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舞会以后

2020-12-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舞会以后

致托尔斯泰:

文章第一段:“你们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这一段话是否根据自身当时社会环境所表达出来的?

我觉得男主人公是在夸耀自己自己,有点做作,事情过去那么久,还渲染的那么清晰,他自己以前也是个富家子弟,出入大大小小的舞会。

男主人公见到瓦莲卡的父亲毒打鞑靼人,便放弃了对她女儿的爱慕,匆匆跑回家,在我看来,瓦莲卡的父亲对惩罚逃兵是正确的,虽然有点残酷,但我觉得对当时的军纪来说,不严格要求军人是不行的。瓦莲卡父亲虽然在舞会与军中的形象迥然不同,但是他也是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做什么人做的对的。

男主人公就是一个逃避的人,逃避现实,他不但拒绝服兵役,还什么都不做,难道他会因为自己看到那残忍的一幕就放弃了对生活的任何追求,说得他现在一事无成是由于那场舞会,那个瓦莲卡,那个上校所导致。

最后想问您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

致刚给我致信的读者:

对于你的理解我觉得也有你一定的想法,但我是根据我自身的社会环境所写下这篇文章的。

男主人公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大学毕业既不去军队服役,也没有到政府部门供职,成为一个不满现实、孤独漂泊的“零余者”。 我以主人公伊凡在舞会上的恋爱故事为线索, 通过舞会上和舞会后两个截然对立的场面描写,深刻的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虚伪、野蛮和黑暗,鞭挞了俄国上流社会的毒辣、冷酷、丑恶,愤怒地控诉了沙俄军官对士兵的残忍与暴虐。

在当时的社会情况来说,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受害者,包括男主人公伊凡,对他的打击是挺大的。

西西弗的神话

致阿尔贝加缪:

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吧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加严厉的惩罚了。我想问您,为什么作为神,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残忍磨灭人心理的惩罚。

西西弗,是一个大胆不羁,敢于面对诸神的规矩,打破世俗,他敢做敢为,勇敢的做自己,对于我这边现实的社会中,很多人会选择虚伪,懦弱的藏匿在自己的世界里。

西西弗从始至终推着石头,他的毅力是现实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但他一直重复做着一件事,我觉得像是在工厂里那些为了生活已经麻木不仁的不停每天循环做着一样的事情,他们不去打破常规,沉浸在麻木的生活中。西西弗他可以继续跟诸神做斗争,争取自己的所想的,他的毅力我是佩服的,但他最后屈服了,这是为什么?

致读者:

西西弗,一代君王却最终沦为一座山,一个巨石的奴隶,终生摆脱不了日复一日的命运,然没有受刑,但似乎精神的折磨要远远大于普罗米修斯肉体上的疼痛。

我想过,若换作我,只有三种结局:要么我的身躯被巨石碾过,要么我会死于众神的怒吼之下,要么,我会战胜众神,重返人间。可是为什么西西弗乐此不疲呢?我曾经也想过这个问题,快乐的并非推动巨石本身,而是在于他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即使在人间,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呢?

西西弗其实代表的便是人类对命运的不屈和抗争。西西弗要向世人说的是:人类终究会赢,当他们为着自己的命运努力着,即使没有意义,因为一切的结局早已注定,但也还是幸福的。只要不屈服,人类的命运便不属于上帝,而是属于人类自己。

禽兽为邻

致梭罗:

您积极倡导一种简朴的生活观念,并践行一种鱼现代物质生活对立的简朴生活方式。您的对待自然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给现代人许多启迪,您被世人尊称为最早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我也很喜欢大自然,喜欢山水,喜欢动物。但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我们是不可能永远逃离现代的物质生活,对于世界的发展对坏境的破坏,只会愈来愈严重。

逃离现代物质生活,听不到烦人的噪音,闻不到刺鼻的臭味,看不到灰尘的天空,吃

不到致人身残的食物,跟动植物们一起生活,绿色的草地,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简陋的木房子。这些都只能在梦中实现。

您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袭人性心怀忧虑,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您是怎么深入生命,品味人生的?

致读者:

很感谢世人对我的评价,同时我也很遗憾你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禽兽为邻》是我《瓦尔登湖》的一个篇章,我在那里结庐湖畔,远离人烟,各种小动物野鼠、美洲鹟、知更鸟、鹧鸪、蚂蚁、小松鼠、潜水鸟、野鸭、猫等是我的伙伴和邻居,我们睦邻想契,和谐相处。我以全副身心谛听、感受着他们的生命气息,并用笔将他们自然自在的生活,复杂多样的习性。

我用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双手合双脚观察、谛听、体会着大自然,以谦逊沉静的心境虔诚地感受着更纯粹本质的生命。你们虽然不能永远的逃离世俗,但是可以找一段时间去体验这种生活,去感受一下,这对你们的感觉是巨大的,我坚信。

窗前晨景

致艾略特:

《窗前晨景》就如同一幅印象画,虽初看略显晦涩,但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我想问您选取了清晨时刻毫无关联的两幅画面,一是女仆在地下室的厨房里准备早餐,

一是街头过路人被掠入您视线时那一刹那的印象,这两幅画面有什么关系么?

你描写这些画面想表达什么?

致亲爱的读者:

一开始就是忙碌的女仆们在麻木工作。常年在黑暗潮湿的地底下忙碌着忙碌着,对生活逐渐失望,到最后也许就只剩下空洞的身体,如同行尸走肉般。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任人控制,任人剥削,正像文中描写的“潮湿的灵魂”在“沮丧的发芽”。这句不仅仅是伦敦的潮湿,更是心灵的“潮湿”。 “灵魂”虽然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当抽象的“灵魂”获得了具象的表达,我似乎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下室中的沮丧和压抑:“潮湿”的灵魂,像一堆土豆被封闭在地下室里,由“潮湿”导致的“发芽”,暗示了一种精神的变异和病态。处在这样“潮湿”环境下,人的心灵不可能痛快,但发芽本身毕竟是一种挣扎,一种希望,但也是一种无望的反抗。在这样一个后工业社会,这样一种阴郁潮湿的地下室式的生存环境的感受,这样一种心理长期地积蓄压抑,这种挣扎着茫然着的心灵的状态,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绝望。

这首诗,本来就是描写荒诞的社会。街上人们的表情,只不过是个机械而虚伪的面具而已,心灵之花,早已枯萎,被物欲洪流摧残了。这一系列带着共同的灰暗色彩,充满了一种迷惘、空虚、阴沉、颓废的情调。至此,我所要传达的是对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失望、无奈。

公园里

致尊敬的作者普列维尔:

您写了这么浪漫深情的这一个瞬间——情人拥吻,书上说你的这首诗构思巧妙,富有哲理,我实在不能理解,求解释。

这首诗很奇怪,当我看到时,不由自主地去想:怎么写出来的?因为,乍一看,它像个草稿,仔细一看,它还像草稿,怎么看都像草稿,但不是草稿。第一行,显然是顺嘴掰出来的,第二行是顺口溜出来的,第三行呢,俗套透顶。

接下来的两行,就这两行值钱了,就此打住就可以,然而又多出来两行,似乎是为了点题一样,因为是在公园里,怎么也要交代公园吧。

交代完了公园,还不停笔,得不得转文。转到星星上,哪跟哪啊。不过,回头看就会发现,最值钱的那两行不过是个兴起。而“公园里”这个题目却蕴含极深,难以言传。在这首小诗里,地球不过是宇宙的瞬间,而巴黎是地球的瞬间,公园是巴黎的瞬间,最后三行是一个正常的逻辑。清晨远远比公园持久,然而在这个正常逻辑之前,它通过一个奇怪的思维变成了公园的瞬间,而,冬日变成了清晨的瞬间又有不同,因为冬日和清晨是同样持久的。

于是,你会发现,从表面看来,全诗很通,实际上却很“后现代”。它用一个通顺的思维习惯暗中颠覆了人们对瞬间和永恒的认识。“吻”从一个兴起变成一个符号,它的背后不是简单的永恒,也不是简单的瞬间,它什么也不是,没有任何寓意和深刻的内涵,就是吻。

这样一来,就能说通,为什么吻这一意象在这个诗里为什么那么纯粹,因为它就是吻,和瞬间和永恒全无关系。

致迷糊的读者:

公园里,冬日朦胧的清晨里,一对情人深情凝望,时间像是凝固了,定格在这浪漫的瞬间,那亲吻的瞬间。所有的爱都倾注于一吻,缠绵悱恻,动人心弦。宇宙万物似乎都是虚无的,只有情人彼此温热的双唇,只有彼此跳动的心的存在。千年万年也无法诉说、诠释当中的奥妙与隽永。超越时空的爱恋,超越一切的情愫,不是什么,就是热恋情人的吻,更准确的是彼此相依的心,那纯粹的爱情!

白描的手法,完美的构思,时空交错,短小隽永,却意味深长!首先,前缀是在空间的维度里,“千年一万年”到“瞬间的永恒”的完美过渡,背景是从“在冬日朦胧的清晨””开始,层层递进如玉落水中漾开的波纹,延伸到巴黎,扩大到整个地球,最后被推到整个宇宙。情节则是“你吻了我/我吻了你”这极短暂的一瞬,极微小的一幕,用联想引向了永恒,推向了宇宙!先用时间来对比,再用空间来衬托。时间上由远及近,空间上又由近及远,以至于无穷。而亲吻这一场景定格后被迅速推远,这一戏剧性的视角变化使得这个永恒的瞬间的重要性得到足够的表现。全诗歌仅通过一个吻,就表达了永恒的超越时空的爱。

夜航船

致尊敬的作者余秋雨:

余文引用张岱《夜航船序》里那个有趣的故事,并加了评论: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

“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你看,知识的优势转眼间就成了占据铺位的优势。这个士子也实在是丢了吾乡的脸,不知道“澹台”是复姓倒也罢了,把尧、舜说成一个人是不可原谅的。让他缩头缩脚地蜷曲着睡,正是活该。...”

近日又见报道,一位金文明先生新近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指出余氏散文中的130多处“硬伤”,其中包括“娥皇、女英是舜的女儿”这样的低级错误。

造化就是这么捉弄人。“把尧、舜说成一个人是不可原谅的。”把尧的女儿说成舜的女儿可不可以原谅呢?我不知道那个士子认错了没有,当然他的资格没有余教授高,所以余教授是不认错的。

余教授啊,你还不肯让人家伸伸脚?

但文章意蕴深邃,语言简朴流畅,娓娓道来;结合对比、象征等手法,又将描写、抒情和议论穿插运用,是一篇相当好的抒情散文。

致读者:

我承认这些小小的错误。但这篇文章是我对张岳《夜航船》的感受

我以南方水乡夜航船这一传统的交通工具为话题,从明代文人张岱的名著作引起联想,描述了我对夜航船的童年记忆和想象。展示了“夜航船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对中国古

代士大夫文化的因循守旧、脱离民众和实际的传统予以批判。是我对文化、学术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以及“夜航船文化”在现代终于开始被具有新的色泽和气氛的文化逐渐替代的展望。

乡愁四韵

致尊敬的余光中先生:

我知道您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随父母徙于江浙及西南。后来迁居香港,四九年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您写《乡愁四韵》是否在诉说你的乡愁,还是你是帮那些远在他方的浪子而写。

还有,你最希望回到哪里,你最怀念的是哪里,因为你转徙很多地方。

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特殊的手法,为什么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有什么寓意么?

致亲爱的读者:

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这首诗我认为是大多数在外面漂泊的人来说是很有感触的。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 句的构思,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春暖花开

致敬爱的海子:

为什么写出这么温暖诗歌的您会自杀,这恰好说明,这首诗并不体现海子内心的主要情感。也有网友说道,好像这首诗,并不想表面看起来那么温暖开朗。 是的,这首诗并不想表面看起来那么开朗,它其实是您期望摆脱内心痛苦的一次挣扎,最后一次挣扎。

您说“从明天起”,而不说“从今天起”。对诗人而言,“明天”其实是个遥远的概念,是希望,是未来,您写于1986的《失恋之夜》中曾写道,“我从没有像今夜这样珍惜自己”,结合海子的日记(1986.11.18),“我差一点自杀了……但我活下来了,我——

一个更坚强的他活下来了,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强者的尊严、幸福和神圣。我又生活在圣洁之中。”我们可以推想,当您感觉到自己战胜了痛苦,诗人就会用“今夜”;而这首诗中,却满篇都是“明天”。

您是个远离尘世的人,这里的“蔬菜、粮食、马、柴”是现实生活的代名词,您想关注这些,意味着希望回到正常生活中来。据《海子传》记载,您在大学里从来不参加会议,除了上课就是写诗。只要在中国生活过的中国人,或者说,在所谓的国有体制下生活过的中国人,都明白,拒绝任何会议,意味着怎样的勇气?也可以说,这是怎样一个不现实的人啊!现在,您却表达了希望回归现实的愿望。

致亲爱的读者:

我知道我与世俗格格不入,我希望我能回归现实。可是这样的愿望,连自己都不相信,“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刚刚表达了回归现实的愿望,立刻又“痴人说梦”起来。我们没有一所这样的房子,我生活在昌平的学校宿舍里,像一只野兽一般在深更半夜独自徘徊在狭小的空间,曾经把楼下的师傅气得发疯,半夜冲上来要和我打架。

强迫自己过着幸福的日子,希望自己不那么痛苦。希望自己过着尘世间最简单的生活,但也无法满足。想别离这世俗,所以祝福每一个陌生人,过着我怕所期望的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