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导管感染及其预防
手术患者很多需要经静脉或动脉置入各种导管,例如,用于输液、给药的周围静脉导管;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输入高营养液和药物的中心静脉导管;用于监测心脏血流动力学的Swan-Ganz导管;以及用于持续监测动脉压力的桡动脉或股动脉导管等。上述导管经皮穿刺或手术切开置入血管,病原菌可经皮肤伤口侵入皮下组织至血管内,也可经导管内腔直接进入血循环。各种导管作为一种异物停留在血管内,于24-48h内可被纤维蛋白包裹。同时,导管的内外壁在短时间内即会形成各种血栓。这些现象均可成为细菌繁殖的有利条件。因此,血管内插管也是ICU血管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据美国几个医疗中心统计,在内、外科ICU发生的全部菌血症中,与导管及输液有关者占30%,其中因导管引起的菌血症为输液引起的 10倍。此类感染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穿刺部位的皮肤感染;局部血管静脉炎;形成带病原菌的血栓;菌血症或败血症等。
01病原菌种类
血管内导管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克雷伯菌、沙雷菌、产气杆菌和
绿脓杆菌等;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感染原因
感染原因包括操作中无菌技术不严;插管中血管壁受损;血管内导管留置时间较长;输入液体被细菌污染等。
3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各种血管内导管的应用指征
2.加强无菌技术
血管内插管的用物及每一操作步骤均应符合无菌操作规程。
3.正确选用导管
应选择质量好且便于置入血管内的导管,例如硅化弹性导管不易形成血栓及静脉炎,适合于较长时间留置于外周静脉内。
4.认真选择插管方法及部位
血管内插管的方法及部位与导管感染有着密切关系。应用中应尽量避免血管切开置管。也应避免在下肢血管插管,以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尤其是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5.保持导管入口处皮肤的无菌状态
导管置入后必须妥善固定。其入口处皮肤应涂以碘伏软膏,并以消毒敷料覆盖,每日1次。如发现局部皮肤红肿、压痛、导管入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静脉炎时,应立即拔掉导管,导管尖端或血液应作细菌学检查,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6.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病情允许时,应尽早拔出血管内插管。外周静脉导管留置,一般不超过3d。如需延长,则应更换部位重新插管
7.输液器及溶液不得被污染
(1)输液器及所有静脉输入溶液必须经灭菌处理。输液前,应仔细检查输液瓶和管道有无裂痕和破口;所用溶液有无混浊、杂质等,若有上述现象,切不可使用。
(2)宜采用密闭式输液法,对长期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系统一次。
(3)中心静脉导管外端连接的三通管,应置于酒精纱布盒内,每日更换酒精纱布一次。
(4)不得经导管内抽取血标本。若紧急需要时,抽血后,必须将三通管内残留的血液冲洗干净,以防细菌在三通管内繁殖。
(5)打开后的溶液应立即使用,以避免污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