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商品开发中运用的探析
◆曹逸凡 王妹娜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旅游产业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本文通过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商品开发的关
系,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商品开发中运用的现状,提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应用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旅游商品 云南 少数民族文化 在整个旅游产业链中,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者的重要需求,同时也是旅游产业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据统计,在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旅游商品收入一般占旅游产业收入的40%-60%,而在我国由于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缓慢,从1996年至2002年,国内旅游商品收入的平均百分率仅维持在2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在云南旅游市场,以昆明为例,虽然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开发旅游商品方面也具备很大的优势、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昆明市旅游商品的发展。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元素更好的融入到旅游商品的开发应用中。本文拟在此前众多学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商品中的开发应用。
一、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商品开发的关系
1.少数民族文化为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文化内涵,是旅游商品开发的源泉。云南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人类历史的发祥地之一,孕育着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留下了数之不尽的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和独特的生产工艺,形成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景观,从衣着、装饰到生活用品、家具、建筑,生产工具等都体现着本民族的特色。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化成旅游商品,制作加工成富含深厚文化内涵的民族手工艺品,特色服装,生产生活用品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实践证明如果一件商品在物质功能相同的条件下,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就越能吸引游客。因此,旅游商品开发如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源泉,就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和较高的价值。2.旅游商品的开发又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旅游商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不仅能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它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自身还具有纪念性、审美性、易带性和实用性等特殊属性。这样,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加入到旅游商品中,通过发展旅游商品,可以保存、恢复、发展和创新传统纪念品和古老的工艺,促进民族文化保护。De.Kadt(1979)认为:“旅游者对文化纪念品的需求可以导致当地工艺品的新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交通不发达地区,为避免民族文化传统丢失,将其用于旅游商品中的发展,主动地学习传统民间工艺,这样就间接地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关对策
旅游商品的开发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市场调查、商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如将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就会产生出1+1>2的效果。因此,要想很好地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因素,提高旅游购物吸引力,不能把眼光只盯在旅游商品这一点上,应把它视为包括旅游商品、购物环境及相关服务人员在内的整体吸引力,而它们的结合又要以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为主要吸引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涉及多个行业,要改变原来那种“旅游部门有心无力,相关部门不紧不慢”的局面,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相关行业、科研设计机构、旅游院校投入到旅游商品的开发。制定云南旅游商品开发规划,以指导全省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其次各地方政府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出本地区旅游商品发展规划。2.面向市场,重视对旅游消费者心理及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者购买需求是多方面的,即具有满足其文化、心理需求的一面,也有满足其生理物质需求的一面。因为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修养、兴趣等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文化心理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审美情趣不同。本文探讨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商品开发中的运用,我们就要着重研究购买者的文化需求方面,多面向市场,做好市场调查,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不能只搞“纸上谈兵”。所以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就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要认识到旅游商品与非旅游商品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一般日用品巧妙融入旅游文化特点,就可以使其成为旅游商品。
3.因地制宜,凸显不同民族风情。在印有“西双版纳”字样的挎包充斥云南旅游市场时,对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与精品化的游客早已无动于衷。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地,不同的少数民族聚集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将自身的文化融入到商品的设计开发中,才能迎合当今消费者的需求。例如云南纳西族对东巴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在T恤上现场彩绘东巴象形文,不仅美观实用,而且散发出一种深深的古老文化韵味,大受游客欢迎。
4.坚持“两条腿”走路(即精品化和大众化)。精品化,即所开发的产品追求质量的高品质;大众化,即所开发的产品追求品质的大众化和价格的低价位,使普通顾客也能接受,从而获得较大的市场空间。结合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以民族为单位,建立典型文化保护区和保护项
(或拳头)产品进行开发。以文化保护区为中心,选目,选出几个“名牌”
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器物作为“拳头”产品,深挖产品的文化底蕴,增强产品的附加值,营造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当顾客看到这些产品时,使他们产生一种“要买,必须买”的念头。
总之,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文化浓郁的旅游大省,旅游商品只有紧紧抓住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商品才能被旅游者所喜爱。在相关部门、企业、旅游从业人员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才能把云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促进云南旅游业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学成.基于产业内生型经济增长的旅游商品业发展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1-67.
[2]郑湘昆,陈重肪.云南旅游商品知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24-125.
[3]吴克详.旅游商品开发与文化因素[J].旅游学刊,1994年第3期.
[4]罗明义.21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87-90.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商品开发中运用的 现状分析
云南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云南的旅游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国的排位基本保持在前六、七位之列。而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来滇旅游人数和云南的旅游业总收入是不成正比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国内外旅游者在云南的旅游购物消费比较低,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云南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商品的创汇能力。毋庸置疑,云南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尤其是文化资源,开发、生产旅游商品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外地来云南的游客却常常为选购不到合适的旅游商品聊表心意而犯愁。纵观云南旅游景区市场和大小超市,到处充斥着品种单调,工艺粗糙、包装简陋,且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原始土特产。在许多景区中,各色的购物一条街也大同小异,左边一家珠宝店,右边一家玉器店。旅游商品看似琳琅满目,实则与在国内其他景区景点看到的都差不多。无论从昆明走到大理,还是从大理走到丽江,所见的基本上都是同样的“地方特色”,令外地游客感到毫无“地方特色”。长此以往,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商品雷同,结构单一,白白的将自身的优势拱手让出。各地出售的所谓“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大同小异,印有景点代表图案的背包、手绢等除了景点名称、景象不一样,载体几乎一模一样。
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应用的
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