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劳动特点谈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樊国文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5期
摘要:反思我国陈式教育的现状,需要创新教育。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先导。创新意识的培养,最根本的在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革新。
关键词:教师劳动 教育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教育是在积极的、活跃的、变动的创新意识指导下开展的教为学、教促学,重在能力提高、素质培养、精神开拓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要依靠教师并通过教师劳动来展开实现的。正是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劳动的特点,这就使创新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一、对我国教育现状的简要反思
反思我们以往和现在进行的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国家早就进行了教育规划,制定了众多的教育政策,全国上下,从高校到小学早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大改革,事实上,这种改革步履艰难,成效不显著。虽然有的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全国来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的学校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我们姑且把它称为陈式教育,这种教育确实使日新月异、变动着的教育推向了一个死胡同,也把一批又一批富有求知欲、创新力,甚或是具有合理幻想的学童、学子,塑成了一个又一个缺乏锐气,只会按步就班、解题运算的“人才。 二、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不同职业的劳动在表现上是各不相同。教师劳动是育人劳动、这种劳动不是出物质产品,而是出精神产品,人才产品。精神产品、人才产品的产出,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产出,要进行特殊的劳动加工,这就规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其劳动对象是身心正处于发育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人格、有自尊,能识别,会分辨,具有自己的喜怒爱好,一句话,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决不可能象“物”的劳动对象那样,消极被动地“承受”对他们的“劳动加工”。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即劳动对象)学生的差异性,处在同一层面上的学生,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样,亦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不同环境条件下,接受教育所获取的教育效果显然不同。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就应该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重点培养他们的独立创新精神.从教师劳动手段看,教育所凭借和使用的条件,包括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才能、品德等,从而导致教育条件的变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育进行劳动时,不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囿于一成不变固定的教育模式,这样方式是窒息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认真反思教师教育劳动的特点,总结是非得失,正视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走创新教育之路,已是刻不容缓! 那么,开展创新教育从何起步?
三、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先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是在人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人的思想意识又只能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相悖的课题。实际上,实践和意识是既相区别又相统一,二者相映成趣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践是“做”、是行动,意识是“想”,是指导。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而意识又不可能离开实践凭空产生,一定的意识是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在指导实践的进程中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提升,从而促进实践和意识的双向进步!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上述观点来反思我们以往的教育,不难发现教师在指导教育的思想意识上的落后。不求新、求变、求活,但求稳、妥、全,即是这种指导意识的特点。教师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指导下,看单些,万人一面+月知其同,不知其异;看教材,千篇一律、分辨不出教材内容细微差别,视教学为灌肠,不加区分,咸淡肥瘦一起往下灌,把原本是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变成为呆板、枯躁、乏味的充填过程,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教育指导意识上的落后性,势必制约教育实践的发展,而教育实践的停滞状态又必然会使教育意识凝固化,二者非良性的相互作用,使我们的教育始终突不出一个封闭的圈子。因此,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先导。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践者。创新教育与陈式教育相比较有着若干方面的区别,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陈式教育是一种在固定不变的思想意识指导下的我教你学的知识教育,而创新教育是在积极的、活跃的、变动的创新意识指导下开展的教为学、教促学,重在能力提高、素质、精神开拓的素质教育。用一句通俗话来概括:陈式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懂不懂”的问题,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这种差别,追根溯源,在于教师思想指导意识上的不同。前者应纳入到形而上学的范畴中去,后者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教育,应先实现教师思想意识上的转变,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是至关重要的。
四、创新意识的培养,最根本的在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革新
(一)在思维的取向上,我们要从对原有教育经验的回顾逐渐转移到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和预想上。
过去的教育经验固然不错,但它只是已经过去的教育实践的总结,我们不能抓住经验不放,经验只能是我们认识新的教育的基础,我们的关注力要逐步转到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展望和科学的预想上,唯其如此,才有出路,才有教育新招的迭出。
(二)在思维方式上,我们要从传统的收缩性思维转换为发散性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的收缩性思维是定向的,收缩性、封闭的思维,它关注的是事物和人的固有状貌,并据此寻求内心的索解,无助于我们对事物和人的发展变化的把握;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思想活跃和开放思维方式,善于提出、识别和评价尚未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未曾设想过的意见。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发散思维的教师能做到较少保守排他性,能敏锐地抓取教育中、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并转入教育实践中,创造新的教育效益。
(三)在思维价值的认定上,我们要从对具体问题解决的求索直答转到对事物整体把握的理解、引异上。
传统思维意识在思维价值的认定上,往往要求实现问题——思索——求答的一致,有问必答,答必确定,是与非了断清楚,以为这才是实现了思维的价值。而创新思维在思维价值的认定上,并不满足于这一是一,二是二的直答求现结果,它追求的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把握和引导上,思而未果的出现,不足为怪亦是屡见不鲜的。只要通过深入的思维后,对事物的理解更进一步,就应该说具有了思维的价值,应继续下去。
总之,在陈式教育越来越不被人们认同和教育改革深入持续开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在教育思维意识方面首先进行革新创新,就能迈出创新教育的实质性步伐,我们的教育就能办成“三个面向”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2015-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