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中梅、柳意象的多重内涵
内容摘要:关于《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前人虽偶有论及,但都没有深掘其内涵。实际上,它们既分别是男女主人公的代表,又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是汤显祖精心塑造的重要意象。充分认识梅、柳意象的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牡丹亭》的意旨,并解决一些疑问。
关键词:《牡丹亭》 梅 柳 意象 象征
汤显祖《牡丹亭》①一剧共五十五出,梅、柳作为植物意象,或同时、或分别在其中三十二出中被提及②,不但几乎涵盖男女主角出场的所有关目,并且在重要关目反复出现。梅、柳如此高的出现频率,说明了二者的重要地位。通过考察《牡丹亭》全书,同时比照确定为牡丹亭蓝本的《牡丹亭记》和蓝本存疑的《牡丹亭慕色还魂》话本③可以看出,汤显祖使用梅、柳意象,并不是简单地沿袭,而是精心加以深化,力求为刻画人物和铺展剧情服务。
最能体现作者深意的,是柳梦梅在第二出《言怀》中描述的梦境。从前后剧情来看,此梦做的颇为蹊跷,让人疑惑重重:第一,既然第一出《标目》中强调杜丽娘“感梦”,为何不先写杜梦而先写柳梦?第二,柳梦的时间是在杜梦之前还是之后,亦或是同时?第三,撇开二梦在时间上吻合与否不论,二者之梦的内容为何差异颇大?第四,如果作者有意安排杜柳二人各做各梦,为何《冥判》中杜丽娘叙述自己的梦境时提到了柳梦的情节?这些疑点及其衍生的问题,早就有人指出,如俞平伯《<牡丹亭>赞》云:“……(杜丽娘)其时梦一书生耳,不知其名梦梅也,何缘而缱绻于梅哉?更无是理也;柳生以梦一女立梅树下而名梦梅,是柳本以女改名也,今书中暗叙杜复以柳故而守梅根,此一梅也,孰先连欤?孰后系欤?孰因而孰果欤?无始无名,一环流转,断断乎无是理也。”④一些研究者也特别
注意到了柳梦,如有人认为:汤显祖加插柳生对于梦的表述,“目的在于表明,以后牡丹亭上发生的事情,实在早就由剧中人感应,是他们命中注定的宿命”⑤;还有人认为:“柳梦是为杜梦作引子,埋伏笔,突出男女主角‘心有灵犀一点通’”⑥。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没有明确指出作者的真正意图。实际上,汤显祖如此费心设计柳梦,是为了突出强调梦的结果——柳生改名。关于柳梦梅之名的由来,《杜丽娘记》⑦没有提及,而《杜丽娘慕色还魂》却说柳梦梅是“因母梦见食梅而有孕,故此为名”⑧ 。汤显祖为何没有同以上两本一样,简简单单地使用柳梦梅这个名字,而是大费周章地安排“做梦改名”的情节呢?这是因为他要借“柳梦梅”之名,凸显出他精心安排的、全剧最重要的三个意象“柳”、“梦”和“梅”。其中柳是柳梦梅本人的象征,而梅即象征丽娘,梦是连接二者的媒介,也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这样,就可解释作者为何要安排两场内容有差异的梦。柳生之梦有梅无柳,丽娘之梦有柳无梅,是汤显祖特意强调将梅、柳做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象征,并要他们铭记对方的象征物,来做为日后相认的媒引。柳生梦到梅花树下的美人,暗示着丽娘日后埋骨之处;丽娘梦到柳生手持柳枝,是她日后寻找爱人的线索。而《冥判》中,丽娘由“寻梦”时“忽见大梅树一株”而改口为“梅树下梦见一书生”,是作者对二者之梦的一个整合,目的在于体现做鬼之后的丽娘“一灵咬住梅、柳二字”的坚定,其中并不缺乏合理性。魂魄的感应力与常人毕竟不同,因此她描述的“梅树下梦见书生”,也许是对生前遗忘的梦中情节的重拾,也许是对柳梦的感应,这是她选择“梅”做为“自我”象征和依托的必然反应,因为她毕竟要先守住魂魄,牢记自我,才能去寻找梦中的爱情。因此,汤剧中,丽娘自画像手撚青梅(《写真》);丽娘死后的杜府成为“梅花观”(《闹殇》);姻缘薄上记载杜柳二人日后“相会在红梅观中”(《冥判》);丽娘魂魄亲口道出:“梅花似俺杜丽娘,半开而谢”(《魂游》)。以上种种情节,在《杜丽娘记》和《杜丽娘慕色还魂》中皆未见,可见都是汤显祖有意为之,体现了他在意象营造上的匠心独运。
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为何汤显祖如此苦心经营梅、柳意象?二者在《牡丹亭》一剧中具有怎样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呢?将梅、柳在古代文学中的传统象征意义与剧情结合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答案:
一、才子佳人的象征
“柳”的初期人格象征中包含着对名士俊朗风姿的类比,这在魏晋六朝时常见⑨,如《晋书·王恭传》:“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⑩又如《南史》:“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11汤显祖对此加以借鉴,除安排柳梦梅为名门之后外,还让他拥有不俗的仪表:“年可弱冠,丰姿俊妍”(《惊梦》),且“智慧聪明”(《言怀》)、“的有奇才”(《如杭》),又对丽娘不离不弃,痴心一片,是一个“风流可爱”的俊雅名士。
梅作为神妃仙子、美丽佳人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12汤显祖针对杜丽娘生前“养于深闺”,死后沦为孤魂,与柳梦梅不是梦中相遇就是魂魄相会的特点,重点使用“罗浮梦边”(《寻梦》)这个具有梦境迷离色彩的梅花仙女典故13,力图表现丽娘“幽独佳人”的特色。如《幽媾》一出,杜丽娘芳魂“随月下丹青引”,出现在柳梦梅面前,自称“幽谷寒涯”之花;而柳梦梅的感受是:“惊魂化,睡醒时凉月些些。陡地荣华,敢则是梦中巫峡”。与丽娘魂魄相会,对他来说正如经历了一场“月明林下美人来”14、“月下缟衣来扣门”15的罗浮幽梦。
经常联合出现的梅、柳,同时也可看做才子佳人成双的象征,剧中柳梦梅在《玩真》中唱道:“柳和梅有些瓜葛”,在《幽媾》中又强调:“柳和梅有分儿些”,即暗藏这层含义。
二、春天和春情的象征
汤显祖在《言怀》下场诗中,用“门前梅柳烂春晖”一句,象征一个“春情”故事的开始。梅、柳一直是春天的典型象征,宋李元膺《洞仙歌》词序曾指出:“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16;同时梅、柳也是引发春情的典型媒介,晋《子夜四时歌·春歌》就描写了一位青春少女由梅、柳触发的感叹:“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17杜丽娘因游园赏春而萌发春心,梦见书生手持柳枝而来,正符合文学传统中“柳青起春怀”18的意味;而梅更是人们公认的“点动春风第一花”(《幽媾》)。在《游园》中,丽娘感叹道:“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表达出对艳丽的牡丹没有赶得春先的惋惜,反衬她希望如梅花一般感春先发,抓住自己生命的春天。关于这层意蕴,早有评点者指出。清初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批语:“牡丹亭,丽情之书也。四时之丽在春,春莫先于梅、柳,故以柳之梦梅,杜之梦柳寓意焉;而题目曰《牡丹亭》,则取其殿春也,故又云:‘春归怎占先’以反映之”。19
三、求偶的象征
《寻梦》一出,丽娘在无人之处,忽见大梅树一株,便许下了死后葬于此处的愿望,并且在梅树边发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精神宣言。乍看起来,这一情节似乎突兀,正如俞平伯所说:“以青春二八之姝不病不痛,竟欲埋骨于荒原梅树之下,亦无是理也。”20但是如果联系到梅、柳意象前后的象征义,就会明白此情节的合理性。丽娘之前恰在学习《诗经》,当她见到大梅树上“梅子磊磊可爱”,应是立刻想起了《召南》中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倾筐堲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这首诗以暮春时节梅子起兴,是女子感于青春流逝,焦急求偶之作,千载之下,引起不少共鸣。对于寻找梦中之偶的丽娘来说,果实累累的梅树恰是触景伤情的最佳媒介,因此她感慨良久,并作出了死后葬于此处的决定。关于这层深意,《杜丽娘记》和《杜丽娘慕色还魂》都未阐发,而汤显祖却特意借陈最良之口加以明确:陈为丽娘开的药方之一是“酸梅十个”,
并云“此方单医男女过时思酸之病”,还说药方的来源是《摽有梅》(《诊祟》)。
四、相思离别的象征
早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开始,柳就成为寄寓着离别意味的文学意象,后世更是由此发展出折柳赠别的风俗。在离别之后,古人又有“折荣寄远”的习惯,即折取植物的枝条寄给远方的恋人或家人,以传达自己的思念。其中梅、柳是常被折寄的植物。南朝经典民歌《西洲曲》云:“忆梅下西州,折梅寄江北”21,唐李贺《致酒行》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22,都是以折梅寄柳来抒发相思惦念之情。同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互赠植物又是一种传达爱情的方式(《诗经》《郑风·溱洧》《卫风·木瓜》等篇目就有体现)。因此,《牡丹亭》中的折柳擎梅便具有多重含义:一方面柳梦梅借柳枝赠春以表达对丽娘的爱慕,另一方面又暗示着二人梦中相见之后的分离与思念;而柳梦梅拾到丽娘画像时,见画中人 “半枝青梅在手”,正隐含了丽娘寄托的“折芳馨兮遗所思”之意。
五、复活的象征
清吴震生《读曲歌十首》其三谈到了《牡丹亭》梅、柳意象的复活象征:“欢似倒栽柳,侬似玉树花。生死死复生,因留此两家。”23柳树生命力极强,早在《战国策·魏策》中,便有柳“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的记载。通常意义上,折断的枝条应该已经死亡,而柳枝却可“倒栽”在泥土中复生,因此俗语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丽娘梦中获赠柳枝,也预示着她将要有一个“死而复生”经历,同时暗喻她拥有顽强的“再生”意志和能力。另外,有研究者指出:与《牡丹亭》年代相近的《西游记》中,有观世音手持柳枝使人参果树复活的情节,柳梦梅手持的柳枝应该具有与之相同的作用,即做为复活的法器。24
梅花早在南北朝时期,便是阳和初起,万物复苏的代表意象。如梁王筠《和孔中丞雪里梅花诗》“今春竞时发,犹是昔年枝”25,萧绎《咏梅诗》“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26,等等,都描述了梅经冬历春,由枯枝老干而早花占春的生命历程,这正可与丽娘的经历类比:当丽娘感梦而亡,化为魂魄的时候,经历的是自己生命的冬天;而当她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冲破生死等重重阻碍追求到爱情的时候,正如梅花冲破严寒,获取了自己生命的春天。汤显祖在《魂游》中安排石道姑用净瓶残梅祭奠丽娘,并解释深意:“这瓶儿空像,世界包藏。身似残梅样,有水无根,尚作余香想。(众)小姐,你受此供呵,教你肌骨凉,魂魄香。肯回阳,再住这梅花帐。”而丽娘魂魄果然被唤回,开始了她复活的历程。
除了以上的主要象征意义外,梅、柳的其他一些常用典故也被作者巧妙安插在剧中各处,具有暗示和关合情节发展的作用。
如第二出《言怀》中,柳梦梅交代做梦改名一事后唱到的“梅子酸心柳皱眉”一句,就暗喻了男女主人公日后要经受挫折磨难;而紧接着“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白玉梅”一句,则又暗示了二人苦尽甘来的圆满结局。
再如《惊梦》中,丽娘开场白云:“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梅兰芳解释此句:“梅关指大庾岭,柳梦梅家住岭南,从广东道江西,必经大庾岭。望断梅关,暗指杜丽娘日后朝思暮想的人是柳梦梅。”27而柳梦梅在《玩真》中,读到丽娘诗句“不在梅边在柳边”,也道:“望关山梅岭天一抹,怎知俺柳梦梅过?”,并和诗有“恰些春在梅柳边”之句,通过梅、柳意象形成了紧密的前后照应。
另外如第十四出《写真》,画像中的丽娘“撚青梅闲厮调”,是汤显祖使用李白诗《长干行二首》“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28和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29的文学典故,来暗示丽娘对梦中情
人的思念。此出虽未明指,但第十八出《诊祟》丽娘自叙:“咱弄梅心事,那折柳情人”,与之呼应。
综上所述,梅、柳意象在《牡丹亭》中是汤显祖精心建构的重要意象,他将梅、柳的传统象征意义与剧中男女主人公的自身特色结合起来,赋予了人物形象丰富的内涵,并推动和关照了情节的发展。充分认识梅、柳意象在剧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牡丹亭》的内涵和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手法。
①
[明]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北京第1版。 ②
此三十二出为:《标目》《言怀》《延师》《闺塾》《劝农》《肃苑》《惊梦》《寻梦》《写真》《诘病》《诊祟》《闹殇》《旅寄》《冥判》《拾
画》《玩真》《魂游》《幽媾》《旁疑》《欢挠》《冥誓》《秘议》《回生》《婚走》《骇变》《如杭》《仆侦》《急难》《淮泊》《索元》《闻喜》《圆驾》。 ③
参见向志柱《<牡丹亭>蓝本问题考辨》,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3期。 ④
俞平伯《牡丹亭赞》,《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毛效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993页。 ⑤
黄天骥《牡丹亭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载《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 ⑥
单有方《<牡丹亭>中的梦意象》,载《南都学坛》2003年3月第23卷第2期。 ⑦
[明]胡文焕编《胡氏粹编·稗家粹编》卷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0,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⑧
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古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87—1991年版,第三五辑,第四册,第 1505—1523页。 ⑨
参见石志鸟《杨柳意象的人格象征》,《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第九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索取号:I206.2/5.114。 ⑩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四,列传五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86页。 11 [唐]李延寿《南史》卷三一,列传二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10页。 12 参见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3 参见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14 [明]高启《梅花》,《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九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 [宋]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东坡全集》卷二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47页。 17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43页。 18 [南朝宋]鲍照《三日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07页。 19 [清]陈同、谈则、钱宜合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22页。 20 同注释④。
2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69页。 22《昌谷集》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毛效同编 《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918页。 24 参见王国彬《复活的象征——浅谈<牡丹亭>惊梦中柳生手中的那枝“柳”》,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22卷第2期。 2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19页。 2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57页。 27 梅兰芳《我演<游园惊梦>》,《梅兰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8月北京第1版,第62页。 28《李太白文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白氏长庆集》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