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书法

2020-05-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书 法 谈

所谓书法,古人也称之为书道、法书。他是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造型艺术。是以汉字为依据,通过书写工具,对线条的艺术处理,所形成的艺术作品。她与写字有所不同。因为写字仅仅要求能够识别,以完成交流作用。一般文字的书写,不涉及艺术语言。只有通过不同的笔法,使线条获得足够的生命力时,书写才上升为艺术,线条的组织形态才上升为艺术语言。所以,一件书法作品,主要是依靠点、线和造型艺术对人们的感染作用。书法有抽象艺术的特征,也有怡情自娱,抒情写意的行为。传统的书法,要求深后的功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修为。其技术技巧是隐性的,需要厚积而薄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型声相依,即为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书者,如也。就是中国古代书法,书如其人思想的源头。书法的形成是在汉代。特别是汉末时期,应该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萌芽时期。隶书就是汉代书法的典型代表。到了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各种书体得以更加完备。各中书体交互影响、渗透、融化。极大的增加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更自觉地寓性情、襟怀、风格于书法之中。使书法确立了其独立的艺术的位。

我们学习书法,首先要了解掌握书法的要素,打好坚实的基础。所谓书法,就重在一个“法”字,也就是笔法、字法、墨法、章法

等等。他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所以,学习书法就必须从法而入,初求其法要上规,要循规蹈矩,要效法、取法前人成熟的技法。要从古人的法帖中吸取营养。掌握技法,来丰富知识。“孙过庭书谱”中说:“翰不虚动,下笔有由。”所以,只有博渉多家,勤习苦练,才能笔笔有出处,字字有来历。作品才不至于笔笔雷同。续求其法,是要破法。也就是。在熟练的掌握了前人的各种技法之后,进行巧妙的运用,形成自己的风格。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这个“忘”是不刻意的去追求某一种东西。前人说:“入帖容易,出帖难,”这就是说,临帖临的很像容易,要由像在写到不像,是很难的。所以临帖要重视意临。要取其笔意,观其神态。所以说,从法入是前一个境界,从法出是更高一个境界。是达到了一个不求合而合的境界。就象苏轼所说:“道可致而不可求。”在庄子的书中所讲的个个例证,都重在一个“致”字。致者,不知其然而然的意思。也就是说,功夫到处,火候到时。通过日积月累,形成一种规律,也就是自己的风格。这样就自然成功了。

我们学习书法,要在“法”字上下功夫。决不可轻描淡写,和浮躁。要认真的去研究和理解。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等。这也是书法的基本要素。一幅书法作品如果不具备这些内容,也就谈不上书法作品了。充其量是一幅字而已。

笔法:也就是用笔的方法,对线条艺术处理的方法。《卫夫人笔阵

图》中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由于前人不断的探索。总结了用笔的规律。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运用了很多的笔法,这对我们学习书法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当然,各种体式都有其用笔特点,大同小异,但是,就在这小异中,呈现了各自的微妙变化。又由于这微妙的变化,呈现了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根基。成就了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古人对用笔是很重视的。后汉的蔡琰在《述石室神授笔势》中说:“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曰,书有二法,一曰涩,二曰疾,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明代的赵宦光说:“笔法尚园,过园则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无韵。笔圆而用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前人对用笔的论述很多。我们能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应该尽量多学习掌握一些笔法。才能在作品的创作中,表现自然结构的生命形式,表现起伏变化的表感力度。而不至于笔笔雷同,死板而无生机。

关于书法用笔和笔法,古人有很多的论述。而且十分精辟。晋朝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观形章中说:“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起。)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结笔者撮。憩笔者俟失。(右脚需欠也。)息笔者逼逐。蹙笔者将。战笔者合。厥笔者成机。帯笔者尽。翻笔者先然。叠笔者时劣。起笔者不下。打笔者广度。”总而言之,用笔在书法艺术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写字不知用笔法,也就算不上书法艺术。书法的每个笔画都有其用笔特点。比如:永字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就是对用笔的形象描述。颜真卿有八法颂说:“侧蹲鸱chi而坠石,勒缓纵而藏机。努弯环而势曲,趯俊快而入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抑惜以迟移。还有柳中元的八法颂,等等,都是讲的笔法、笔意。笔法,就名称来讲。有三十种之多。这就要我们进一步来探讨掌握。总之,掌握的笔法越多,书法作品的变化也就越大。作品也就能够丰富多彩。在欣赏书法时,也就容易给人一种美得享受。

字法:就是结字的方法。字的结构。结字与笔法是分不开的。各种字体就是因笔法不同而产生的。就楷书而言,一般要求为整体重心稳固,和谐、疏密相当。在唐朝,论结体法度最为详尽。有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如:排叠、避就、顶戴、穿插、等等。明朝的李淳进采用历代名家的传授,增减而成八十四法,其结构比率比三十六法更为具体。如:天覆、地载、让左、让右、分疆、三停、两段、等等。共三百三十六字的例子。他虽然不能包括所有的字,但是也可以举一反三。对我们学习书法而言,也是必须参考的。行草书的结体更是千变万化,特别是草书,更不易完全掌握。因为他是用符号来代替的,同一个符号,有时可代替几个偏旁。符号的位置是一定的,。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据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符号大约就有六十三个之多。符号是一个约定成俗的东西,重在巧妙的运用。学习草书的结体,可以从草诀歌入手临习,有助于记忆。写草书,决不可任笔为体,随意乱写,既是龙飞凤舞,没有规矩也不算真正的草书。所以说草书的法度是最为严谨的。没有规矩何来

方圆?

书法的结体和用笔是不可分割的,谈结体就离不开用笔。用笔的目的就是为了结体。笪重光《书筏》有这样一段论述,他说:“笔之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透在分布,行间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他提倡变化,主张在用笔、结体等方面都有变化。要活泼而不呆,流通而不滞。在发笔上他说:“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画之发笔重,捺画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勾之发笔利。一乎之发笔露,一应之发笔藏。”也就是在用笔结体上,起笔要有不同的变化姿态,使笔画线条呈现出千变万化,给人以美的感受。

墨法:也就是用墨地方法。在书法中,墨法和章法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墨法是为章法服务的。用墨的得当,可以丰富章法的韵味。她也是章法的一部分类容。在用墨方面,笪重光《书筏》中说:“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肉托毫,颖而腴。筋及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强调了用墨的艺术表现功能。恰当的运用墨色,使其浓淡相宜,燥润适度,能获得墨分五色的多姿境界。能使书法作品丰富多彩,给人一种美得享受。孙过庭《书谱》中,评论王羲之的书法,对用墨上更为形象。他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

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所以,书法的用墨是绝不可忽视的。在我们临习法帖时,是看不出墨色变化的。但是看不出并不等于没有。试想一下,我们所临习的一般都是碑帖,在勒石拓碑的时候,是没法表现墨色的。除非是墨迹。但是古人的墨迹实在是罕见了。包括飞白书,勒石也是很难表现的,在三希堂法帖中,仅有几处表现了飞白的效果。所以,用墨在书法中的焦、枯、浓、淡、湿。是一种艺术手法。在书法创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合理的使用墨色能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书法创作中应该引起重视。以使作品提高一个境界。

章法:所谓章法,也就是谋篇布局。她也是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之一。它的内容包括所要书写的正文、上款、下款和印章的位置等等。章法的基本要求是要“知白守黑”。 分间布白,疏密得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要把整幅的内容看作一个整体处理,把节奏感呈现出来。给人以和谐、美得享受。尤其行草书,章法显得更为重要。一幅成功的行草书作品,应该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意到笔随,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又要各尽意态,气韵生动,寓情寄意。是需要书写者苦心经营的。也是书写者日积月累和字外功夫的再现,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对于章法,前人有“计白当黑”的论述,计白当黑,就说明了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分间布白,即表现了空间的前后层次,又决定了整幅作品的节奏、韵律。有的书法家认为,布白有三种。一为字中的布白,二为逐字的布白,三为行间的布白。三者又是相互联

系的。蒋和在《书法正宗》一文中说:“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通篇章法照应为外气。内气言笔画疏密,肥瘦。若平板涣散,何气之有?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第一字不可移至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结字在字内,章法在字外。真行虽别,章法相通。”这就是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均匀,调匀点画,燥润适度,当密则密,当疏则疏。疏能跑马,密不透风。历代书法名作的章法无不体现这一精神。总而言之。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决不可乱,但是也决不可齐。疏密的安排绝不是一二一的排列。而是从不规则中求法度,让神韵贯穿始终,气脉流畅不断。使作品通篇风格一致。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书法作品的创作:

所谓书法作品的创作,是由平时书法功底的积累、和自身艺术的修为,以及文学修养和综合知识(也就是字外功夫)的全面体现。在书法作品的创作中,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所追求的审美理想也就不同。再就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意思也随之变化。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比如:东晋时期的书法,崇尚神韵。唐朝时的书法崇尚法度,宋朝时崇尚意境,元明时崇尚意态,清朝崇尚质朴。当然,这是指主流书风而言。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其它书风。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百家争鸣的态势。

就书法审美意思来说,一般讲,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崇尚阳刚之美的就主要强调骨、力、势。追求壮士佩剑一样的气势。推崇笔力。同时,要求用笔、结体等。要类此物象般的刚劲有力,气势

磅礴。来表现出壮美的意境。在用笔上要露、直、急、枯。正所谓直则刚,曲则柔。就如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唐朝李世民也说:“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二、崇尚阴柔之美的就主要强调韵、味、趣。追求平淡、萧散、恬静的意境。作品要呈现妍媚、柔婉之态。在形态上追求圆熟、细致、工整完美。在用笔结体上要求,藏、曲、缓、圆、润。即所谓折则刚,转则柔。正如钱咏在《书学》中说:“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作书亦然。”三、崇尚中和之美的,介于两者之间。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所谓中和,既是适中,她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统一。首先要求情理统一。再就是书法表现的情感、意蕴必须适中,不过度,不超出情理规范。志气和平、不激不历,气宇融合、精神洒落。使人获得平和,这一特定的审美感受。历代,人们一直公认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无不如意的自由境界。是中和美的代表。他的书法表现了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刚柔相济,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南唐李煜评书说:“虞世南得右军之美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右军之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右军之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右军之清而失于拘窘。李邕得右军之法而失于狂。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有的书家认为。东晋是书法艺术的一个巅峰,历代书法家都还没有逾越。所以前人一直认为,书不学晋终下品。四、崇尚狂狷之美的。随着情感、个性力量的日益强大。突破了侧重理性规范的“中和”美原则。人们力求充

分抒发富于个性的情感,只要能抒情遗性,可以不拘美丑,甚至追求“丑”。因此出现了以情胜美、唯丑是尚。打破了形式美规范。以不平和、不稳定、狂怪怒张为特色的“狂狷”之美。并从理论上肯定了“丑”的审美功能。

总之,书法的作品创作离不开审美意识,和审美内容。也就是作品整篇的形神、动静。意法、等等。因为,书法艺术是以抒情表现为基本特质的艺术样式。情感的表现、审美意识的物化、是通过线条构造的。这种情感符号就是“形”与“神”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中“形”是外在的,也可称之为形质。他是具象和抽象的统一。“神”是内在的意味。也就是、韵和气。形是有笔墨处。而神是无笔墨处。就如老子所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形、是形式,要以气贯通。有气就能活,就有生命力。神、是内容。在书法作品中,它是一种无物之象。也更是一种抽象形象。线条的平、侧、曲、伸。也具有某种自然物象的暗示。这种暗示,就引导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形成了是似非是的书法幻想。就如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撇、陆断犀象。捺、百均弩发。竖、万岁枯藤。”这些相似联想,诱发了书法家的造型构思。下笔之际,寄寓了客观物象的暗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与人发生审美关系的事物之形态、气势、韵律等,从中抽取,概括出似与不似的文字形象。虞世南《笔髓论》中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型。”张怀瓘《书议》中也说:“囊括万殊,裁成一象。”就是经过对自然万物美的形象,进行高

度概括。塑造一个具有典型化的书法造型。这种造型途径,更注重从自然中感悟书法的造型法则。也是书法以文字形体传情达意的艺术本性。也是“形”作为信息载体的重要作用。以形传神。“神”就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它是通过造型的手段,来表现、传达某种艺术意境、神韵的。其大处要如盘石之势,给人以磅礴的感觉,小处要纤秀、轻盈。给人以钟灵之美感。要达到险峻而不败,浓重而不死,清浅而有力。要随着形式美结构的变化,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意境,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神韵。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所以说在用笔、结体、布局中的变化,有助于表现丰富多彩的神韵。

形势与内容,符号与情感,在审美关系上的和谐对应,能使书法艺术呈现出变化无穷的意境。所以要捕捉,把握形与神的微妙对应关系。才能真正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孙过庭《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孙过庭的这段话,就说明了不同字体,在艺术构思上的审美特点。也说明了,仅用形质、结体、布局、字体上的变化,还不能完全打动观看的人。还要讲究,外在风度和内在气质。外观、内涵、都与神韵有关系。所以要以凛、温、鼓、和、四个字论、风神、妍润、闲雅、性情。“凛”就是速度,要用劲疾地方法以求体貌夺人。也就是风神。“温”就是轻盈,用温柔轻盈地方法来达到姿容

秀丽。也就是妍润。风神和妍润都是外在的风度。“鼓”就是内荡。用内发的力使得筋骨劲健。就是枯劲。“和”就是内平,心平气和。用内在的平缓使书作稳固从容。这就是闲雅。鼓、和、也就是内在的气质。其实,这也是动、静、的关系。凛之以风神、鼓之以枯劲、就是“动”。温之以妍润、和之以闲雅、就是“静”。

在书法艺术中的造型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观物取像的造型法:易经系辞传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种取象是强调,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与人发生审美关系的事物之形态、气势、韵律、等等。从中抽取、概括出某种似与不似的文字形象。就如蔡邕《笔论》中所说:“为书之体,需入其形”。就是在构思字形,安排笔画时。暗示某一种物象的形态、或气势。第二种是,桉形式美规律来造型。就是不拘泥于个别物象。这种造型要求,观察自然万物,取舍概括以为形。虞世南《笔髓论》中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型。”张怀瓘《书议》中也说:“囊括万殊,裁成一象。”就是要经过对自然万物美的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塑造一个具有典型化的书法暗示形象。这种造型途径,更注重从自然规律中,感悟书法的造型法则。所以,捕捉、把握形与神的关系,是书法造型的基本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理解,体会其中的道理,做到能融会贯通。就像读古人的书一样,要随处印证才可以,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 动和静也是书法中,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所谓动静,它与形、神、

也是分不开的。没有形神,也就谈不上动静。再楷书中,虽然说以静态为主,但是也非常注重动态。楷书的静,一般指整体重心稳固,得体。静的象大山一样令人肃然起敬,静得要有风度。能把楷书写出真正的静气来,是很不容易的。“静”是一种气质。要不言而自威,威而又不猛。这种静贯穿一种气。使其有生命力。如果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楷书的点画必须劲挺,有力。在法中求活。对于动静,孙过庭《书谱》有这样的论述,他说:“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这就把动静的原则说得很贴切了。泉是有源之水,源远不断,流注轻快,从容不迫。遇平水流则缓,与陡峭水流则疾。他不同于大海的波涛,也不同于无源的细流。尤其对行草书而言这种导之、顿之特别形象贴切和适用。水的性质本来是静,激之使高可在山,导之使下可归壑。

意与法:所谓意、法在书法艺术中贯穿始终。作为结构形式的书法,他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则和审美规律。它涉及到笔法、墨法、章法等等。意、在书法中有多种意思,意象,它是一切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应,产生的一种意思形象。其形态、动态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力度上,这种力度,是通过毛笔运用所表达出来的。所以,在书法中意和象也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平时临帖中所说的“意临”也就是用其笔意去临帖,如果不掌握其笔意,是不可能临出神韵的,所以在读贴时就必须仔细观察分析笔意。在书法的创作中,意、更多的体现在艺术的构思中。也就是创作过程中有意图性的审美意思。魏铄《笔阵图》中说:“意先笔后者胜。”意在笔先,主要体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下笔之前需存有意思。有意思,有目地的使书法作品表现某种意味,或传达某种形式意境,以达到审美效果。王羲之书论中说:“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如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曲折如刚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折之势如飞鸟之坠空。或棱侧之势如流水激来。”王羲之主张,为一字数体并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来表现丰富变化的艺术意境。二是预想、构思、字形结构,章法、布局等等,形式美因数的安排。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号,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这种意在笔先,就更明显的体现在书法创作中了。古人说:“胸有成竹”也就是说,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把握,事到临头就可当机立断。尤其是书法的创作,更是如此。笔一触纸,不走也得走,犹豫半分钟也不可以。所以我们在书法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心中有数,精心构思全局的整体效果。或借鉴前人的成功作品。把用笔、用墨等合理安排。这也是平时临帖时应该注意的。也就是说,临帖时就要注意章法,要把贴中的疏密、行距等,整篇作品的安排一同完成。力求完全相同。不学古人,又如何继承?没有继承又如何发展创新?当然,一幅成功的好作品是不能刻意雕琢的。应该是自然的容情感于一体。和谐流畅,达到无为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前者学习古人是打基础,积累。后者是“致”的体现。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成功。就如老子所说“三十辐同一榖,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而

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书法艺术中的意,有时是无法用言语来说清的。它无处不在,也只能根据各自的艺术修为和字外功夫去体会运用。总之,功到自然成,意到笔传神。

总而言之,书法的创作,首先要确定审美意思和审美价值。要表现出神韵、意境、和融入情感。要情理统一、适中,不过分。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与文的关系,是各种艺术都涉及的问题。一味求其质朴当然是野,野就是没有一点法度。一味崇上时代精神,但求其文饰当然是史。史就是虚饰,虚假造作。只有质文兼顾才是上乘作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取法于自然。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才具有生命力。蔡邕《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他要求在创作之前要去除一切杂念。就象庄子梦蝶一样,不知笔是我,还是我是笔。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书法中去。这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苏轼论书说:“予尝论书,以为锺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作字之法,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元代的郝经提出了“神在意存”他也认为必须锻炼字外功夫,增加阅历修养。保持心境的淡然无欲。达到意法结合,心手相忘的艺术创作心境。才能孕育出最高境界的好作品。

书法艺术的赏析

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师法古人,因此,多观察鉴赏、临募先贤遗迹,才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含义。书圣王羲之,在《乐毅论》中说:“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以焉可也。”所以,学习书法要从古代一些大家法帖、碑刻入手。观察鉴赏要细致入微。要精心研究分析。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据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路过索靖碑,下马观看还不满意,竟然在碑前露宿三昼夜,潜心观摩,终有所得。可见,多观摩鉴赏古人书法,对学习书法是极其重要的。

鉴赏书法艺术,首先要对各种书体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要有深刻的了解。,其次可以从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去研究分析。看其内在的共同规律,探求各书家的特点、精华。从形、神、意、法、等方面,去领略其中的美之所在。在鉴赏的过程中不可持有偏见,也不能求全责备。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理解的,就作为大忌,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就象宋代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是俗书,姿媚一样。又如,有人批欧阳询的书法和柳公权的书法,是丑怪、恶札之祖等等。这些论断似乎都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所以,对书法的鉴赏,应该能接受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才能有利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书法的鉴赏,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研习书法的一个基础课程。因此,研习书法就必须多鉴赏古人的作品

书法体系的源流

就书法的体系而言,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个部分。

篆书;唐代张怀灌《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近代文人郭沫若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书即官书。”所以,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官方应用的文字。其中有。甲骨文、大篆、小篆。甲骨文是以刀刻为主,亦有少量朱书。其风格清俏,大字磅礴,小字秀丽可爱。大篆是与小篆对称而讲。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如钟鼎文(金文)如:“大盂鼎、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等。籀文(石鼓文)和秦以前六国文字(六书)。吴昌硕就是石鼓文大家。大篆,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此八体以汉字形体而论,也不外乎三种体式,既大篆,小篆,古隶书。其它均属篆隶的变形而已。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始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命李斯所制。是根据籀文省改而成。其代表作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碑。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但是在中国的汉字发展中,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唐代以后有不少小篆大家。如:李阳冰、徐锴、吴大澄、邓石如等等。

隶书;也称为分书。是继小篆以后通行的汉字书体之一,也称之为分书。其特点是由篆书的圆转笔法,变为了方折。为了书写的方便,进行了删繁就简而成。隶书的形成,应该是在周朝末期,现在称之

为古隶或秦隶。他带有浓重的篆书意味。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东西两汉的隶书,统称为汉隶。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在汉碑中,礼器碑、华山碑、乙英碑、石门颂、史晨碑、张骞、曹全、衡方、西狭颂等,都是汉隶中的精品。分书,也称之为八分书。其说始于魏晋。指西汉中晚期的隶书,结体成横势扁方,带有波磔的写法。其波磔笔画在左为平弯,逆而不顺,多短促。在右为燕尾磔,如八字分开。所以称之为八分书。

楷书;也称为真书、正书。产生于汉代末期,是汉隶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至魏钟繇创制法则。晋代王羲之改变体式而为楷书。所以历代称钟王为正书之主。六朝时期是楷书的发展时期。最著名的就是《龙门二十品》。到了唐朝楷书大盛行。并出现了不少的大书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并且都各具风格。为后世的楷书形成了法度。在楷书的作品中,历代书家公认为,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坚的《东方朔画赞》等,可为楷书中的极品。楷书中,又分大楷(榜书)、中楷、和小楷。一般认为大楷宜紧密,小楷宜疏朗。《书法约言》中说:“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的体段。”

行书:行书是最常用的一种书体。不楷不草,如行云流水。书时简便快捷。相传是东汉时期的刘德生所创。到了晋代,二王的行书登峰造极。从此大流行于世。成为书法书体应用的主流。在行书中,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直被书家们公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唐代的欧、虞、褚、薛、颜等。宋代的苏、黄、米、蔡等。都是行书

大家。而又各具其风貌。行书中又有行楷、行草之分,如:王羲之的《快学时晴帖》《丧乱帖》《得示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王询的《伯远帖》。欧阳询的《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帖》。赵孟俯的《归去来辞》等等。

草书:草书大致可分为章草、今草两种,当然习惯上的一些分法还有,大草、小草、狂草等。实际上没有一个界限可以划分。也没法去划分。章草、是为了书写简便,和书写变化中求得灵动美化的一种写法。就是解散隶体,把隶书草化的一种书体。在草书的研究中,无论从渊源上,还是从草化规律上,都离不开章草。否则,草法便无来绪。不知道萦绕的使转轨迹,也就很难理解今草的草法。古代有很多的章草大家,如:杜度、史游,崔瑷,皇象,索靖等等。作品如:皇象的《文武帖》,索靖的《七月帖》,等等。今草:相传,是东汉时张芝所创的一种草书体。被后人称为草圣。今草书是从章草发展而来。其主要特点,是简化从易,略举大较,可塑性最大。这就为艺术的可塑性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特别对于书者的学识,品格、涵养和情趣意境的追求,在草书中最易于发挥。因此,草书就成了书家追求的一种书体。草书大家历代都有出现。而且创作了不少精品,成就了一个千姿百媚的草书艺术世界。其精品之作如:张芝的《知汝殊愁帖》。张华的《得书帖》。王羲之的《十七帖》。《远宦帖》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孙过庭的《书谱》等等。

用笔、结体、与章法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都是以用笔、结体为基础的。用笔的方圆、正侧,藏露,疾涩,行留,枯润等笔法,都可以塑造出形态各异的点画特征。把这千姿百态的点画,和谐的组合在一齐就是结体。因此,各书家由于用笔、结体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并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例如:王羲之的秀逸遒劲。欧阳询的劲险多姿。虞世南的风流多姿,圆融遒逸。颜真卿的雄厚严肃,筋力匀称。柳公权的骨力瘦劲,遒媚劲健。赵孟俯的圆润流利。张旭的连绵飞舞等等。结字方面,各个书家也有各自的结字特点。例如:褚遂良的字形方扁,笔画匀称。黄庭坚的字形修长欹侧,在横竖撇捺中,不时就有一两笔意外腾出,把中紧旁恣的对比,表现的特别惊人。就章法而言,更是千变万化。由于书家性情、风格、情趣的不同,因时,因意而变化。总之,整幅作品和谐统一,阴阳相生、避就呼应。虚中见实,一气贯通。自然天趣,浑然一体。

书法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在西周早期的金文中就基本成熟。如早期的《商尊》,其用笔是园转、方折并用。结字,各尽字之真态。每个字斜正大小、宽窄,不求整齐。整幅的字间行距,呼应揖让,时疏时密,浑然一体。又如《大盂鼎》,其笔画首尾尖细,或者首重尾轻,有悬针之意。用笔上有藏锋有露锋、有轻提、有重按。沉着痛快。结字大小参差,各有意趣。章法有行有列气息贯通,和谐自若。又如《大丰簋》。作品以短笔道为主,首尾渐类园笔,藏

头护尾,敛气蓄势。结字松散自由。好似不在均衡、对称、平整的法度之中,率意为之。其实形散而神聚。险绝而终归于平整。其章法纵横尽势,字形大小不等,有行无列。行气如风吹柳絮,自由偏斜。整幅作品呈乱玉铺阶之状。西周中期的《史墙盘》笔势圆融劲健,笔法多姿,起笔多园转。可为后世藏锋之主。结字平整中见险绝,仪态万千。章法为有行有列,字距行距历历分明。疏朗犹如晴空的星月。整肃而不拘束,活泼而不悖理。西周晚期的作品可以说件件是精品之作。其对后世的书法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用笔、结字、章法等,一直被后人所效用。如《毛公鼎》有雄浑博大、威严肃穆的庙堂气象。章法如水波荡漾,气息流畅,力感无穷。可为后世庙堂笔法之祖。《散氏盘》迟重而向右下倾斜的笔道,造成了特殊的笔势。结字重心向右下角推移,形成了强烈的动感。有一种坠落掷地的险绝之势。结字趋向于横扁斜向。为后来的隶书结体,起到了引导作用。又如《虢季子白盘》。就章法而言,此作有意把字距行距拉大。使整齐庄重的布白,变得疏朗松活,俊美如夜空闪烁的繁星,不急不迫。有一种静态的美感。又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公钟》。其用笔有时呈园笔藏锋,有时呈尖细露锋。时而圆融流动,时而方折劲挺。笔画轻重肥瘦变化多姿。可为篆刻之楷模。也可为书法中的瘦金书。又如《石鼓文》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在书法史上,它具有承前期后的地位。也可以说是石刻之祖。小篆的前身,小篆的很多字都与其结体相同或相近。其书体介于大篆与小篆之间。体态浑穆,笔画入屈铁。工整匀称,笔法园劲。但是园不致

规,方不至矩。舒展大方。结体促长引短,体势趋于方整。在在章法上,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如清空的星月。唐朝张怀瓘《书断》评石鼓文说:“体相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历代书家称《石鼓文》为书家第一法则。《峄山碑》;是秦李斯所书,其书结体平稳,端庄凝重,疏密匀停,上密下疏。在稳定中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的方法,至今被很多书家所沿用。视为小篆的鼻祖。

在汉代传世的隶书碑版大约有一百七十多种。有茂密雄强,浑穆厚重的,有方整挺劲,斩截爽利的。也有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的等等。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在众多风格各异的汉碑中,无一不对后人的书法创作起着引导启发作用。如:《礼器碑》的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曹全碑》的应规入矩,用笔刚柔相济,含蓄中见波磔的逸笔。又如:《华山碑》的用笔,方圆兼备,藏锋露锋交替使用,其笔道丰满厚重。方整沉稳中多具变化。等等。充分体现了中和美的审美观点。相传,王羲之等人的点画写法,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既讲究舒放自然,点画传情。又讲究笔法、结字、章法的程序。把放纳入到一定的范围、法度之中。这就是贯穿于书法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心理的中华文化思想,对书法艺术的要求。又如:巍然屹立的《石门颂》。他不是威严整肃的美。而是自然淡雅、劲健的美。他没有追求雍容华贵的静态美,而是一种动态美的旋律,节奏美。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说:“其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书法艺术的演变

书法艺术到了三国、西晋时期。是完成东汉以来,由篆书、隶书、章草等旧体,逐步过渡到今草、行书、楷书、新体的最后阶段。因为这以前的行楷书,多少还都带一些隶意。这个时期继东汉以来的变化,隶意逐渐脱去。今草、行书、楷书等体也已经成熟。从楷书看,结体还表现为偏扁,顿挫笔还不太明显。从草书看要比楷书更加成熟。这个时期的书法家主要有,钟繇、卫瓘、索靖等。他们对后来的书法发展,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完成书法艺术大变革的辉煌时期。草书、行书、楷书已经成熟,并且已经形成了独力的机制。成为了通用书体。在书法艺术风格上,一变东汉以来的古朴、雄健之风。使秀逸、遒劲的书风成为了主流。特别是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着南北书风。据记载,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渡江到江北,见李斯、曹喜、钟繇、蔡邕等书,改学众碑,书法大进,以至后来书法兼掩南北,有书圣之称。二王书风一直到隋唐兼掩南北,以致后人有“书不学晋终下品”的论断。可见东晋南北朝的书法,已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所谓南北书风,也就是 《帖学》和《碑学》。南帖,墨迹一般圆润、细腻。所以显得柔媚、清秀。北碑,因为碑版经过刀刻,具有棱角分明的刀味,所以一般都显得雄强劲挺。这也是南北书风区别的特点之一。以北魏为主的碑志书法。其艺术水平精湛,变化也特别丰富。有很多名碑名作。《龙门二十品》就是诸多碑版中的二十种,也可为魏碑中的极品。有的结体险峻纵横,用笔方圆并施。有的结体茂

密雄强,笔画斩钉截铁。有的方笔为主,险劲而富变化。有的结体俊逸,遒劲洒脱等等。

到了隋朝,是南北书风的融合时期,形成了一种疏朗、峻整、妍丽遒劲的书风。传有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结构缜密,笔意精到。真能顿挫有力,圆劲古雅。草亦丰美匀适。继承了二王的书法风格。直到唐代书家,都沿用这种书风。唐代可以从天宝年分为前后。前者以欧、虞、褚为代表。后者以颜、柳为代表。唐代的书法以尚法著称,特别是楷书,强调要用人的主观能动性 ,対字形的大小、笔画的疏密、粗细来进行调整。但是这种结果往往带来一种,人工雕琢的气息。唐朝的书法除楷书以外,草书大家也不少,其风格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孙过庭等为代表。师宗二王。这类草书应规入矩,笔画流畅、遒劲。上下之间意连多与牵丝。运笔多用指腕表达的情趣较为含蓄。一类以张旭、懐素等为代表的狂草,则另创一格。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上下牵连,左右回旋。如云雾之缭绕。随情激荡,回旋进退无不中节。是继承张芝草书基础上,对二王行草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朝的书法,基本为尚意、轻法。论书以人品和书品联系在一起。书以人贵。甚至以为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就没有忠肝义胆。这一时期的书法家,非常重视书法以外的文学修养。宋、元丰以后的书坛代表人物,以苏、黄、米、蔡为主。苏轼以行书见长,取法羲、献、邕、颜、柳等。善于遗貌取神。黄庭坚崇尚意韵,笔画放纵,纵笔夸张,笔力遒劲。米芾所学极广,经过长期追求,经常比较,

不断转换,终于由唐入晋。书法廋硬,牵连细筋入骨,笔画力透纸背。欹侧纵放,转换多姿。

在元明时期,书法艺术既是宋代书法的继承,同时也是书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使书法发展为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晋朝人的书风,在赵孟頫的出色继承下,得到了进一步高扬。这种书风一直影响到明朝代。显然推动了以后的书法艺术发展。由于赵孟頫师法广博,篆、隶、章草、楷书、行书、小草各体具能。所以被明代人称为,唐朝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赵书基础深博,所以书法遒丽而不俗,极具中和之美。华丽,但不乏骨力。流美,但并不甜腻。明代书法可称为是样式成熟时期。由于当时的书家、画家集于一身的现象比以前更多。由于画家对造型特别的敏感,所以书法中自然也就对姿态特别重视。这也是明人尚姿的重要原因。再就是书法的装裱后,悬挂欣赏。尺幅扩大,姿态因而突出。、,以强化视觉效果。明朝书法艺术可分为两大派系。一是吴门书派,主要有沈周,文征明,唐寅,祝枝山等。其书上溯二王。以黄庭坚书法为基础,并习赵子昂。于清雅中有浑厚之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