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教材先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光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光源的概念。然后结合生活现象和学生体验认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光在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由此可以得出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初步结论。在此基础教材分析 上引入了光线的概念。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并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和日、月食的形成。教材以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例,使学生认识到光速比声速大。然后指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在其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教学目标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会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光现象。 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初中物理 《光的直线传播》
【过程和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经历研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学习用作图法分析影子的成因等光学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以后续学习打基础。 学生已有的学生方法是“实验法”“作图分析法”学生学习能“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力分析 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介绍各种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生产中哪些教学策略选是光源,以拓宽学生视野。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择与设计 上提出“光是如何传播的”。让学生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感悟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学生交流、合作、补充获得知识。 教学过程
1.利用“影子”现象引入新课。
学生如果愿意展示手影,则邀请学生进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图片,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导: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也许学生根本讲不出来。)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种与光有关的现象,它的形成与光的传播特点有关。 2.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液体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过,观察水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水中的光线看不清楚怎么办?(滴几滴牛奶) 光在水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气体(空气)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气中通过,观察空气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空气中的光线看不清怎么办?(喷一些烟雾) 光在气体(空气)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气体(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演示实验】 教师将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过,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
播情况。 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现象描述: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a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阅读教材【生活物理社会】有关“小孔成像”的介
绍,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研究伟大成就。 【学生实验】按照教师提示,分组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 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 (4)月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阳,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月球挡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看月亮,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 5.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3)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3.0×108ms。 (4)学生阅读“激光测距仪”介绍材料。 课例研究综述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完成对知识的教与学。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过程的多
样性;同时在交流和评估中,懂得不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研究问题的优劣。实际操作中,应要求学生通过动手的过程自己去感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并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主动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模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