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难点与对策■黄刚李丽纯摘要:一直以来,我国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都集中在农村消费领域,如何真正有效地激活7.1亿农民的消费需求,对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难点;对策
了一些新变化,农民也有了新的消费需求。从2009年农民生活消费的主要支出项目看,在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居住等方面支出都明显增长,而在食品、水电等用于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比重却在逐年下降。其中,日用消费品需求总体向高档转化,用于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上升。与此同时则伴随着明显的产品升级,如黑白电视机向彩电,由低档彩电向高档大屏幕彩电转化。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居民仍基本沿袭几千年来一直固有的生活方式,虽然那种纯粹的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已不复存在,但商品率偏低仍是我国农村消费的一大问题。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低消费、高储蓄的传统消费观念更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农村产品供给总量很大,但有效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市场经营者对消费市场的研究和把握存在严重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很多产品从研究设计到开发生产再到营销,生产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城市消费者,而对农民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购买心理等方面往往没有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另外,我国部分商品如彩电、冰箱、服饰、光盘及其他名牌产品价位较高,与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太大。向农村提供这种超出一般农民家庭承受能力的高价位商品,其结果一方面造成部分产品“企业高积压、农村低普及”的情况,另一方面又给一些假冒伪劣的低水平仿制产品创造了生存空间,导致市场供给的产品普遍存在产品质量低下问题,给农村消费品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难点(一)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收入增长缓慢决定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农民的收入。虽然改革开放
高,但农民持续增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有望达到5500元,增幅超过8%,但城乡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3.35。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产品价格偏低,增产不增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供求由原来的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部分农产品市场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二是经营规模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这种小规模经营造成农业生产经营的低效率,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三是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这些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没有或基本没有多大改变,有的地方甚至进一步恶化。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制约农民收入增加。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教育投资、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消费预期不明确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是我国农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但相较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制度设计不完善导致缺乏监督保证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阶段,没有法律条文给予实施行为以规范约束,导致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运用上出现挪用、贪污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积极性。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力。社保管理依然各自为政,社会救助由民政部门管,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管,养老保险则由社保部门管,这一模式的最终结果就是各部门间责任的撇清、社保资金的低效使用。三是社会保障项目的提供不足。多年来,城镇居民一直享受着比农民多的公共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也不例外。
中国集体经济·201134(12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
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过度信贷消费模式受到沉重打击,并直接影响到中国过去
30年来一直延续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
长模式,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明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九字方针”。单就“扩内需”而言,众所周知,我国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都集中在农村消费领域,因此,如何真正有效地激活7.1亿农民的消费需求,对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一、农村消费需求的现状
(一)农村消费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依然落后
农村消费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消费需求。目前,农村的消费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总体依然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公共品供给缺乏。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一些农村地区甚至连供水、供电、道路、电视信号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的普及受到了限制;此外,农村的物流、文化等基础设施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相关消费。二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权益缺乏必要的保护。由于对农村消费市场缺乏有力监管,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三是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不健全,使得农民购买商品尤其是大件商品很不方便。
(二)农民消费观念有所转变,但传统消费习惯仍占主流
目前,我国农村的消费结构已经出现
30年来,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
1
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财政管理·由于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起点晚,加之农村人口众多,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面难以覆盖到所有农民。
(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下,消费信用制度不健全
农村金融体系由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但金融机构放贷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一是政策性银行业务收缩直接减少了农村信贷资金投放。政策性银行由于停止了农村经济开发等几十个专项贷款,导致其业务范围十分狭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较为有限。二是商业银行推行的集约化经营直接造成农村信贷业务的萎缩。商业银行为减少营运成本、提高效益,纷纷精简基层商业网点,减少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资金供给的来源。三是农村信用社的政策约束限制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对农民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对“支农”认识不足,行动不积极,没有充分认识到支持农村、农业、农民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不注意开发适于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致使信贷资金供应不足,造成农民消费现金紧缺,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三、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一)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政策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一是从直接的角度看:切实有效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要切实保证农业粮食收购资金的全额到位和封闭运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区域优势,发展名牌特色产品,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机制,缩小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等。二是从间接的角度看:坚决落实科教兴农的方针,把农村经济转到以优质和高效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农民真正依靠科技致富;改善农业经营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农业、投资农业的良好氛围,使农业的收益水平至少要与整个社会的平均收益水平持平,甚至更高。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据测算,农村在家电产品的消费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一是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为农机、家用电器等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二是建立健全工业品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监管,以及食品
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全过程监管,建立产品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三是改善营销网络建设。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以商务部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建设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四是要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健全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络,维护农民消费者权益。
(三)调整消费品供给结构,拓展农村消费空间
消费结构是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长而不断升级换代的,合理的消费结构可以使消费得到全面实现,从而拓展消费总量。一是开发适销对路的消费产品。消费品生产厂商必须深入农村市场调查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顺应农村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二是产品定价应考虑农民的购买能力。目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大多数农村消费者购物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才是质量和品牌,因此生产企业应注重低价渗透策略的运用,同时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三是实施品牌策略。首先要让品牌名称符合“富于内涵,简洁醒目,易读易记”的原则,其次要进行品种优化,企业可以精挑两三种强势产品作为旗舰产品,然后采用集团军的做法推广其他产品。四是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农村信息主要由口头传播,且效力较大,一旦发现某品牌消费品有质量问题,便会造成较大区域内对该产品无形的抵制。五是农村商品的包装要适度。农民关注的主要是商品的价格和功能。企业应考虑这一特点,在包装上突出产品名称即可。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的消费预期,对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意义重大,尤其是应当加快推进农村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推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有利于确保政策的稳定性、权威性,使农民形成良好预期,吸引农民积极参与。二是实行分类分层管理机制,根据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以及特定群体的需求,建立不同重点的保障项目,不能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一刀切”。三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省级统
筹,并最终实行全国范围的统筹管理,解决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四是对农村社保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性,提高资金的投资收益。
(五)发展消费信贷,激活农村居民消费应把发展消费信贷作为当前刺激农民消费的重要途径,针对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积极引导农民的消费需求。一是改变金融机构信贷观念,调整和优化农村信贷结构。金融机构特别是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要抓住当前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利时期,发挥主动性,解决农民消费信贷的可得性问题;同时要扩大消费信贷比重,优化消费信贷和生产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二是依据农民的实际状况,设计和开发适宜农户消费的信贷产品。在消费信贷领域的选择上,应根据所在区域农民的主要消费倾向,选择一次性消费支出额度较大、农户支付有困难的项目。在消费信贷额度和期限上,应充分考虑农户收入来源、未来经济承受能力和信贷风险,采取以中短期小额消费信贷为主。三是深入进行消费信用宣传,树立和提高农民消费的信贷意识。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让农民了解现有的消费信贷政策和现有或新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尽可能满足符合条件农民的消费贷款需求,并带动周围农民树立和提高消费信贷意识。四是根据农村金融实际,促进和完善农民消费信贷立法。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民消费信贷,急需修订现有的消费信贷管理制度,甚至可以考虑专门出台切合农村金融形式的消费信贷办法。
参考文献:
1、冯力沛.我国农村消费与扩大内需
相关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8).
2、李玉举.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9(60).
3、柳光强,秦德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政监督,2009(10).
4、李文煌.关于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9(8).
5、翟莹听.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J].硅谷,2009(24).
6、凌海波,西爱琴.新时期发展农民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8(8).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2
中国集体经济·201134(12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