房屋倒塌,3100间房屋受损。青木川l镇境内4小时共发生9次余震, 其中Ms 3级以上余震3次。 2.2地震次生山地地质灾害隐患 宁强县原有滑坡174处、崩塌9处、泥石流l0处、地面塌陷3处,共196处灾害点[6 ; 应急排查共确定7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增灾点46处(图7),含滑坡29处(其中26处为 地震诱发使已有灾害点再次活动),崩塌19处,地裂缝l6处,不稳定斜坡8处。 50 陕西地质 第26卷 图7震后次生山地地质灾害点分布图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geohazards OCCHrring in,mountains after the major earthquake + 滑坡:滑坡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一般呈带状、片状发育。滑坡主要为堆积层滑坡, 该类滑坡活动性强,危害程度较大。5・12地震引发的2 9-处滑坡隐患多为这种类型。滑坡 体厚度较薄,多在数米之内,属浅层滑坡。由于大气降水易人渗松散堆积物变成稠性泥石 流,而此类滑坡,还可造成另类灾害隐患。 崩塌:崩塌以岩质崩塌为主,少量为堆积层斜坡孤石滚落,主要分布在采石场和山区公 路陡峭区段两侧。5・12地震引发的崩塌灾害共有19处。岩质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在4o。以上 的山区和河岸的斜坡地带,尤其是斜坡相对高度超过7O m时,易出现崩塌。 地裂缝:排查共确定地裂缝16处,裂缝规模4处中型、l2处小型,主要分布于断层带 或其上盘,多属地震构造活动地裂缝。 ’ 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沟谷两岸的高陡边坡地带,5・12地震后,共排查确定不稳定 斜坡后缘地裂缝8处,这些边坡地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滚石、拉张裂缝等地形变,具崩塌、 滑坡灾害隐患,规模4处中型、4处小型。 “。 5・12地震排查未发现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仅根据已有资料简述。宁强县泥石流灾 害共有10处,类型主要为山坡型泥石流。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五丁关以北中高山区。该地区 广泛分布的易风化碎屑岩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加之地形陡峻、降雨量大,为泥石流 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宁强县地面塌陷仅有3处,主要为冒顶型矿山采空塌陷。此外,巴山碳 酸盐岩区局部发育小面积岩溶塌陷。 2.3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次生地质灾害受龙门山地震活动构造带控制,次生地质灾害南北部发育,似呈NEE向 展布,中部零星;青木川一八海、’阳平关、宽川铺、茅坪河等断层带及两侧岩石破碎,沿断 第2期 张拴厚等:陕西龙门山地震带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约束 5l 裂构造带易诱发地质灾害。次生地质灾害,一般沿断裂走向呈带状分布、类型多、危害程度 较为严重,受断裂带及地貌、岩性控制明显;在铁锁关一胡家坝页岩、粉砂岩 板岩地区、 安 河一广坪千枚岩、板岩、变砂岩地区,次生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境内地形破碎,沟谷深 切,相对高差100 ̄500 m,在高陡边坡易形成崩塌隐患。 2.4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危害 ’ . 。 地质灾害排查共确定灾害隐患点72处。根据灾害规模分级,大型灾害点4l处,占 5.6 ;中型32.4处,占32.4 ;小型45处,占62.O 。按灾害险情分 刀,险情大型的 灾害点16处,占22.5 ;中型4O处,占56.3 ;小型15处,占21.2 i按稳定姓分级, 稳定性差的灾害点,3O处,占40.9%;稳定性较差的38处,占53.5 ;稳定性好的。4处, 占5.6 9/6。根据灾害危险性分级,危险隐患点37处,占灾点总数的51.4 ;次危险隐患点 33处,占灾点总数的45.8%;不危险点2处,占灾点总数的2.8 。 72处次生地质灾害点共威胁837户4265人、房屋2883问,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4亿 元;确定重要灾害点54处,一般灾害点18处。其中,54处重要灾害点有滑坡2l处、崩塌 19处、地裂缝8处和不稳定斜坡6处。共威胁7l1户3786人2034间房屋(照片3、4)及 宝成铁路等重要生命线。 ‘ , 3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约束  -.. 3.1地震分布的构造约柬 t 地震乃危害最为严重的她质灾害,地壳运动使岩层受力积累应变能,当达到岩层破裂强 度极限时,产生断裂,形成弹性波造成地震灾害。断层位移又分蠕滑和粘滑型,粘滑墅属粘 滞健长久应力积累,突然释放能量产生弹性波即地震,蠕滑型即随应力传递而逐渐释放≯缓 慢位移。汶jlI地震的震后调查表明,映秀-- ̄t JlI断裂除垂直升降运 外,右旋水平位移1~ 2 ITI,使龙门山构造带北东段的阳平关、宽川铺等断裂遭受应力积累,再结合勉略断裂带左 旋走滑特征,显示我省勉略宁三角地带的松番一甘孜地块向北东推挤,导致地震序列向北东 迁移,并在陕甘川交界区的青川、青木川产生余震,表现为破坏性地震和数十次密集的微震 群。 震后能量的释放,各块体所进行的应变凋整与平衡,势必将造成新的应力集中区。这种 应变调整和新的应力集中,预示地震是否继续向北东迁移,深受各界关注,但此后的余震未 渡阳平关,汉中历史上亦无破坏性地震记录,处于龙门山地震带前沿的汉中安然无恙。 据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受陕西西南部的地质构造控制(图5)。阳平关 宽川铺等北东 向断裂北延交于勉略断裂,地壳浅表层不具有明显向NEE穿越秦岭的新构造活动形迹。勉 略断裂东段两侧地表地质显示,一是花岗岩基和古老刚性地块起到“抗滑桩”的作用,阻碍 地块运动和断层位移。如松潘一甘孜地块进而向北东推挤,在勉县北受阻于光头山花岗岩 基,而阳平关断裂的南侧的刘家坪一带,出露的扬子地块基底,亦起到柑应的阻隔作用。二 是龙门山构造带北东端主体交于东西向的勉略断裂带后,断裂性质由右旋逆冲推覆转化为双 重走滑L8],地表局部引张,形成汉中’拉分盆地,使应力蠕变消减。深部地质区域重力亦显 示,JII滇一贺兰山呈南={匕向梯度带,地壳的均衡调整将在这一线发生。 52 陕西地质 第26卷 照片1 宁强广坪阳平关断裂面 照片2 阳平关断层(倾向355。,倾角64。) Fig.1 Fractured plain in Yangpingguan Fig.2 Fault in Yangpingguan area area,Guangping of Ningqiang County (dip direction 355。;dip angle 64。) 照片3唐家河村滑坡地貌 照片4 巨石崩落穿墙入室 Fig.3 Landslide in Fig.4 A big stone sliding down Dangjiahe Village from hill into a room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只是基于地质构造和应力分析,因缺乏地磁、地电场、地应力、地形 变、断层位移等地震监测资料,准确的地震预测预报意见,将有待专业部门的资料,系统综 合判定得出。 3.2多元因素与山地地质灾害响应 区域山地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多元因素控制,本区主要为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其次 为地质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 陕西省西南部,特别是宁强略阳勉县地区,受青藏高原东北缘块体运动,近临地区地震 活动强度高频率大周期短,将波及本区,造成山地次生地质灾害,扩大震害。 新构造运动使秦岭和巴山山脉隆升,河水下切侵蚀,形成了嘉陵江、汉江等“V”字形 第2期 张拴厚等:陕西龙门山地震带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约束 53 河谷,嘉陵江年平均径流量86.0 m /s,九月份平均径流量达185.0 m。/s(略阳站)[5],河 水侵蚀作用强,使河谷两岸形成高陡斜坡,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地形地貌基础;在斜坡 地带,断裂带物质破碎疏松,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宁强地区年均降雨量1178 mm。降雨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降雨量大 且集中的月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规模明显偏高。2001年9月份降雨量大,诱发的滑坡、 泥石流、崩塌占调查总数的9O 。经统计,一个降雨过程的降雨量超过i00 mm,过后2~5 天就有滑坡发生;进入8、9月份,若暴雨的频次较大,连阴雨时间较长,一般30"-,4O mm 的降雨过程,就会有滑坡发生。 人类工程活动也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采矿,公路建 设,兴修水库及水电站,毁林开荒和切坡建房。采矿和工程施工过程中,矿石、废渣乱堆乱 放,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人为工程削坡使得斜坡临空面增大,形成危岩体和斜坡失 稳,为滑坡和崩塌提供了条件;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加速了岩石风化,降低了岩石强度, 加快了残坡积物的形成,为滑坡的发生奠定了基础;水库、水电站建设,筑坝蓄水使区域水 位抬高,侵蚀岸坡和浸泡坡脚,易引发滑坡和崩塌。 4减灾防灾对策与建议 开展地质灾害详查区划(1:5万);对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选址和新建工程,应进行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庙子岭滑坡等规模大、危害重、影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尽 快开展进一步的勘察、治理、设计与施工工作,避免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强山地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开展我省龙门山地震带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开 展陕甘川相邻地区新构造调查(1:50万);加强宁强、勉县和略阳三角地带的地震监测预 警。 5 结论 通过汶JlI地震的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龙门山 地震带向北东自然延伸我省西南部,四JlI龙门山活动构造带三条重要断层均有出露。汶川l地 震序列余震未渡阳平关,受陕西西南部的地质构造控制,一是勉略断裂东段两侧花岗岩基和 古老刚性地块起到“抗滑桩”的作用,阻碍地块运动和断层位移;二是龙门山构造带北东端 主体交于东西向的勉略断裂带后,断裂性质由右旋逆冲推覆转化为双重走滑,形成汉中拉分 盆地,使应力蠕变消减;宁强县5・12地震后,排查确定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2处(滑 坡29处,崩塌l9处,地裂缝l6处,不稳定斜坡8处),其中26处为地震诱发原有灾害点 发生变形,新增灾害点46处;区域山地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多元因素控制,本区主要为地 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其次为地质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近邻地区的地震活动,强度高频 率大周期短,将波及本区,造成山地次生地质灾害,扩大震害。 野外排查工作和成文过程中,得到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鲁学恭巡视员和王文昭高工,陕西 54 陕西地质 第26卷 省地矿局齐文总工,陕西省地调院韩芳林院长,汉中地质大队张发成队长及宁强县国土局等 领导和民众的热情帮助、指导和鼓励,九零八水文地质队、汉中地质大队和省地调院全体突 击队员们,冒余震野外并肩奋战,在此由衷致谢。 . [参考文献] l-lJ 黄润秋,等.《四川汶川大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灾害》[M].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 陕西省地质局.《板块运动简介》[M].1973年2月. [3] 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排查技术指南》(暂行)[MJ・2008年5月 [4] 庄培仁,等.《断裂构造研究》[M].地震出版社,1996年6月.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oF GEoHAZARDS oCCURRING IN THE LONGMENSHAN SEISMIC ZoNE IN SHAANXI PRoVINCE Zhang Shuan—hou ,Wang Xue—Ping , Lin Ping—xuan ,Yi Zong—yi ,Li Ming—si。 (1.Geological Survey of Shaanxi Province Xi an 710054; 2.Bureau of I and and Resources of Ningqiang County,Ningqiang 724400) Abstract:A strong earthquake measuring 8.0 on the Richter scale has rocked Wenchuan in Sichuan province,which is located in the Longmenshan seismic zone.The earthquake caused a lot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hazards and resulted in severe aftermath.An emergency investi— g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caus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in Ningqiang and Lueyang coun— ties has been carried OUt.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ge— ology,structures and seismic activitie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in geological hazards and seismic activities on the Longmenshan seismic zone in Shaanxi Province,which would facilitat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Key words:Mt.Longmenshan;seismic zone;secondary geohazard;geological structur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