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两个凯氏烧瓶标号,一只加1.0ml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另一只加1.0ml样液。 各加硫酸钾和硫酸铜混合物约20mg、浓硫酸2ml。烧瓶口插一漏斗(冷凝用),烧瓶置于电炉上加热。开始时应注意火力,以免使瓶内液体冲至瓶颈。待瓶内水气蒸完,硫酸开始分解生成SO2白烟时,适当加强火力,直至消化液透明并呈但旅色为止(约2~3h),用木夹取出,冷却,准备蒸馏。
2、 蒸馏
取50~100ml锥形瓶3只,先按一般方法洗净,再用蒸汽洗涤数分钟,冷却。用移液管各加入2%硼酸溶液5.0ml和指示剂4滴。如瓶内液体呈葡萄紫色,可再加硼酸液5ml,盖好备用。如锥形瓶内液体呈绿色,需用蒸汽重新洗涤。
1.安全管 2.导管 3.汽水分离管 4.样品入口 5.塞子
6.冷凝管 7.吸收瓶 8.隔热液套 9.反应管 10.蒸汽发生瓶
微量凯氏蒸馏装置如图
2所示,蒸汽15发生器内盛放有滴加数
4滴H2SO4的蒸馏水和数粒沸石。3106加热后,产
生的蒸汽经储液管、反应室至冷凝
9管,冷凝后
的液体流入接受瓶。每87次使用前,
需用蒸汽洗涤10min左
右(此时可用一小烧杯盛接冷凝的水)。然后将一只盛有硼酸液和指示剂的锥形瓶放置在冷凝管的下端,并使冷凝管之管口插入酸液面下,继续蒸馏1~2min,如硼酸液颜色不变,表明仪器已洗净,否则需再洗。移去酸液,蒸馏1min,用水冲洗冷凝管口吸去反应室残夜。 将消化好的消化液,由小漏斗加入反应室,用蒸馏水洗涤凯氏烧瓶2次(每次约2ml),洗涤液均经小漏斗加入反应室,再在冷凝管下置一盛有硼酸液和指示剂的锥形瓶,并使冷凝管口插入酸液面下0.5cm处(10mL酸液置于50~100mL锥形瓶内,液体深度不大,可将锥形瓶斜放。冷凝管口必须插在液面下,但也不宜太深,这样,万一发生倒吸现象时,硼酸液也不致被吸入反应室内)。
用小量筒取10~15mL30%的NaOH溶液,倒入小漏斗,放松弹簧夹,让NaOH溶液缓缓流入反应室,当小漏斗内剩下少量NaOH溶液时,夹紧夹子,再加入约3mL蒸馏水于
小漏斗内,同样缓慢放入反应室,并留少量水在漏斗内做水封,即可蒸馏。
开始蒸馏后,即应注意硼酸溶液颜色变化。当酸液由葡萄紫色变成绿色后,再蒸馏约3min,然后降低锥形瓶,使冷凝管口离开酸液面约1cm,再蒸馏1min,用少量蒸馏水冲洗冷凝管口,移去锥形瓶,盖好,准备滴定。
3、 定氮仪的洗涤
每次使用定氮仪后必须先把反应室内的残液洗去,洗净。用电炉加热,就及时切断电源电炉余温仍较高,倒吸结果不好,为此在蒸汽发生器和储液管间加一个三通活塞,蒸馏时可使蒸汽发生器仅与储液管相通,蒸汽进入反应室。需倒吸时,转动三通活塞使蒸汽外逸(进入大气),不进入储液管,此时由于储液管温度突然下降,即可将反应室残液吸至储液管。
4、 滴定
用0.01mol/L的HCl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硼酸液至浅葡萄紫色,记录所耗HCl溶液量。
仪器——
微量凯氏定氮仪,移液管,滴定管,烧杯,量筒,三角烧瓶,凯氏烧瓶,电炉,分析天平
试剂——
0.9%的NaCl溶液; 98%分析纯浓硫酸;
硫酸钾和硫酸铜的混合物。硫酸钾和硫酸铜按3:1~4:1(m/m)混匀,研成粉末; 30%NaOH溶液。30g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2%硼酸溶液。2g硼酸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混和指示剂。0.1%甲基红酒精溶液和0.1%甲基蓝酒精溶液按4:1的比例(V/V)混合;
0.01mol/L标准盐酸溶液; 待测样液。1g的螺旋藻粉溶于0.9%的NaCl溶液中,并稀释至100mL。如有不容物,离心取上清液备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