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的孤独感以及与焦虑相关的研究
2024-04-21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新校园理论 XinXiaoYuanLiIJ1ln 高校建设 谈大学生的孤独感以及与焦虑相关的研究 洪海滨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及其影响因素, 等,共分9个因子。 焦虑分量表的得分在0~40分之间。得分在20分以上,表 明个体较易焦虑,易表现出烦躁、不安静和神经过敏,极端时可 并进一步了解孤独感与焦虑的关系。用孤独量表(UCLA)对福建师范 大学大学生的孤独情况进行调查,并用症状自评量表(scI,-9O)调查了 孤独与焦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心理,大 学生的孤独心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孤独心理在来自地区 能导致惊恐发作。得分在10分以下,表明个体不易焦虑,易表 现出安定的状态。scl一9O焦虑因子分量表的全国正常成人常模 均值与标准差:1.39±0.43。 2.3研究方法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孤独心理与焦虑水平成显著相关。 关键词:孤独感;大学生;焦虑 1关于孤独感的研究综述 1.1孤独的概念 由主试在被抽取的学生进行团体测试,所有被试全部匿 名,要求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完成。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 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孤独(1oneliness)的概念界定为: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 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 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 3.1大学生孤独感人口学变量分析 3.1.1城乡大学生的差异 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孤独的人往往 社交不足或存在人际关系缺陷,并为此而深感痛苦,强调的是 一调查显示,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农村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 城市学生。 种主观体验。 国外已把孤独作为评定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广 泛运用于精神病学、心理咨询和治疗及群体心理卫生的调查与 研究。 3.1.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年级变量上差异 大一与大二、大三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大二、大三学生孤独 感高于大一。大四也和大二、大三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大二、大 三学生孤独感也高于大四。而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孤独感不存在 显著差异,同时大二和大三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3.2大学生孤独感与焦虑的相关关系和回归分析结果 近些年来孤独 lf,理的研究在西方发展较快,许多心理学家 和临床工作者对孤独概念、测量与评定、影响因素及干预和治 疗等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探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念和 社会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研究设计 孤独感与焦虑成显著正相关 0.454**,p<O.O1),孤独感高 的大学生同时他的焦虑分数也相对较高。以焦虑为因变量,孤 独感为自变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孤独感是否对焦 虑存在回归效应。 从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孤独心理对焦虑有正面影响 作用,即孤独心理的分数越高,其焦虑分数也就越高;结果中孤 2.1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建师范大学生250人进行 施测,有效问卷229人,问卷有效率为91.6%。 2.2研究工具 2.2.I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 本研究采用刘平引进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孤独量表 是单维的情感测量量表,共20个条目,4级评分,高分表示孤 独心理对焦虑的回归系数高达0.416,可见对焦虑的影响力很 大。 4分析 独程度高。该量表已经考察后的各项指标显示,它具有良好的 信度和效度,如a系数为O.8419,重测相关为0.6239,同质性信 度在0.90左右,区分效度和聚敛效度较好等。 2.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包含9O个项目,评定 4.1孤独感与人口变量变量的关系分析 4.1.1孤独感与来源地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孤独感存在极 为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 生。这与李传银在549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和常 若松等人在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分析 中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这可能是由于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接 近一周来的情况,分5级计分:没有为1分,很轻为2分,中等为 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scl一90统计指标有总分和因子分 作者简介:洪海滨,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测量。 ・24・颧校园 2()11年9月 总第221期 触外界较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电视、互联网等得到更多信 息和有更多与别人交流机会;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过去与 外界接触少,现实环境与他们以前在农村时的生活方式、人际 关系等有很大的不同。习惯农村生活的他们到较好的大城市, 就会难于适应大学的环境,容易形成社交困难及各种人际适应 不良,极易引发孤独感。 高校建设 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它是一种 个体的主观心理感受,经常感到孤独的人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 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感社会交往不足,或存在人际关系 缺陷,并为此而深感痛苦。 研究还指出,孤独与抑郁、焦虑相关显著,但又各不相同, 与人的精神健康也有显著相关。孤独感较高的同学,他们的焦 虑水平也较高,可能是由于孤独感高的同学感到缺乏令人满意 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经 常产生寂寞、孤独、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 落感。而他们不知不觉常年重复相同的事情,总是在同一环境 4.1.2孤独感与年级的关系 本调查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年级特征研究发现,大一与大 二、大三学生的孤独感存在极为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孤独感 水平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学生;同时,大四学生与大二、大三学 生的孤独感也存在极为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 低于大二、大三学生。但是,大一与大四、大二与大三之间并不 存在差异。这与常若松等人对大一新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的比较 结果无显著差异。 由于大一新生刚进大学校园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件,如 注册、军训等,使他们根本没时间去想其他事情,虽然环境改 变,新生需要一个适应期,但是现在学生接触的各种最新思想 和最新观念,使自己的眼界越来越广,兴趣爱好也越来越广泛, 并且随着应对各种人际交往,各种文化风俗习惯的能力逐渐提 高,适应各种新环境时间缩短了。相反,大二和大三学生更多有 各自的想法,有的认真读书,有的忙于做兼职或系院的事情,等 他们闲下来时,人际交往少了,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透露心事,进 而产生了孤独感。 4.1.3孤独感与性别的关系 本研究对于男女大学生的孤独感的调查,显示出不显著的 差异,这与李传银采用UCLA量表的调查结果和孟晋的调查结 果以及常若松等人的调查结果都不同。在李传银的调查中发 现,女生的孤独感高于男生;而在孟晋的调查中却发现男生的 孤独体验程度高于女生;常若松等人也发现男女大学生的孤独 感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与Bor5,s和Perlman的研究结果相同:孤独 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使用包含“孤独”字样量表得出的性别差异 可以归因于男性更不愿意报告孤独,因为孤独的男性比孤独的 女性更容易被歧视。可见,性别对孤独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 的探讨。 4.1.4孤独感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对于独生子女的孤独感研究发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 非独生子女的平均数(4J4.54)略高于独生子女的平均数 (43.98)。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绝大部分来自城市,非 独生子女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而来自农村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城 市学生,所以非独生子女的孤独感略高于独生子女。也有可能 是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在没有同伴的家庭生活中成长,在一定 程度上习惯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到了大学也就没什么孤独感可 言。 4.2孤独感与焦虑的关系 对于孤独感与焦虑的关系,一般学者认为,孤独是人类特 下生活,容易形成焦虑的情绪,看什么都不顺眼,不喜欢与外界 接触,语言单调,思维缓慢,这更使得他们与周围世界相隔离, 产生更加严重的孤独感。 再进一步以孤独感为自变量,焦虑为因变量作一元回归分 析中,孤独感对焦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预测力,也一定程度 上说明在孤独感上得分高的大学生,焦虑自测分数也高。 5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孤独感现象已非常普遍存在,长期的或 严重的孤独感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 平。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城市 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低于农村的大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孤独 感也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孤独感与焦虑存在极为显著的相 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对大学生高孤 独感群体正确加以对待,并及时给予调控,帮助他们走出孤独, 超越孤独,且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成长,使其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ID.M.Mushy,G.A.Kuphik.1oneliness,stress and well—beinga heaper guide.London andNewyourk.1992.1—55. [2】J 印h P,Stokes.The Relation of Network and individual Diference Variables to Loneliness.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5)V0148,No4:981—990. 【3】1.A.Peplau,D.Perlman 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re— search,nad therapy.New York:Wiley(19821.12~85. [4】邓丽芳,郑E1昌.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 2005,l1(1). 【5】李传银.549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册中国行为医学科 学,2000,9(6). [6]常若松,王瑞,郑El昌.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120—126. 用盂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I 15. 【8]Borys S&Perlman D.Gender Diferences in Loneliness[J1.Person— laity and Socila Psychology Bulletin,1985(1 1):63—74. [913 ̄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tJ].心理科学,2006,29 (6):1425--1427.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