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作品一 分析题(附答案)

2020-09-09 来源:好走旅游网
古代文学作品一 分析题

一、分析《前赤壁赋》的哲理内涵。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二、试分析《雨霖铃》的写法是怎样融情入景的?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词中多用寒蝉残月等名词给人一种凄凉的氛围,更而加之以冷落凄切等形容词,更加的深刻了这种气氛,也使得这种孤独的情感有景物转向了作者的心里情绪,其间过度细腻不做作,并不直接描写作者心情孤独,借由景物渗透进这种情感,

使得情景合一,让作品完整而更有感染里,不知不觉中就已经体会到作者的寂寞的心境。

古代文学作品二 分析题

一、 分析《声声慢·寻寻觅觅》使用叠字的艺术表现特点。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 古代诗词常用叠字,但唯有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词,起调连用十四个叠字,字字闪光发亮,获得了千古好评。李词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一妙处便是深情绵邈,回肠九曲。词主抒情,寡情则劣,深情则优。《声声慢》的主旨是抒发女词人对北宋灭亡、家乡沦陷、丈夫病逝、孤身漂泊的深悲大痛,而十四个叠字开篇就定下了全词深悲大痛的基调。 “凄凄惨惨戚戚”又加重一层,着重描写词人的心境;由国家衰微和身世飘零所引发的孤独、凄凉、冷漠、哀愁,全都在这六个字所造成的氛围中呈现出来。总之,这首词起调十四个叠字既未写悲愁,也未写眼泪;但却蕴含了社会人生无穷无尽的酸甜苦辣,令人不忍卒读。 其次,十四个叠字在情感进程上使用了点染法,“寻寻觅觅”一起点,接着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对环境和心境加以重笔渲染,一层进逼一层,而丰富的感情内容又深蕴不露,呈现出别具韵味的含蓄之美,烘托出强烈的哀怨悲愁气氛。同时,在语言运用上,每一个字又都是从生活口语中提炼出来,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也没有扭捏作态,具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美。最后,在音韵安排方面,依照传统音韵学分析,十四个叠字中,除“觅觅”外,其余十二字的声母全属齿音;除“惨惨”外,其余十二字的韵母全属齐齿呼韵母,读来有一种微弱呻吟的沉重感觉,这种声情紧密地配合了女性深悲大痛的文情。由此看来,十四个叠字无论从情感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分析,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的确可为词家叠字之法。李清照《声声慢》词起调十四个叠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成功的经验主要也就在于真切而深刻地表达了女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得细腻而丰富的心曲吧!

二、分析《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

①王昭君在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在匈奴武力胁迫下出塞。昭君为了汉室江山,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从行,体现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深沉感情。

②王昭君和汉元帝之间的爱情关系,最后被活活拆散。灞桥送别时,汉元帝表现出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

③为了保持气节,王昭君未入匈奴而投江殉国,显示出她崇高的悲剧性格。

古代文学作品三 分析题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特点。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二、 分析《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形象。

胡屠户是范进的丈人,他对女婿前踞后恭的不同态度活脱脱地表现出一个市侩小人的嘴脸。在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觉得她亏待了自己的女儿,一幅尖嘴猴腮相,简直就是一个“癞虾蟆”;中举后,胡屠户则夸范进是“天上的星宿”,说自己的女儿有福气,嫁个老爷。先前范进欲参加乡试去向他借钱,他翻脸不认人,并对范进一番数落;而范进中举后发了疯,别

人让他打醒范进,他怕遭受报应。而打醒范进后,胡屠户上向“贤婿老爷”范进赔礼认罪,将范进奉若神明。通过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的不同态度,把世态炎凉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同时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如何促使整个社会的鄙俗世风和人情的堕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