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耳畔中国》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作者:张塘林
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8期
[摘要]
2017选秀节目《耳畔中国》在安徽卫视的播出为中国民歌的普及和推广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扭转了学生们的审美导向,弘扬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本文将从节目的评审组与赛制的创新、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推动作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耳畔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审美导向;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8-0050-02
2017年2月17日开始,每周五晚间安徽卫视黄金时段推出《耳畔中国》,该节目是国内首档大型中国风音乐选秀节目。该节目以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耳畔中国》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歌选秀比赛节目,更是中国各地音乐文化风格的舞台。作为主打民歌类选秀的音乐节目,在民歌的演绎风格上进行了创新,是一场民歌与流行合璧的音乐文化盛宴。 一、选秀节目《耳畔中国》的评审组与赛制的创新
选秀节目《耳畔中国》邀请到的评审组与音乐团队在业界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另外赛制的创新也为节目增加了看点。这样的节目设置是为了吸引更多群众来收看节目,使节目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1评审组与音乐团队的专业性
专业的评审及音乐团队提升了节目的专业性。在评委方面,节目组邀请到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曾获第三届青歌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其代表作有《小白杨》《说句心里话》《母亲》《峨眉酒家》等,其演唱作品家喻户晓,是当代民歌界当之无愧的大家。另一位评委是著名民歌歌唱家雷佳,曾在“金钟奖”、青歌赛等声乐比赛中获民族唱法金奖,其代表作有《芦花》《乡愁》等。第三位评委老师是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王黎光先生,其代表作有《天地之间有杆秤》《故事里的事》《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等优秀声乐作品。在音乐制作方面,《耳畔中国》在该节目中引入顶尖音乐人捞仔担任音乐总监,顶尖流行音乐人加入民歌节目担任音乐总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和尝试,他的加盟保证了音乐曲风的时尚性与专业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赛制的创新性
赛制规则的创新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耳畔中国》采取评审投票与观众参与投票相结合的方式,使观众对节目的参与度更高。赛制根据演唱综合能力将54位选手进行分组,三位选手为一个小组。赛制规定每组仅有一人可以从小组中选出,每位选手在演唱结束后,下一位选手必须由现场四百位观众进行投票追击,得票最低的一人即刻淘汰,再由三位专业评审老师在余下两名选手中进行抉择,最终一人晋级。这种评委与观众决定歌手是否晋级的赛制,既考虑到评委眼中选手的专业度,又体现了选手在观众心中的受欢迎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观众与民歌的距离。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1现今民族声乐作品在学生中缺乏群众基础
现今流行音乐风靡全球,各类流行音乐选秀节目活跃在各种媒体之上,广大群众的审美趋于多元化,类型化,小众化。这导致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的过程中,缺乏民族音乐环境,容易造成流行歌曲好听,其他人都在听的跟风效应,认为自己学习民歌很土,脱离时代等等纠结心理。这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就是,学生最想学习的是流行歌曲,对民歌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流行音乐文化冲击是不利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开展的。 2民族声乐教材不能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首先,现今民族声乐教材没有统一标准,教材种类繁多,教材与教材曲目重复较多,没有一套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教材。其次,教材的伴奏形式单一,现今的民族声乐教学教材大多是钢琴伴奏为主,还有一部分是简谱教材。这些教材中有些正谱伴奏编写的水平欠佳,影响了歌曲的想要表达的原貌,有些简谱更是影响了歌曲演唱的统一标准,具有随意性。最后,在电子音乐全民覆盖的今天,数码音乐、CD伴奏等伴奏形式更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然而,现如今这类夙愿受到版权等现实原因无法得到统一化、标准化,这些现象无疑都是阻碍民族声乐发展的障碍。 3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学习时间问题,大部分学生对民族声乐的认知上了解不充分,程度不深,在学习过程遇到很多发声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些是由于学习时间长短问题,也有些是由于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仍然找不到发声的正确方法,久而久之丧失学习乐趣,为民族声乐的继承增加了诸多技术困境,继而从整体上阻碍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教师教学因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音色,兴趣等情况,酌情、适当布置一些适合学生的作品演唱,达到扬长避短的教学效果。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推动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中国尽收耳畔,全世界聆听中国’是《耳畔中国》传递的价值观,凸显了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毅力和决心,也见证了新时代大众传媒对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视和期待。”选秀节目《耳畔中国》通过选秀的形式的播出,以民歌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形式,深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无形之中对广大高等院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普及与推广作用。 1.扭转了广大学生的审美导向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音乐是震撼灵魂的语言,音乐的影响多种多样,它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20世纪90年代后期流行音乐以自己的姿态向世界流行乐坛展现自己的魅力,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多元素交汇形成流行乐坛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也开启了流行风潮引领流行音乐创作的时代。其中不乏旋律优美、内容积极向上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例如《爱情买卖》《香水有毒》《滑板鞋》等一批作品,这些歌曲只有徒有其表、光鲜亮丽的音乐类型,音乐内容低俗、音乐形式追求怪异,这类作品短时间流行之后体现不出其丝毫内涵和价值,而且会对广大青年学生的音乐审美导向、价值观进行渗透与误导。
当下,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广大青年学生审美导向深受流行音乐的影响,认为学习民歌比较土,音乐配器模式化,作品内容程式化,不接地气没有时尚感,而且学习发声技术周期较长,短时间内不能出成效等问题。然而,恰逢《耳畔中国》选秀节目在此时期盛行,以时尚的选秀节目形式,将其演绎内容重新整理,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审美导向,让广大青年学生从节目中认识到民歌都是从劳动中来的,一个民族的音乐,一定有属于它的民族土壤的元素,从节目中找到文化认同感。《耳畔中国》节目选秀的盛行,无疑为广大高校声乐学生打下了一针强心剂,让学生们重拾对民歌学习的热情,扭转了学生对音乐认知的审美导向,积极地推动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顺利开展。 2.弘扬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选秀节目《耳畔中国》注重通过各族民歌进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郦波先生以节目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其中,为广大观众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对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进行解读,讲解每首参赛歌曲背后的文化知识和有趣的渊源,解说和民歌有关的一系列历史人文知识,扩充了一个音乐类竞赛节目的文化深意。另外,该节目对歌曲的选择与编排很有特点。首先,节目选择的歌曲健康向上、音乐旋律优美,可塑性强。其次,民歌选材具有丰富的文化创作背景与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具有时代内涵,可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最后,所选作品都曾在一定时期广泛流传,有利于缩短节目内容与观众的距离感。例如:在讲到《情深意长》这首作品时,联想到著名的历史典故彝海结盟,从而透过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文化的融合性和包容性;在讲解《希日塔拉》这首作品时,讲解了“希日”是黄色的意思,“塔拉”是草滩,“黄草滩”表达了怀念故乡的感人之情,让观众对这首蒙古族歌曲更加了解;通过歌曲《楼兰姑娘》让人们知道了西部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国,以及**总书记倡议的“一带一路”,让人们不禁联想到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绸之路历史与今日的辉煌;通过歌曲《桔梗歌》让人们知道了这首朝鲜族歌曲是通过桔梗花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来说,选秀节目《耳畔中国》集体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每首作品的精彩展示与解读,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民歌的文化蕴含与魅力。通过该节目的播出,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广大在校学生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坚持自己的学习方向。 结语
总而言之,在流行音乐日益兴盛的今天,民族声乐的推广与教学都面临着种种社会环境困惑。在提倡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今天,选秀节目《耳畔中国》的播出无疑为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办法。 [参 考 文 献]
[1]史金雪.论音乐类节目如何传播中国元素——以《耳畔中国》为例[J].东南传播,2018(01).
[2]程雪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之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11).
[3]吕萌,曹春耀.电视音乐类节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呈现——以安徽卫视《耳畔中国》为例[J].新闻知识,2017(05).
[4]韩钟恩.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张洪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