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专科护士人才培养的现况与研究进展
2021-04-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上海护理2014年1月第14卷第1期 ・63・ 助产专科护士人才培养的现况与研究进展 顾春怡,丁焱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200090) 关键词:专科护士;助产护士;培养;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399(2014)01-0063-04 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已经形成了一 致认识,普遍认为对专科护理领域的从业护士进行专 科化培训是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可以保证 我国护理专科化的健康发展 。助产护士作为专科护 士的分工之一,是护理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国 外许多国家的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 方面的各种需求。助产士主要应具备基础护理能力、 助产操作能力和产科相关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助 产士与普通护士工作中最大的区别是知识结构;而目 前助产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在于专业知识不 精和知识面不广,尤其要加强掌握人文知识、综合整体 护理知识、妇产科及新生儿专科知识-o 。 2助产教育与助产人才的培养现状 业教育,而我国的助产专业理论的不足、对助产专业认 识的缺乏等等,却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助产专业特质 的形成,也为临床助产士培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 难。现从国内外助产专科护士的培养现况、人才培养 的影响因素及助产专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等方面综述 如下。 2.1 国际助产教育与助产专科护士的培养 目前, 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 许多国家的助产教育已提升至大学院校课程体系并侧 重于循证和方法学研究 ;部分国家以短期培训的方 式培养社区助产士 。一些发达国家,助产士必须具 1专科护士与助产士的概念 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背景才能从业 。Fealy等 1.1 专科护士相关概念 专科护士是指具有某一专 科领域的工作经历,并经过系统化的该领域理论和实 践的职业培训,具有相应资格证书,能熟练运用专科护 理知识和技术,并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家 型护士 。而护理专业的分工为护士助产士、护士麻 醉师、开业护士(NP)、专科护士、专职护理教师和科研 人员和专门化的保健服务人员 。 1.2助产士相关概念国际助产士联盟将“助产士” 指出,全球助产专业准入体系尚不统一,助产土培训教 育包括了职业技术学校(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学 历教育等层次。在北美,助产士学生可来自不同背景, 包括自学、师徒带教、大专学历和大学教育 。随着 20世纪60年代护理本科教育,包括基础和专科护理 师(含助产护师)成为美国护理教育的主流之后,硕 士学位的护理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 英国的助产专业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 代。1949年实施全民健康保险(National Health Serv— 定义为一个可信赖的专业人士,通过与孕妇建立伙伴 关系,提供妇女整个孕期、产时和产后必要的支持、护 理和咨询;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助产接生、提供新生儿 照护,为孕产妇提供全程连续性服务 。国际理念认 为,助产士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接生护士,而是受过独 ice)以后,英国的非高危孕产妇皆由国家认可助产师 (state ce ̄iifed midwife,SCM)负责 。助产士大学层 次的教育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旨在培养能够 安全、有效地将科研与循证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助产护 理人员 引。芬兰的助产士大多具有大学或硕士学历 立高等专门教育的专业医务人员。国内专家认为,助 产士是介于医师与护士之间的特殊医护群体,助产士 要从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保护和促进母婴 身心健康,在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照顾妇女生育 收稿日期:2013 ̄7—16 并有了专门的资格认证,一般助产士本科教育是在护 理普通学科制3年半之上再加1年完成。1996年芬兰 即有85%的分娩为助产士接生,婴儿病死率约 5%o 。瑞典的助产学教育是由瑞典大学或大学学院 提供的1项高等专科教育。学生需完成3年护理本科 作者简介:顾春怡(1982-),女,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护理科研基金资助项目(FNF201237)。 教育并成为注册护士后再申请并完成1.5年的助产专 ・64・ 业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助产士有资格申请攻读硕 士、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涵盖妊娠、分娩、产后护理、 母乳喂养、妇科保健、性健康和避孕等方面 。然而, 如今的全球助产士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故并非所有拥 有“助产士”头衔的执业者都能胜任为孕产妇及新生 儿提供高质量照护¨ 。同时,全球助产士人力资源匮 乏现象十分普遍,也促进了助产士培训教育项目的开 展。维多利亚的助产士可以免费参加助产士进修课程 并带薪培训,内容涉及助产护理相关领域,包括理论和 实践部分 。从本质上而言,助产培训项目的框架应 当基于助产理念,包括促进自然分娩、适时干预、指导 教育孕产妇和侧重母婴联结 。 2.2我国助产教育与助产专科护士的培养 2.2.1 我国助产教育与助产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 助产这一特定的职业,虽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 长期以来无论是课程教育体系,还是护理工作方式,仍 沿用20世纪50年代的,已远远落后于护理科学和医 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国内助产高等教育及助产人 员的专业培训、助产人力资源十分匮乏 。简雅娟 等 指出,助产士的核心工作为实施孕产妇保健和助 产。孕产妇病死率和婴儿病死率的不断下降,从一个 侧面反映出我国助产士专业服务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这同时也是助产专业教育的成果。Karlstrom等 指 出,孕产妇对分娩的愈发恐惧,导致了选择性剖宫产率 的上升。如今,我国剖宫产率已远远超过40%,这与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或世界卫生组织(WHO) 建议的理想剖宫产率<15%有很大差距,与同期瑞典 剖宫产率10%差距甚远,这与助产士“功能萎缩”、与 产科医师主导下的产科工作模式是否存在一定关系, 尚无法形成定论,但是无疑已经使助产专业教育开始 面临“瓶颈” 。目前,助产专业相关人士对发展高层 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已达成共识。全国大专层次的高 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健全。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专层次的教育一直是助产 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进入2l世纪后,国内高级护 理教育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小部分高校或升格中的中专 学校开始在原有中专助产办学的基础上尝试高级助产 士的培养,3年制高级助产大专、5年制高职助产的教 育开始起步 。近年来,我国少数学校对中等卫校助 产课程结构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或是尝试性地 开设了高职层次助产专业教育 。通过修订助产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与 课程结构、加强助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着眼于 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注重个人能力培养,以塑造 高素质护理实用人才 。此外,国内本科及更高层次 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更有待发展。目前,徐州医学院及 福建莆田学院2所高校开办独立的助产本科教育 ; 国内外合作性助产研究项目的开展如北京大学第三医 院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在北京联合主办的“本科 助产教育” 。而国内尚无助产专业的硕士及硕士以 上学历的教学点。目前,我国助产高等教育及助产人 员专业培训十分欠缺,相当部分助产士是从护士改 行 。在临床工作的助产士没有机会接受助产专业 高等继续教育,只能选择一些护理教育课程。另外,助 产士们通常参加定期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进行新方 法、新操作的示范演示和训练,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 容 。如今,北京、上海各医院的产房在新助产士带 教问题上依然采取被动的跟班模式 。带教时限~ 到,自然脱离带教老师独立工作;忽略了对新助产士 专业特点和从业人格的教育,以至于部分已经可以从 事产房工作的护士因为工作压力大、风险高而不愿意 从事助产工作,造成助产士队伍后继乏人,这种局面 令人堪忧。总之,我国助产专业的人才规格、培养目 标、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尚无具有指导意 义的规范标准体系 。 2.2.2制约助产专科人才培养建设的因素 杨峥 等 认为,目前国内有关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这方 面的学术研究报道不多,供从业者借鉴学习的文献 少,国家及医学界对助产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尚存不 足。近年来,全国大专层次的高职助产专科人才的培 养已初具规模,但更高层次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起步 较晚,各省市本专业人才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规模 总体上尚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而助产专业人才是公认 的紧缺型技能型人才之一。此外,助产教育在全国尚 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从属于 护理教育,尚未实行助产士注册制度。在临床工作的 助产士没有机会接受助产专业高等继续教育,只能选 择一些护理教育课程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均制约 了助产专科人才的建设和发展。由于助产专业只处于 从属地位,助产士通过参加“注册护士”考试作为自己 的准人考核,以确定助产士的从业资格,这样导致通过 考试的助产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助产士和普通护士工 作。助产士须经过注册护士考试才能准人,注册和职 称晋升也完全与护士相一致,助产士队伍缺乏自身的 专业体系,对整个助产队伍的梯队建设及专业特色建 设都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我国助产专业体系的衰 变进而导致一些助产士改行成为护士、导乐或产科医 师。因此,我们需要恢复助产实践、更新助产士 技能 。 2.2.3开展助产专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途径方式 上海护理2014年1月第14卷第1期 Sogukpinar等 指出,助产实践服务的改善提高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高标准的助产教育培训。 如今,助产专业范围已从单纯助产操作发展到围孕期、 围生期保健和整体护理等临床应用领域,形成具有多 方位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学科。纵观我国的护理队 伍,助产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高学历助产专业人才匮 乏 。由此可见,提高我国助产学教育水平,加强助 产士继续教育的学习,以跟上国际助产教育的步伐,显 得十分必要 。助产专业教育应从倡导“助产士主导 模式”、完善助产专业教育体制、构建系统的专业理 论、多建立独立的助产专业团体等方面进行加强u 。 莫永珍等 指出,系统化理论知识储备是科学开展专 科护理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培养专科护士的健康教育、 科研能力,促进其自我完善和发展。魏碧蓉等 引指 出,高级助产专业在培养目标上要突出培养“专才”的 特点。高级助产专科教育应主要为临床培养一批具有 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助产 护理骨干,具有特定职业的较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同 时还应承担管理和指导中级以下的助产人员。高级助 产专业是实践和理论并重,突出“专才”是专科教育的 主要特征,以培养专科实践操作能力为主。国际助产 士联盟(ICM)强调,除大学学历教育外,应当提倡多种 助产教育途径,侧重于基于助产士能力培养的教育培 训方式 。Skirton等 认为,临床带教的系统支持有 助于提高新助产士工作的有效性和自主性,从而在风 险高、挑战大的助产专业环境中进一步保障了母婴护 理安全。如今,国际助产专业理念在于崇尚自然分娩、 人文关怀,并倡导“助产士主导模式” ” 。而助产士 主导正常分娩模式的实现需要助产专业教育的支持管 理 。因此,我们亟须通过开设规范化的助产士知识 技能培训项目,为更多的临床专业助产士提供继续教 育机会,这亦是一项重要、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 1刘家红,杨青,郑显兰,等.儿科ICU专科护士培训模式的实践 与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405-408. [2]曹轶.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 (2B):385-387. [3]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J].中华护理 杂志,2Oo2,37(2):85-88. [4]ICM.International definition of a midwife EB/OL1.(2005).ht. tp://www. internationalmidwives. or#who.we.are/policy.and- pracfice/icm-intematonal-definition-of-the—midwife/. [5]杨峥,刁桂杰,唐亚琴,等.高职助产人才培养的改革与体会 [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162.3164. [6]程瑞峰,孙利,吴国平,等.高职助产专业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 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4):5-7. ・65・ [7]Schytt E,Waldenstrom U.How well does midwifery education pre. pare for clinical practice?Exploring the views of Swedish students, midwives and obstetricians[J].Midwifery,2013,29(2):102—109. [8]Thompson JB,Fullerton JT,Sawyer AJ.et a1.The 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Midwives:Global Standards for Midwifery Educa- tion(2010)with companion guidelines[J].Midwifery,2011,27 (4):409-416. [9]中国助产专业化、国际化的趋势[EB/OL].[2002-07-25].b[. tp://www.midwifery.con1.cn/page/mtbd1.asp. [10]Fealy GM,Carney M,Drennan J,et a1.Models of initial training and pathways to registration:a selective review of policy in profes・ sional regulation[J].J Nurs Manag,2009,17(6):730—738. [1 1]MANA.Direct-entry midwifery state-by—state legal status[EB/ OL].(1ast updated 10-7-2009).Midwives Alliance of North A— merica,2009.http://mana.org/stateehart.html(accessed 4-9— 2009). [12]简雅娟,赵平,甘西西.助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32.834. [13]Mclntosh T,Fraser DM,Stephen N,et a1.Final year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to be a midwife in six British universities [J].Nurse Educ Today,2013,33(1O):1179.1183. [14]Karolinska Institutet.Study Programme in Midwifery 2008/2009. [EB/OL].[2008-03—17].http://ki.se/ki/j p/p0lop0ly.jsp?d =19094&l=en. [15]Fauveau V,Sherratt DR,de Bernis L.Human resources ofr mater. nal health:multi-purpose or specialists?[J]Hum Resour Health, 2008,6:21. [16]Bullen M.Overcoming the undersupply—supporting midwives’re. turn to practice[J].Aust J Midwifery,2003,16(4):14—17. [17]Foster J,Anderson A,Houston J,et a1.A repo ̄of a midwiofyr model for training traditional midwives in Guatemala[J].Midwife— ry,2004,20(3):217-225. [18]魏碧蓉,许惠源.遵循现代护理模式办好高级助产专业[J].九 江医学,2001,16(3):74-75. [1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Report 2005.Make ev— cry mother and child count[EB/OL].http://www.who.int/whrf 2005/whr 2005en.pdf. [2O]Karlstrom A,Radestad I,Efiksson C,et a1.Cesarean section without medical reason,1997 to 2006:a Swedish register study [J].Birth,2010,37(1):11-20. [21]曹姣玲.中等卫校助产专业现行课程结构调查及改革建议 [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4):115—116. [22]谭嘉.助产士:何时走出尴尬[N].健康报,2006.11.15.第 8版. [23]邬俏璇.新上岗责任助产士的风险管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26(11):1135-1136. [24]蒋莉.产科助产士阶段式培养的方法及效果[J].中华护理教 育,2007,4(5):206-207. [25]黄群,何莹,凌洁.上海地区助产士培训现状分析与对策[J]. 上海护理,2010,10(3):89-90. [26]Cheung NF,Zhang L,Mander R,et a1.Proposed continuing profes— sional education programme for midwives in China:new mothers’ ・66・ and midwives’views[J].Nurse Educ Today,2011,31(5):434 438. Midwifery,2012,28(5):e660一e666. [31]Cooke HM,Waters DL,Dyer K,et a1.Development of a best practice model of midwifery.1ed antenatl caare[J].Australian Midwifery,2004,17(2):21-25. [27]Sogukpinar N,Saydam BK,Bozkurt OD,et a1.Past and present midwifery education in Turkey[J].Midwifery,2007,23(4): 433442. [32]Spiby H,Munro J.The development and peer review of evidence— [28]顾春恰.瑞典助产专业的现况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 2009,44(4):379-380. based guidelines to support midwifery led care in labour[J].Mid- wifery,2009,25(2):163-171. [29]莫永珍,霍孝蓉,刘世晴,等.糖尿病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实践 及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41-143. [3O]Skirton H,Stephen N,Doris F,et a1.Preparedness of newly qua:一 iifed midwives to deliver clinical care:an evaluation of pre-Fegistra- [33]Bick D.Enhancing safety in the maternity services:a greater role for midwi ̄一led care?[J].Midwifery,2009,25(1):1-2. [34]Keating A,Fleming VE.Midwives’experiences of facilitating nor- mal birth in an obstetirc-led unit:a feminist perspective[J].Mid- wifery,2009,25(5):518—527. tion midwifery education through all analysis of key events[J]. 音乐疗法在手术室中的应用与进展 瞿春华,周花仙 (上海市浦东医院,上海关键词:手术室;音乐疗法;应用进展 20130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399(2014)01-0066-04 科。目前最权威的应属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前美 国音乐治疗协会主席、Temple大学教授布鲁夏(Brus— 音乐疗法是根据音乐的构成,为患者提供特定的 音乐种类,帮助患者达到生理和情绪的统一、和谐的一 种自然疗法 。手术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引起应 激反应,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前焦虑,从 而导致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如感觉痛苦、肌肉紧张 cia.K),在他所著的《Defining Music Therapy>>一书中 所做的定义是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 等,较为严重的焦虑可引起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直 接影响手术进行 。特别是在非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 的患者,其紧张、恐惧情绪尤为严重。有研究表明,音 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 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 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音乐疗法分为主动 和被动2种。被动性音乐疗法又称感受式音乐疗法, 乐能使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提高应激能力 。随着医 疗卫生模式向生物.心理一社会方向的转变,现今医疗 患者主要是细心倾听,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感受音 乐之美;而主动性音乐疗法,患者是主动参与到音乐 活动中,例如唱歌、使用乐器等 。临床上主要以被 动性音乐疗法为主。 体现出更多的人性化治疗,因此无痛式、非介入性的音 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国内已有众多医院 在手术过程中播放音乐的报道。现将音乐疗法在手术 室的应用与进展综述如下。 1 音乐疗法的定义及机制 1.2音乐疗法的机制 从现代乐理来看,背景音乐 的效应首先在于它的音频、力度、音色和音程等音乐物 理成分和乐思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缓慢的音频振 动具有松弛神经与肌肉的作用,柔和的力度使人感到 亲切、友好和温馨。音乐作为感觉刺激物所引起的反 应,既有生理反应,也有心理反应,因此,背景音乐 的作用表现在生理和心理2个方面 。19世纪早期, 南丁格尔就注意到音乐与人的声音具有帮助患者痊愈 的功效 。音乐疗法对众多的心身疾病治疗有效,如 听放松性音乐能降低高血压、皮肤电阻、心率和焦虑水 平,改善头痛、头昏、头胀、胸闷、心悸和失眠等临床 1.1音乐疗法的定义一音乐治疗,又称音乐疗法,是 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交叉学 收稿日期:2013—10-26 作者简介:瞿春华(1976.),女,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通信作者:周花仙(1964一),女,副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专项基金 (PW2013A一15)。