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1.
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冷水浸泡
B.
加热煎制
C.
取液弃渣
D.
装袋保存
2. 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 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D.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3. 如图,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实验试管内通氢气反应时发生的现象是:亮红色固体变黑
B. 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通入气体,再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以防止发生爆炸 C. 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D. 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将氧化铜变成铜单质,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4.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B. 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C. 两种化合物相互反应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 酸溶液有通性的原因是酸在水溶液中都能够电离出H+
5.
将乙酸(CH3COOH)和葡萄糖(C6H12O6)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测得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1−9a
6.
B. 1−8a C. 12a D. 8a
某科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反应时,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 B.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 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D.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7.
实验室中有三种无色溶液,分别是氢氧化钠(NaOH)、碳酸钠(Na2CO3)和稀硫酸(H2SO4)中的一种。某兴趣小组为了鉴别,将三种溶液分别滴入标有序号1、2、3号的三支试管中,进行甲、乙实验:
甲实验:根据现象,可鉴别出1号试管中的溶液; 乙实验:观察到2号试管中有白色沉淀。 (1)1号试管中的溶液是 ______ ;
(2)步骤乙中,2号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 8.
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1)用二氧化锰粉末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发生装置 ______ (填
字母)。
(2)用D装置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______ (填数字)。 ①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的塑料支架上(D图中支架略去)
③当集气瓶中的水被全部排出后,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备用
④导管口出现均匀的气泡 9.
某科学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兴趣小组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查阅资料】CO2过量时,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 【提出猜想】Ⅰ.石灰水已完全变质;Ⅱ.二氧化碳过量;Ⅲ.CO2中混有HCl。 【实验方案】
步骤 (1) 实验操作 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 ______ 溶液。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猜想Ⅰ不成立 猜想Ⅱ不成立 猜想Ⅲ成立 (2) 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3) 将气体通入盛有 ______ 溶液的试管中,再加稀硝酸 【实验结论】制取的CO2气体中混入了HCl,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拓展思考】回忆课本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后,同学们尝试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你认为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______(写一点)。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0. 实验室有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物粉末,为提炼其中的铜,现进行如下操作:
(1)步骤Ⅱ所需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 ______ (请再写出两种玻璃仪器). (2)溶液C中的溶质是 ______ .(填化学名称)
(3)现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要将其稀释成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需加水多少毫
升?(写出计算过程)
11. 小明为了测定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情况(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会混有碳酸钠),进行了如
下探究:取氢氧化钠溶液50g于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加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实验测得锥
形瓶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生成气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1)分析图可知m1的值是______。
(2)求50g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多少? (3)求50g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冷水浸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加热煎制,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取液弃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装袋保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冷水浸泡、取液弃渣、装袋保存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A
解析:A、表面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是表面的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当铁全部反应完,氢气质量不再改变,观察图象,符合变化,故A正确;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观察图象pH在减小,故B错误; C、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首先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沉淀出现,当盐酸消耗完,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观察图象一开始就出现沉淀,不符合反应事实,故C错误;
D、石灰石高温煅烧后生成氧化钙为固体,剩余固体质量不可能为零,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图像分析,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3.答案:B
解析:A、氢气具有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甲实验试管内通氢气反应时发生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变亮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可能会发生爆炸,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通入气体,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以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乙实验不是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通过黑色粉末变红色,也能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将氧化铜变成铜单质,但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氢气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A、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例如NH4Cl,故A错误; B、酸中不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例如HCl,故B错误;
C、两种化合物相互反应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例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没有通过交换成分生成,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酸溶液有通性的原因是酸在水溶液中都能够电离出H+,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盐是指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酸是指电离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了有关概念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概念进行.要求抓住概念的关键词.
5.答案:A
解析:乙酸(CH3COOH)、葡萄糖(C6H12O6)、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1,则将乙酸(CH3COOH)和葡萄糖(C6H12O6)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1:8。
测得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a,则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a−8a=1−9a。
故选:A。
1,根据乙酸(CH3COOH)、葡萄糖(C6H12O6)、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乙酸、葡萄糖、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1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和前提。
6.答案:A
解析:A.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可以说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故正确;
B.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错误; C.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故错误;
D.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故选:A。
pH大于7,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稀硫酸显酸性,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H2SO4 BaCl2+Na2CO3=BaCO3↓+2NaCl
解析:(1)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稀硫酸的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故1号试管中的溶液是硫酸,故填:H2SO4;
(2)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故2号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故填:BaCl2+Na2CO3=BaCO3↓+2NaCl。 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答。 加强对物质的性质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②④①③
解析:(1)用二氧化锰粉末与双氧水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装置C可以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2)用D装置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的塑料支架上(D图中支架略去)、导管口出现均匀的气泡、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当集气瓶中的水被全部排出后,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备用。 故答案为: (1)C;
(2)②④①③。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 (2)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用途、收集气体验满的方法,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9.答案:碳酸钠 无明显现象 硝酸银 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
解析:【实验方案】
(1)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猜想Ⅰ不成立。 故填:碳酸钠。
(2)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不是二氧化碳过量导致的,猜想Ⅱ不成立。
故填:无明显现象。
(3)将气体通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再加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猜想Ⅲ成立。 故填:硝酸银。 【拓展思考】
回忆课本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后,同学们尝试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导致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完全溶解在水中。 故填: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玻璃棒和漏斗;FeSO4
解析:(1)步骤Ⅱ所需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故填:.
(2)溶液A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加入足量铁时,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因此溶液C中的溶质是 FeSO4. 故填:FeSO4.
(3)设9.8%的稀硫酸的质量x, 根据题意有:20g×98%=x×9.8%, x=200g
加入的水的质量为200g−20g=180g折合180mL 答:需加水180mL.
过滤能够把固体和液体分离,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等;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1.答案:50
解析:(1)分析图可知,滴加稀盐酸质量是m1g,溶液质量是100g,m1的值是:100−50=50。 故填:50。
(2)设碳酸钠质量为x,反应的氯化氢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44 x y 2.2g
106x
=
73y
=2.2g,
44
x=5.3g,y=3.65g,
答:50g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g。
(3)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质量:147.8g+2.2g−100g=50g, 稀盐酸质量分数=
3.65g50g
×100%=7.3%,
设50g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 36.5 z 50g×7.3%
40z
=50g×7.3%,
36.5
z=4g,
50g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0g×100%=8%, 答:50g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4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